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申请涉及污泥处理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絮凝搅拌分离机。
背景技术:2.污泥是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水站污水处理后的必然产物,未经过很好处理处置的污泥进入环境后,将会直接给试题和大气带来二次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活动也将构成严重的威胁。
3.污泥在脱水前必须先经过絮凝过程,絮凝是指用一种絮凝剂(即一种聚合物—高分子电解质)对悬浮液进行预处理,絮凝剂与污泥经搅拌混合,使悬浮系中的固相粒子发生粘接产生凝聚现象,使固相与液相分开。有时也加少量助凝剂以提高絮凝效果或提高絮体强度。
4.现有污泥脱水处理前进行预处理的污泥絮凝搅拌分离机一般是由驱动装置、搅拌轴、桨叶、方形搅拌桶等组成,驱动装置位于搅拌桶上方,随着驱动装置的旋转,桨叶进行旋转搅拌絮凝污泥,主要用于剩余污泥的排泥。
5.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絮凝程度低、不能提高污泥浓度、泥水分离率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6.为了解决排出的污泥浓度不高、泥水分离率低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絮凝搅拌分离机。
7.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絮凝搅拌分离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絮凝搅拌分离机,包括形成小絮团的一级絮凝搅拌机构、形成大絮团的二级絮凝搅拌机构和泥水分离的三级沉淀池,所述的二级絮凝搅拌机构位于一级絮凝搅拌机构与三级沉淀池之间并相互连通;
9.所述的一级絮凝搅拌机构包括容纳污泥的第一本体、第一驱动机构和位于第一本体内的第一搅拌器,所述的第一驱动机构位于第一本体上并与第一搅拌器相连接;
10.所述的二级絮凝搅拌机构包括容纳污泥的第二本体、第二驱动机构和位于第二本体内的第二搅拌器,所述的第二驱动机构位于第二本体上并与第二搅拌器相连接;
11.所述的三级沉淀池包括容纳污泥的第三本体和泥水分离的过滤装置,所述的过滤装置位于第三本体内。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进入一级絮凝搅拌机构,同时在一级絮凝搅拌机构中加入絮凝剂,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搅拌器进行搅拌,使污泥与絮凝剂混合,快速形成细小絮团,然后污泥溢流至二级絮凝搅拌机构后,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搅拌器进行搅拌,增加絮凝剂与污泥碰撞机会,充分使污泥与絮凝剂混合形成较大的絮团,污泥溢流至三级沉淀池,经过过滤装置进行泥水重力分离,形成清液和浓度较高的污泥,分别向外排出三级沉淀池。一级絮凝搅拌机构和二级絮凝搅拌机构使污泥形成污泥絮团,先进行一部分的泥水
分离,然后经过三级沉淀池的沉淀,更加分离了泥和水,降低了污泥的含水量,提高了污泥的浓度。
13.优选的,所述的第一本体包括圆柱形的上部和圆锥形的下部,所述的上部上设置有第一顶盖,所述的上部中靠近二级絮凝搅拌机构的侧板上开有第一溢流口,所述的下部的底部开有进泥口。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从下部的污泥口进入第一本体内,第一搅拌器开始进行高速搅拌,下部为圆锥形,首先进入第一本体的污泥在高速搅拌下沿下部的内壁做圆周切向方向的运动,随后进入的大量污泥也开始沿圆周切向方向运动,絮凝药剂随污泥沿圆周方向高速运动,增加了污泥与絮凝剂碰撞的机会,有利于污泥与絮凝剂混合且易形成细小絮团。
