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26982发布日期:2021-12-01 11:35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滤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滤芯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合滤芯。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进步,人们越发关注如何提高生活质量问题,饮用水作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自来水中含有很多的有害物质,比如说可溶解性重金属离子、铁锈、超标的余氯、还有病菌病毒等。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和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国内家庭净水技术的成熟,如何过滤水中杂质,提高饮用水纯净度成为人们越发关注和着重研究的问题,因此人们通过各种过滤材料对水中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杂质进行过滤,从而保证饮水安全问题。
3.现如今人们常使用各种过滤材料制造水过滤设备,一般水过滤设备的结构大致有粗滤、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树脂、中空纤维等,而常用的过滤材料主要包括pp滤料、活性炭滤料、阻垢剂、ro膜等,常见的家用净水器通常设有3

5个滤芯,其中初虑一般采用pp棉滤芯;精虑通常采用活性炭滤芯,可以去除水中的异色和异味,并改善水口感,或者采用插入式陶瓷滤芯,可以将细菌完全隔离在滤芯外面,但水可以通过,且保留水中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有采用金滤媒净水滤芯等等。
4.现有的家用净水器一般多级过滤芯,且每个滤芯相对独立,一般采用连通器和管道进行连接,每个滤芯都采用不同滤芯外壳,因此结构较为复杂,且容易发生渗漏,并且由于安装复杂,且管道外置,容易老化,给装置的使用及维护带来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滤芯,通过在一个滤芯中合理设置多个过滤腔室,在各个腔室内设置多种过滤材料,实现了单个滤芯的多层级过滤,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使得结构更为紧凑。
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滤芯,包括:圆筒形外壳,所述外壳内形成第一过滤腔、第二过滤腔和第三过滤腔,所述第三过滤腔内设置有反渗透膜,所述第三过滤腔形成浓水出口和净水出口,所述外壳一端设置有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第一排水口、浓水排水口和净水排水口;
7.所述第一过滤腔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过滤腔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排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过滤腔的进水端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过滤腔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三过滤腔的进水端连通;所述浓水出口与所述浓水排水口连通,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净水排水口连通。
8.进一步,所述外壳内还形成有第四过滤腔,所述第四过滤腔位于所述外壳内靠近所述净水排水口处,所述第四过滤腔设置于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净水排水口之间,所述第四过滤腔内设置有活性炭。
9.进一步,所述第三过滤腔垂直设置于所述第四过滤腔下方,所述第三过滤腔与所
述第四过滤腔都呈圆柱形,所述净水出口与所述第四过滤腔的进水口连通,所述浓水出口通过所述第四过滤腔外侧的浓水排水通道与所述浓水排水口连通。
10.进一步,所述第一过滤腔呈环形,并位于所述第四过滤腔的外侧,所述第一过滤腔与所述第四过滤腔之间形成所述浓水排水通道。
11.进一步,所述第一过滤腔内设置有pp滤料,所述pp滤料内侧设置有第一过滤板,所述第一过滤板呈环形,所述第一过滤板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
12.进一步,所述第二过滤腔位于所述第三过滤腔的外侧,所述第一过滤腔的外侧壁与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间隙,所述第一导流间隙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和所述第二过滤腔;
