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治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57724发布日期:2021-09-25 04:43阅读: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道治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道治理系统。


背景技术:

2.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随着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各种环境污染的问题,特别是河水的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人们的使用,同时污染严重的河水大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因此必须对河道进行治理,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3.目前,现有的河道治理措施主要是借助各种河道治理设施对河水进行单独一方面的治理,治理效果不理想,投入成本较大,且不能够适应不同状况下的河水的治理,不能确保长期稳定的对河道进行治理。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河道治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河道治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河道治理设施治理河流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第一拦污栅倾斜设置,能够有效引流经第一拦污栅拦截的污染物;第二拦污栅设置在第一分流闸体上,第二截污池与第一旁通道末端区段连通,在保证河水治理效果和不影响河水流通的前提下,整体结构紧凑,便于工程构建;第一导流闸高度小于原河道高度,不影响河水流通性,适用于不同水河流的治理,具有泄洪的作用;第一拦污栅底边部位于原河道河底上方,有效拦截河流中的枯枝落叶以及其他漂浮污染物,配合第一截污池对所拦截的污染物进行收集,便于进一步的清理,提高了治理效果;主河道内设有第三拦污栅,第三拦污栅上游位置连通设置有第三截污池,用于第一导流闸溢出河水的治理,治理效果显著;第三拦污栅倾斜设置,能够有效引流经第三拦污栅拦截的污染物;第一拦污栅以及第三拦污栅顶边部均与河岸齐平,便于对不同水位的河道进行治理,确保能够长期、稳定、连续的对河道实施治理措施,确保河道的清洁性;主河道分为分河道和第二旁通道,第三拦污栅设置在分河道出口端,第三截污池位于第三拦污栅上游位置,第二旁通道设置有第四拦污栅、第五拦污栅、第四截污池和第五截污池,在保证河流治理效果和河流流通性的前提下,适用于多水位的河流治理,适用范围广泛);详见下文阐述。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河道治理系统,包括原河道,其中:所述原河道内侧沿水流方向设置有第一分流闸体,以将所述原河道分为主河道和第一旁通道;所述主河道的入口端与所述第一分流闸体连接设置有第一导流闸,能将河水引流至所述第一旁通道;所述第一旁通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拦污栅和第二拦污栅,所述第一旁通道位于所述第一拦污栅的上游位置连通设置有第一截污池,所述第一旁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拦污栅的下游位置连通设置有第二截污池,所述第一旁通道内设置有河道治理设施。
7.优选地,所述第一拦污栅倾斜设置,以将所述第一拦污栅拦截的污物引导至所述第一截污池。
8.优选地,所述第二拦污栅设置在所述第一分流闸体上,所述第二截污池与所述第一旁通道的末流区段相连通。
9.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闸的底边部与所述原河道的河底接触,所述第一导流闸的高度小于所述原河道河岸的高度。
10.优选地,所述第一拦污栅的底边部位于所述原河道河底的上方;所述第一拦污栅的顶边部与所述原河道河岸齐平。
11.优选地,所述主河道内设置有第三拦污栅,所述主河道位于所述第三拦污栅的上游位置连通设置有第三截污池。
12.优选地,所述第三拦污栅倾斜设置,以将所述第三拦污栅拦截的污物引流至所述第三截污池。
13.优选地,所述第三拦污栅的底边部与所述主河道底部接触,所述第三拦污栅的顶边部与所述原河道河岸齐平。
14.优选地,所述主河道内沿水流方向设置有第二分流闸体,以将所述主河道分为分河道和第二旁通道;所述分河道的入口端位于所述第一分流闸体和所述第二分流闸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流闸,能将河水引导至所述第二旁通道,所述第二导流闸的高度位于所述第一导流闸的高度和所述原河道河岸的高度之间;所述第三拦污栅设置在所述分河道的出口端;所述第二旁通道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置有第四拦污栅和第五拦污栅,所述第二旁通道位于所述第四拦污栅的上游位置连通设置有第四截污池,所述第二旁通道位于所述第五拦污栅的下游位置连通设置有第五截污池,所述第二旁通道内设置有河道治理设施。
15.优选地,所述河道治理设施包括曝气设施、过滤设施和沉淀设施。
1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河道治理系统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发明通过第一分流闸体与第一导流闸相互配合将原河道的河水引流至第一旁通道内,对河水进行治理,同时第一拦污栅对河流中的枯枝落叶及其他漂浮污染物进行初步过滤,便于河道治理设施对河水进一步实施治理,同时第二拦污栅对于治理后的河水进一步实施过滤,提高了河水治理效果,能够有效防止第一旁通道内安装的治理设施被水流冲进原河道,影响河道的流通。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21.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
23.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4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1、原河道;101、主河道;102、第一旁通道;103、分河道;104、第二旁通道;2、第一分流闸体;3、第一导流闸;4、第一拦污栅;5、第二拦污栅;6、第一截污池;7、第二截污池;8、第三拦污栅;9、第三截污池;10、第二分流闸体;11、第二导流闸;12、第四拦污栅;13、第五拦污栅;14、第四截污池;15、第五截污池。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中”、“外”、“内”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2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30.实施例1:
