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复合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61304发布日期:2021-04-21 01:2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复合滤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复合滤芯。


背景技术:

2.滤芯是净水过程中对原水进行过滤处理的重要部件,可以除去水中的固体颗粒、滤除有害化学成分。通常净水器的净水过程中通常采用pp棉滤芯、活性炭滤芯、中间膜滤芯 (反渗透滤芯、纳滤滤芯或超滤滤芯)等进行过滤,因净水器中涉及到多个滤芯,从而导致净水器的过滤系统所占用的安装空间较大,影响净水器的便携性以及其他部件的安装空间,从而导致净水器的整体体积较大。
3.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9507789u,授权公告日为2019年10月18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全复合滤芯,包括滤瓶、安装在滤瓶上一端的上端盖、安装在滤瓶另一端的滤芯座、安装在滤瓶内的滤芯装置,滤芯座上设置有原水进入通道、废水排放通道以及净水排放通道,滤芯装置包括前置滤芯组件、滤瓶、中间膜滤芯和后置滤芯组件,从而实现减小滤芯的总体积,提高便携性。
4.在上述全复合滤芯中,前置滤芯组件包括从外内到依次套接的环形pp棉粗滤层、活性炭前置过滤层、环形pp棉精滤层,此时若是通过保证环形pp棉粗滤层、活性炭前置过滤层、环形pp棉精滤层的厚度以保证过滤效果,则导致全复合滤芯的半径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复合滤芯,具有减少体积、优化结构、提高滤材利用率、增加过滤面积、提高水流动顺畅性的作用。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全复合滤芯,包括滤瓶、设置在滤瓶内的滤芯装置、设置在滤瓶上端的上端盖、设置在滤瓶下端的滤芯座,所述滤芯装置包括设置在滤瓶下端的底盖、设置在滤瓶上端的顶盖、设置在底盖和顶盖之间的中心套筒、设置在中心套筒的周侧的下安装环、设置在中心套筒的周侧的上安装环、设置在底盖和下安装环之间的环形pp棉粗滤层、设置在上安装环和下安装环之间的环形活性炭过滤层、设置在上安装环和顶盖之间的环形pp棉精滤层、设置在中心套筒内的中间膜滤芯、设置在中间膜滤芯下端的中间膜端盖,所述中间膜滤芯为反渗透滤芯、纳滤滤芯或超滤滤芯的其中一种;所述滤芯座内形成有原水进入通道、净水排放通道和废水排放通道;所述滤瓶底部设置有使得来自原水进入通道的原水进入的第一通水口;所述底盖上设置有使得来自第一通水口处的原水进入到中心套筒和环形pp棉粗滤层之间的第二通水口,所述下安装环内外两侧抵触在中心套筒和滤瓶之间且使得经过环形pp棉粗滤层过滤后的水向上流动后进入到环形活性炭过滤层和滤瓶之间,所述上安装环内外两侧抵触在中心套筒和滤瓶之间且使得经过环形活性炭过滤层过后的水向上流动后进入到环形pp棉精滤层和中心套筒之间,所述顶盖上形成有使得经过环形pp棉精滤层过滤后的水进入到中间膜滤芯内的第三通水口,所述滤瓶下端中部形成有主排水管,所述中间膜端盖形成有用于接收净水的
第四通水口,所述中间膜端盖形成有与第四通水口相通且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净水输出通道,所述中心套筒的下端伸缩设置有一端连接在净水输出通道上后与第四通水口相通且另一端与净水排放通道相通的净水排放管,所述中间膜滤芯过滤后产生的废水从中心套筒与净水排放管的周侧之间、从主排水管和净水排放管的周侧流动后进入到废水排放通道;所述滤瓶上设置有防止底盖的第二通水口处逆流的第一逆止阀,所述中间膜端盖的第四通水口设置有防止经过中间膜过滤的净水排出的第二逆止阀;当所述滤芯座安装在滤瓶上的过程中,所述滤芯座驱使净水排放管向上运动后打开第二逆止阀,所述净水排放通道内设置有防止排出的废水逆流的第三逆止阀。
