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27280发布日期:2021-02-03 17:44阅读:88来源:国知局
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厨垃圾的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餐桌上的浪费现象日趋严重,餐厨垃圾产生量迅速增加。餐厨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饭店、食堂、市场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因为餐厨垃圾为固液混合物,所以处理时,应先将液态的餐厨废水与固态餐厨相分离,然后分别对固态物及液态废水进行处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餐厨垃圾的研究主要围绕固态餐厨垃圾的处理而展开,对液态餐厨污水的处理鲜有报导。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的去除餐厨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达到排放标准的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储罐、超微气泡浮选设备、电解和ph调节组合池、水解酸化池、厌氧反应器的组合单元和sbr反应池,所述储罐至超微气泡浮选设备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提升泵和管道混合器,所述管道混合器与加药装置相连接,所述电解和ph调节组合池包括电解池和ph调节池,超微气泡浮选设备通过管路与电解池相连接,电解池与ph调节池相连接,ph调节池与外部的ph调节剂盒相连接,还包括污泥池,所述超微气泡浮选设备、电解和ph调节组合池、水解酸化池、厌氧反应器的组合单元和sbr反应池均与污泥池相连接,sbr反应池与外部的风机相连接。
[0005]
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药装置包括pac加药装置和pam加药装置。
[0006]
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超微气泡浮选设备与电解池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回流泵,第一回流泵的回流管路连接至超微气泡浮选设备的进料口。
[0007]
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进一步设置为:所述ph调节池与水解酸化池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回流泵,第二回流泵的回流管路连接至电解池的进料口。
[0008]
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解酸化池中设置有回流管路,回流管路两端分别连接水解酸化池的回流口和进料口,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回流泵。
[0009]
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厌氧反应器的组合单元包括第一多级上升流厌氧反应器和第二多级上升流厌氧反应器,第二多级上升流厌
氧反应器上设置有回流口,回流口通过回流管路连接至第一多级上升流厌氧反应器的进料口,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回流泵。
[0010]
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厌氧反应器的组合单元和sbr反应池之间设置有中间水箱。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
1、采用超微气泡浮选设备,外加pac和pam的前端处理方式,将悬浮于餐厨污水中的固体小颗粒进行有效分离。
[0013]
2、采用电解分离+ph调节的组合单元,首先采用电解的机理,将餐厨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再对其进行ph值的调节至中性,形成了后续厌氧反应时微生物适宜的生长环境。
[0014]
3、采用水解酸化+两级厌氧反应器的组合单元,首先采用水解酸化,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更利于进行厌氧反应,从而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
[0015]
4、采用sbr反应池,实现最终的脱氮和除磷。
[0016]
上述的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其依次经过固液分离、电解分离、ph调节、水解酸化、厌氧反应和sbr反应等多道工序,逐步对餐厨污水进行处理,能有效的去除餐厨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使餐厨污水最终达到排放标准。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中:1、储罐,2、超微气泡浮选设备,3、电解和ph调节组合池,31、电解池,32、ph调节池,4、水解酸化池,5、第一多级上升流厌氧反应器,6、第二多级上升流厌氧反应器,7、sbr反应池,8、提升泵,9、管道混合器,10、pac加药装置,11、pam加药装置,12、污泥池,13、风机,14、中间水箱,15、第一回流泵,16、第二回流泵,17、第三回流泵,18、第四回流泵,19、ph调节剂盒。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0]
