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高效沉淀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04091发布日期:2022-02-23 19:19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高效沉淀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村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体化高效沉淀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大部分农村污水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工艺主要是生化工艺加二沉池,出水总磷、悬浮物ss排放指标均很难达到一级a 排放标准,为去除总磷以及悬浮物的主要工艺是混凝沉淀,而常规的混凝沉淀设备具有以下缺点。
3.占地面积大,导致设备的投资成本较高;混凝沉淀效果差,导致出水总磷以及悬浮不达标;排泥含水率高,导致后续污泥脱水难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占地面积大,导致设备的投资成本较高;混凝沉淀效果差,导致出水总磷以及悬浮不达标;排泥含水率高,导致后续污泥脱水难度大,提供一体化高效沉淀设备,使其减少设备占地面积,降低成本;提高混凝沉淀效果;降低排泥含水量。
5.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体化高效沉淀设备,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有反应区、过渡区、进水稳流区、沉淀区、出水稳流区,所述反应区内竖直设有絮凝反应筒,所述箱体一侧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一端穿过箱体侧壁伸进絮凝反应筒内,所述进水管另一端设有浸水阀门,所述进水管侧壁顶部开设有混凝剂投加管,所述絮凝反应筒内设有提升搅拌器,所述提升搅拌器顶部穿过箱体顶部侧壁与箱体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絮凝反应筒内位于提升搅拌器下方设有助凝剂投加圈,所述反应区旁设有过渡区,所述过渡区远离反应区一端设有进水稳流区,所述进水稳流区远离过渡区一端设有沉淀区,所述沉淀区远离进水稳流区一端设有出水稳流区。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反应区底部位于絮凝反应筒正下方设有防积泥水冲管,所述过渡区与进水稳流区中间设有过水溢流堰,所述进水稳流区与沉淀区中间设有进水配水花墙,所述进水配水花墙位于进水稳流区内。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沉淀区内设有倒v型斜板,所述沉淀区与出水稳流区中间设有出水配水花墙,所述出水配水花墙位于出水稳流区内,所述出水稳流区远离出水配水花墙一端设有出水溢流堰,所述出水溢流堰远离出水稳流区一端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远离出水溢流堰一端设有出水阀门。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沉淀区内竖直设有栅条污泥浓缩机,所述栅条污泥浓缩机顶部穿过箱体顶部与箱体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污泥回流管,所述污泥回流管一端与沉淀区底部相连通,所述污泥回流管另一端穿过进水管侧壁与进水管相连通,所述污泥回流管上设有污泥回流泵,所述污泥回流管上位于污泥回流泵靠近沉淀区一端设有污泥回流进水阀,所述污泥回流管上位于污泥回流泵靠近进水管一端设有污泥回流出水阀,所述沉淀区底部位于污泥回流管旁设有污泥排放管,所述污泥排放
管一端与沉淀区底部相连通,所述污泥排放管上设有污泥排放泵,所述污泥排放管上位于污泥排放泵靠近沉淀区一端设有污泥排放进水阀,所述污泥排放管上位于污泥排放泵远离沉淀区一端设有污泥排放出水阀。
9.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将反应、絮凝、沉淀融合在一套设备内,通过污泥回流至反应区形成高浓度混合絮凝体,在助凝剂的帮助下,大幅度提高凝聚效果,减少源水在反应絮凝区的停留时间,从而减少占地面积;在沉淀区内采用侧向流倒v型斜板沉淀工艺,大幅度提高沉淀区的表面负荷,是常规斜管沉淀池数倍以上,从而提高沉淀效果,也减少沉淀区的占地面积;沉淀区下部按浓缩池设计,大大提高污泥浓缩效果,含固率是常规沉淀池的数倍以上,不需要进行二次浓缩,可以直接进行污泥脱水。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俯视剖切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正面剖切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沉淀区内部剖切结构示意图。
