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微生物巢河湖水体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97124发布日期:2021-11-25 13:35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利用微生物巢河湖水体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利用微生物巢河湖水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水环境治理主要采用微生物法和曝气法两种方式,由于生物膜或者培养基培养技术及载体原因,造成微生物只能依靠水体自身流动性来进行扩散,扩散能力有限,同时由于水体流动性的原因只能针对某种特定优势微生物进行培养,净化方式及效果单一,传统生物滤床不适用于水环境治理。而传统曝气法则仅对水体进行增氧,二者无法有机结合而产生协同作用;
3.现有的水体处理装置,由于生物膜或者培养基培养技术及载体原因,造成微生物只能依靠水体自身流动性来进行扩散,无法进行大面积扩散,同时由于水体流动性的原因只能针对某种特定优势微生物进行培养,净化方式及效果单一,且传统曝气机只能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微生物扩散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水体处理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种利用微生物巢河湖水体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利用微生物巢河湖水体处理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5.一种利用微生物巢河湖水体处理装置,包括填料筒和浮漂筒,填料筒通过顶部固定连接的浮漂筒为其漂浮于水面提供足够浮力,填料筒的内部共分为3层,且填料筒的内部设置有填料部件,浮漂筒上设置有回流部件。
6.优选的,填料部件包括:潜污泵和透水区,潜污泵设置在填料筒的内层下端,且潜污泵与填料筒均为不锈钢材质。
7.优选的,透水区设置在填料筒的外壁底部,且填料筒的外壁两端底部与填料筒内部外层与内层的相接处顶部均开设有透水孔。
8.优选的,填料筒的外层下端填充有益酶菌团缓释填料,且填料筒的外层上端与内层均填充有mbbr软性填料,并且填料筒的内层下端填充有生物滤料。
9.优选的,回流部件包括:回流通道和跌水回流盘,回流通道开设在浮漂筒的中部,且回流通道的中部竖直贯穿连接有dn50不锈钢管。
10.优选的,回流通道与dn50不锈钢管之间设置有钢管固定件,且dn50不锈钢管与钢管固定件之间螺纹连接。
11.优选的,跌水回流盘的底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螺栓,且固定螺栓竖直贯穿连接于浮漂筒。
12.优选的,固定螺栓与浮漂筒表面的两侧均卡接有胶垫,且胶垫的外侧端卡接有缓冲弹簧。
13.优选的,跌水回流盘的底部呈“v”状倾斜设置,且跌水回流盘的顶部中端安装有可调控喷头,并且可调控喷头的四周呈扇形倾斜设置。
14.优选的,跌水回流盘的内部下端设置有混填层,且混填层为益酶菌团缓释填料和生物滤料的混填,并且跌水回流盘的内部上端填充有砾石层。
15.有益效果:
16.(1)通过将填料筒和潜污泵相结合,以喷流曝气为动力,以填料筒中的mbbr软性填料与益酶菌团缓释填料为培养基,以水体中污染物为营养来源,培养微生物菌群,不断将氧气和微生物补充至周围水体,从而实现曝气增氧和微生物培养扩散的有机结合,达到全方位综合治理的效果;
17.(2)水体通过透水孔进入填料筒内的内底部,利用mbbr软性填料、益酶菌团缓释填料与生物滤料经回流进入到潜污泵底部,实现顶部可调控喷头的喷水曝气,且利用可调控喷头控制跌水量,部分水流通过跌水回流盘回流至填料筒内部进行循环,可以在填料筒内部形成不同的缺氧区和好氧区,从而实现不同菌种培养,进而对水体不同的污染物进行消减。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填料筒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跌水回流盘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22.图1

