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去除尾水的沉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26392发布日期:2021-05-04 10:48阅读:69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去除尾水的沉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尾水去除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去除尾水的沉淀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保法规、标准日趋完备和严格,首次提出特别排放限值(特别排放限值总体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水体水质要求相当(总氮除外),可以满足生态环境敏感区对污水处理厂排放控制的需求。同时,氨氮和总氮指标提出了为满足水体富营养化控制需求的限值)。此次修订同时提出了对于敏感区域适用的特别排放限值,规定生态环境敏感区的污水排放需提高至地表水iv类水质要求。特别排放限值中要求处理出水cod(化学需氧量,即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物质的量)浓度不高于30mg/l,ss(固体悬浮物)浓度不高于5mg/l。由于大多数污水处理厂现有的工艺设备已经无法满足新的水质要求,必须要考虑到在一、二级进行深度处理,以达到高效去除尾水的目的,为此,提出一种高效去除尾水的沉淀装置以实现上述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去除尾水的沉淀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去除尾水的沉淀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上表面从左至右依次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箱体、第二箱体、第三箱体,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三箱体的上表面均铰接有盖体。

尾水去除沉淀机构,所述尾水去除沉淀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箱体和所述第二箱体的内侧壁均通过轴承对称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连杆,另两个所述第一连杆的外侧壁均匀固定连接有搅拌叶,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皮带轮的外侧壁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一箱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二箱体的前表面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臭氧机,所述臭氧机的出气端连通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内侧壁,所述第三箱体的内部底壁固定连接有植被层,所述第三箱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网。

输送结构,所述输送结构包括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进水端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内侧壁,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壳体的上表面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进水端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第二箱体的内侧壁,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端通过管道连通于所述第三箱体的内侧壁。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对称开设有两个滑槽,所述滑槽的内侧壁对称滑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挡雨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可以为挡雨板进行支撑,而挡雨板可以为本装置遮挡雨水,而滑槽的设置,使用者可以调整本装置在第一壳体上表面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三箱体的一侧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外侧壁安装有水龙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出水管的设置,可以将尾水去除过后的水通过出水管进行收集,同时水龙头可以避免水液流出。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顶壁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排污泵,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底壁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废料箱,所述废料箱位于两个所述限位块相邻的一侧,所述排污泵的进料端连通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内侧壁,所述排污泵的出料端连通于所述废料箱的内部,所述废料箱的前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一箱体的内侧壁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尾水在经过第一箱体内部的过滤以后,会留下较多杂质,而这些杂质可以通过排污泵排入废料箱的内部,同时挡板的安装方式为倾斜式安装,挡板可以对这些杂质进行收集,从而通过排污泵排出,同时使用者可以通过第一把手将废料箱拉出第一壳体的内侧壁,而限位块可以对废料箱进行限位。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工具箱,所述第一壳体的内侧壁中心处固定连接有隔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具箱的设置工作人员可以将一些工具放入工具箱的内部,从而便于工作人员的使用,通过隔板的设置,可以避免排污泵发生溅射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前表面铰接有门体,所述门体的前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板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门体的设置,可以对第一壳体的内部进行防护,同时使用者可以通过以凹槽内侧壁的第一板体为着力点将门体打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使用时使用者可以通过第一箱体和第一过滤网等部件之间的组合使用可以对尾水进行第一层的净化和过滤,同时通过电机的带动下第一过滤网可以更加充分的吸收尾水中的杂质,在经过过滤后的尾水会通过第一水泵抽向第二箱体,从而将尾水与臭氧机制造的臭氧充分混合,从而达到高效去除尾水的效果,在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等部件之间的配合使用可以达到一二级深度处理高效去除尾水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剖面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正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侧视结构图。