3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道治理系统,如图1所示,所述河道治理系统包括原河道1,原河道1内侧沿水流方向设置有第一分流闸体2,第一分流闸体2的底边部与原河道1底部接触,其顶边部与原河道1河岸齐平,能够将原河道1分隔为主河道101和第一旁通道102;主河道101的入口端与第一分流闸体2安装设置有第一导流闸3,第一导流闸3的一端与原河道1的河岸连接,第一导流闸3的另一端沿水流方向倾斜设置,且与第一分流闸体2相连,当处于正常水位的河流流至第一导流闸3时,河水在第一导流闸3的导向作用下进入至第一旁通道102。
32.第一旁通道102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拦污栅4和第二拦污栅5,第一旁通道102位于第一拦污栅4的上游位置连通设置有第一截污池6,第一旁通道102位于第二拦污栅5的下游位置连通设置有第二截污池7,第一旁通道102内设置有河道治理设施;经第一导流闸3引流的河水,经第一拦污栅4初步过滤,河水中的枯枝落叶及其他漂浮污染物,沿第一拦污栅4进入至第一截污池6,便于河水中枯枝落叶及其他漂浮污染物的集中处理,而经初步过滤后的河水则进入至第一旁通道102,在流经第一旁通道102的过程中,所述河道治理设施对河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治理,之后经第二拦污栅5进一步实施过滤后,流至原河道1,第二拦污栅5拦截的污染物等则进入至第二截污池,后续进行集中处理。
33.本发明通过第一拦污栅4和第二拦污栅5相互配合,分治理前和治理后对河水进行过滤,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能够有效保证河流的流通性,通过第一截污池6和第二截污池7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收集污染物,不但河流治理效果显著,便于对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及
回收,同时有效地提高了河水治理过程中的防护性。
34.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拦污栅4的一端与第一分流闸体2连接,第一拦污栅4的另一端沿河水流动方向倾斜设置,且与第一截污池6的进口端连接;能够有效将拦截的枯枝落叶及漂浮污染物引导至第一截污池6。
35.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二拦污栅5设置在第一分流闸体2上,第二截污池7与第一旁通道102的末流区段相连通,在保证河水治理效果和不影响河水流通的前提下,整体结构紧凑,便于工程构建。
36.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第一导流闸3的底边部与原河道1的河底接触,第一导流闸3的高度小于原河道1河岸的高度,当出现洪水时,水位高于第一导流闸3,部分河水直接进入至主河道101,避免过度积水,具有泄洪的作用。
37.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拦污栅4的底边部位于原河道1河底的上方;第一拦污栅4的顶边部与原河道1河岸齐平,保证河水流通性,有效拦截河流中的枯枝落叶以及其他漂浮污染物,配合第一截污池6对所拦截的污染物进行收集,便于后续进一步的清理。
38.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河道治理设施包括曝气设施、过滤设施和沉淀设施,通过所述曝气设施、所述过滤设施、所述沉淀设施等治理设施,对第一旁通道102内的河水充分实施治理,治理效果显著。
39.实施例2:
40.实施例2建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41.如图3所示,主河道101内设置有第三拦污栅8,主河道101位于第三拦污栅8的上游位置连通设置有第三截污池9。
42.第三拦污栅8用于过滤因水位过高而直接由第一导流闸3溢出的河水中的枯枝落叶及漂浮污染物,第三截污池9对该部分污染物进行收集,便于后续进一步清理回收。
43.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第三拦污栅8的底边部与主河道101底部接触,第三拦污栅8的顶边部与原河道1河岸齐平,适用于不同水位的过滤,进一步提高治理效果。
44.实施例3
45.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点在于:
46.如图5所示,第三拦污栅8的一端连接第一分流闸体2,其另一端沿河水流动方向倾斜设置,且与第三截污池9的入口端连接,能够有效将第三拦污栅8拦截的污物引流至第三截污池9。
47.实施例3相比较实施例2,在不影响河水流通的前提下,其污染物的引流效果更佳显著。
48.实施例4
49.实施例4建立在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基础上:
50.参照图5所示,主河道101内沿水流方向设置有第二分流闸体10,第二分流闸体10的底边部与主河道101的底部接触,其顶边部与河岸齐平,能够将主河道101分隔为分河道103和第二旁通道104。
51.分河道103的入口端位于第一分流闸体2和第二分流闸体10之间设置有第二导流闸11,第二导流闸11的一端与第一分流闸体2连接,第二导流闸11的另一端沿水流方向倾斜设置,且与第二分流闸体10连接,能够将第一导流闸3溢出的河水引导至第二旁通道104,第
二导流闸11的高度位于第一导流闸3的高度和原河道1河岸的高度之间,适用于不同水位河流的治理。
52.第三拦污栅8设置在分河道103的出口端,第三截污池9的入口端连通设置在分河道103位于第三拦污栅8的上游位置,第三拦污栅8和第三截污池9分别用于过滤和收集分河道103所流经河水的污染物。
53.第二旁通道104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别设置有第四拦污栅12和第五拦污栅13,第二旁通道104位于第四拦污栅12的上游位置连通设置有第四截污池14,第二旁通道104位于第五拦污栅13的下游位置连通设置有第五截污池15,第二旁通道104内设置有所述河道治理设施;第二旁通道104、第四拦污栅12和第五拦污栅13的结构分别与第一旁通道102、第一拦污栅4和第二拦污栅5结构相同。
54.实施例4适用于多水位河流的治理,其在保证治理效果的基础上,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