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段生活污水固液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43806发布日期:2021-07-13 15:2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初段生活污水固液分离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装置领域,尤其涉及污水处理装置或者设备或者成套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初段生活污水固液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污水处理是维持一个城市正常运转非常重要的一项民生工程。其处理流程大致分为:物理法去除固体杂质、生物法去除有机物、化学法去除氮磷钾,最后进行无害化处理经检测合格再排放进行再次水循环。

现有的物理法去除固体杂质的方式多采用格栅分离,通过设置多级粗格栅和细格栅实现对固体垃圾由大到小的逐渐过滤分离。格栅法进行固液分离虽然稳定性好,兼容性强,但由于需要多级设置,其固液分离的效率不高,尤其是运行一段时间后,格栅上会附着较多固体垃圾,对各级格栅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堵塞,使得污水有效过滤流量降低。同时,多级格栅设置会增加整体固液分离的能耗,经济性也不好。另一种现有固液分离方式是在污水来流的流道中设置滤网,通过定期清理滤网的附着物以及滤网上游的大密度悬浮物实现固体垃圾的阻拦。采用此种方式进行固液分离的优势在于经济性好,不会造成能耗,完全依靠污水自身流动实现固液分离,但劣势在于需要人工定期清理,否则将造成污水流道的完全堵塞,这将投入较大的人力成本且降低污水固液分离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在污水初段的固液分离过程中存在的包括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采用多级格栅过滤能耗高,易堵塞问题,以及采用静态滤网分离固体物需要定期清理附着物较为繁琐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不同于现有技术且适合现有生活污水的初段生活污水固液分离系统,能够有效的规避现有技术中的诸多问题。具体采用一级过滤分离,能耗低;同时,在固液分离过程中能够将固体物进行定点输送、收集,以便于后续的固体垃圾处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初段生活污水固液分离系统,包括相互连通供污水流通的上游流道和下游流道,所述上游流道具有与下游流道连通的斜坡结构,所述斜坡结构处安装有用于过滤剔除污水中固体垃圾的循环分离装置;所述循环分离装置的下端靠近斜坡结构底部,循环分离装置上端高于下游流道的垂直距离不低于两米;循环分离装置上端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经所述循环分离装置过滤后剔除的固体垃圾的垃圾输送装置。工作原理如下:在地面设置或者修筑所述上游流道和下游流道,一般采用地下挖掘方式修筑,采用混凝土浇筑成型。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依次流经上游流道和下游流道,在经过循环分离装置后,悬浮于污水中的固体垃圾随着污水流动而流动,当固体垃圾抵达循环分离装置后将被阻挡,污水则可继续流动,实现固液分离的作用。由于循环分离装置沿着斜坡结构设置,位于不同深度的固体垃圾均将被阻挡并在循环过程中被带离水面,最终从循环分离装置的上端脱离并掉落在垃圾输送装置上被输送至指定位置用于集中收集和处理固体垃圾。由于循环分离装置采用主动式固液分离,能够不间断的进行循环分离,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附着和堵塞。相较于多级格栅过滤分离固体垃圾的方式效率更高,能耗更低。与现有的静态过滤方式相比,效率可明显提升数倍,且无需人员定期清理,大大降低了人工投入成本,提高了污水中固液分离的效率。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设置方式,所述循环分离装置包括沿所述斜坡结构平行安装且循环转动的铰链网格,设置在铰链网格的两端用于驱动所述铰链网格转动的两个第一滚筒,任一第一滚筒驱动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铰链网格的作用在于能够在实现不间断过滤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将流动污水中的固体垃圾主动带离水面,铰链网格的空隙可以自由设置,由于采用一次性过滤,则铰链网格的有效阻拦网格较小,固体物通常只能附着于表面,当铰链网格旋转至下侧面时,固液垃圾在重力的作用下则可实现自由掉落,无需其他机构,譬如现有的冲洗机构进行清理,实用性好,能耗低。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机架上驱动连接的第一电机和第一减速机。由于处理对象为初段污水,其固体垃圾的比例高低存在不同,因此,匹配第一减速机能够根据实际固体垃圾比例情况进行匹配铰链网格的实际运行速度,以达到固液分离效率和能耗经济性之间的兼容。