15.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驱动机构为第一减速电机,所述的第一减速电机位于第一顶盖上。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驱动机构为第一减速电机,可以对第一搅拌器的速度进行调节,从而调节搅拌的时间来保证絮凝过程。
17.优选的,第一搅拌器包括转动轴和至少两个搅拌桨叶,所述的转动轴的顶端向上延伸穿过第一顶盖并与第一减速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转动轴的末端向下部延伸并与搅拌桨叶固定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减速电机带动搅拌桨叶转动,通过搅拌桨叶带动污泥转动,使污泥与絮凝剂混合。
19.优选的,所述的第二本体上设置有第二顶盖,第二本体中靠近第一本体的侧板上开有与第一溢流口相连通的第二溢流口,第二本体中靠近三级沉淀池的侧板上开有第三溢流口,第二顶盖上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的第二隔板位于第二本体内,第二隔板与第二本体中靠近一级絮凝搅拌机构的侧板之间形成第一溢流通道,第二隔板与第二本体的底板之间留有间距。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一级絮凝搅拌机构的第一本体中的污泥通过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进入到二级絮凝搅拌机构的第二本体的第一溢流通道中,污泥从第二本体的底部向上涨,方便第二搅拌器进行搅拌,第二隔板可以防止污泥从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直接喷出,减少出现一部分污泥进入三级沉淀池的情况,使从第一本体中溢流出的污泥完全进入到第二本体中,方便第二搅拌器搅拌。
21.优选的,所述的第二驱动机构为调速电机,所述的第二搅拌器为框式搅拌架,所述的调速电机位于第二顶盖的顶部并与框式搅拌架固定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搅拌器为框式搅拌架,调速电机带动框式搅拌架转动,框式搅拌架可以适应变速电机的各种速度,进行不同强度的搅拌。框式搅拌架具有搅动量大,增大搅动范围,不易打破污泥絮团反而增加污泥碰撞机会易形成大絮团的处理功能。
23.优选的,所述的第三本体底部开设有出泥口。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剩余的污泥从出泥口排出第三本体,进入到外部的污泥脱水机。泥水分离后的污泥浓度较高,可以提高污泥脱水机的工作效率。
25.优选的,所述的第三本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顶盖,第三本体中靠近第二本体的侧板上开有第四溢流口,所述的第四溢流口与第三溢流口相连通。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二级絮凝搅拌机构的第二本体中的污泥通过第三溢流口和第四溢流口进入到三级沉淀池的第三本体中。
27.优选的,所述的过滤装置包括底板和至少一块过滤板,所述的底板与第三本体中远离第二本体的三个侧板垂直设置,所述的过滤板的一端与第三顶盖垂直设置,其另一端与底板垂直设置,所述的第三本体中靠近第二本体的位于外侧的过滤板设置在底板中靠近第二本体的一端并向下延伸形成挡板,所述的挡板、位于外侧的滤板与靠近第二本体的侧板之间形成第二溢流道。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二级絮凝搅拌机构的第二本体中的污泥通过第三溢流口和第四溢流口进入到三级沉淀池的第三本体中的第二溢流道进入到第三本体中,污泥从第三本体的底部向上涨,当污泥上涨到过滤装置时,通过过滤板,污泥中的水进入到过滤装置中,实现泥水分离。过滤装置的设置提高污泥的浓度,降低污泥的含水量。
29.优选的,所述的第三顶盖、底板、位于外侧的过滤板与第三本体的三个侧板之间形成密闭空腔,所述的密闭空腔上的侧板上开设有出水口。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泥中的水通过过滤板进入到密闭空腔内形成清液,清液再通过出水口排出第三本体,实现泥水分离,剩余含水量较低的污泥。
