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湿地的过滤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40511发布日期:2021-11-29 17:51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态湿地的过滤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湿地的过滤沉淀池。


背景技术:

2.生态湿地作为一种水域生态系统,其可以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化学、生物过程,吸收、固定、转化土壤和水中的营养物质,降解有毒污染物质,具有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污水净化处理的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人工生态湿地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水治理方法,其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治理、打捞治理、充气曝氧治理、机器治理等方法,由于具有成本低廉、能耗低、便于维护、工艺简单及水质净化效果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3.人工生态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为保证人工生态湿地的处理效果,往往需要在人工生态湿地的进水段设置过滤沉淀池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然而,现有技术中用于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的过滤沉淀池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存在过滤沉淀效果差、沉淀物不方便清理,导致过滤沉淀池内部的杂质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进而影响了污水的沉淀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湿地的过滤沉淀池,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的过滤沉淀池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存在过滤沉淀效果差、沉淀物不方便清理,进而影响了污水的沉淀效果的技术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生态湿地的过滤沉淀池,包括过滤沉淀池本体,过滤沉淀池本体内部固定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将过滤沉淀池本体内部分为三个独立的腔室,分别为过滤室、絮凝室、沉淀室,过滤室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沉淀室上部的一侧连通有出水管,过滤室的底部与絮凝室的上部之间连通有连接管,连接管上设有水泵,第二隔板的上部开设有溢流孔;过滤室内部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用于过滤固体垃圾的过滤装置,过滤室内部的下方设置有生物过滤层,絮凝室内部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混合絮凝剂和污水的混合装置,絮凝室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对絮凝室底部的沉淀物进行清理的清理装置;所述混合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絮凝室顶部一侧的安装架,安装架上固定连接有竖直向下设置的混药筒,混药筒为上下开口、内部中空的筒体结构,混药筒的顶端位于絮凝室外部并与安装架固定连接,混药筒的底端延伸至絮凝室内部的上方,混药筒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位于上方的加药区及位于下方的混合区,混合区的内径大于加药区的内径,加药区上部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竖直向下设置的加药管,加药管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开口,连接管背离过滤室的一端延伸至絮凝室
内部并与加药区的下部相连通,连接管位于加药管底部的下方,混合区顶部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缓冲板,缓冲板上均布有透水孔,混合区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有多个上下交错设置的折流板,折流板位于缓冲板的下方。
6.优选地,过滤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过滤室内部上方的过滤箱,过滤箱顶端敞口设置,过滤箱底部固定有向下倾斜设置的过滤网,过滤网底端与过滤箱一侧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向上倾斜设置的绞龙,绞龙的下部与过滤箱内部相连通,绞龙的顶端延伸至过滤室外部,过滤室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l型支撑架,绞龙固定安装在l型支撑架上,位于过滤室外部的绞龙的底部上开设有用于排放垃圾的排污口。
7.优选地,生物过滤层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沸石层、麦饭石层、石灰石层,沸石的粒径大于麦饭石的粒径,麦饭石的粒径大于石灰石的粒径。
8.优选地,清理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絮凝室顶部中间位置的电机,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有竖直向下设置的转轴,转轴延伸至絮凝室内部的下方,絮凝室内部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向下凹陷的弧形底座,转轴下部的外周固定有若干个用于刮取弧形底座内壁上沉淀物的刮板,刮板与弧形底座的内壁相贴合,弧形底座的底部连通有排杂管,排杂管上设有阀门。
9.优选地,沉淀室内部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用于存放砂子的w型凹槽,w型凹槽底部连通有排砂管,排砂管上设置有排砂阀。
10.优选地,沉淀池内部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过滤板,过滤板上均布有过滤孔,过滤板的高度高于出水管的高度且低于溢流孔的高度。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过滤室、絮凝室、沉淀室,使污水依次经过过滤、絮凝沉淀、二次沉淀,对污水中的固体垃圾、杂质进行充分的沉淀分离,提高过滤沉淀的效果,减轻后续人工生态湿地处理的负担,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且通过设置过滤装置,对污水中的固体垃圾进行及时的过滤分离,降低污水中垃圾的含量;通过设置清理装置,对絮凝室内壁上积聚的沉淀物进行及时清理,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絮凝室底部积聚大量沉淀物而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减轻后续处理设备的运行负荷,提升污水处理的效果;并通过设置混合装置,对絮凝剂与污水进行充分的混合,混合装置的安装空间小,无需设置动力驱动机构,降低能耗,且不存在磨损,降低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附图标记:1—过滤沉淀池本体、2—第一隔板、3—第二隔板、4—过滤室、5—絮凝室、6—沉淀室、7—进水管、8—出水管、9—连接管、10—水泵、11—溢流孔、12—安装架、13—混药筒、14—加药区、15—混合区、16—加药管、17—缓冲板、18—透水孔、19—折流板、20—过滤箱、21—过滤网、22—绞龙、23—l型支撑架、24—排污口、25—排污管、26—沸石层、27—麦饭石层、28—石灰石层、29—电机、30—转轴、31—弧形底座、32—刮板、33—排杂管、34—w型凹槽、35—排砂管、36—过滤板、37—过滤孔。
