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17864发布日期:2020-12-25 11:38阅读:80来源:国知局
复合滤芯和净水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复合滤芯和净水机。



背景技术:

随着净水设备技术领域的不断发展,通过将多级滤芯集成在一起以减小净水机整体体积成为主要研究发展方向。反渗透膜滤芯是一种利用高压环境使得杂质被拦截在反渗透膜的原水侧,而水则渗透进入反渗透膜纯水侧,从而起到过滤效果的滤芯。而将反渗透膜滤芯和其他滤芯集成在一个滤瓶中时容易出现过滤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集成了反渗透膜滤芯和其他滤芯的复合滤芯在使用时存在过滤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复合滤芯和净水机,可以达到提高净水效果的目的。

一种复合滤芯,包括滤瓶和分割端盖,所述滤瓶的内壁设有阻挡件,所述阻挡件至少部分悬在所述滤瓶内部空间中与所述滤瓶的内壁之间间隔形成卡槽,所述分割端盖设置在所述滤瓶中,将所述滤瓶中的空间分割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分割端盖包括卡勾部,所述卡勾部位于所述卡槽中,所述阻挡件阻挡在所述卡勾部的内侧,所述第一容纳腔中设有反渗透膜滤芯组件,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与所述滤瓶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加压水间隙,所述加压水间隙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的原水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容纳腔中设有前置滤芯组件。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复合滤芯,将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集成在所述滤瓶中,同时在所述滤瓶中进一步设置所述分割端盖,将所述滤瓶中的空间分割为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中,所述前置滤芯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中。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与所述滤瓶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加压水间隙,从而在制水的过程中,为了使得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能够更好的起到过滤作用,需要向所述加压水间隙中加压。在加压的过程中所述滤瓶在压力的作用下可能发生形变向外膨胀,此时基于设置在所述滤瓶内壁上的阻挡件阻挡在所述分割端盖的卡勾部的内侧,从而所述卡勾部能够压紧在所述卡槽中,进而使得所述分割端盖能够将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可靠分割开,不会出现两个容纳腔之间窜水的情况。确保集成有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和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复合滤芯在制水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净水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滤瓶上用于围成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为第一侧壁,所述滤瓶上用于围成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侧壁为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径,所述阻挡件位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的转角处,所述阻挡件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所述阻挡件位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侧,所述阻挡件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围设形成所述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件为环形结构,所述阻挡件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壁面平齐,所述阻挡件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构成所述卡槽;

或者,所述阻挡件为多个,多个所述阻挡件在所述滤瓶的侧壁的周向上间隔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孔径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孔径一致,所述阻挡件包括相互之间呈夹角设置的连接部和阻挡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滤瓶内壁与所述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与所述滤瓶内壁间隔构成所述卡槽,所述阻挡部阻挡在所述卡勾部的内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在所述滤瓶的轴向上依次布置,所述卡槽的开口方向沿所述滤瓶的轴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割端盖与所述滤瓶的侧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

或者,所述卡勾部与所述卡槽的底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

或者,所述卡勾部与所述阻挡件之间设有第三密封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滤芯组件一端抵紧在所述分割端盖上,所述卡勾部为环形结构,所述卡勾部分布于所述分割端盖的最外周的位置,所述前置滤芯组件另一端设有前置滤芯端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包括卷膜中心管和反渗透膜滤芯,所述卷膜中心管包括后置滤芯和设置在所述后置滤芯两端的端盖,所述反渗透膜滤芯套在所述卷膜中心管上,所述端盖的外周面上被所述反渗透膜滤芯覆盖的位置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中的液体能够流入所述后置滤芯,所述反渗透膜滤芯与所述滤瓶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所述加压水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中心管和第二中心管,所述前置滤芯组件与所述滤瓶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原水间隙,所述分割端盖上设有过水插孔,所述滤瓶上远离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端面设有原水口、前置过滤水口、加压进水口、浓水口和净水口,所述前置滤芯端盖与滤瓶端盖之间间隔设置,所述前置滤芯端盖上设有导水通孔,所述第一中心管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容纳腔中与所述导水通孔连通,所述第一中心管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过水插孔与所述卷膜中心管后与所述原水口连通,所述第二中心管套在所述第一中心管外,所述第二中心管与所述第一中心管间隔设置形成前置过滤水间隙,所述第一中心管与所述过水插孔的侧壁间隔形成过水间隙,所述前置过滤水间隙连通所述过水间隙与所述前置过滤水口,所述第二中心管与所述卷膜中心管间隔形成净水间隙,所述净水间隙与所述净水口连通,所述加压水间隙与所述加压进水口连通,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的浓水出水口与所述浓水口连通。

