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镇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26502发布日期:2021-05-04 10:49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城镇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废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城镇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垃圾转运站作为城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中的重要枢纽和必要环节,能够有效减轻城市垃圾填埋场的处理压力和降低垃圾清运成本。而转运站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cod和氨氮的渗滤液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这已成为城镇亟待解决的二次污染源。

垃圾转运站渗滤液主要包括垃圾压缩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压滤液,设备、车辆、地面的冲洗水以及职工的生活用水等,具有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水质水量波动大和强烈恶臭等的特点。除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建设的大型垃圾转运站配有渗滤液处理设施外,部分城市的垃圾转运站渗滤液经过简单处理便将其纳入城镇污水管道,不利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行。绝对大多数垃圾转运站未经任何处理便直接排放至环境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在2008年7月,国家环保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以代替《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排放要求将cod的排放限值由1000mg/l降低至100mg/l,并增加了tn排放限值为40mg/l以下,tp排放限值为3mg/l以下,标准的提高迫使渗滤液处理技术急需提标改造。

《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出台前我国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主要针对渗滤液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对tn和tp的去除鲜有关注。由于高浓度氨氮对于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单纯的生化方法如厌氧-好氧(a/o)生物处理已无法使渗滤液达标排放;随后研发出的前置预处理+生化法组合工艺,也因为较高的投资成本和运行费用以及较差的稳定性等缺点而难以被广泛应用。直至近年来,由于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使得生化法与膜法的组合工艺成为目前渗滤液处理的最普遍和有效的处理工艺。但是膜工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操作工艺繁琐、负荷要求严格、药剂费用昂贵和膜的更换成本高以及浓缩液污染等问题,高昂的投资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使国内大部分垃圾转运站和填埋场难以承受。

鉴于垃圾转运站渗滤液产生量相对较少、水质变化大、转运站分布分散等特点,同时从国家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必须实现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开发经济高效节能的新型垃圾转运站渗滤液原位快速处理可移动式一体化设备及其处理工艺,强化控碳脱氮除磷,实现转运站渗滤液达标排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并提供一种城镇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实现中转站对渗滤液的高效低耗达标处理。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城镇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其包括依次连通的uasb反应器、缺氧池、第一微氧池、第二微氧池、mbr池、混凝池、混凝沉淀池和清水池,

所述uasb反应器外接进水管用于进水,uasb反应器通过第一回流管将uasb反应器上部的沼液回流至uasb反应器底部;所述mbr池、混凝沉淀池和清水池均外接排泥管,所述mbr池的污泥通过污泥回流管与所述缺氧池相连通,用于回流污泥;所述清水池外接出水管用于出水。

作为优选,所述uasb反应器的底部布设厌氧布水管,中部填充污泥床,上部设有三相分离器;所述厌氧布水管通过第一进水口与所述进水管相连通,厌氧布水管上均匀开设布水孔;所述uasb反应器的顶部开设排气口,经过所述三相分离器分离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口与外部的排气管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厌氧布水管为多个且交错排列,对所述污泥床均匀布水。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回流管上设有厌氧回流泵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用于调节第一回流管内的液体温度,加热装置能达到的最高温度不小于75℃。

作为优选,所述缺氧池中部填充填料,所述填料为圆形多孔弹性物料。

作为优选,所述mbr池中部填充mbr膜组件,池体下部逐渐缩小呈漏斗状;mbr池上方设有第一加药管,所述第一加药管的一端伸入mbr池中,另一端与mbr池外部的第一加药桶相连通,第一加药管上还设有第一加药泵,所述第一加药桶内盛有用于清洗mbr膜组件的药剂。

作为优选,所述混凝池上方设有第二加药管,所述第二加药管的一端伸入混凝池中,另一端与混凝池外部的第二加药桶相连通,第二加药管上还设有第二加药泵,所述第二加药桶内盛有混凝剂。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微氧池、第二微氧池、mbr池和混凝池底部分别设有第一曝气管路、第二曝气管路、第三曝气管路和第四曝气管路,所述第一曝气管路、第二曝气管路、第三曝气管路和第四曝气管路上均开设曝气孔,并与所在池体外部的曝气机相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污泥回流管上还设有污泥回流泵。

