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滨水驳岸带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59545发布日期:2021-05-25 12:45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滨水驳岸带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滨水驳岸带修复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滨水驳岸带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驳岸是水域和陆域结合界线之间形成的挡水构筑物,滨水驳岸带是水体与陆地交接的特殊地带,具有较高的生态环境价值:滨水驳岸带是水域和陆地交接处的生态脆弱带,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在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促进物质与能量交换、抵抗水流侵蚀与渗透、营养物质过滤与吸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合理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对生态和景观的影响尤为重要。

现有的滨水驳岸带修复技术,需要采用工程构建混凝土结构,透水性减弱,对地表径流截留效果不佳,使得滨水驳岸带丧失了原有的部分生态功能。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生态修复中,应大力提倡采用生态驳岸,尽量减少钢筋混凝土和浆砌石挡墙的硬式驳岸,创建有利于湿生、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生长环境和自然的生态景观。

初期地表径流调蓄技术是指在雨水径流量较大时,将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时储存在调蓄池中,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排出,达到控制初期地表径流对湖泊水体的污染的目的。初期雨水径流所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是湖泊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采用初期雨水调蓄技术是解决雨水径流污染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

如何克服硬质型护岸的缺陷,提高地表径流截留效果,以修复河道滨岸带生态环境仍是个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滨水驳岸带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系统,以克服硬质型护岸的缺陷,提高地表径流截留效果,达到修复河道滨岸带生态环境的目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滨水驳岸带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系统,包括蓄水池、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和挡污帘,所述蓄水池用于收集地表水设置在所述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顶部,所述挡污帘围设在所述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的底部,所述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包括顺序落差式设置的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和第四阶梯,所述第一阶梯通过净化植被模块种植有香蒲,所述第二阶梯上通过净化植被模块种植有香蒲和菖蒲,所述第三阶梯通过净化植被模块种植有菖蒲和美人蕉,所述第四阶梯通过净化植被模块种植有美人蕉和再力花,所述第四阶梯与所述挡污帘之间还设有沉水植物种植区。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净化植被模块包括透水地垫、椰子纤维外壳和净化填料,所述椰子纤维外壳呈弧形均匀设置在所述透水地垫上,且所述椰子纤维外壳上设有用于种植植物的开口,所述净化填料装设在所述椰子纤维外壳与所述地垫形成的空间内。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净化填料由煅烧沸石、煅烧珍珠岩和煅烧硅藻土以粒状形式混合而成。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第二阶梯上设有香蒲菖蒲混种区和菖蒲种植区;所述第三阶梯上设有菖蒲美人蕉混种区和美人蕉种植区;所述第四阶梯上设有美人蕉再力花混种区和再力花种植区。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上的香蒲、菖蒲、美人蕉、再力花种植比例为2~3:1~2:1~2:2~3,且其种植密度为10~20株/m2。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香蒲菖蒲混种区、菖蒲美人蕉混种区和美人蕉再力花混种区的区域宽度为0.2~0.3m。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和第四阶梯之间垂直落差为1~2m。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沉水植物种植区内种植有篦齿眼子菜和黑藻,且其种植密度为100~200丛/m2,所述篦齿眼子菜与黑藻的种植比例为1:1.1~1.2。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蓄水池底部铺设有砾石层,并在所述砾石层下铺设土工防渗布。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优选,所述蓄水池的砾石层底部一侧布置集水管和小口径布水管,所述小口径布水管延伸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滨水驳岸带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系统,采用初期地表径流调蓄技术和生态净化技术,构建初期地表径流调蓄沟和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形和植物对地表径流进行净化处理,截留、净化效果好:在岸边构建地表径流调蓄沟,从岸坡至浅水域构建多级过滤净化挺水植物带,在深水域种植沉水植物,并用挡污帘在沉水植物外围组成围堰,构建起“水上-水下”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滨水驳岸带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系统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滨水驳岸带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净化植被模块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净化植被模块的原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得一种滨水驳岸带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系统,包括蓄水池10、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20和挡污帘30,蓄水池10用于收集地表水设置在所述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20顶部,挡污帘30围设在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20的底部,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20包括顺序落差式设置的第一阶梯21、第二阶梯、第三阶梯23和第四阶梯24。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蓄水池10设置在第一阶梯21的上部,蓄水池10为宽和深为50×50cm的雨水截流沟,用于收集初期地表径流。在雨水截流沟的底部铺设有砾石层用来过滤泥沙,砾石层下铺设土工防渗布,避免雨水下渗。在砾石层底部一侧布置集水管和小口径布水管,小口径布水管延伸至第一阶梯21中,并在小口径布水管两侧等间距地开设出水孔,使得雨水均匀流入至第一阶梯21中。

