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水回收消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20686发布日期:2021-09-22 20:33阅读:95来源:国知局
灌溉水回收消毒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植物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灌溉水回收消毒装置。


背景技术:

2.水分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工栽培,为使植物能够较好的生长并获得良好的利用价值,都需要实施合理的灌溉。合理的灌溉可以采用最少的水量,使土壤内含水量达标,从而使植物达到较佳的生长状态。在对植物进行补水操作时,受气候差异、土壤差异、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实现合理灌溉。特别是以观赏为目的的普通植物栽培者,本身栽培经验不足,加之栽培容器的封闭环境,更难以确定灌溉用水量,不仅影响了植物的观赏性,而且也易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灌溉水回收消毒装置,解决了现有合理灌溉用水量难以确定而导致的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灌溉水回收消毒装置,用于具有回水结构的栽培设施中,包括:净化单元,用于对灌溉水进行消毒处理,具有入口和出口;蓄水单元,用于暂存灌溉水,具有入水口和出水口;其中,入口通过管路与回水结构连通;出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入水口连通;出水口通过第二管路连入栽培设施;此外,该装置还包括:第一控制单元,设置于第一管路处,用于控制第一管路中灌溉水的流向,并监测第一管路中灌溉水的流量;第二控制单元,设置于第二管路处,用于控制第二管路中灌溉水的流向,并监测第二管路中灌溉水的流量;总控单元,用于接收并处理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的监测数据,并控制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的运行状况。
5.本技术通过净化单元对栽培设施内回水结构中收集的灌溉水进行净化处理实现对灌溉回水进行消毒净化,以祛除其在回用时对栽培植物及栽培环境的潜在风险。同时,通过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对净化后的回水量和灌溉用水量进行监测,配合总控单元对上述数据的处理,即可获得一定时间内两者的差值,进而利用现有经验,对栽培设施内灌溉情况进行定性判断和控制,从而实现合理灌溉。
6.本技术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净化单元包括:筒体,一端敞口,另一端设有出口;过滤结构,具有过滤网;消毒结构,固定于筒体内;其中,入口设置于过滤结构处,过滤结构与筒体活动密封连接,使入口与筒体连通。
7.本技术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过滤结构还包括:本体,具有内部容置空间,一端设有入口,另一端与筒体活动密封连接;过滤网活动嵌设于本体内部;当本体与筒体密封连接后,过滤网压接固定于筒体的敞口端处。
8.本技术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过滤网为铜制。
9.本技术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消毒结构包括多组沿筒体轴向排列的紫外消毒灯管;该紫外消毒灯管通过支架固定于筒体内。
10.水体在流经栽培设施时,对基质、肥料、植物等进行冲刷,并将其部分带离至回水结构处。本技术的净化单元通过过滤结构对该部分基质、肥料及植物组织中的较大杂质进行隔离,配合消毒结构对过滤后的水体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可保证回用的灌溉水水质,避免杂质、有害微生物等不良成分在栽培设施内的积聚,有利于保证植物的栽培环境,并避免对外部环境的威胁。
11.本技术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蓄水单元还包括:桶体,顶部具有注水口;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别开设于桶体侧壁处。
12.本技术采用蓄水单元对灌溉用水进行储存。
13.本技术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水泵;第一控制阀;第一流量计;第一水泵、第一控制阀、第一流量计沿出口至入水口方向依次安装于第一管路中;第二控制单元包括:第二水泵;第二控制阀;第二流量计;第二水泵、第二控制阀、第二流量计沿出水口至栽培设施方向依次安装于第二管路中;其中,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分别与总控单元的接收端通讯连接;第一水泵、第一控制阀、第二水泵、第二控制阀分别与总控单元的控制端连接。
14.本技术对净化后的水体以及流入栽培设施的水体进行分别计量,通过总控单元对上述计量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处理的结果对上述两类水体的流动情况进行匹配控制,以控制总的灌溉用水量,实现合理灌溉。
15.本技术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外壳,具有内部容置空间和活动封盖;净化单元、蓄水单元右下至上固定于外壳内部容置空间中;外壳侧壁处分别设有与入口和出水口连通的管口,活动封盖处设有与注水口连通的管口。
16.本技术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也设置于外壳内部容置空间中;总控单元设置于外壳侧壁处。
17.本技术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总控单元包括一单片机控制板和与其匹配的控制面板;控制面板设置于外壳外壁处。