优选地,所述铰链网格由多个相互平行铰接的过滤板组成,所述铰链网格上还铰接安装有多个用于剔除固体垃圾的l型过滤齿。由于污水初段的来流较慢,单纯依赖于污水流动将固体垃圾附着于铰链网格的表面,实现利用固体垃圾自身附着力带离水面的效果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设置l型过滤齿能够有效将靠近铰链网格的固体垃圾进行阻拦带离水面,提升低流速污水的固液分离效果。

进一步优选,所述l型过滤齿呈横向和纵向等间距设置。采用横向等间距设置使得l型过滤齿能够成排安装,采用纵向等间距设置能够实现成排的l型过滤齿能够间隔多排设置。采用这种排布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结构的规范度,使得附着、阻挡的固体垃圾更为集中,当固体垃圾运行到铰链网格的下方时,在重力作用下掉落会更加彻底,分离效果更好。

进一步优选,所述垃圾输送装置包括一端设置于所述循环分离装置上端头正下方的网筛,设置于网筛两端并驱动网筛循环转动输送固体垃圾的第二滚筒,远离所述循环分离装置一端的第二滚筒依次驱动连接有第二减速机和第二电机。

为了避免固体垃圾上附着的污水外流,造成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优选地,所述垃圾输送装置下方还设置有用于收集固体垃圾滴落污水的滤槽,所述滤槽与下游流道连通。这样在整个输送过程中固体垃圾上附着的污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将绝大部分的可滴落污水全部滴落于滤槽中,随主流道中的污水一并进入后续处理流程,最终实现无害化处理并排放。

为了避免固体垃圾在输送过程中掉落到滤槽中造成固液分离失效,使得固体垃圾又进入到下游流道中,优选地,所述垃圾输送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网筛两侧用于阻隔固体垃圾的挡板,所述挡板与机架可拆卸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l型过滤齿的安装和密度调整、排布,优选地,所述l型过滤齿包括一体成型的工作部和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铰链网格铰接的安装孔。所述安装部的尺寸和结构优选采用与过滤板相同的结构设置,使得安装的便捷性会更好。

为了适应更为广泛,不同来源的污水固液分离,所述工作部上设置有多个预留孔。通过在预留孔中穿插不同数量和密度的杆状物,使得成排的l型过滤齿能够形成孔径不同的格栅,以更有效的阻拦更多更小的固体垃圾,实现更高效率的固液分离。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循环式固液分离和固体垃圾输送,实现一次分离,一次收集,提高了初段污水中固液分离的效果,相较于多级处理,使得能耗更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反向视角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l型过滤齿的主视图。

