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MTO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73884发布日期:2021-05-14 16:16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MTO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一种mto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中的mto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mto装置主要包括反应再生系统、烯烃分离系统、急冷水洗及汽提系统,mto装置的排放废水称为mto废水,mto废水是以煤基等合成的甲醇为原料生产低碳烯烃所产生的废水。由mto装置可知,急冷水洗及汽提系统中水汽塔底和急冷塔底排放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废水中含低碳烃类及低碳氧类有机物、甲醇、甲醚、催化剂细粉、醋酸钠、氢氧化钠长链烷基及芳烃类物质及部分醛类、酮类等有机物。其特点为石油类、cod值较高,含部分难生物降解和有毒物质,排放水量波动较大,属难处理的废水之一。
3.传统的mto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为:mto废水

换热器

调节池

混凝沉淀池

sbr反应池
→ꢀ
混凝沉淀池
ꢀ→
排放。mto废水首先经换热器冷却降温后得到浓度不变的mto废水,然后泵送至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调节池出水经过混凝沉淀处理,去除水中的胶体和悬浮物,悬凝沉淀池经过sbr反应池,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sbr反应池出水进入混凝沉淀池,进一步的去除悬浮物、cod后排放。
4.这种传统的mto废水处理设备存在以下问题:sbr反应池前期的mto废水预处理不彻底,悬浮物及含油量较高,不能确保后续处理工艺的条件;sbr反应池中的曝气、厌氧反应和沉淀等工艺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的,其污泥浓度低、池容大,sbr反应池无法实现连续进水,耐冲击力差,处理效果不理想,且为满足生产要求,sbr反应池的个数不宜少于两个,设备数量的增加,增加了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单一的混凝沉淀池无法满足中水回用标准。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冲击力强、占地面积小,并能提高排水质量的mto废水处理系统。
6.本实用新型中mto废水处理系统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mto废水处理系统,包括隔油沉淀池、均质调节池、溶气气浮池、一体化生物反应池、高密度沉淀池、曝气生物滤池、污泥储池和污泥脱水间,隔油沉淀池、溶气气浮池、一体化生物反应池、高密度沉淀池均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和污泥出口,隔油沉淀池的出水口与均质调节池的进水口相连,溶气气浮池的进水口与均质调节池的出水口相连,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的进水口与所述溶气气浮池的出水口相连,高密度沉淀池的进水口与所述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的出水口相连,隔油沉淀池、溶气气浮池、一体化生物反应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污泥出口与所述污泥储池的污泥进口相连,污泥储池与所述污泥脱水间相连。
8.进一步的,隔油沉淀池、溶气气浮池、一体化生物反应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污泥出口分别通过各自对应的污泥管道与所述污泥储池的污泥进口相连,在各污泥管道上均设置有泵送装置。
9.进一步的,还包括出水口与所述隔油沉淀池的进水口相连的换热器,隔油沉淀池
的进入口上连接有用于与mto废水相连的mto废水直连管路。
10.进一步的,所述污泥脱水间的出水口与所述均质调节池的进水口相连。
11.进一步的,所述曝气生物滤池还包括反洗废水出口,所述反洗废水出口与所述均质调节池的进水口相连。
12.进一步的,所述均质调节池中设置有调节池搅拌装置。
13.进一步的,所述隔油沉淀池内设置有沉淀池搅拌装置。
14.进一步的,所述溶气气浮池内设置有气浮池搅拌装置。
15.进一步的,所述溶气气浮池设置在均质调节池的顶部。
16.进一步的,所述一体化生物反应池包括池体,池体中设置有依次相邻布置并连通的厌氧区、低氧曝气区和沉淀区,一体化生物反应池还包括与所述沉淀区相连的污泥回流通道,污泥回流通道位于厌氧区、低氧曝气区和沉淀区的一侧,所述厌氧区的进水口与所述污泥回流通道相通,所述低氧曝气区包括第一低氧曝气区和第二低氧曝气区,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与所述第二厌氧区相邻设置,在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的远离所述污泥回流通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推流的空气推流区,沉淀区上设置有分离水收集槽,所述分离水收集槽的出水口构成所述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的出水口,厌氧区的进水口构成所述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的进水口。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中摈弃了现有技术中利用sbr反应池处理方式,采用一体化生物处理池在低氧状态下利用微生物对其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一体化生物处理池与sbr反应池相比,在相同bod负荷下,一体化生物处理池的池容更小,可以减少占地面积的使用,而且一体化生物处理池控制低溶氧且具有大循环比,使微生物生长缓慢,导致污龄增长,使得系统内可控的污泥浓度增高,微生物数量大,从而系统的容积负荷和抗冲击能力大大增强;mto废水在进入一体化生物处理池之前,首先经过隔油沉淀池、均质调节池和溶气气浮池进行处理,隔油沉淀池可将mto废水中的乳化油破乳转化为可浮油,收集漂浮的可浮油,更有利于后续步骤的进行,溶气气浮池可以去除mto废水中的分散油和悬浮物,保证后续步骤的处理效果;由一体化生物处理池排出后的mto废水再经过高密度沉淀池和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可以保证排水稳定达标;隔油沉淀池、溶气气浮池、一体化生物反应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污泥出口与所述污泥储池的污泥进口相连,污泥储池对一体化生物处理池的剩余污泥、隔油沉淀池产生的物化污泥、高密度沉淀池产生的物化污泥和溶气气浮池产生的浮渣进行储存,然后通过脱水间进行脱水,解决产生的污泥的回收利用问题,保证设备的连续高效工作。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mto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框图;
19.图2是图1中一体化生物处理池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 换热器、2. 隔油沉淀池、3. 均质调节池、4. 溶气气浮池、5. 一体化生物反应池、6. 高密度沉淀池、7. 曝气生物滤池、8. 污泥储池、9. 污泥脱水间、10. mto废水直连管路、11.污泥管道、12.反洗废水管路、501. 厌氧区、502. 第一过流通道、503. 第一低氧曝气区、504. 第二低氧曝气区、505. 空气推流区、506. 沉淀区、507. 第二过流通道、508.第三过流通道、509. 污水进口、510. 第四过流通道、511.污泥回流通道、521. 剩
余污泥排放通道、513. 分离水收集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2.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24.一种mto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沿依次布置的换热器1、隔油沉淀池2、均质调节池3、溶气气浮池4、一体化生物处理池5、高密度沉淀池6、曝气生物滤池7,还包括污泥储池8和污泥脱水间9。上述各部件均属于现有技术。
25.换热器1的出水口与隔油沉淀池2的进水口相连,隔油沉淀池2的进水口上还连接有用于与mto废水相连的mto废水直连管路10。隔油沉淀池2的出水口与均质调节池3的进水口相连,均质调节池3的出水口与溶气气浮池4的进水口相连,溶气气浮池4的出水口与一体化生物反应池5的进水口相连,一体化生物反应池5的出水口与高密度沉淀池6的进水口相连,高密度沉淀池6的出水口与曝气生物滤池7的进水口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溶气气浮池内设置有气浮池搅拌装置,均质调节池内设置有调节池搅拌装置,隔油沉淀池内设置有沉淀池搅拌装置,溶气气浮池设置在均质调节池的顶部。
26.此外,隔油沉淀池2、溶气气浮池4、一体化生物反应池5和高密度沉淀池6的污泥出口与污泥储池8的污泥进口相连,具体的,污泥储池与污泥脱水间相连,隔油沉淀池、溶气气浮池、一体化生物反应池和高密度沉淀池的污泥出口分别通过各自对应的污泥管道11与污泥储池8的污泥进口相连,在各污泥管道上均设置有泵送装置。污泥脱水间的出水口与均质调节池的进水口相连。曝气生物滤池7还包括反洗废水出口,反洗废水出口通过反洗废水管路12与均质调节池3的进水口相连。
27.一体化生物反应池包括池体,池体中设置有依次相邻布置并连通的厌氧区501、低氧曝气区和沉淀区506,一体化生物反应池还包括与所述沉淀区相连的污泥回流通道501,污泥回流通道501位于厌氧区、低氧曝气区和沉淀区的一侧,厌氧区内设置有厌氧区搅拌装置,厌氧区的进水口与污泥回流通道相通。低氧曝气区容积负荷优选为1.0~1.5kgcod/m
³
.d,沉淀区优选采用斜管沉淀池的形式,表面负荷优选为1.0~1.5m
³
/

