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净化回用生态绿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66630发布日期:2021-03-30 19:59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雨水净化回用生态绿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用于城市的绿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雨水净化回用生态绿道结构。



背景技术:

绿道是一种以自然要素为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绿色出行功能的生态廊道。目前我国在绿道结构很多时候并不能有效地满足排水要求,尤其在暴雨时节,城市绿道常常出现雨水蓄积和漫流现象,一些绿道铺装如透水砖,在经过雨水长期浸泡之后寿命急速降低,经常出现透水砖突起或者断裂的现象。雨水通过透水绿道直接下渗至地下水,使一些面源污染物质,如:氮、磷、有机物、重金属随着雨水径流溶解于雨水,通过土壤、地面下渗至地下水,进一步造成水体污染。另,现有的绿道结构很少有考虑到对于雨水进行积蓄再利用的问题,无形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本实用新型即是在上述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雨水净化回用生态绿道结构,能够在雨期快速排水,避免道路积水问题,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压力;同时对下渗雨水进行过滤净化,有效地截留吸附下渗径流中的重金属、油污、氮磷等污染物,避免雨水直接下渗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同时能续存雨水,实现雨水回用,进而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雨水净化回用生态绿道结构,包括路墙和位于两排路墙之间的路基,所述路基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改性透水混凝土面层、改性透水混凝土垫层、细碎石层、粗碎石层、砂滤层和改性混凝土底层,所述路墙为集水沟结构,该集水沟包括外墙及内墙,所述内墙中部沿集水沟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贯通路基的出水口,该出水口与路基之间设有滤网;集水沟上方铺设不透水砖隔离层,不透水砖隔离层在集水沟的长度方向预留若干间隔设置的窖井盖预留口,每一窖井盖预留口上放置一窖井盖,不透水砖隔离层与改性透水混凝土面层齐平。

进一步,所述改性透水混凝土面层厚度为3-7cm。

进一步,所述改性透水混凝土垫层厚度为10-15cm。

进一步,所述碎石层厚度在25-40cm之间,碎石层包括粗碎石层和细碎石层,粗碎石层的厚度为20-25cm,细碎石层的厚度为10-15cm,所述粗碎石层位于细碎石层的下部。

进一步,所述砂滤层的厚度为5-10cm,过滤砂的粒径为3-5mm。

进一步,所述改性混凝土底层的厚度为5-15cm。

进一步,所述路基集水沟内墙与粗碎石层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出水口。

进一步,所述滤网的孔径为1-2mm。

进一步,相邻设置的两个窖井盖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50m。

进一步,每一窖井盖的下方设置一所述出水口,该出水口的长度为窖井盖长度的1-2倍,该出水口的高度与粗碎石层厚度之比为(0.2-0.5):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雨水下渗通过改性透水混凝土面层、改性透水混凝土垫层、碎石层(粗碎石层和细碎石层)、改性混凝土底层进行雨水五层净化,能够有效吸附雨水中的氮、磷、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净化雨水避免污染地下水源;

(2)该改性透水混凝土面层、改性透水混凝土垫层的结构孔隙度大不容易堵塞,下面透水碎石层在雨水流量大的时期可以将雨水快速排入集水沟内,避免雨水积累在路面造成积水,延长绿道使用寿命;

(3)集水沟能够将雨水收集回用,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缓解城市园林用水压力;

(4)碎石层采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能够降低对天然石矿等资源的需求,同时解决建筑垃圾处理的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

(5)传统雨水回用道路结构复杂,施工程序多,耗时长,本实用新型采用层结构铺装以路墙为集水沟,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节约工时。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雨水净化回用生态绿道结构的俯视方向平面结构示意图,两排路墙上的窖井盖预留口为相对设置;

图2为实施例中雨水净化回用生态绿道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两排路墙上的窖井盖预留口为相对设置;

图3为实施例中雨水净化回用生态绿道结构的俯视方向平面结构示意图,两排路墙上的窖井盖预留口为错位设置;

图4为实施例中雨水净化回用生态绿道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两排路墙上的窖井盖预留口为错位设置。