作为优选,所述缺氧池通过第二回流管将缺氧池上部的污水回流至缺氧池底部,使缺氧池底部的污泥与回流的污水混合。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的缺氧池、第一微氧池和第二微氧池共同组成了类似ao2微氧曝气处理系统,针对现有常用的“uasb+生化处理+混凝沉淀”工艺,本实用新型采用ao2微氧曝气工艺取代常规的生化处理工艺,不仅有效降低20%的曝气量,还克服了传统生化处理工艺曝气量高、能耗大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ao2微氧曝气后串联mbr膜池的设置,有效增加了mbr膜池中生化处理的污泥量,提高生化处理效率,克服了传统生化处理工艺处理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1-进水管,2-厌氧布水管,3-uasb反应器,4-缺氧池,5-第一微氧池,6-第二微氧池,7-mbr池,8-混凝池,9-混凝沉淀池,10-清水池,11-出水管,12-排泥管,13-第一加药桶,14-第二加药桶,15-第一加药泵,16-第二加药泵,17-mbr膜组件,18-抽吸泵,19-厌氧回流泵,20-加热装置,21-三相分离器,22-污泥床,23-缺氧循环泵,24-填料,25-缺氧布水管,26-第一曝气管路,27-第二曝气管路,28-第三曝气管路,29-第四曝气管路,30-污泥回流泵,31-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和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各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在没有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均可进行相应组合。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城镇垃圾中转站渗滤液处理装置,其包括依次连通的uasb反应器3、缺氧池4、第一微氧池5、第二微氧池6、mbr池7、混凝池8、混凝沉淀池9和清水池10,uasb反应器3外接进水管1用于进水,uasb反应器3通过第一回流管将uasb反应器3上部的沼液回流至uasb反应器3底部;mbr池7、混凝沉淀池9和清水池10均外接排泥管12,mbr池7的污泥通过污泥回流管与缺氧池4相连通,用于回流污泥,污泥回流管上还设有污泥回流泵30。清水池10外接出水管11用于出水。各池体的具体结构及连接方式的优选实现形式如下:

uasb反应器3的下部侧壁开设第一进水口,底部布设厌氧布水管2,中部填充污泥床22,上部设有三相分离器21。厌氧布水管2通过第一进水口与外部的进水管1相连通,厌氧布水管2上均匀开设布水孔,厌氧布水管2为多个且交错排列,以便对污泥床22均匀布水。uasb反应器3的顶部开设排气口,经过三相分离器21分离的气体通过排气口与外部的排气管31相连通。uasb反应器3的上方侧壁开设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通过第一管路与缺氧池4相连通。在uasb反应器3上方的侧壁开设第一回流出水口,第一回流出水口低于三相分离器21且高于污泥床22,第一回流出水口外接第一回流管,第一回流管的一端连通第一回流出水口,另一端连通进水管1。第一回流管上设有厌氧回流泵19和加热装置20,加热装置20用于调节第一回流管内的液体温度,加热装置20能达到的最高温度不小于75℃。

缺氧池4的上方侧壁开设第二进水口,第一管路的一端连通第一出水口,另一端穿过第二进水口伸入缺氧池4底部。缺氧池4中部填充填料24,上方侧壁开设第二出水口,第二出水口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一微氧池5相连通。缺氧池4中部填充填料24,上方侧壁开设第二回流出水口,下方侧壁开设第二回流进水口,第二回流进水口位于填料24下方。第二回流出水口外接第二回流管,第二回流管的一端连通第二回流出水口,另一端穿过第二回流进水口伸入缺氧池4内部,伸入缺氧池4内部的第二回流管上开设布水孔。

第一微氧池5的上方侧壁开设第三进水口,第二管路的一端连通第二出水口,另一端穿过第三进水口伸入第一微氧池5底部。第二管路的出水口下方布设第一曝气管路26。第一微氧池5的上方侧壁开设第三出水口,第三出水口通过第三管路与第二微氧池6相连通。