一种净水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净水机,通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复合滤芯,从而使得在将反渗透膜滤芯组件与前置滤芯组件集成在一起时,所述净水机能够具有较好的净水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复合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位图1所示复合滤芯的爆炸图;

图4为图1所示复合滤芯中分割端盖处的剖视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滤芯的分割端盖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施例所述前置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述前置滤芯组件b-b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施例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c向的剖视图;

图10位本实施例所述卷膜中心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d-d向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复合滤芯;11、滤瓶;111、加压水间隙;112、第一侧壁;113、第二侧壁;114、原水间隙;115、前置过滤水间隙;116、净水间隙;12、分割端盖;121、卡勾部;122、第一密封件;123、第二密封件;124、过水插孔;13、阻挡件;14、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1、反渗透膜滤芯;142、卷膜中心管;1421、后置滤芯;1422、端盖;1423、导流槽;15、前置滤芯组件;151、前置滤芯端盖;1511、导水通孔;16、第一中心管;161、过水间隙;17、第二中心管;20、原水口;30、前置过滤水口;40、加压进水口;50、浓水口;60、净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复合滤芯10,包括滤瓶11和分割端盖12。所述分割端盖12设置在所述滤瓶11中,将所述滤瓶11中的空间分割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中设有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所述第二容纳腔中设有前置滤芯组件15。将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和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集成在所述滤瓶11中。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与所述滤瓶11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加压水间隙111,所述加压水间隙111与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的原水进水口连通。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滤瓶11的内壁设有阻挡件13,所述阻挡件13至少部分悬在所述滤瓶11内部空间中与所述滤瓶11的内壁之间间隔形成卡槽。所述分割端盖12包括卡勾部121,所述卡勾部121位于所述卡槽中,所述阻挡件13阻挡在所述卡勾部121的内侧。

上述方案提供的一种复合滤芯10,将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与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集成在所述滤瓶11中,同时在所述滤瓶11中进一步设置所述分割端盖12,将所述滤瓶11中的空间分割为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中,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位于所述第二容纳腔中。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与所述滤瓶11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加压水间隙111,从而在制水的过程中,为了使得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能够更好的起到过滤作用,需要向所述加压水间隙111中加压。在加压的过程中所述滤瓶11在压力的作用下可能发生形变,向外膨胀。此时,基于设置在所述滤瓶11内壁上的阻挡件13阻挡在所述分割端盖12的卡勾部121的内侧,从而所述卡勾部121能够压紧在所述卡槽中,从而使得所述分割端盖12能够将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可靠分割开,不会出现两个容纳腔之间窜水的情况。确保集成有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和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的复合滤芯10在制水的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净水效果。

所述滤瓶11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向外膨胀时,所述滤瓶11在所述卡勾部121的外侧向远离所述卡勾部121的方向变形膨胀,而所述阻挡件13阻挡在所述卡勾部121的内侧,所述阻挡件13与所述卡勾部121压紧。从而即使所述滤瓶11发生形变膨胀,所述分割端盖12也不会与所述滤瓶11脱离,确保两个容纳腔之间不会出现窜水的情况。