7.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盖上形成插接在中心套筒上端内且使得中间膜滤芯上端嵌入的插接端,所述顶盖上形成有位于中心套筒中心且插接到中间膜滤芯的端面内的定位端;所述插接端内套设有位于第三通水口和中间膜滤芯顶部的环状阻垢剂包。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滤芯座内形成有三个呈阶梯向上延伸且逐渐扩大的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和第三安装槽;所述净水排放通道与第一安装槽的底部相通且延伸至第一安装槽内,所述废水排放通道与第一安装槽的底部相通,所述主排水管嵌入在第一安装槽内且覆盖净水排放通道,所述废水排放通道与第一安装槽的底部相通的部分位于主排水管内部;所述主排水管的周侧与第一安装槽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密封圈;所述原水进入通道与第二安装槽的底部相通;所述滤瓶的下端的周侧嵌入在第二安装槽内,所述滤瓶嵌入在第二安装槽内的周侧与第二安装槽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密封圈;所述滤芯座的第三安装槽与滤瓶螺旋扣合。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心套筒下端开口处设置有第一定位环,所述净水排放管的周侧设置有当竖直向下运动时抵触在第一定位环上的第二定位环,所述净水排放管的一端嵌入在延伸至第一安装槽内的净水排放通道内,所述净水排放管周侧与净水排放通道之间设置有多道第三密封圈,所述净水排放管的另一端嵌入净水输出通道内,所述净水排放管周侧与净水输出通道之间设置有多道第四密封圈;当所述滤芯座的第三安装槽与滤瓶螺纹连接时,所述滤芯座驱使净水排放管向上运动后嵌入在第四通水口内并顶开第二逆止阀。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原水进入通道内设置有竖杆逆止阀,所述滤瓶底部设置有对应竖杆逆止阀且向下突出的台阶,当所述滤芯座的第三安装槽与滤瓶螺纹连接时,所述竖杆逆止阀的竖杆顶在台阶上以实现打开;所述第三逆止阀安装在净水排放通道处于第一安装槽外的部分内;所述滤芯座上插接安装有通水底座,所述通水底座上形成有插接到原水进入通道内且支撑竖杆逆止阀的供水管路,所述竖杆逆止阀的竖杆下端嵌入在供水管路内,所述竖杆逆止阀的弹簧抵触在供水管路的端面上,所述通水底座上形成有插接到净水排放通道内且支撑第三逆止阀的第一排水管路,所述通水底座上形成有插接到废水排放通道内的第二排水管路。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安装环为塑性材料制成,所述下安装环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呈圆周阵列分布并且抵紧在滤瓶内壁上的第一竖条,所述下安装环的内壁下端为朝向靠近中心套筒的方向倾斜延伸且通过塑性形变抵紧在中心套筒外壁上的第一环形密封部。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安装环为塑性材料制成,所述上安装环内壁