13.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2、反应区;3、过渡区;4、进水稳流区;5、沉淀区;6、出水稳流区;7、进水管;8、混凝剂投加管;9、絮凝反应筒;10、助凝剂投加圈;11、提升搅拌器;12、防积泥水冲管;13、过水溢流堰;14、进水配水花墙;15、污泥回流管;16、污泥回流泵;17、倒v型斜板;18、污泥排放管;19、出水配水花墙; 20、出水溢流堰;21、出水管;22、栅条污泥浓缩机;23、污泥排放泵。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正对地重要性。
1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7.请结合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一体化高效沉淀设备,包括:箱体1,箱体1内设有反应区2、过渡区3、进水稳流区4、沉淀区5、出水稳流区6。
18.实施例一,如图1-3
19.具体的,反应区2内竖直设有絮凝反应筒9,箱体1一侧设有进水管7,进水管7一端穿过箱体1侧壁伸进絮凝反应筒9内,进水管 7另一端设有浸水阀门,进水管7侧壁顶部开设有混凝剂投加管8,絮凝反应筒9内设有提升搅拌器11,提升搅拌器11顶部穿过箱体1 顶部
侧壁与箱体1顶部固定连接,絮凝反应筒9内位于提升搅拌器 11下方设有助凝剂投加圈10,反应区2旁设有过渡区3,过渡区3 远离反应区2一端设有进水稳流区4,进水稳流区4远离过渡区3一端设有沉淀区5,沉淀区5远离进水稳流区4一端设有出水稳流区6,在源水进入设备前打开浸水阀门,同时通过混凝剂投加管8将混凝剂投加在进水管7内,同步开启污泥回流泵16,把沉淀区5的回流污泥打入到进水管7内,源水、混凝剂、回流污泥通过进水管7进入到反应区2内的絮凝反应筒9内,絮凝反应筒9底部的助凝剂投加圈 10开始投放助凝剂,提升搅拌器11启动以后,对进入絮凝反应筒9 内的源水、混凝剂、回流污泥、助凝剂以及回流混合液开始提升搅拌混合,完成絮凝反应,完成絮凝反应的混合液从絮凝反应筒9顶部溢出,沿筒外壁向下流动,混合液到达反应区2底部后,部分混合液随水流方向进入过渡区3,剩余混合液在提升搅拌器11的提升作用下回流至絮凝反应筒9内,在助凝剂的帮助下,大幅度提高凝聚效果,减少源水在反应絮凝区的停留时间;反应区2底部位于絮凝反应筒9 正下方设有防积泥水冲管12,过渡区3与进水稳流区4中间设有过水溢流堰13,进水稳流区4与沉淀区5中间设有进水配水花墙14,进水配水花墙14位于进水稳流区4内,为了防止反应区2底部积泥,需要定时开启防积泥水冲管12,对反应区2底部进行冲洗;沉淀区5 内设有倒v型斜板17,沉淀区5与出水稳流区6中间设有出水配水花墙19,出水配水花墙19位于出水稳流区6内,出水稳流区6远离出水配水花墙19一端设有出水溢流堰20,出水溢流堰20远离出水稳流区6一端设有出水管21,出水管21远离出水溢流堰20一端设有出水阀门,完成絮凝反应的混合液进入到过渡区3后,通过过水溢流堰13进入进水稳流区4,然后再通过进水稳流区4内的进水配水花墙14均匀地进入到沉淀区5,混合液进入沉淀区5后,水平流经倒v型斜板17,混合液在倒v型斜板17内进行泥水分离,清水通过出水配水花墙19进入出水稳流区6,再通过出水溢流堰20进入出水管21,打开出水阀门对清水进行排放,采用侧向流倒v型斜板17沉淀工艺,大幅度提高沉淀区5的表面负荷,是常规斜管沉淀池数倍以上,提高沉淀效果。
20.实施例二,如图2、3
21.具体的,沉淀区5内竖直设有栅条污泥浓缩机22,栅条污泥浓缩机22顶部穿过箱体1顶部与箱体1顶部固定连接,沉淀区5底部设有污泥回流管15,污泥回流管15一端与沉淀区5底部相连通,污泥回流管15另一端穿过进水管7侧壁与进水管7相连通,污泥回流管15上设有污泥回流泵16,污泥回流管15上位于污泥回流泵16靠近沉淀区5一端设有污泥回流进水阀,污泥回流管15上位于污泥回流泵16靠近进水管7一端设有污泥回流出水阀,沉淀区5底部位于污泥回流管15旁设有污泥排放管18,污泥排放管18一端与沉淀区5 底部相连通,污泥排放管18上设有污泥排放泵23,污泥排放管18 上位于污泥排放泵23靠近沉淀区5一端设有污泥排放进水阀,污泥排放管18上位于污泥排放泵23远离沉淀区5一端设有污泥排放出水阀,倒v型斜板17上的泥渣向下降落在沉淀区5底部,同时开启栅条污泥浓缩机22,沉淀的污泥在栅条污泥浓缩机22的缓慢搅拌下,高效浓缩,浓缩后的污泥部分通过污泥回流泵16打回至进水管7,剩余污泥通过污泥排放泵23定期排至污泥池,通过沉淀区5下部的设计,大大高污泥浓缩效果,不需要进行二次浓缩,可以直接进行污泥脱水。
22.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3.本实用新型中其他未详述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
2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