具体地,如图4至图7所示,所述分割端盖12可以为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的密封端盖,用于封闭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的一端端面。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一端抵紧在所述分割端盖12上,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另一端设有前置滤芯端盖151。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两端的端盖使得制水过程中,水流会沿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的径向流动,确保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的过滤过程能够正常进行。

具体地,如图4至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可以包括折纸滤芯和碳棒,所述折纸滤芯套在所述碳棒外。在制水过程中,原水先到达所述折纸滤芯外周,然后由外至内逐渐经过所述碳棒,进行过滤。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滤瓶11上用于围成所述第一容纳腔的侧壁为第一侧壁112,所述滤瓶11上用于围成所述第二容纳腔的侧壁为第二侧壁113,所述第一侧壁112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侧壁113的内径。换言之,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内径。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所述阻挡件13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2与所述第二侧壁113连接的转角处,所述阻挡件13与所述第一侧壁112连接,所述阻挡件13位于所述第二侧壁113的内侧,所述阻挡件13与所述第二侧壁113之间围设形成所述卡槽。所述分割端盖12的卡勾部121位于所述卡槽中。当所述滤瓶11的侧壁发生形变时,所述分割端盖12能够限制所述滤瓶11侧壁向外扩张,所述分割端盖12的卡勾部121与所述阻挡件13之间紧密接触,所述分割端盖12分割的两个容纳腔之间不会出现窜水的情况。

进一步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至图7所示,所述阻挡件13为环形结构。所述阻挡件13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侧壁112的内壁面平齐,所述阻挡件13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侧壁113间隔构成所述卡槽。

进一步的,所述卡勾部121为环形结构,所述卡勾部121分布于所述分割端盖12的最外周的位置。所述卡勾部121的内周面能够与所述阻挡件13贴合。

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件13为多个,多个所述阻挡件13在所述滤瓶11的侧壁的周向上间隔布置。每个所述阻挡件13与所述滤瓶11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所述卡槽,所述卡勾部121则位于各个所述卡槽中。

进一步地,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孔径和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孔径一致,换言之,所述滤瓶11内部空间为圆柱形。此时为了使得所述阻挡件13能够与所述滤瓶11内壁之间形成所述卡槽,所述阻挡件13包括相互之间呈夹角设置的连接部和阻挡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滤瓶11内壁与所述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与所述滤瓶11内壁间隔构成所述卡槽,所述阻挡部阻挡在所述卡勾部121的内侧。

具体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滤瓶11的侧壁之间垂直设置,换言之所述连接部沿所述滤瓶11的径向延伸。所述阻挡部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在所述滤瓶11的轴向上依次布置,所述卡槽的开口方向沿所述滤瓶11的轴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所述第一侧壁112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侧壁113的内径,所述阻挡件13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2与所述第二侧壁113连接的转角处,所述阻挡件13与所述第一侧壁112连接,所述阻挡件13沿所述滤瓶11的轴向延伸而与所述第二侧壁113之间间隔,围设形成所述卡槽。

为提高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之间分割的可靠性,确保两者之间不会窜水。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割端盖12与所述滤瓶11的侧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件122。所述阻挡件13始终将所述卡勾部121限制在所述卡槽中,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密封件122能够始终被压紧在所述分割端盖12与所述滤瓶11之间。所述分割端盖12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所述滤瓶11向外膨胀。

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卡勾部121与所述卡槽的底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123。

或者,在又一实施例中,所述卡勾部121与所述阻挡件13之间设有第三密封件。

从而当所述滤瓶11发生形变时,所述卡勾部121与所述阻挡件13或所述滤瓶11的侧壁之间接触更加紧密,从而所述分割端盖12能够更加可靠的将所述第一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分割开。

进一步具体地,如图8至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包括卷膜中心管142和反渗透膜滤芯141。所述卷膜中心管142包括后置滤芯1421和设置在所述后置滤芯1421两端的端盖1422,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套在所述卷膜中心管142上,所述端盖1422的外周面上被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覆盖的位置设有导流槽1423,所述导流槽1423中的液体能够流入所述后置滤芯1421。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与所述滤瓶11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所述加压水间隙111。

