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池用的生物脱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10088发布日期:2021-05-11 15:04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池用的生物脱氮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净化生物池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池用的生物脱氮装置。



背景技术:

生物硝化反应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15℃以下硝化反应速率下降,5℃时基本停止。反硝化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40℃,15℃以下反硝化反应速率下降。实际中观察到,生物膜反硝化过程受温度的影响比悬浮污泥法小,此外,流化床反硝化温度的敏感性比生物转盘和悬浮污泥的小得多。污(废)水中的氮一般是以氨氮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通常只含有少量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形态的氮。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将有机氮转化为氨氮,并通过硝化反应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或硝态氮,再通过反硝化反应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从水中逸出,从而达到除氮的目的。

另外,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5461058a,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生物脱氮装置,包括:布水器设于净化池上部,且其进水口与净化池进水管连通;纤维填料设于布水器的下方;固体填料设于纤维填料的下方;多个净化池出水口设于净化池侧壁的不同高度位置,并且每个净化池出水口的所在高度均低于固体填料上表面;反冲洗气盘设于固体填料的下方,且其进水口与反冲洗进水管连通;反冲洗出水口设于净化池侧壁上,并且反冲洗出水口的所在高度高于固体填料上表面。但是现有的生物池生物脱氮还存在着氧化反应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

由鉴于此,发明一种生物池用的生物脱氮装置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物池用的生物脱氮装置,以解决现有的生物池生物脱氮氧化反应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一种生物池用的生物脱氮装置,包括生物池,沉淀池,排水接管,排污泥接管,污泥回管,增氧旋转导管组件,防漏方便清理导管组件,抽泥泵,输泥管,第一水管,连接三通管,第二水管,第一内循环管,循环泵,第二内循环管和支撑架,所述的排水接管镶嵌在沉淀池的右侧上部位置;所述的排污泥接管镶嵌在沉淀池的下部右侧位置;所述的污泥回管一端镶嵌在沉淀池的下部中间位置,另一端套接在抽泥泵的进液端;所述的增氧旋转导管组件安装在防漏方便清理导管组件上部并位于生物池的内部右下侧;所述的防漏方便清理导管组件与生物池镶嵌设置;所述的输泥管一端套接在抽泥泵的输出端,另一端镶嵌在生物池的左侧上部位置;所述的第一水管一端镶嵌在生物池的右侧上部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连接三通管的内部左侧位置;所述的第二水管一端螺纹连接在连接三通管的内部右侧位置,另一端镶嵌在沉淀池的左侧上部位置;所述的第一内循环管一端镶嵌在连接三通管的上端,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循环泵的进液端;所述的第二内循环管一端套接在循环泵的出液端,另一端插接在生物池的内部左上侧。

优选的,所述的增氧旋转导管组件包括导气管,第一滚珠轴承,旋转轴,第二滚珠轴承和涡轮叶片,所述的第一滚珠轴承焊接在导气管的内侧上部位置;所述的旋转轴插接在第一滚珠轴承的内圈;所述的第二滚珠轴承套接在旋转轴的外表面;所述的涡轮叶片螺钉连接在旋转轴的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的防漏方便清理导管组件包括增氧风机,电磁阀门,横导管,防漏胶垫和密封帽,所述的电磁阀门镶嵌在增氧风机的出气端和横导管之间;所述的横导管与增氧风机螺纹连接在;所述的防漏胶垫套接在防漏胶垫的外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密封帽螺纹连接在横导管的左端。

优选的,所述的生物池通过输泥管和污泥回管与沉淀池的内部下侧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生物池通过第二内循环管,第一内循环管和第二水管与沉淀池的内部上侧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涡轮叶片设置有多个;所述的涡轮叶片成三角状分布在第二滚珠轴承的外表面。

优选的,所述的导气管的外表面下部设置有螺纹;所述的导气管螺纹连接在横导管的上部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横导管通过支撑架螺纹连接在生物池的内部下壁右侧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导气管与横导管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防漏胶垫镶嵌在生物池的右壁下侧中间位置。

优选的,所述的导气管和涡轮叶片分别设置有多个。

优选的,所述的连接三通管的内部出口处设置有控制电磁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增氧风机将外部空气抽入到横导管内,并从导气管喷出,在气流和流水的工作作用下,使得涡轮叶片和第二滚珠轴承围绕旋转轴进行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增加脱氨反应的效率;

2、在污泥回管,抽泥泵和输泥管的作用下,可以将沉淀产生的生物泥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利用率,节约了生产成本;