图中:1、路墙;11、内墙;12、外墙;13、出水口;14、不透水砖隔离层;15、窖井盖预留口;16、滤网;2、路基;21、改性透水混凝土面层;22、改性透水混凝土垫层;23、细碎石层;24、粗碎石层;25、砂滤层;26、改性混凝土底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雨水净化回用生态绿道结构,包括路墙1和位于两排路墙1之间的路基2,所述路基2包括由上至下设置的改性透水混凝土面层21、改性透水混凝土垫层22、细碎石层23、粗碎石层24、砂滤层25和改性混凝土底层26,所述路墙1为集水沟结构,该集水沟包括外墙12及内墙11,所述内墙11中部沿集水沟的长度方向间隔设有多个贯通路基2的出水口13,该出水口13与路基2之间设有滤网16;集水沟上方铺设不透水砖隔离层14,不透水砖隔离层14在集水沟的长度方向预留若干间隔设置的窖井盖预留口15,每一窖井盖预留口15上放置一窖井盖,不透水砖隔离层14与改性透水混凝土面层21齐平。且,两排路墙1上的窖井盖预留口15可以相对设置(如图1、图2所示),也可以错位设置(如图3、图4所示)。

其中,所述改性透水混凝土面层21厚度为3-7cm,包含改性水泥、膨润土,有效吸附雨水中的重金属、无机磷、无机氮、有机物等径流污染物。

其中,所述改性透水混凝土垫层22厚度为10-15cm,包含改性水泥、硅藻土,可进一步有效吸附雨水中的重金属、无机磷、无机氮、有机物等径流污染物。

其中,改性水泥一般是用煤粉灰改性的透水性水泥基材料。

其中,所述碎石层厚度在20-40cm之间,碎石层包括粗碎石层24和细碎石层23,所述粗碎石层24位于细碎石层23的下部,所述粗碎石层24中填充有粒径为3-20cm的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所述细碎石层23中填充有粒径为5-50mm的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雨水通过粗、细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的双重过滤,可进一步提高雨水净化效率,从而缓解雨水径流污染。

其中,所述砂滤层25的厚度为5-10cm,过滤砂的粒径为3-5mm。

其中,所述改性混凝土底层26为在原有传统透水混凝土中加入石灰石、沸石,可提高结构层的高效吸附和离子交换性能,从而增加雨水径流中重金属、富营养物质、悬浮固体的净化效果,厚度为5-15cm。

其中,所述路基2集水沟内墙11及外墙12内均设有加强钢筋,防止坍塌。

其中,所述路基2集水沟内墙11与粗碎石层2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所述出水口13,有利于路基2内的水尽快由粗碎石层24经由出水口13进入集水沟内。

其中,所述滤网16的孔径为1-2mm,可有效阻止粗碎石层24的石头进入集水沟内。

其中,窖井盖可根据实际需要开设,一般相邻设置的两个窖井盖之间的距离在50m以上。

其中,每一窖井盖的下方设置一出水口13,该出水口13的长度一般为窖井盖长度的1-2倍,该出水口13的高度与粗碎石层24的厚度之比为(0.2-0.5):1。

其中,园林浇灌装置可由窖井盖预留口15抽水;所述园林浇灌装置包括顺次连接的抽水泵、浇灌箱和浇水管,所述浇水管的自由端连接喷头。

应用本实施例的绿道结构,降雨时,雨水通过改性透水混凝土面层21、改性透水混凝土垫层22进行第一次雨水净化缓冲后,通过碎石层进行第二次双层净化,然后经过砂滤层25镇静,缓慢流入改性混凝土底层26;通过改性混凝土底层26缓释,一部分激流雨水快速蓄积,即通过集水沟内墙11出水口的13滤网16阻隔大粒径杂质后汇集到集水沟,集水沟雨水通过抽水泵抽到园林浇灌装置的浇灌箱中,由工作人员浇灌给园林植物,使雨水重复利用。另一部分雨水可以通过改性混凝土底层26结构缓慢渗入土壤,补充地下水源。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