4中:1

填料筒、101

透水区、102

透水孔、103

mbbr软性填料、104

益酶菌团缓释填料、105

生物滤料、106

潜污泵、2

浮漂筒、201

钢管固定件、202

dn50不锈钢管、203

回流通道、3

跌水回流盘、301

可调控喷头、302

固定螺栓、303

砾石层、304

混填层、305

缓冲弹簧、306

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23.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
2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微生物巢河湖水体处理装置,包括填料筒1和浮漂筒2,填料筒1通过顶部固定连接的浮漂筒2为其漂浮于水面提供足够浮力,填料筒1的内部共分为3层,且填料筒1的内部设置有填料部件,浮漂筒2上设置有回流部件。
25.其中,填料部件包括:潜污泵106和透水区101,潜污泵106设置在填料筒1的内层下端,且潜污泵106与填料筒1均为不锈钢材质,通过潜污泵106提供足够动力使水体从填料筒1顶部的可调控喷头301喷出,实现可调控喷头301的喷水曝气。
26.其中,透水区101设置在填料筒1的外壁底部,且填料筒1的外壁两端底部与填料筒1内部外层与内层的相接处顶部均开设有透水孔102,通过填料筒1底部的透水区101,待治理水体通过透水孔102进入填料筒1的内部。
27.其中,填料筒1的外层下端填充有益酶菌团缓释填料104,且填料筒1的外层上端与内层均填充有mbbr软性填料103,并且填料筒1的内层下端填充有生物滤料105,通过以填料筒1中的mbbr软性填料103与益酶菌团缓释填料104为培养基,以水体中污染物为营养来源,
培养微生物菌群,不断将氧气和微生物补充至周围水体,从而实现曝气增氧和微生物培养扩散的有机结合,达到全方位综合治理的效果。
28.其中,回流部件包括:回流通道203和跌水回流盘3,回流通道203开设在浮漂筒2的中部,且回流通道203的中部竖直贯穿连接有dn50不锈钢管202,回流通道203与dn50不锈钢管202之间设置有钢管固定件201,且dn50不锈钢管202与钢管固定件201之间螺纹连接,利用浮漂筒2中的回流通道203,便于水体再次进入mbbr软性填料103区形成好氧环境,增加好氧微生物生物群落。
29.其中,跌水回流盘3的底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固定螺栓302,且固定螺栓302竖直贯穿连接于浮漂筒2,固定螺栓302与浮漂筒2表面的两侧均卡接有胶垫306,且胶垫306的外侧端卡接有缓冲弹簧305,通过固定螺栓302与胶垫306便于将跌水回流盘3固定在浮漂筒2上。
30.其中,跌水回流盘3的底部呈“v”状倾斜设置,且跌水回流盘3的顶部中端安装有可调控喷头301,并且可调控喷头301的四周呈扇形倾斜设置,利用可调控喷头301的倾斜面使得一部分水在四周以扇形形式回落至水体,实现水体增氧和微生物的扩散。
31.其中,跌水回流盘3的内部下端设置有混填层304,且混填层304为益酶菌团缓释填料104和生物滤料105的混填,并且跌水回流盘3的内部上端填充有砾石层303,通过砾石层303和混填层304便于补充回落至跌水回流盘3上水体中的微生物。
32.工作原理:
33.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首先,填料筒1利用浮漂筒2为其漂浮于水面提供足够浮力,且通过填料筒1底部的透水区101,待治理水体通过透水孔102进入填料筒1的内部,随后通过固定螺栓302与胶垫306便于将跌水回流盘3固定在浮漂筒2上,且水体首先通过填料筒1外层底部的益酶菌团缓释填料104,微生物通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获取养分进行繁殖,接着一部分微生物通过水体冲刷随之进入上端的mbbr软性填料103区,继而进入内层下端的生物滤料105区,从而实现水体的初步净化,并使水体内含有大量能够处理污染物的微生物,通过以填料筒中的mbbr软性填料103与益酶菌团缓释填料104为培养基,以水体中污染物为营养来源,培养微生物菌群,不断将氧气和微生物补充至周围水体,从而实现曝气增氧和微生物培养扩散的有机结合,而后通过水体经回流进入到潜污泵106的底部,潜污泵106通过导线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启动潜污泵106提供足够动力使水体从填料筒1顶部的可调控喷头301喷出,之后利用可调控喷头301的倾斜面使得一部分水在四周以扇形形式回落至水体,实现水体增氧和微生物的扩散,另外一部分水体则以垂直形式回落至跌水回流盘3上,依次通过砾石层303和混填层304补充微生物,最后通过跌水回流盘3底部倾斜面形成回流区,增加水流经过的范围,且利用浮漂筒2中的回流通道203,便于水体再次进入mbbr软性填料103区形成好氧环境,增加好氧微生物生物群落,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为周边水体提供氧气及微生物。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