从而使得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上覆盖在所述端盖1422上的部分所过滤的水,能够通过所述导流槽1423流向所述后置滤芯1421中,被进一步过滤。换言之,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上除了与所述后置滤芯1421相对的部分能够起到过滤作用产生水外,与所述端盖1422对应的部分也能够参与到过滤过程中,将过滤的水导出,从而提升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的产水流量。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后置滤芯1421的轴向长度为h1,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的轴向长度为h1,h1/h1为30%~70%。

从而使得所述后置滤芯1421的过滤能力能够满足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过滤获得的水进行进一步过滤的需求;另一方面将所述后置滤芯1421的轴向长度进行合理控制,进而有效控制所述复合滤芯10的制造成本。具体地,对比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的产水能力和所述后置滤芯1421的产水能力,只需将所述后置滤芯1421的轴向长度h1设置为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的轴向长度h1的30%~70%即可,此时所述后置滤芯1421即能将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过滤获得的水全部进行进一步过滤,满足过滤需求。避免相对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而言,所述后置滤芯1421的轴向长度过长,导致所述后置滤芯1421的冗余量较大,利用率低的情况发生。而且相对于端盖1422的制造成本而言,所述后置滤芯1421的制造成本较高,所用材质较脆,强度较低,因而在满足过滤需求的情况下,将所述后置滤芯1421的轴向长度减小,将所述端盖1422的轴向长度增加,进而能够降低整体的制造成本,提高所述卷膜中心管142的强度,提高稳固性。

而基于所述端盖1422的轴向长度较长,则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覆盖在所述端盖1422外周面上的部分较多,为了进一步将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上此部分的产水能力充分利用,而进一步设置所述导流槽1423,避免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上过多的地方无法将过滤形成的水导出,导致憋压过大的情况发生。进而在充分均衡考量产水能力的情况下,有效控制成本,保障整个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的产水流量。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滤芯10还包括第一中心管16和第二中心管17。所述滤瓶11上远离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的端面设有原水口20、前置过滤水口30、加压进水口40、浓水口50和净水口60。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与所述滤瓶11的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原水间隙114,所述分割端盖12上设有过水插孔124,所述前置滤芯端盖151与滤瓶端盖之间间隔设置,所述前置滤芯端盖151上设有导水通孔1511,所述第一中心管16一端插入所述第二容纳腔中与所述导水通孔1511连通,所述第一中心管16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过水插孔124与所述卷膜中心管142后与所述原水口20连通。制水时原水从所述原水口20进入所述第一中心管16中,然后沿所述第一中心管16进入所述第二容纳腔中,从所述前置滤芯端盖151与所述滤瓶端盖之间的间隙流入所述原水间隙,进行前置过滤。

所述第二中心管17套在所述第一中心管16外,所述第二中心管17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6间隔设置形成前置过滤水间隙115。所述第一中心管16与所述过水插孔124的侧壁间隔形成过水间隙161,所述前置过滤水间隙115连通所述过水间隙161与所述前置过滤水口30。在所述第二容纳腔中经过所述前置滤芯组件15过滤的前置过滤水从所述过水间隙161进入所述前置过滤水间隙115中,最终从所述前置过滤水口30排出所述复合滤芯10外。之后经过加压后的前置过滤水可以进一步被输入所述加压水间隙111。所述加压水间隙111与所述加压进水口40连通。

所述第二中心管17与所述卷膜中心管142间隔形成净水间隙116,所述净水间隙116与所述净水口60连通,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的浓水出水口与所述浓水口50连通。经过所述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过滤的净水从所述净水口60排出所述复合滤芯10,所述反渗透膜滤芯141过滤后形成的浓水则从所述浓水口50排出所述复合滤芯10。

进一步地,在又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净水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滤芯10。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净水机,通过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复合滤芯10,从而使得在将反渗透膜滤芯组件14与前置滤芯组件15集成在一起时,所述净水机能够具有较好的净水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