上设置有多个呈圆周阵列分布并且抵紧在中心套筒内壁上的第二竖条,所述上安装环的外壁上端为朝向靠近滤瓶的方向倾斜延伸且通过塑性形变抵紧在滤瓶内壁上的第二环形密封部,所述上安装环的外壁下端形成有朝向靠近滤瓶的方向突出且通过塑性形变抵紧在滤瓶内壁上的第三环形密封部。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通过使得环形pp棉粗滤层、环形活性炭过滤层、环形pp棉精滤层沿着竖直方向堆叠,从而使得滤芯装置的直径相对减小,可实现减少体积;同时在水沿着pp棉粗滤层、环形活性炭过滤层、环形pp棉精滤层过滤依次过滤时,原水向上满溢,此时可提高滤材利用率以及增加过滤面积;同时原水不是同时经过pp棉粗滤层、环形活性炭过滤层、环形pp棉精滤层,可提高水流动顺畅性,减轻水泵的工作负担;通过第一逆止阀、第三逆止阀均有防止水逆流的作用;同时在滤芯座安装在滤瓶上的过程中,滤芯座驱使净水排放管顶开第二逆止阀,从而使得净水可从第四通水口处排出,且在滤芯座与滤瓶相分离时,第二逆止阀可防止净水从第四通水口排出;
15.2、在插接端内套设有位于第三通水口和中间膜滤芯顶部的环状阻垢剂包,此时可通过环状阻垢剂包优化不同地区水质过硬问题,提高使用寿命;
16.3、在滤芯座的第三安装槽与滤瓶底部螺纹连接过程中,因滤瓶的主排水管嵌入在第一安装槽内且覆盖净水排放通道,废水排放通道与第一安装槽的底部相通,又因排水排放管的一端连接在中间膜端盖的净水输出通道且另一端连接在净水排放通道内,此时经过中间膜滤芯过滤后的净水排放和原水排放互不影响,且结构简洁巧妙,能减少体积;
17.4、先将通水底座安装在滤芯座上,且在滤芯座安装过程中,竖杆逆止阀因台阶的存在而顶块,在滤芯座和滤瓶相分离后,竖杆逆止阀可防止原水进入通道内的原水排出;
18.5、下安装环为塑性材料制成,因下安装环的内壁下端为朝向靠近中心套筒的方向倾斜延伸且通过塑性形变抵紧在中心套筒外壁上的第一环形密封部,从而实现与中心套筒之间的密封;同理,上安装环的外壁上端为朝向靠近滤瓶的方向倾斜延伸且通过塑性形变抵紧在滤瓶内壁上的第二环形密封部,上安装环的外壁下端形成有朝向靠近滤瓶的方向突出且通过塑性形变抵紧在滤瓶内壁上的第三环形密封部,从而实现与滤瓶之间的密封。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图;
21.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滤芯座和通水底座的结构剖视图;
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滤瓶、上端盖、中心套筒未设剖面线);
23.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滤芯装置的结构剖视图(中心套筒为设剖面线);
24.图6是图4中位于a处的局部放大图;
25.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滤芯装置的局部切除后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图4中位于b处的局部放大图;
27.图9是图4中位于c处的局部放大图;
28.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安装环的结构示意图;
29.图11是图4中位于d处的局部放大图;
30.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安装环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滤瓶;11、第一通水口;12、主排水管;13、台阶;2、滤芯装置; 21、底盖;211、第二通水口;22、顶盖;221、第三通水口;222、插接端;223、定位端; 23、中心套筒;231、第一定位环;24、下安装环;241、第一竖条;242、第一环形密封部;25、上安装环;251、第二竖条;252、第二环形密封部;253、第三环形密封部;26、环形pp棉粗滤层;27、环形活性炭过滤层;28、环形pp棉精滤层;29、中间膜滤芯; 210、中间膜端盖;2101、第四通水口;2102、净水输出通道;3、上端盖;4、滤芯座; 