如图1所示,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储罐1、超微气泡浮选设备2、电解和ph调节组合池3、水解酸化池4、厌氧反应器的组合单元和sbr反应池7,所述储罐1至超微气泡浮选设备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提升泵8和管道混合器9,所述管道混合器9与加药装置相连接,所述加药装置包括pac加药装置10和pam加药装置11。pac就是聚合氯化铝,在工业水处理中用于混凝,在水中形成网状结构,能够将废水中的固体小颗粒粘接在一起。pam是有机高分子,在工业水处理中作为絮凝剂使用,有机大高分子能够将固体颗粒变大,从而使得固体颗粒下沉,上清液无色透明。超微气泡浮选设备2是一类在水中通入或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使空气以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形式附着在悬浮物颗粒上,造成密度小于水的状态,利用浮力原理使其浮在水面,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水处理设备。
[0021]
所述电解和ph调节组合池3包括电解池31和ph调节池32,超微气泡浮选设备2通过管路与电解池31相连接,电解池31与ph调节池32相连接,ph调节池32与外部的ph调节剂盒
19相连接,ph调节剂盒19中通常为盐酸或者片碱,在工业废水处理工程中通过投加一定的盐酸或者片碱溶液,利用搅拌机搅动混合,调节废水中的ph值至中性。电解池31中为废水电解处理法,是指应用电解的机理,使本原废水中有害物质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两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0022]
还包括污泥池12,所述超微气泡浮选设备2、电解和ph调节组合池3、水解酸化池4、厌氧反应器的组合单元和sbr反应池7均与污泥池12相连接,sbr反应池7与外部的风机13相连接,所述厌氧反应器的组合单元和sbr反应池7之间设置有用于过渡的中间水箱14。
[0023]
水解酸化池4:水解酸化主要用于有机物浓度较高、ss较高的污水处理工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艺。水中有机物为复杂结构时,水解酸化菌利用h2o的电离将有机物分子中的c-c打开,将长链水解为短链、支链成直链、环状结构成直链或支链,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水中ss高时,水解菌通过胞外粘膜将其捕捉,用外酶水解成分子断片再进入胞内代谢,不完全的代谢可以使ss成为溶解性有机物,出水就变的清澈了。这其间水解菌是利用了水解断键的有机物中共价键能量完成了生命的活动形式。
[0024]
sbr反应池7:sbr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7,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污泥回流系统。
[0025]
作为优选方案,本申请中每个主要部件中均设置有回流设备,具体为:所述超微气泡浮选设备2与电解池31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回流泵15,第一回流泵15的回流管路连接至超微气泡浮选设备2的进料口。所述ph调节池32与水解酸化池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回流泵16,第二回流泵16的回流管路连接至电解池31的进料口。所述水解酸化池4中设置有回流管路,回流管路两端分别连接水解酸化池4的回流口和进料口,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三回流泵17。所述厌氧反应器的组合单元包括第一多级上升流厌氧反应器5和第二多级上升流厌氧反应器6,第二多级上升流厌氧反应器6上设置有回流口,回流口通过回流管路连接至第一多级上升流厌氧反应器5的进料口,回流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回流泵18。厌氧过程实质是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其中的底物、各类中间产物、最终产物以及各种群的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类似于宏观生态中的食物链关系,各类微生物间通过营养底物和代谢产物形成共生关系(symbiotic)或共营养关系(symtrophic)。因此,反应器作为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微型生态系统,各类微生物的平稳生长、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高效顺畅是保持该系统持续稳定的必要条件。
[002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7]
1、采用超微气泡浮选设备2,外加pac和pam的前端处理方式,将悬浮于餐厨污水中的固体小颗粒进行有效分离。
[0028]
2、采用电解分离+ph调节的组合单元,首先采用电解的机理,将餐厨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再对其进行ph值的调节至中性,形成了后续厌氧反应时微生物适宜的生长环境。
[0029]
3、采用水解酸化+两级厌氧反应器的组合单元,首先采用水解酸化,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更利于进行厌氧反应,从而将废水中的有机物降解。
[0030]
4、采用sbr反应池7,实现最终的脱氮和除磷。
[0031]
上述的用于餐厨污水的水处理系统,其依次经过固液分离、电解分离、ph调节、水
解酸化、厌氧反应和sbr反应等多道工序,逐步对餐厨污水进行处理,能有效的去除餐厨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使餐厨污水最终达到排放标准。
[0032]
上述的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创造的原理及其功效,以及部分运用的实施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