图中:1-上游流道;2-下游流道;3-第一电机;4-第一减速机;5-第一滚筒;6-铰链网格;7-l型过滤齿;8-机架;9-第二电机;10-第二减速机;11-第二滚筒;12-网筛;13-挡板;14-滤槽;71-工作部;72-预留孔;73-安装部;74-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2所示的初段生活污水固液分离系统,包括相互连通供污水流通的上游流道1和下游流道2,所述上游流道1具有与下游流道2连通的斜坡结构,所述斜坡结构处安装有用于过滤剔除污水中固体垃圾的循环分离装置;所述循环分离装置的下端靠近斜坡结构底部。斜坡结构能够有效的延长循环分离装置与固体垃圾的有效接触面积,提高分离效率。循环分离装置上端高于下游流道2的垂直距离不低于两米;当距离低于两米时,并不利于后续提及的垃圾输送装置的安装,同时,固体垃圾在重力作用下掉落于垃圾输送装置上的速度不够大时,附着的污水不能瞬间脱离固体垃圾,使得分离的固体垃圾含水量高,后续处理成本和难度都将增加。循环分离装置上端的正下方设置有用于收集经所述循环分离装置过滤后剔除的固体垃圾的垃圾输送装置。工作原理如下:在地面设置或者修筑所述上游流道1和下游流道2,一般采用地下挖掘方式修筑,采用混凝土浇筑成型。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依次流经上游流道1和下游流道2,在经过循环分离装置后,悬浮于污水中的固体垃圾随着污水流动而流动,当固体垃圾抵达循环分离装置后将被阻挡,污水则可继续流动,实现固液分离的作用。由于循环分离装置沿着斜坡结构设置,位于不同深度的固体垃圾均将被阻挡并在循环过程中被带离水面,最终从循环分离装置的上端脱离并掉落在垃圾输送装置上被输送至指定位置用于集中收集和处理固体垃圾。由于循环分离装置采用主动式固液分离,能够不间断的进行循环分离,避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附着和堵塞。相较于多级格栅过滤分离固体垃圾的方式效率更高,能耗更低。与现有的静态过滤方式相比,效率可明显提升数倍,且无需人员定期清理,大大降低了人工投入成本,提高了污水中固液分离的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循环分离装置的结构进行细化阐述,并结合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结构说明有益技术效果。如图1-4所示结构,所述循环分离装置包括沿所述斜坡结构平行安装且循环转动的铰链网格6,设置在铰链网格6的两端用于驱动所述铰链网格6转动的两个第一滚筒5,任一第一滚筒5驱动连接有第一驱动装置。铰链网格6的作用在于能够在实现不间断过滤的同时,还能够实现将流动污水中的固体垃圾主动带离水面,铰链网格6的空隙可以自由设置,由于采用一次性过滤,则铰链网格6的有效阻拦网格较小,固体物通常只能附着于表面,当铰链网格6旋转至下侧面时,固液垃圾在重力的作用下则可实现自由掉落,无需其他机构,譬如现有的冲洗机构进行清理,实用性好,能耗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安装在机架8上驱动连接的第一电机3和第一减速机4。由于处理对象为初段污水,其固体垃圾的比例高低存在不同,因此,匹配第一减速机4能够根据实际固体垃圾比例情况进行匹配铰链网格6的实际运行速度,以达到固液分离效率和能耗经济性之间的兼容。所述铰链网格6由多个相互平行铰接的过滤板组成,所述铰链网格6上还铰接安装有多个用于剔除固体垃圾的l型过滤齿7。由于污水初段的来流较慢,单纯依赖于污水流动将固体垃圾附着于铰链网格6的表面,实现利用固体垃圾自身附着力带离水面的效果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设置l型过滤齿7能够有效将靠近铰链网格6的固体垃圾进行阻拦带离水面,提升低流速污水的固液分离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l型过滤齿7呈横向和纵向等间距设置。采用横向等间距设置使得l型过滤齿7能够成排安装,采用纵向等间距设置能够实现成排的l型过滤齿7能够间隔多排设置。采用这种排布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结构的规范度,使得附着、阻挡的固体垃圾更为集中,当固体垃圾运行到铰链网格6的下方时,在重力作用下掉落会更加彻底,分离效果更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垃圾输送装置进行进一步阐述,具体结合说明书图1-5所示,所述垃圾输送装置包括一端设置于所述循环分离装置上端头正下方的网筛12,设置于网筛12两端并驱动网筛12循环转动输送固体垃圾的第二滚筒11,远离所述循环分离装置一端的第二滚筒11依次驱动连接有第二减速机10和第二电机9。

为了避免固体垃圾上附着的污水外流,造成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所述垃圾输送装置下方还设置有用于收集固体垃圾滴落污水的滤槽14,所述滤槽14与下游流道2连通。这样在整个输送过程中固体垃圾上附着的污水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将绝大部分的可滴落污水全部滴落于滤槽14中,随主流道中的污水一并进入后续处理流程,最终实现无害化处理并排放。

为了避免固体垃圾在输送过程中掉落到滤槽14中造成固液分离失效,使得固体垃圾又进入到下游流道2中,优选地,所述垃圾输送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网筛12两侧用于阻隔固体垃圾的挡板13,所述挡板13与机架8可拆卸固定连接。

为了便于l型过滤齿7的安装和密度调整、排布,优选地,所述l型过滤齿7包括一体成型的工作部71和安装部73,所述安装部73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铰链网格6铰接的安装孔74。所述安装部73的尺寸和结构优选采用与过滤板相同的结构设置,使得安装的便捷性会更好。

为了适应更为广泛,不同来源的污水固液分离,所述工作部71上设置有多个预留孔72。通过在预留孔72中穿插不同数量和密度的杆状物,使得成排的l型过滤齿7能够形成孔径不同的格栅,以更有效的阻拦更多更小的固体垃圾,实现更高效率的固液分离。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