41、原水进入通道;42、净水排放通道;43、废水排放通道;44、第一安装槽;45、第二安装槽;46、第三安装槽;5、通水底座;51、供水管路;52、第一排水管路;53、第二排水管路;6、净水排放管;61、第二定位环;71、第一逆止阀;72、第二逆止阀;73、第三逆止阀;74、竖杆逆止阀;8、环状阻垢剂包;91、第一密封圈;92、第二密封圈;93、第三密封圈;94、第四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实施例:一种全复合滤芯,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滤瓶1、设置在滤瓶1内的滤芯装置2、设置在滤瓶1上端的上端盖3、设置在滤瓶1下端的滤芯座4、设置在滤芯座4上的通水底座5。
34.如图1和图3所示,在滤芯座4内形成有三个呈阶梯状向上延伸且逐渐扩大的第一安装槽44、第二安装槽45和第三安装槽46。在滤芯座4内形成有与第二安装槽45的底部相通的原水进入通道41;在滤芯座4内形成有与第一安装槽44的底部相通且延伸至第一安装槽44内的净水排放通道42;在滤芯座4内形成有与第一安装槽44的底部相通的废水排放通道43。且在原水进入通道41内安装有竖杆逆止阀74,在净水排放通道42处于第一安装槽44外的部分内安装有第三逆止阀73,以防止净水排放通道42处出现逆流的情况。
35.如图1和图3所示,通水底座5安装在滤芯座4下方,在通水底座5上形成有通水底座5上形成有插接到原水进入通道41内且支撑竖杆逆止阀74的供水管路51,竖杆逆止阀74的竖杆下端嵌入在供水管路51内,竖杆逆止阀74的弹簧抵触在供水管路51的端面上;在通水底座5上形成有插接到净水排放通道42内且支撑第三逆止阀73的第一排水管路 52;在通水底座5上形成有插接到废水排放通道43内的第二排水管路53;同时在供水管路 51、第一排水管路52和第二排水管路53的周侧均设置密封圈以实现插接过程中的密封。
36.如图2和图5所示,滤芯装置2包括安装在滤瓶1下端的底盖21、安装在滤瓶1上端的顶盖22、安装在底盖21和顶盖22之间的中心套筒23、安装在中心套筒23的周侧的下安装环24、安装在中心套筒23的周侧的上安装环25、安装在底盖21和下安装环24之间的环形pp棉粗滤层26、安装在上安装环25和下安装环24之间的环形活性炭过滤层27、安装在上安装环25和顶盖22之间的环形pp棉精滤层28、安装在中心套筒23内的中间膜滤芯 29、设置在中间膜滤芯29下端的中间膜端盖210。中间膜滤芯29为反渗透滤芯、纳滤滤芯或超滤滤芯的其中一种。
37.如图4、图9到图12所示,下安装环24、上安装环25均为塑性材料制成,例如可采用pvc塑料。在下安装环24外壁上一体设置有多个呈圆周阵列分布并且抵紧在滤瓶1内壁上的第一竖条241,下安装环24的内壁下端为朝向靠近中心套筒23的方向倾斜延伸且通过塑性
形变抵紧在中心套筒23外壁上的第一环形密封部242。上安装环25内壁上一体设置有多个呈圆周阵列分布并且抵紧在中心套筒23内壁上的第二竖条251,上安装环25的外壁上端为朝向靠近滤瓶1的方向倾斜延伸且通过塑性形变抵紧在滤瓶1内壁上的第二环形密封部252,上安装环25的外壁下端形成有朝向靠近滤瓶1的方向突出且通过塑性形变抵紧在滤瓶1内壁上的第三环形密封部253。
38.如图3、图4和图6所示,滤瓶1下端中部形成有主排水管12,主排水管12嵌入在第一安装槽44内且覆盖净水排放通道42延伸至第一安装槽44内的部分,废水排放通道43 与第一安装槽44底部相通的部分位于主排水管12内部,主排水管12的周侧与第一安装槽 44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一密封圈91。滤瓶1的下端嵌入在第二安装槽45内,在滤瓶1嵌入在第二安装槽45内的轴承与第二安装槽45之间设置有两个第二密封圈92。同时滤芯座4的第三安装槽46与滤瓶1螺旋扣合。