.h。
28.低氧曝气区包括第一低氧曝气区503和第二低氧曝气区504,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与所述第二厌氧区相邻设置,厌氧区与第一低氧曝气区共用一个中间隔墙,中间隔墙上设置有连通厌氧区与第一低氧曝气区的第一过流通道502,第一过流通道502的作用是作为第一低氧曝气区的进水口。第一低氧曝气区与第二低氧曝气区共用一个中间隔墙,该中间隔墙上设置有连通第一低氧曝气区与第二低氧曝气区的第二过流通道507。
29.在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的远离所述污泥回流通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向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推流的空气推流区505,空气推流区505与第二低氧曝气区504之间通过第三过
流通道508相连,空气推流区设置于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的一端,并且能够将第二低氧曝气区中回流的混合液推流至所述第一低氧曝气区内。
30.沉淀区506与第二低氧曝气区共用一个中间隔墙,该中间隔墙上设置有连通第二低氧曝气区与沉淀区的第四过流通道510,沉淀区上设置有分离水收集槽513,所述分离水收集槽的出水口构成所述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的出水口,厌氧区的进水口即污水进口构成所述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的进水口。污泥回流通道上设置有剩余污泥排放通道512,剩余污泥排放通道构成一体化生物反应池的污泥出口,剩余污泥排放通道与污泥储池筒管道连通,将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排放通道输送至污泥储池中进行处理。沉淀区506上设置有分离水收集槽513,分离水收集槽513的出水口与高密度沉淀池6的进水口连接。
31.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换热器1可以降低mto污水的来水温度,保证进水温度合适,不影响后续处理单元的使用效果和处理效果;设置隔油沉淀池2的目的是将乳化油破乳转化为可浮油,收集漂浮的可浮油,更有利于后续步骤的进行;溶气气浮池可以去除mto废水中的分散油和悬浮物,保证后续步骤的处理效果;均质调节池内的调节池搅拌装置可以提高污水调节效率;通过一体化生物处理池对mto废水进行一体化生物处理,不仅可以节省系统的占地面积,而且还能够使废水具有较大的内循环比,提高污泥浓度,进而提高反应效率,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及氨氮进行更大程度的分解。通过所述污泥储池8对一体化生物处理池5的剩余污泥、隔油沉淀池2产生的物化污泥、隔油沉淀池2产生的物化污泥及高密度沉淀池6产生的物化污泥、溶气气浮池4产生的浮渣进行储存,然后通过脱水间9进行脱水,脱水后产生的滤液返回均质调节池3中进行处理,滤饼外送,以解决产生的污泥的回收利用问题,包装设备高效运作。
32.以上该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