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生物法在线再生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的方法,其包括:
步骤s1,在滤池中,将复合功能菌剂与活性炭类吸附载体和目标原水混合培养,驯化,获得具有稳定附着的适应于原水环境的复合型功能菌群的活性炭类吸附载体;
步骤s2,向滤池中通入目标原水对目标污染物进行降解处理,获得可排放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包括:
步骤b,将复合功能菌剂、营养液与目标原水混合均匀,获得复合功能菌剂-目标原水混合液;
步骤c,将复合功能菌剂-目标原水混合液加入含有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的滤池中,并向滤池加入目标原水,使水位上升到刚好浸没活性炭类吸附载体,获得复合功能菌剂-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目标原水混合物;
步骤d,对复合功能菌剂-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目标原水混合物进行培养后,将滤池中液体排空;
步骤e,重复步骤b-d,使适应原水环境的复合型功能菌群稳定附着在活性炭类吸附载体中,获得具有稳定附着的适应原水环境的复合型功能菌群的活性炭类吸附载体;
在步骤e中,重复步骤b-d2次以上,优选为2-3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原水中的目标污染物为有机物和氨氮时,在步骤b中,将复合功能菌剂、营养液与目标原水混合均匀,曝气,获得复合功能菌剂-目标原水混合液;且在步骤d中,向滤池中通入空气,闷曝,对复合功能菌剂-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目标原水混合物进行好氧培养;优选地,所述好氧培养的时间为5~9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目标原水中的目标污染物为有机物和总氮时,在步骤d中,静置,对复合功能菌剂-活性炭类吸附载体-目标原水混合物进行缺氧培养;优选地,所述缺氧培养的时间为3~5天。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功能菌剂包括能够降解目标原水中的目标污染物的菌,其包括陶厄氏菌属(thauera)、红杆菌属(rhodobacter)、盐单胞菌属(hal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芽殖杆菌属(gemmobacter)、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红球菌属(rhod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的菌、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an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片球菌属(pedi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梭菌属(clostridium)、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的菌中的至少两种。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营养液含有碳、氮、磷元素;优选地,所述营养液含有葡萄糖、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进一步优选地营养液中碳、氮和磷的摩尔比为100∶5∶1;和/或,在复合功能菌剂-目标原水混合液中,所述复合功能菌剂与营养液中碳源的质量比为(1~100)∶1,优选为(1~10)∶1;所述水与复合功能菌剂和营养液的总质量之比为(1~1000)∶1,优选为(1~100)∶1。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将复合功能菌剂-目标原水混合液均匀地分布于活性炭类吸附载体上;优选地,滤池中的活性炭类吸附载体为清洗过的活性炭类吸附载体。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类吸附载体包括活性炭和/或活性焦;优选地,所述活性炭为煤制颗粒状活性炭;更优选地,所述活性炭的碘值为600~1100,强度>90%,比表面积为500~1200m2/g;和/或,优选地,所述活性焦为碘值为400~800,强度>90%,比表面积为400~800m2/g。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中,保持水温在18~4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原水的cod为40~3858mg/l,特别地,所述目标原水的cod为200~3858mg/l;优选地,所述目标原水包括处理工业废水的调节池出水、初沉池出水、二沉池出水、高密池出水、mbr膜出水、ro膜浓水和冷却塔循环排污水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工业废水包括纺织染整废水、石油石化废水、精细化工废水、煤化工废水、热能工程废水、造纸废水、医药废水、医疗废水、发酵废水、食品废水和市政废水中的一种或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