31.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2.1、本申请中的一级絮凝搅拌机构、形成大絮团的二级絮凝搅拌机构和泥水分离的三级沉淀池的设置,增加了搅拌的时间,搅拌的速度可以进行调节,使污泥与絮凝剂充分混合,絮凝剂利用率高,易形成絮团,实现了泥水分离,降低了污泥的含水量,提高了污泥的浓度;
33.2、本申请中的过滤装置的设置,具有预脱水功能,使清液与污泥分离,加剧分离后的污泥的絮凝沉淀;
34.3、本申请中的第一本体的下部为圆锥形,待处理的污泥从进泥口进入到一级絮凝搅拌机构中,在下部的内壁上做圆周切向方向的运动,絮凝剂随着污泥的圆周方向的运动与污泥进行混合,利于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且易形成絮团。
附图说明
35.图1是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一)。
36.图2是本申请的结构示意图(二)。
37.图3是本申请的剖视图。
38.图4是本申请的一级絮凝搅拌机构的剖视图。
39.图5是本申请的二级絮凝搅拌机构的剖视图。
40.图6是本申请的三级沉淀池的剖视图。
41.附图标记说明:1、一级絮凝搅拌机构,11、第一本体,111、上部,1111、第一溢流口,112、下部,12、第一搅拌器,121、转动轴,122、搅拌桨叶,13、第一减速电机,14、第一顶盖;
42.2、二级絮凝搅拌机构,21、第二本体,211、第二溢流口,212、第三溢流口,213、第二隔板,214、第一溢流通道,22、第二搅拌器,23、第二顶盖,24、调速电机;
43.3、三级沉淀池,31、第三本体,311、第四溢流口,32、过滤装置,321、底板,322、过滤板,323、第二溢流道,324、挡板,33、第三顶盖;
44.4、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45.以下结合附图1
‑
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6.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絮凝搅拌分离机。参照图1和图2,一种絮凝搅拌分离机,包括形成小絮团的一级絮凝搅拌机构1、形成大絮团的二级絮凝搅拌机构2和泥水分离的三级沉淀池3,二级絮凝搅拌机构2位于一级絮凝搅拌机构1与三级沉淀池3之间并相互连通。
47.待处理的污泥先经过一级絮凝搅拌机构1和二级絮凝搅拌机构2进行污泥与絮凝剂的混合处理形成絮团,为污泥进入三级沉淀池3做准备,进入三级沉淀池3后进行泥水分离,分离出清液和污泥。
48.参照图3,一级絮凝搅拌机构1包括容纳污泥的第一本体11、第一驱动机构和位于第一本体11内的第一搅拌器12,第一驱动机构位于第一本体11上并与第一搅拌器12相连接;
49.二级絮凝搅拌机构2包括容纳污泥的第二本体21、第二驱动机构和位于第二本体21内的第二搅拌器22,第二驱动机构位于第二本体21上并与第二搅拌器22相连接;
50.三级沉淀池3包括容纳污泥的第三本体31和泥水分离的过滤装置32,过滤装置32位于第三本体31内,第三本体31底部开设有出泥口,出泥口与外部的污泥脱水机构相连接,在出泥口与污泥脱水机之间设置有开关阀。
51.待处理的污泥进入第一本体11后,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搅拌器12搅拌污泥与絮凝剂,使其混合形成细小絮团,在污泥进入第二本体21后,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二搅拌器22搅拌污泥与絮凝剂,使其混合形成体积较大的絮团,最后经过两次搅拌的污泥进入第三本体31后,通过过滤装置32使污泥形成泥水分离,增加了污泥的浓度。
52.参照图4,第一本体11包括圆柱形的上部111和圆锥形的下部112,上部111上设置有第一顶盖14,上部111中靠近二级絮凝搅拌机构2的侧板上开有第一溢流口1111,下部112的底部开有进泥口。第一驱动机构为第一减速电机13,第一减速电机13位于第一顶盖14上。
