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脱水型泥沙固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78729发布日期:2020-11-27 10:20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脱水型泥沙固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高效脱水型泥沙固化装置,属于污水、废水多级分离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污泥处理中,如河道淤泥,具有含水率高、强度低、变形大、污染成分复杂等特点,使得淤泥的处置问题非常棘手。传统的处置方法为堆场堆放、低洼处填方,简单易行,以资源化处理为主方向,既可增加废弃淤泥的附加价值,又符合现代社会的环保要求。在该过程中,需将河道泥沙进行泥沙分离,分离出的来沙进行其他用途的使用,但由于各种粒径的沙混合存在,沙直径分布跨度大,现有的设备多采用两种原理,其一是利用旋流器对泥沙混合物进行分级处理处理时,无法对复杂的粒径泥沙进行处理,还经常发生分离设备的损坏,且泥沙分离效果不佳;其二是采用比较简单的脱水原理,即依靠滤网张紧力脱水,该种泥沙的脱水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泥浆处理量较低,滤饼不够干(含水率偏高),导致泥浆脱水处理成本高,脱水效率低。

目前为止,上述两种常用方式均无法很好的实现泥沙分离。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可实现泥沙分级脱水、可满足不同粒径污泥分离的高效脱水型泥沙固化装置。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以下方案实现的:

一种高效脱水型泥沙固化装置,包括环水板、污泥箱、上出泥管、下出泥管、出泥口和位于污泥箱侧壁上与环水板对应位置的加药管,所述污泥箱底部为前高后低结构,环水板树立设置于较低一端,待处理污泥经环水板顶部进入,上出泥管位于污泥箱内,并自环水板向较高一端延伸设置,其较低一端与污泥箱连通,较高一端设置连通口;污泥箱侧壁设置溢水管,下出泥管与上出泥管平行,其较低一端与溢水管和上出泥管连通口均连通,较高一端设置出泥口。

本案所提供的泥沙固化装置,污泥从环水板顶部进入,由于砂、水比重不同,污泥先经树立设置的环水板分流,环水板与污泥箱的特殊结构设置有效利用重力,并配合加药单元的药剂作用,会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第一道分流;分离出一部分污泥和砂的污水在污泥箱中先进入上出泥管,在上出泥管的运作中水留在污泥箱中,分离后的污水经上出泥管的连通口进入下出泥管,完成第二道分离;污泥箱中设置溢水管,溢流出来的水与连通口排入的水一起进入下出泥管,在下出泥管的运作中水留在污泥箱/溢水管中,污泥则进入下出泥管,并经下出泥管顶部排出,完成第三道分离;而整个过程中,污水在污泥箱中也进行了一定的静置沉淀,不影响上述三道分离的同时,同步完成第四道分离,如此即可实现污泥的高效脱水,分离物直接以泥饼状态自上出泥管、下出泥管的顶部排出,排水则几乎呈清澈状态,可直接排放。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上出泥管内设置出泥螺旋片,出泥螺旋片由上出泥电机驱动其转动;下出泥管内设置出泥螺旋片,出泥螺旋片由下出泥电机驱动其转动,完成第一次分离泥水在污泥箱中经上出泥管的螺旋盘桓,水回污泥箱,泥随上出泥管的连通口进入下出泥管,完成第二次泥水分离,溢流管则将沉降后的溢流水送至下出泥管底部,由下出泥管分离泥水,水自下出泥管底部排出,泥自下出泥管顶部排出,完成泥水第三次分离。在有限空间中将重力沉降作用发挥到最佳,并多次泥水分离,在下出泥管的出泥口呈泥饼状,而几乎呈清澈状态的排水可直接排放。更优选的,所述溢水管下端连接回流管,回流管水平设置,并与下出泥管较低一端连通。所述上出泥管的连通口上方也设置有出泥口,上出泥管与下出泥管各设置一个出泥口,可根据固化情况,开放上出泥管的出泥口或者开放上出泥管的连通口。

所述上出泥管、下出泥管的倾斜角度ө优选为15~45°,以最大程度利用重力分离。

所述环水板由多块板构成,且中心向外侧纵向板长先递增再递减、同一块板纵向板长前短后长。多块板形成的环水板顶部在一个横向平面上,靠近上出泥管的前端在同一纵向平面上,与之对应的后端在同一纵向水平面上,而底部则与污泥箱底部相适应:自顶部向底部,依次排列的多块板的板长由中心向外侧先递增再递减,同一块板的板长由前端向后端递增,当前道工序处理后的污泥由环水板顶部进入时,与加药管进入的药剂混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各环水板下滑,并在下滑过程中,因泥、水重力不同实现初次分离。更优选的,所述环水板外侧还设置有辅板,辅板前端与环水板不在同一纵向平面上(较环水板短/靠后),药剂多是由侧面进入,辅板的设置打乱了污泥箱与环水板形成的规则结构,可有效提高泥水紊流、强化药与泥水的混合效果。