13.所述第二过滤腔内设置有预过滤材料,所述预过滤材料与所述第二过滤腔的内侧壁形成第二导流间隙,所述第二导流间隙与所述第三过滤腔底部的进水口连通。
14.进一步,所述预过滤材料与所述第二导流间隙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呈圆筒状,所述第二过滤板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
15.进一步,所述第二过滤腔底部设置有第三过滤板,所述第三过滤板上开设有若干导流孔,并在所述第三过滤板下方形成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导流间隙与所述第三过滤腔。
16.进一步,所述导流通道设置有阻垢剂,所述阻垢剂用于释放抗结垢离子。
17.进一步,所述反渗透膜底端与所述外壳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三导流间隙,所述导流通道与所述反渗透膜通过所述第三导流间隙连通。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滤芯,通过在外壳内限定四个过滤腔室,并在各个过滤腔室内设置活性炭、pp滤料和反渗透膜等过滤结构,在一个滤芯中实现了对水的多层级过滤,在保证过滤效果的同时,使得结构更为紧凑。
19.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滤芯的剖面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滤芯的剖面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滤芯的剖面水路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滤芯第一导水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滤芯第二导水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滤芯第一过滤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滤芯第二过滤板的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滤芯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滤芯第三过滤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外壳;101、第一进水口;102、第一排水口;103、第二进水口;104、浓水排水口;105、净水排水口;2、第一过滤腔;201、pp滤料;202、第一导水元件;203、第二导水元件;204、第一过滤板;3、第二过滤腔;301、预过滤材料;302、第二过滤板;303、支撑板;304、第三过滤板;3041、导流孔;305、阻垢剂;306、第一导流间隙;307、第二导流间隙;308、导流通道;4、第三过滤腔;401、反渗透膜;402、净水出口;403、浓水出口;404、导流管;405、浓水排水通
道;406、第三导流间隙;5、第四过滤腔;501、活性炭;502、支撑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部”、“底部”“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3.下面给出几个具体的实施例,用于详细介绍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34.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复合滤芯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复合滤芯包括外壳1、第一过滤腔2、第二过滤腔3和第三过滤腔4,外壳1优选为圆筒状结构,外壳1上端口处设置有第一进水口101、第二进水口103、第一排水口102、浓水排水口104和净水排水口105,外壳1的下端设置有一密封盖,该密封盖封闭外壳1的下端,第一过滤腔2、第二过滤腔3和第三过滤腔4均设置于外壳1的内部,第一过滤腔2位于第一进水口101和第二进水口103下方,第二过滤腔3和第三过滤腔4位于第一过滤腔2的下方。在其他例子中,外壳1的结构可根据需要做出调整,进水口、排水口和各个过滤腔的位置也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外壳1内的其他位置。
35.如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过滤腔2呈环状结构,设至于外壳1内部上方,其顶部开口小于底部开口,第一过滤腔2内设置有第一导水元件202和第二导水元件203,优选的,第一导水元件202和第二导水元件203配合第一过滤腔2的形状呈顶端开口较小的环状结构,且第一导水元件202和第二导水元件203呈相互配合的阶梯状结构,第一导水元件202设置于第一过滤腔2内壁与第二导水元件203之间,由于第二导水元件203的长度比第一过滤腔2的深度长,并封闭第一过滤腔2的底部,优选的,第一过滤腔2内设置有pp滤料201。