3、第一水管,连接三通管,第二水管,第一内循环管,循环泵和第二内循环管的设置,有利于根据污水脱氨操作效果的不同,进行控制水液的回来再处理或者是进一步到下一道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增氧旋转导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漏方便清理导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生物池;2、沉淀池;3、排水接管;4、排污泥接管;5、污泥回管;6、增氧旋转导管组件;61、导气管;62、第一滚珠轴承;63、旋转轴;64、第二滚珠轴承;65、涡轮叶片;7、防漏方便清理导管组件;71、增氧风机;72、电磁阀门;73、横导管;74、防漏胶垫;75、密封帽;8、抽泥泵;9、输泥管;10、第一水管;11、连接三通管;12、第二水管;13、第一内循环管;14、循环泵;15、第二内循环管;16、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物池用的生物脱氮装置,包括生物池1,沉淀池2,排水接管3,排污泥接管4,污泥回管5,增氧旋转导管组件6,防漏方便清理导管组件7,抽泥泵8,输泥管9,第一水管10,连接三通管11,第二水管12,第一内循环管13,循环泵14,第二内循环管15和支撑架16,所述的排水接管3镶嵌在沉淀池2的右侧上部位置;所述的排污泥接管4镶嵌在沉淀池2的下部右侧位置;所述的污泥回管5一端镶嵌在沉淀池2的下部中间位置,另一端套接在抽泥泵8的进液端;所述的增氧旋转导管组件6安装在防漏方便清理导管组件7上部并位于生物池1的内部右下侧;所述的防漏方便清理导管组件7与生物池1镶嵌设置;所述的输泥管9一端套接在抽泥泵8的输出端,另一端镶嵌在生物池1的左侧上部位置;所述的第一水管10一端镶嵌在生物池1的右侧上部位置,另一端螺纹连接在连接三通管11的内部左侧位置;所述的第二水管12一端螺纹连接在连接三通管11的内部右侧位置,另一端镶嵌在沉淀池2的左侧上部位置;所述的第一内循环管13一端镶嵌在连接三通管11的上端,另一端螺纹连接在循环泵14的进液端;所述的第二内循环管15一端套接在循环泵14的出液端,另一端插接在生物池1的内部左上侧。

如附图2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增氧旋转导管组件6包括导气管61,第一滚珠轴承62,旋转轴63,第二滚珠轴承64和涡轮叶片65,所述的第一滚珠轴承62焊接在导气管61的内侧上部位置;所述的旋转轴63插接在第一滚珠轴承62的内圈;所述的第二滚珠轴承64套接在旋转轴63的外表面;所述的涡轮叶片65螺钉连接在旋转轴63的外表面。

如附图3所示,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防漏方便清理导管组件7包括增氧风机71,电磁阀门72,横导管73,防漏胶垫74和密封帽75,所述的电磁阀门72镶嵌在增氧风机71的出气端和横导管73之间;所述的横导管73与增氧风机71螺纹连接在;所述的防漏胶垫74套接在防漏胶垫74的外表面右侧位置;所述的密封帽75螺纹连接在横导管73的左端。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生物池1通过输泥管9和污泥回管5与沉淀池2的内部下侧相连通;所述的生物池1通过第二内循环管15,第一内循环管13和第二水管12与沉淀池2的内部上侧相连通。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涡轮叶片65设置有多个;所述的涡轮叶片65成三角状分布在第二滚珠轴承64的外表面;所述的导气管61的外表面下部设置有螺纹;所述的导气管61螺纹连接在横导管73的上部位置。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横导管73通过支撑架16螺纹连接在生物池1的内部下壁右侧位置;所述的导气管61与横导管73相连通。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防漏胶垫74镶嵌在生物池1的右壁下侧中间位置;所述的导气管61和涡轮叶片65分别设置有多个。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连接三通管11的内部出口处设置有控制电磁阀。

上述实施方案中,具体的,所述的抽泥泵8,循环泵14,增氧风机71和电磁阀门72分别采用工业设备技术领域常用的设备,例如:所述的抽泥泵8具体采用型号为nm015的抽泥泵;所述的循环泵14具体采用型号为isg50-160(1)ab的水泵;所述的增氧风机71具体采用型号为y5-47的风机;所述的电磁阀门72具体采用型号为2w-500-50的电磁阀。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增氧风机71将外部空气抽入到横导管73内,并从导气管61喷出,在气流和流水的工作作用下,使得涡轮叶片65和第二滚珠轴承64围绕旋转轴63进行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增加脱氨反应的效率;在污泥回管5,抽泥泵8和输泥管9的作用下,可以将沉淀产生的生物泥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利用率,节约了生产成本;第一水管10,连接三通管11,第二水管12,第一内循环管13,循环泵14和第二内循环管15的设置,有利于根据污水脱氨操作效果的不同,进行控制水液的回来再处理或者是进一步到下一道工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