所述下出泥管由多段管体以及支座伸缩臂构成,支座伸缩臂带动管体长度改变。更优选的,所述下出泥管由多段构成,其底部设置支座,支座与下出泥管顶端之间设置支座移动臂,支座移动臂伸展或收缩,即改变下出泥管的整体长度,并表现为延长盘旋路径长度,以满足不同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另一视角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使用状态图;

图4为图2中环水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环水板的正面立体结构视图;

图6为上/下出泥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环水板;11.中心板;12.侧板;13.翼板;14.辅板;2.上出泥管;21.上出泥电机;22.连通口;23.输送轴;24.螺旋片;25.挡片;3.下出泥管;31.支座;32.支座移动臂;33.下出泥电机;4.污泥箱;5.出泥口;6.溢水管;7.回流管;8.加药管;9.移动车。

具体实施方式

本案高效脱水型泥沙固化装置,结合图1-图3,包括环水板1、上出泥管2、下出泥管3、污泥箱4和出泥口5,污泥箱4底部为锥形,且一端高一端低,环水板1树立设置于较低一端,进水经环水板1顶部进入,并由加药管8添加药剂后沿环水板1混合下落,上出泥管2位于污泥箱4内,并自环水板1向较高一端延伸设置,上出泥管2下端与污泥箱4连通,带动污泥上升过程中完成泥水分离,水留在污泥箱4中,泥在上出泥管2中固化并经连通口22进入下出泥管3;污泥箱4侧壁设置溢水管6,下出泥管3与上出泥管2平行(倾斜角度ө优选为25°),其较低一端与溢水管6连通,较高一端设置出泥口5,内部则设置出泥螺旋片,出泥螺旋片由下出泥电机33驱动其转动,带动污泥上升过程中完成泥水分离,泥在下出泥管3中固化并经出泥口5排出,水在底部排出。

在该污泥固化装置中,浓缩污泥先经树立设置的环水板1分流,环水板1与污泥箱4的特殊结构设置有效利用重力,并配合加药管8的药剂作用,实现第一次泥水分离;完成第一次分离泥水在污泥箱4中经上出泥管2的螺旋盘桓,水回污泥箱4,泥随上出泥管2出污泥箱4进入下出泥管3,完成第二次泥水分离;溢水管6则将沉降后的溢流水经回流管7送至下出泥管3底部,由下出泥管3分离泥水,水自下出泥管3底部排出,泥自下出泥管3顶部的出泥口5排出,完成泥水最后一次分离。在有限空间中将重力沉降作用发挥到最佳,并多次泥水分离,出泥口5排出呈泥饼状的污泥,而下出泥管3底部的水则几乎呈清澈状,可直接排放。

作为一个优选案例,可在上出泥管2顶端、下出泥管3顶端分别设置出泥口,当上出泥管2的出泥口打开时,其与下出泥管3的连通口22可关闭,适于方便分离的沙土,完成环水板1与上出泥管2两道分离即可,此时下出泥管3可停用;当上出泥管2与下出泥管3之间的连通口22打开时,则上出泥管2的出泥口关闭,完成环水板1、上出泥管2、下出泥管3三道分离。

作为一个优选案例,结合图4,上出泥管2内设置螺旋片24,螺旋片24由上出泥电机21驱动其转动;上出泥管3内设置螺旋片,螺旋片由下出泥电机33驱动其转动,两者原理基本相同,均由旋转的螺旋片带动污泥在上升过程中完成泥水分离。

作为一个优选案例,环水板1由多块板构成,且中心向外侧纵向板长先递增再递减、同一块板纵向板长前短后长;以图5、图6为例,按位置区分,环水板1分为中心板11、侧板12、翼板13,侧板12的板长最大,中心板11和翼板13次之,每种板均至少由一块构成,由前(靠近出泥口的一端)向后同一块板前端较后端板长短。多块板形成的上述结构的环水板1顶部在一个横向平面上,靠近上出泥管2的前端在同一纵向平面上,与之对应的后端在同一纵向水平面上,而底部则与污泥箱4底部相适应:自顶部向底部,依次排列的多块板的板长由中心向外侧先递增再递减,同一块板的板长由前端向后端递增,当前道工序处理后的污泥由环水板1顶部进入时,与加药管8进入的药剂混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各环水板1下滑,并在下滑过程中,因泥、水重力不同实现初次分离。更优选的,环水板1外侧还设置有辅板14,辅板14前端与环水板1不在同一纵向平面上,药剂多是由侧面进入,辅板14的设置打乱了污泥箱4与环水板1形成的规则结构,可有效提高泥水紊流、强化药与泥水的混合效果。

作为一个优选案例,结合图2和图3,下出泥管3由多段构成,其底部设置支座31,支座31与下出泥管3顶端之间设置支座移动臂32,支座移动臂32伸展(如图3所示状态)或收缩(如图1、图2所示状态),即改变下出泥管3的整体长度,并表现为延长盘旋路径长度,以满足不同处理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