36.在上述实施例中,当原水由第一进水口101流入时,原水由第一过滤腔2外壳体与第一导水元件202上表面之间的空隙流入第一过滤腔2内,并到达pp滤料201左侧,经由pp滤料201过滤后,由pp滤料201右侧流出,随后水沿第一导水元件202下表面与第二导水元件203上表面之间的空隙流动至第一排水口102处,并经由第一排水口102流出。
37.优选的,如图6所示,pp滤料201内侧设置有第一过滤板204,第一过滤板204呈圆环状结构,第一过滤板204上开设有若干过滤孔,第一过滤板204用于限制pp滤料201的位置,并使得过滤后的水通过过滤孔导出。
38.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过滤腔2内侧设置有第四过滤腔5,第
四过滤腔5优选为圆柱体结构,第四过滤腔5上下两端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与净水排水口105连通,出水口与反渗透膜401的顶端连通,经由反渗透膜401过滤的净水通过出水口流入第四过滤腔5内部。
39.优选的,第四过滤腔5内设置有活性炭501,活性炭501呈圆环状设置在第四过滤腔5内,活性炭501中间形成导流通道,活性炭501下方设置有支撑元件502,支撑元件502用于限制活性炭501位置。
40.优选的,支撑元件502的下侧壁与第四过滤腔5的外壳体之间形成导流间隙,净水由第三过滤腔4流入第四过滤腔5时,净水沿导流间隙流动到活性炭501两侧,净水通过活性炭501过滤后进入导流通道内,并通过从净水排水口105流出。
41.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过滤腔4位于第四过滤腔5下方,反渗透膜401垂直设置在第三过滤腔4内,反渗透膜401呈圆筒状结构,并在上下两端形成开口,反渗透膜401内部设置有一导流管404道,导流管404道顶端形成净水出口402,反渗透膜顶端形成浓水出口403,浓水出口403位于净水出口402外侧,第四过滤腔5底端的进水口插入净水出口402内,从而使得导流管404道与第四过滤腔5连通,导流管404上开设有若干过滤孔,经由反渗透膜401过滤的净水由过滤孔流入导流管404内,反渗透膜401顶端形成浓水出口403,浓水出口403位于净水出口402外侧。
42.优选的,第四过滤腔5的外壳体与第二导水元件203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浓水排水通道405,浓水由浓水出口403流出后,经由浓水排水通道405流向浓水排水口104。
43.优选的,反渗透膜401底部与密封盖上侧壁之间形成第三导流间隙406,待过滤水由第三导流间隙406流入反渗透膜401内部进行过滤。
44.如图2和图3和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过滤腔3位于第三过滤腔4的外侧,第二过滤腔3内垂直设置有预过滤材料301,预过滤材料301为配合外壳1形状呈环结构,第一过滤腔2的外壳体与外壳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导流间隙306,第一导流间隙306连通第二进水口103与第二过滤腔3的顶部,优选的,预过滤材料301内侧设置有第二过滤板302,第二过滤板302配合预过滤材料301呈环状,第二过滤板302上开设有若干过滤孔,第二过滤板302与反渗透膜401外表面之间形成第二导流间隙307,经由预过滤材料301过滤后的水由第二导流间隙307向下流动。
45.如图2、图3、图8和图9所示,第二过滤腔3底部设置有支撑板303,支撑板303呈圆环状,支撑板303用于限制预过滤材料301的纵向位置,支撑板303下方设置有第三过滤板304,第三过滤板304呈圆环状结构,且在第三过滤板304上开设有多个导流孔3041,优选的,每个导流孔3041内设置有阻垢剂305,阻垢剂305释放抗结垢离子,从而避免反渗透膜401内出现结垢现象。
46.优选的,第三过滤板304下方形成导流通道308,导流通道308与第三导流间隙406连通,使得从第二过滤腔3内流出的水经由导流通道308和第三导流间隙406流入反渗透膜401内。
47.优选的,滤芯外还设置有水泵,水泵连通第一排水口102和第二进水口103,水泵上设置有进水电磁阀,通过进水电磁阀控制水流。
48.当本实施例中的滤芯开始工作时,如图3所示,原水由第一进水口101流入第一过滤腔2内,经由pp滤料201过滤后由第一排水口102流出,pp滤料201隔离水中泥沙铁锈等大
颗粒杂质,对进水电磁阀和水泵进行保护,水泵将从第一排水口102流出的水压送入第二进水口103,待过滤水经由第一导流间隙306流入第二过滤腔3内,通过预过滤材料301,预过滤材料301滤除水中余氯以及有机物,保护反渗透膜401被生物污染,过滤后的水经由第二导流间隙307流至第三过滤板304,经过第三过滤板304上的阻垢剂305后流入导流通道308内,随后导流通道308内的水经由第三导流间隙406流入反渗透膜401内,经由反渗透膜401过滤后,浓水从反渗透膜401顶端的浓水出口403流出,经由浓水排水通道405后,从浓水排水口104流出,经由反渗透膜401过滤的净水流入导流管404道内,经由净水出口402流入第四过滤腔5内,净水经过第四过滤腔5内活性炭501过滤后经由净水排水口105流出,活性炭501用于改善净水口感。
49.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