图中:1、第一壳体;11、第一箱体;12、第二箱体;13、第三箱体;14、盖体;2、第一连杆;21、搅拌叶;24、第一皮带轮;25、电机;26、第二皮带轮;27、臭氧机;28、第一过滤网;3、第一水泵;31、第二水泵;4、植被层;41、第二过滤网;5、排污泵;51、废料箱;52、第一把手;53、限位块;54、限位板;6、支撑杆;61、挡雨板;62、滑槽;7、出水管;71、水龙头;8、工具箱;81、隔板;9、门体;91、凹槽;92、第一板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如图1-图3所示,一种高效去除尾水的沉淀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的上表面从左至右依次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箱体11、第二箱体12、第三箱体13,第一箱体11和第三箱体13的上表面均铰接有盖体14,而门体9可以对第一壳体1的内部进行防护,使用者可以通过凹槽91内侧壁的第一板体92为着力点将门体9打开,从而对废料箱51内部的废料进行处理。

尾水去除沉淀机构,尾水去除沉淀机构包括电机25,电机2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26,第一箱体11和第二箱体12的内侧壁均通过轴承对称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连杆2,四个第一连杆2的外侧壁均匀固定连接有搅拌叶21,第一连杆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24,第一皮带轮24的外侧壁与第二皮带轮26的外侧壁通过皮带传动连接,第一箱体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过滤网28,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的内部顶壁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排污泵5,第一壳体1的内部底壁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块53,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滑动连接有废料箱51,废料箱51位于两个限位块53相邻的一侧,排污泵5的进料端连通于第一箱体11的内侧壁,排污泵5的出料端连通于废料箱51的内部,第一箱体11内部的尾水在经过第一过滤网28的过滤后,会剩下很多杂质,而这些杂质可以通过排污泵5排入废料箱51的内部,第二箱体12的前表面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臭氧机27,臭氧机27的出料端连通于第二箱体12的内侧壁,第三箱体13的内部底壁固定连接有植被层4,如图1,第一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工具箱8,植被层4需要进行打理,而工作人员可以将一些打理工具放入工具工具箱8的内部,方便工作人员的使用,第三箱体13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过滤网41,同时隔板81可以避免排污泵5发生溅射。

输送结构,输送结构包括第一水泵3,第一水泵3的进水端通过管道连通于第一箱体11的内侧壁,第一水泵3的出水端通过管道连通于第二箱体12的内侧壁,第一壳体1的上表面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31,第二水泵31的进水端通过管道连通于第二箱体12的内侧壁,第二水泵31的出水端通过管道连通于第三箱体13的内侧壁。

结构原理:如图1所示,使用者可以将尾水注入第一箱体11的内部,然后使用者开启电机25,电机25开启会带动两个第一连杆2的转动,同时通过第一水泵3将尾水注入第二箱体12的内部,尾水在第二箱体12的内部时,臭氧机27发出的臭氧通过搅拌叶21充分的与尾水进行混合,从而达到高效的去除尾水,最后通过第二水泵31将水抽向第三箱体13的内部进行沉淀;

如图2所示,在去除尾水时,通过电机25的带动下第一皮带轮24会带动第二皮带轮26进行转动,第二皮带轮26的转动会带动进行转动,在混合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过滤网28可以对尾水进行第二层过滤,同时将一些杂质阻挡在第一箱体11的内部,而限位板54可以对这些杂质进行收集,而这些剩余在第一箱体11内部的杂质会通过排污泵5排入废料箱51的内部,而使用者可以通过第一把手52将废料箱51拉出,从而对废料箱51内部的杂质进行下一步的清理,在将废料箱51放回时,可以将废料箱51放置在两个限位块53相邻的一侧,从而对废料箱51进行限位,在清除杂质后的尾水会通过第一水泵3抽向第二箱体12的内部,处于第二箱体12内部的尾水会与臭氧机27发出的臭氧进行混合,从而去除尾水,同时在下雨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滑槽62将挡雨板61和支撑杆6放置到第一壳体1的上表面从而对第一箱体11等部件进行防护。

综上,在去除尾水后,水流会通过第二水泵31将水抽向第三箱体13的内部进行沉淀,而植被层4可以对水中的杂质进行再次净化,而经过尾水去除和沉淀过后的水可以通过出水管7和水龙头71进行收集。

本实用新型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