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63634发布日期:2021-05-14 15:00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


背景技术:

2.生物滤床是一种氮、磷去除能力强,终年运行的污水处理系统,它与常规污水处理系统不同,其埋于地下,适用于缺水地区或季节,而且对污水预处理要求较低,现有的用于污水处理的以生物滤床为渗滤体的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通过生物滤床中不同的渗滤模块可对污水进行多级渗滤,同时,污水的输入与输出以及循环通过现有的智能型水泵进行一体化控制,使得污水的处理更为便捷,但是,现有的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体式的设备开合较为不便,影响设备内部部件的检修与更换,使用较为不便;同时,进入设备内部的水流冲击力相对较大,较大的水流冲击力会对设备内部生物滤床结构造成较大破坏,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具有操作简单和使用便捷的特点。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的内部中间位置处一体成型有分隔网板,所述设备本体的内部位于分隔网板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上腔体和下腔体,所述上腔体的内部设置有生物滤床,所述上腔体的内部位于生物滤床的上方设置有缓冲仓,所述缓冲仓的底端固定有若干个分流筒,所述上腔体的内表面位于生物滤床的上方固定有卡框,所述设备本体的上端设置有盖板,所述设备本体的一侧外表面上端固定有支板,所述设备本体的另一侧上端面固定有垫板。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设备本体的上端一侧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有一号循环管和二号循环管,所述二号循环管的底端与设备本体固定连接且与下腔体内部相通,所述二号循环管的上端与缓冲仓内部相通。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设备本体的一侧上端面左右两端均固定有立板,所述盖板与立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盖板为金属构件且为方形结构,所述盖板的一侧表面中间位置处开设有开槽。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板和卡框的上端面均固定有橡胶垫。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仓与卡框相互卡合,所述缓冲仓的内表面固定有边框。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分流筒呈
平行等距排列。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时,通过设备本体上端设置的盖板便于设备本体的开合以及设备本体内部部件的检修与更换,同时,通过支板和垫板,便于设备本体上盖板翻转之后的支撑,固定稳固,不易脱落,便于使用;在使用时,通过设备本体内部上端的盖板便于水流的缓冲,减弱水流的冲击作用力,减轻水流对设备本体内部上端生物滤床结构所造成的破坏,同时,通过盖板底端的若干个分流筒便于缓冲仓内部水的均匀分流,同时,通过设备本体内部的卡框,便于设备本体内部缓冲仓的卡合放置,操作简单,使用便捷,便于生物滤床的保护。
附图说明
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盖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缓冲仓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缓冲仓正视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图1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图1中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循环泵正视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设备本体;2、分隔网板;3、上腔体;4、下腔体;5、生物滤床;6、循环泵;7、一号循环管;8、二号循环管;9、盖板;10、缓冲仓;11、支板;12、开槽;13、边框;14、分流筒;15、卡框;16、垫板;17、立板;18、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实施例
23.请参阅图1

7,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生物滤床一体化设备,包括设备本体1,设备本体1的内部中间位置处一体成型有分隔网板2,设备本体1的内部位于分隔网板2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上腔体3和下腔体4,上腔体3的内部设置有生物滤床5,上腔体3的内部位于生物滤床5的上方设置有缓冲仓10,缓冲仓10 的底端固定有若干个分流筒14,上腔体3的内表面位于生物滤床5 的上方固定有卡框15,设备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盖板9,设备本体1 的一侧外表面上端固定有支板11,设备本体1的另一侧上端面固定有垫板16,本实施例中,设备本体1可参考现有的型号为zwys的模块化生物滤床5一体化设备,分隔网板2用于设备本体1内部上腔体 3和下腔体4的分隔,以及下腔体4内部生物滤床5的支撑,上腔体 3用于污水生物滤床5的置放以及污水的多级渗滤,下腔体4用于渗滤之后污水的临时储放,生物滤床5的使用可参考现有的型号为zwys 的模块化生物滤床5一体化设备,
包括土层、活性炭层、砾石层等一些填料层,循环泵6的使用可参考现有市面的智能型水泵,用于设备本体1内部污水的循环处理,一号循环管7和二号循环管8的使用可参考现有的水管,用于污水的输送。
24.具体的,设备本体1的上端一侧设置有循环泵6,循环泵6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有一号循环管7和二号循环管8,二号循环管8的底端与设备本体1固定连接且与下腔体4内部相通,二号循环管8的上端与缓冲仓10内部相通。
25.具体的,设备本体1的一侧上端面左右两端均固定有立板17,盖板9与立板17通过转轴18转动连接,本实施例中,立板17为金属弧形,为固定件,转轴18为金属材质,为转动件,使得盖板9可相对设备本体1进行翻转开合,盖板9上端中心位置处开设有一处圆形进水进水孔图中画出未标出,用于设备本体1内部污水的初次输入。
26.具体的,盖板9为金属构件且为方形结构,盖板9的一侧表面中间位置处开设有开槽12,本实施例中,盖板9为金属方形,便于设备本体1的开合,开槽12为弧形,盖板9相对设备本体1下落封盖过程中,二号循环管8穿过开槽12,通过开槽12的开设便于盖板9 的一端穿过二号循环管8并落至垫板16上。
27.具体的,支板11和卡框15的上端面均固定有橡胶垫,本实施例中,支板11为金属梯形,用于设备本体1上盖板9上翻打开后的支撑,卡框15为金属方形,用于设备本体1上翻转下落后盖板9的支撑,橡胶垫用于减震和减磨。
28.具体的,缓冲仓10与卡框15相互卡合,缓冲仓10的内表面固定有边框13,本实施例中,缓冲仓10为金属材质,用于水流的缓冲,卡框15为金属环形,用于上腔体3内部缓冲仓10的卡合放置,便于安拆,分流筒14为金属筒状,通过分流筒14可对缓冲仓10内部的污水进行均匀分流。
29.具体的,分流筒14呈平行等距排列,本实施例中,边框13为金属环形,便于缓冲仓10内壁的扣取,便于缓冲仓10的取放。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转轴18相对立板17进行转动,将设备本体1上端的盖板9翻转至设备本体1的上端一侧,盖板9的一端与垫板16相互分离,开槽12与二号循环管8相互分离,并通过支板11对翻转之后的盖板9的另一端背面进行支撑,通过边框13对缓冲仓10的内壁进行扣取,将缓冲仓10卡合放入上腔体3内部的于卡框15中,将外部污水水管插接于盖板9上端中心位置处开设的圆形进水孔中,进水孔图中画出未标出,将外部污水放入放入上腔体3的内部,污水通过盖板9以及盖板9底端的若干个分流筒14进行缓冲并进行分流,接着通过生物滤床5进行多级渗滤,然后透过分隔网板2流入上腔体3的内部,外接启动循环泵6,上腔体3内部初步处理的污水通过一号循环管7、循环泵6 和二号循环管8重新进入缓冲仓10以及下腔体4的内部,进行循环处理,若要将上腔体3内部处理之后的水放出作进一步的处理或作直接使用时,通过卡接将外部排水水管的一端与循环泵6进行连接,并将外部排水水管的另一端引至它处进行释放。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