18.本技术通过外壳对其他组件进行集成,具有美观、便携等优点。
19.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1. 本技术通过净化单元对栽培设施内回水结构中收集的灌溉水进行净化处理实现对灌溉回水进行消毒净化,以祛除其在回用时对栽培植物及栽培环境的潜在风险。同时,通过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二控制单元对净化后的回水量和灌溉用水量进行监测,配合总控单元对上述数据的处理,即可获得一定时间内两者的差值,进而利用现有经验,对栽培设施内灌溉情况进行定性判断和控制,从而实现合理灌溉。
21.2. 本技术的净化单元通过过滤结构对该部分基质、肥料及植物组织中的较大杂质进行隔离,配合消毒结构对过滤后的水体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可保证回用的灌溉水水质,避免杂质、有害微生物等不良成分在栽培设施内的积聚,有利于保证植物的栽培环境,并避免对外部环境的威胁。
22.3. 本技术通过外壳对其他组件进行集成,具有美观、便携等优点。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
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外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净化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外型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净化单元,11.筒体,12.过滤结构,120.铜制过滤网,13.消毒结构,2.蓄水单元,3.第一管路,4.第二管路,5.第一控制单元,6.第二控制单元,7.总控单元,8.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28.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2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
3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实施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实施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实施例。此外,本技术实施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灌溉水回收消毒装置,用于解决现有合理灌溉用水量难以确定而导致的水资源污染和浪费的技术问题。
3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灌溉水回收消毒装置,包括净化单元1、蓄水单元2、第一管路3、第二管路4、第一控制单元5、第二控制单元6和总控单元7。蓄水单元2为一桶体,通过支架悬设于净化单元1上方。净化单元1的入口通过管路与栽培设置的回水结构(如田间的排水沟、栽培容器底部的蓄水托盘等)连通,以导流回水结构中的灌溉废水进入净化单元1内进行消毒处理。净化单元1的出口通过第一管路3与蓄水单元2的入水口连通。第一管路3中设有第一控制单元5。蓄水单元2的出水口与栽培设施(如田间的漫灌沟、栽培容器顶部等)间接设有第二管路4。第二管路4中设有第二控制单元6。第一控制单元5和第二控制单元6分别与总控单元7双向通讯连接。
37.其中,
38.如图2所示,净化单元包括筒体11、过滤结构12和消毒结构13。过滤结构12的本体呈一漏斗状,小口径端为净化单元的入口,大口径端螺接筒体11的敞口端,使过滤结构12与筒体11活动密封连接固定。过滤结构12内嵌设有一铜制过滤网120。当过滤结构12与筒体11活动固定时,该过滤网120被稳定地压接固定于筒体11敞口端的端壁处。消毒结构13包括多组沿筒体11轴向设置的紫外消毒灯管,该紫外消毒灯管通过支架固定在筒体内。灌溉废水自本体小口径端流入,经过滤网的过滤后,进入筒体内,由紫外线消毒杀菌,随后自筒体封闭端的出口流出。
39.除此之外,如图3所示,该装置还包括一外壳8。该外壳顶部敞口,该敞口由一活动封盖封闭。净化单元、蓄水单元、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均设置于外壳内部,总控单元的单片机控制板固定在外壳8的侧壁内部,总控单元的控制面板72固定在外壳8的侧壁外部。外壳8的侧壁处还分别接设有与入口、出水口连通的管口;活动封盖处接设有与蓄水单元的注水口连通的管口。
40.灌溉废水经净化单元处理后,经由第一管路进入蓄水单元中。第一管路沿水流方向设有第一水泵、第一控制阀和第一流量计等第一控制单元组件。灌溉废水在第一水泵的抽取作用下,流经净化单元完成过滤、消毒、杀菌,并在流经第一流量计时被监测计量。第一流量计将该计量数据实时发送至总控单元的单片机控制板处进行储存、处理。单片机控制板可根据上述数据计算一定时间内灌溉废水的处理回收量。同时,第二管路沿水流方向设有第二水泵、第二控制阀和第二流量计等第二控制单元组件。蓄水单元内的暂存灌溉水在第二水泵的抽取作用下,自蓄水单元内流出,并在流经第二流量计时被监测计量。第二流量计将该计量数据实时发送至总控单元的单片机控制板处进行储存、处理。单片机控制板可根据上述数据计算一定时间内灌溉用水量。
41.使用时,通过管路分别将外壳处与入口连通的管口与栽培设置的回水结构连通,将外壳处的与出水口连通的管口接设至栽培设施。通过控制面板控制开启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的所有组件,抽取栽培设施的回水结构中的灌溉废水进入净化单元进行灭菌、消毒,经第一管路进行流量剂量,流入蓄水单元进行暂存后,再行自第二管路进行流量剂量后流出至栽培设施内,进行灌溉。该过程中,总控单元接收第一流量计和第二流量计的数据,并按预设的时间间隔处理两者差值。待差值减小至预设范围内,则由总控单元自动控制第二水泵和第二控制阀关闭,停止灌溉。待第一流量计数值减少至最小且稳定后,由总控
单元自动控制第一水泵和第一控制阀关闭,完成灌溉水灭菌处理及回收,实现合理灌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