本实用新型利用挺水植物(香蒲、菖蒲、美人蕉、再力花)和沉水植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地表径流中的codcr、氨氮、总磷显著降低。实施方法是沿岸至水库方向,在岸坡至浅水域种植挺水植物,组成多级净化生态系统;在深水域种植沉水植物,用挡污帘30在沉水植物外围组成围堰。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在第一阶梯21通过净化植被模块25种植有香蒲211,第二阶梯上通过净化植被模块种植有香蒲211和菖蒲,第三阶梯23通过净化植被模块25种植有菖蒲和美人蕉,第四阶梯24通过净化植被模块25种植有美人蕉和再力花,第四阶梯24与挡污帘30之间还设有沉水植物种植区40。

而第二阶梯上设有香蒲菖蒲混种区221和菖蒲种植区223;第三阶梯23上设有菖蒲美人蕉混种区231和美人蕉种植区232;第四阶梯24上设有美人蕉再力花混种区241和再力花种植区242;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20上的香蒲、菖蒲、美人蕉、再力花种植比例为2~3:1~2:1~2:2~3,且其种植密度为10~20株/m2;香蒲菖蒲混种区221、菖蒲美人蕉混种区231和美人蕉再力花混种区241的区域宽度为0.2~0.3m。

本实用新型利用香蒲、菖蒲、美人蕉、再力花,其具有繁殖系数大,生长速度快,水肥吸收能力强,植株相对高大,耐污,能达到短期成型等优点,从岸边向水库方向,挺水植物种类排列依次为香蒲、菖蒲、美人蕉、再力花,分4级种植。每级与下一级之间存在垂直落差,地表径流在重力作用下可自动流入下一级净化带。

为了保证经过净化后的水能从上向下逐级渗透,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阶梯21、第二阶梯、第三阶梯23和第四阶梯24之间垂直落差为1~2m。

进一步的,利用沉水植物如篦齿眼子菜、黑藻根系发达,适应力强,耐污,可生长在从贫营养到富营养的各类水体中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沉水植物种植区40内种植有篦齿眼子菜和黑藻,且其种植密度为100~200丛/m2,篦齿眼子菜与黑藻的种植比例为1:1.1~1.2。

使用时,初期地表径流调蓄沟具有收集、调蓄初期雨水功能,能避免大量面源污染直接入河。香蒲、菖蒲、美人蕉、再力花具有削减地表径流污染物的功能,并能快速成长。篦齿眼子菜、黑藻防治能力强,可有效截留净化地表径流污染物,挡污帘30能保证沉水植物不会被冲走,维持沉水植物区域内净化效果。同时,这种生态修复方案具有维护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小,并且有环境价值、生态价值,还具有景观价值。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水流由上而下,导致种植在第一阶梯21、第二阶梯、第三阶梯23和第四阶梯24上的植物的载体如植被被冲走而进入河流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净化植被模块25以实现植物载体的固定。

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止净化植被模块25包括透水地垫251、椰子纤维外壳252和净化填料253,椰子纤维外壳252呈弧形均匀设置在透水地垫251上,且椰子纤维外壳上252设有用于种植植物的开口254,净化填料253装设在椰子纤维外壳252与地垫形成的空间内。而净化填料253由煅烧沸石、煅烧珍珠岩和煅烧硅藻土以粒状形式混合而成。

因此,通过净化植被模块25不仅可以实现植物密度控制,而且由于净化填料253的作用还可以保留水,提高其净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滨水驳岸带地表径流调蓄净化系统,采用初期地表径流调蓄技术和生态净化技术,构建初期地表径流调蓄沟和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20的方式,充分利用地形和植物对地表径流进行净化处理,截留、净化效果好:在岸边构建地表径流调蓄沟,从岸坡至浅水域构建多级过滤净化挺水植物带,在深水域种植沉水植物,并用挡污帘30在沉水植物外围组成围堰,构建起“水上-水下”阶梯式生态系统缓冲净化带20。

最后,本申请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