53.第一搅拌器12包括转动轴121和三个搅拌桨叶122,转动轴121的顶端向上延伸穿过第一顶盖14并与第一减速电机13的电机轴固定连接,转动轴121的末端向下部112延伸并与搅拌桨叶122固定连接。
54.污泥从下部112的进泥口进入第一本体11内,第一减速电机13带动三个搅拌桨叶122高速转动,通过搅拌桨叶122带动污泥转动,使污泥与絮凝剂混合,下部112为圆锥形,使首先进入第一本体11的污泥在高速搅拌下沿下部112的内壁做圆周切向方向的运动,随后进入的大量污泥也开始沿圆周切向方向运动,絮凝药剂随污泥进行圆周方向的高速运动,增加了污泥与絮凝剂碰撞的机会,有利于污泥与絮凝剂混合且易形成细小絮团。第一驱动机构为第一减速电机13,可以对第一搅拌器12的速度进行调节,从而调节搅拌的时间来保证絮凝过程。
55.参照图5,第二本体21上设置有第二顶盖23,第二本体21中靠近第一本体11的侧板上开有与第一溢流口1111相连通的第二溢流口211,第二本体21中靠近三级沉淀池3的侧板上开有第三溢流口212,第二顶盖23上设置有第二隔板213,第二隔板213位于第二本体21内,第二隔板213与第二本体21中靠近一级絮凝搅拌机构1的侧板之间形成第一溢流通道
214,第二隔板213与第二本体21的底板之间留有间距。
56.第二驱动机构为调速电机24,第二搅拌器22为框式搅拌架,调速电机24位于第二顶盖23的顶部并与框式搅拌架固定连接。
57.在一级絮凝搅拌机构1的第一本体11中的污泥通过第一溢流口1111、第二溢流口211和第一溢流通道214进入到第二本体21的中,因为第二隔板213与第二本体21的底板之间留有间距,所有污泥从第二本体21的底部向上涨,可以方便第二搅拌器22进行搅拌,第二隔板213可以防止污泥从第一溢流口1111和第二溢流口211直接喷出,减少出现一部分污泥进入三级沉淀池3的情况,使从第一本体11中溢流出的污泥完全进入到第二本体21中,方便第二搅拌器22搅拌。第二搅拌器22为框式搅拌架,调速电机24带动框式搅拌架转动,框式搅拌架可以适应变速电机的各种速度,进行不同强度的搅拌。
58.参照图6,第三本体31的顶部设置有第三顶盖33,第三本体31中靠近第二本体21的侧板上开有第四溢流口31,第四溢流口311与第三溢流口212相连通,第三本体31的下部为圆锥形,便于污泥排除的更干净。
59.过滤装置32包括底板321和三块过滤板322,底板321与第三本体31中远离第二本体21的三个侧板垂直设置,过滤板322的一端与第三顶盖33垂直设置,其另一端与底板321垂直设置,第三本体31中靠近第二本体21的位于外侧的过滤板322设置在底板321中靠近第二本体21的一端并向下延伸形成挡板324,挡板324、位于外侧的过滤板322与靠近第二本体21的侧板之间形成第二溢流道323。第三顶盖33、底板321、位于外侧的过滤板322与第三本体31的三个侧板之间形成密闭空腔,密闭空腔上的侧板上开设有出水口,出水口外接出水管4,其余的两块过滤板322位于密闭空腔内。
60.在二级絮凝搅拌机构2的第二本体21中的污泥通过第三溢流口212、第四溢流口31和第二溢流道323进入到第三本体中,污泥从第三本体31的底部向上涨,当污泥上涨到过滤装置32时,通过位于外侧的过滤板322,使污泥中的水进入到进入到密闭空腔内,然后再通过其余的两块过滤板322逐次过滤,实现泥水分离,形成清液,清液通过出水口和出水管4排出第三本体31,实现泥水分离,打开开关阀,剩余含水量较低的污泥从出泥口排向污泥脱水机。
61.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絮凝搅拌分离机的实施原理为:
62.待处理的污泥进入一级絮凝搅拌机构1中,同时在一级絮凝搅拌机构1中加入絮凝剂,启动第一减速电机13并驱动第一搅拌器12进行搅拌,使污泥与絮凝剂混合,快速形成细小絮团,然后污泥溢流至二级絮凝搅拌机构2后,启动调速电机24并驱动第二搅拌器22进行搅拌,增加絮凝剂与污泥碰撞机会,使污泥与絮凝剂混合形成较大的絮团,最后污泥溢流至三级沉淀池3内,经过过滤装置32进行泥水的重力分离,形成清液和浓度较高的污泥,分别通过出水口和出泥口向外排出三级沉淀池3,降低了污泥脱水机的工作量。
63.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