39.如图3和图6所示,滤瓶1位于第二安装槽45内的下表面设置有对应竖杆逆止阀74 且向下突出的台阶13,当滤芯座4的第三安装槽46与滤瓶1螺纹连接时,竖杆逆止阀74 的竖杆顶在台阶13上以实现打开。同时在滤瓶1位于第二安装槽45内的下表面设置有使得来自原水进入通道41的原水进入的第一通水口11。
40.如图5、图6和图7所示,在底盖21上设置有使得来自第一通水口11处的原水进入到中心套筒23和环形pp棉粗滤层26之间的第二通水口211;下安装环24内外两侧抵触在中心套筒23和滤瓶1之间且使得经过环形pp棉粗滤层26过滤后的水向上流动后进入到环形活性炭过滤层27和滤瓶1之间;上安装环25内外两侧抵触在中心套筒23和滤瓶1之间且使得经过环形活性炭过滤层27过后的水向上流动后进入到环形pp棉精滤层28和中心套筒23之间;顶盖22上形成有使得经过环形pp棉精滤层28过滤后的水进入到中间膜滤芯 29内的第三通水口221;中间膜端盖210形成有用于接收净水的第四通水口2101,中间膜端盖210形成有与第四通水口2101相通且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的净水输出通道2102。同时在滤瓶1上安装有防止底盖21的第二通水口211处逆流的第一逆止阀71,在中间膜端盖210 的第四通水口2101设置有防止经过中间膜过滤的净水排出的第二逆止阀72。
41.如图4、图6和图8所示,在中心套筒23的下端伸缩设置有一端连接在净水输出通道2102上后与第四通水口2101相通且另一端与净水排放通道42相通的净水排放管6。中心套筒23下端开口处一体设置有第一定位环231,净水排放管6的周侧一体设置有当竖直向下运动时抵触在第一定位环231上的第二定位环61,净水排放管6的一端嵌入在延伸至第一安装槽44内的净水排放通道42内,净水排放管6周侧与净水排放通道42之间设置有多道第三密封圈93,净水排放管6的另一端嵌入净水输出通道2102内,净水排放管6周侧与净水输出通道2102之间设置有两道第四密封圈94;同时在滤瓶1和滤芯座4的第三安装槽46螺纹连接时,滤芯座4驱使净水排放管6向上运动后嵌入在第四通水口2101内并顶开第二逆止阀72。同时中间膜滤芯29过滤后产生的废水从中心套筒23与净水排放管6的周侧之间、从主排水管12和净水排放管6的周侧流动后进入第一安装槽44内并流入废水排放通道43。
42.如图6和图7所示,在顶盖22上形成插接在中心套筒23上端内且使得中间膜滤芯 29上端嵌入的插接端222,顶盖22上形成有位于中心套筒23中心且插接到中间膜滤芯29 的端面内的定位端223。插接端222内套设有位于第三通水口221和中间膜滤芯29顶部的环状阻垢剂包8,环状阻垢剂包8可采用无纺布布袋内填充活性炭阻垢剂颗粒制成。
43.实施效果:在使用时,原水通过供水管路51、原水进入通道41进入到滤芯座4的第二安装槽45内,继而通过滤瓶1上的第一通水口11进入到底盖21的第二通水口211内,继而沿着环形pp棉粗滤层26、环形活性炭过滤层27、环形pp棉精滤层28、环状阻垢剂包 8、中间膜滤芯29进行依次过滤;最终过滤后的净水通过中间膜底盖21的第四通水口 2101、净水输出通道2102进入到净水排放管6,继而从净水排放通道42、第一排水管路52 排出;过滤后的废水通过中心套筒23与净水排放管6的周侧之间、从主排水管12和净水排放管6的周侧流动后进入第一安装槽44内,继而从流入废水排放通道43、第二排水管路53 排出。
44.通过使得环形pp棉粗滤层26、环形活性炭过滤层27、环形pp棉精滤层28沿着竖直方向堆叠,从而使得滤芯装置2的直径相对减小,可实现减少体积;同时在水沿着pp棉粗滤层、环形活性炭过滤层27、环形pp棉精滤层28过滤依次过滤时,原水向上满溢,此时可提高滤材利用率以及增加过滤面积;同时原水不是同时经过pp棉粗滤层、环形活性炭过滤层27、环形pp棉精滤层28,可提高水流动顺畅性,减轻水泵的工作负担;通过环状阻垢剂包8优化不同地区水质过硬问题,提高使用寿命。
45.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