具体实施方式
1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过滤沉淀池本体1,过滤沉淀池本体1内部固定有间隔
设置的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均竖直设置在过滤沉淀池本体1内部,第一隔板2、第二隔板3将过滤沉淀池本体1内部分为三个独立的腔室,分别为过滤室4、絮凝室5、沉淀室6,过滤室4的顶部连通有进水管7,沉淀室6上部的一侧连通有出水管8,进水管7、出水管8上均设置有阀门,出水管8与人工生态湿地的进水口处相连通。过滤室4的底部与絮凝室5的上部之间连通有连接管9,连接管9上设有水泵10,第二隔板3的上部开设有溢流孔11。过滤室4内部的上方固定连接有用于过滤固体垃圾的过滤装置,过滤室4内部的下方铺设有生物过滤层,絮凝室5内部的上方设置有用于混合絮凝剂和污水的混合装置,絮凝室5内部还设置有用于对絮凝室5底部的沉淀物进行清理的清理装置。混合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絮凝室5顶部一侧的安装架12,安装架12上固定连接有竖直向下设置的混药筒13,混药筒13为上下开口、内部中空的筒体结构,混药筒13的顶端位于絮凝室5外部并与安装架12固定连接,混药筒13的顶端螺纹连接有密封盖(图中未示出),混药筒13的底端延伸至絮凝室5内部的上方,混药筒13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位于上方的加药区14及位于下方的混合区15,混合区15的内径大于加药区14的内径,加药区14上部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竖直向下设置的加药管16,加药管16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开口,连接管9背离过滤室4的一端延伸至絮凝室5内部并与加药区14的下部相连通,连接管9位于加药管16底部的下方,混合区15顶部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缓冲板17,缓冲板17上均布有透水孔18,混合区15内部从上到下依次固定连接有多个上下交错设置的折流板19,折流板19水平设置在混合区15内部,折流板19位于缓冲板17的下方。
15.优选地,过滤装置包括固定连接在过滤室4内部上方的过滤箱20,过滤箱20顶端敞口设置,过滤箱20底部固定有向下倾斜设置的过滤网21,过滤网21底端与过滤箱20一侧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向上倾斜设置的绞龙22,绞龙22的下部与过滤箱20内部相连通,绞龙22的顶端延伸至过滤室4外部,过滤室4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l型支撑架23,绞龙22固定安装在l型支撑架23上,位于过滤室4外部的绞龙22的底部上开设有用于排放垃圾的排污口24,排污口24处连通有排污管25。污水经进水管7进入过滤箱20内,经过滤网21过滤,固体垃圾被阻挡在过滤网21上并被绞龙22输送至过滤室4外部,减轻后续处理设备的运行负荷,提升污水处理的效果。
16.优选地,生物过滤层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沸石层26、麦饭石层27、石灰石层28,沸石的粒径大于麦饭石的粒径,麦饭石的粒径大于石灰石的粒径。沸石、麦饭石、石灰石能够对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悬浮物等杂质进行过滤,降低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且将其设计成不同的粒径大小,能够对不同粒径大小的杂质进行吸附过滤,提高污水处理的效果。
17.优选地,清理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絮凝室5顶部中间位置的电机29,电机29通过电机安装架固定安装在絮凝室5顶部,电机29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传动连接有竖直向下设置的转轴30,转轴30延伸至絮凝室5内部的下方,絮凝室5内部的下方固定连接有向下凹陷的弧形底座31,转轴30下部的外周固定有若干个用于刮取弧形底座31内壁上沉淀物的刮板32,刮板32与弧形底座31的内壁相贴合,弧形底座31的底部连通有排杂管33,排杂管33上设有阀门。刮板32对弧形底座31内壁上积聚的沉淀物进行及时清理,避免长期使用导致弧形底座31底部积聚大量沉淀物而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
18.优选地,沉淀室6内部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用于存放砂子的w型凹槽34,w型凹槽34底部连通有排砂管35,排砂管35上设置有排砂阀。污水中混杂的一部分泥沙在沉淀室6内部经
过二次沉淀,沉降到w型凹槽34底部,并通过排砂管35向外排出。
19.优选地,沉淀池内部的上方固定连接有水平设置的过滤板36,过滤板36上均布有过滤孔37,过滤板36的高度高于出水管8的高度且低于溢流孔11的高度。过滤板36对由溢流孔11进入沉淀室6内部的污水进行再次过滤,进一步除去固体杂质。
2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使用时,污水经进水管7进入过滤室4内部,经过滤网21过滤,固体垃圾被阻挡在过滤网21上并被绞龙22输送至过滤室4外部,污水则经过滤网21流入过滤室4内部的下方,依次经沸石层26、麦饭石层27、石灰石层28过滤,除去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悬浮物等杂质,然后在水泵10的作用下,经连接管9流入加药区14内部,与此同时,将絮凝剂投入加药管16中,絮凝剂与污水在缓冲板17上方进行初次混合,混合后的污水经透水孔18均匀流入混合区15内部,并在折流板19的作用下进行进一步混合,混合均匀后向下流入絮凝室5内部进行沉淀,沉淀完毕,上层的污水经溢流孔11流入沉淀室6内部进行二次沉淀,沉淀物则落入弧形底座31的底部,由溢流孔11进入沉淀室6内部的污水首先经过滤板36过滤,进一步除去固体杂质,污水中混杂的一部分泥沙在沉淀室6内部经过二次沉淀,沉降到w型凹槽34底部,并通过排砂管35向外排出,清水则经出水管8排向人工生态湿地的进水口处;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该装置清理时,启动电机29,电机29带动转轴30转动,从而带动刮板32旋转,刮板32对弧形底座31内壁上积聚的沉淀物进行及时清理,沉淀物经排杂管33向外排出,避免长期使用导致弧形底座31底部积聚大量沉淀物而影响污水处理的效果。污水依次经过过滤、絮凝沉淀、二次沉淀,对污水中的固体垃圾、杂质进行充分的沉淀分离,提高过滤沉淀的效果,减轻后续人工生态湿地处理的负担,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且方便对固体垃圾与沉淀物进行及时清理,方便使用。
21.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对本用新型简单变换后的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