第二微氧池6的上方侧壁开设第四进水口,第三管路的一端连通第三出水口,另一端穿过第四进水口伸入第二微氧池6底部。第三管路的出水口下方布设第二曝气管路27,第二微氧池6的上方侧壁开设第四出水口,第四出水口通过第四管路与mbr池7相连通。

mbr池7的上方侧壁开设第五进水口,第四管路的一端连通第四出水口,另一端穿过第五进水口伸入mbr池7底部。mbr池7中部填充mbr膜组件17,mbr膜组件17下方布设第三曝气管路28。mbr池7的池体下部逐渐缩小呈漏斗状,底部开设第一污泥口。mbr池7的上方侧壁开设第五出水口,第五出水口通过第五管路与混凝池8相连通。mbr池7上方设有第一加药管,第一加药管的一端伸入mbr池7中,另一端与mbr池7外部的第一加药桶13相连通,第一加药管上还设有第一加药泵15,第一加药桶13内盛有用于清洗mbr膜组件17的药剂。第五管路上还设有抽吸泵18。

混凝池8的上方侧壁开设第六进水口,第五管路的一端连通第五出水口,另一端穿过第六进水口伸入混凝池8底部。第五管路的出水口下方布设第四曝气管路29。混凝池8上方设有第二加药管,用于向混凝池8内投加混凝剂。第二加药管的一端伸入混凝池8中,另一端与混凝池8外部的第二加药桶14相连通,第二加药管上还设有第二加药泵16,第二加药桶14内盛有混凝剂。混凝池8的上方侧壁开设第六出水口,第六出水口通过第六管路与混凝沉淀池9相连通。

混凝沉淀池9的上方侧壁开设第七进水口,第六管路的一端连通第六出水口,另一端穿过第七进水口伸入混凝沉淀池9底部。混凝沉淀池9底部开设第二污泥口,上方侧壁开设第七出水口,第七出水口通过第七管路与清水池10相连通。

清水池10的上方侧壁开设第八进水口,第七管路的一端连通第七出水口,另一端穿过第八进水口伸入清水池10底部。清水池10底部开设第三污泥口,上方侧壁开设第八出水口,第八出水口外接出水管11。

第一曝气管路26、第二曝气管路27、第三曝气管路28和第四曝气管路29上均开设曝气孔,并与所在池体外部的曝气机相连通。

本装置在使用时的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待处理的渗滤液通过进水管1进入uasb反应器3中,从uasb反应器3上部回流的沼液同样通过进水管1进入uasb反应器3。在厌氧布水管2的布水作用下,渗滤液在uasb反应器3底部均匀分布,维持污泥床22的流动状态。渗滤液在uasb反应器3上部的三相分离器21作用下将实现沼液、沼渣和沼气的分离,沼气通过排气管31排出,沼渣回落至污泥床22中,沼液进入缺氧池4。沼液进入缺氧池4后,由于在缺氧池4内填充有填料24,因此为缺氧池4内反硝化微生物提供附着位点,能够提高缺氧池4内的反应效率,渗流液在缺氧池4内主要进行反硝化作用。经过缺氧池4处理后的渗流液依次进入第一微氧池5和第二微氧池6,由于第一微氧池5和第二微氧池6中均设有曝气管路,可以加快渗滤液中的大颗粒分子与空气接触的速度,大大增加降解率,使出水水质更稳定。经过第一微氧池5和第二微氧池6处理后的渗滤液进入mbr池7,通过mbr池7内填充的mbr膜组件17对渗滤液进行生物深度处理。经过mbr池7处理后的渗滤液依次进入混凝池8、混凝沉淀池9和清水池10,通过添加高效混凝剂使渗滤液中的污染物质被絮凝沉淀,通过泥水分离作用,污泥被定期排出,处理后的渗滤液从出水管11流出。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佳的方案,然其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凡采取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