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反渗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68096发布日期:2022-07-15 23:2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反渗透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反渗透装置。


背景技术:

2.反渗透膜过滤孔径一般在0.1~0.7nm之间,在高于渗透压的外部压力下,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盐分、有机物、重金属等,反渗透产水达标回用或排放;反渗透膜是目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核心设备,是产水达标的最后屏障。
3.目前,反渗透装置采用浓水内循环的设计模式,一般为一级两段式结构,反渗透回收率在65~75%之间,即进水量的65~75%成为清水,进水量的25~35%成为浓水,清水可回用于生产中,浓水可排出系统或用高压反渗透装置进行减量化处理。随着垃圾渗滤液处理任务的日益严峻,浓水的产生量随之增多,导致减量化处理系统不堪负荷,提高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成本或者造成二次环境污染;另外,垃圾渗滤液处理系统的产水率也有待提高,以面对水资源短缺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反渗透装置,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5.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反渗透装置,包括清水总管以及沿污水流通方向依次衔接的n个反渗透段,n≥4;各所述反渗透段均包括反渗透膜组件以及配置于该反渗透膜组件入口侧的循环泵,各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清水出口管均连接至所述清水总管,后一段反渗透段的循环泵的入水管与前一段反渗透段的反渗透膜组件的浓水出口管连通。
6.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沿污水流通方向,各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膜数量逐段递减。
7.作为实施方式之一,该反渗透装置还包括污水总管,各所述循环泵的入水管以及各所述反渗透膜组件的浓水出口管均旁接于所述污水总管上,每一循环泵入水管旁接点与对应的浓水出口管旁接点之间的污水总管管体上布置有第一控制阀。
8.作为实施方式之一,第二段反渗透段下游的各反渗透段中,至少部分循环泵入水管上设有第二控制阀。
9.作为实施方式之一,第二段反渗透段下游的各循环泵入口侧均设有段间增压泵。
10.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段间增压泵配置有平压旁路,于所述平压旁路上设有第三控制阀。
11.作为实施方式之一,于首段反渗透段的循环泵入口侧设有高压泵。
12.作为实施方式之一,该反渗透装置还包括外壳,各所述反渗透段均布置于所述外壳内。
13.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渗透装置,采用至少四段反渗透段对污水进行处理,能有效地提高该反渗透装置的水回收率,相应地浓水产水量就越少,能较好地适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可以减轻浓水减量化设备的处理负荷,甚至取代反渗透浓水减量化设备,减少工程投资、工程占地以及运行成本。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渗透装置,通过对管路的相应设计,可以实现两段式处理模式、三段式处理模式、四段式处理模式...等多模式处理方案,可根据来水水质等工况相应地选择处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该反渗透装置的适用范围,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延长该反渗透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渗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如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适用于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反渗透装置,包括清水总管以及沿污水流通方向依次衔接的n个反渗透段,n≥4;各所述反渗透段均包括反渗透膜组件4以及配置于该反渗透膜组件4入口侧的循环泵3,各所述反渗透膜组件4的清水出口管均连接至所述清水总管,后一段反渗透段的循环泵3的入水管与前一段反渗透段的反渗透膜组件4的浓水出口管连通。
21.上述清水总管可连接至清水箱,将反渗透装置产水排至清水箱以便进行回用或作其他用途。
22.一般地,上述反渗透装置还包括外壳,各所述反渗透段均布置于所述外壳内,可实现该反渗透装置的集成布置,便于整体进行运输和安装。
23.可以理解地,下一段反渗透段用于对上一段反渗透段产水的浓水进行处理,随着污水流经的反渗透段数量增多,该反渗透装置的回收率也就越高,相应地浓水产水量就越少。本实施例中,上述反渗透段的数量为4个,即该反渗透装置采用四段式设计,其回收率可达80%以上。
24.作为优选方案,如图1,沿污水流通方向,各所述反渗透膜组件4的膜数量逐段递减。一般地,当反渗透膜组件4内有多个反渗透膜时,各反渗透膜并联布置,可同步对污水进行处理,各反渗透膜的出水均由清水出口管排出,各反渗透膜的浓水均由浓水出口管排出。各反渗透段内的反渗透膜数量可根据具体处理工况进行选择设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
上述逐段递减的单次减少量为1个,也即上一段反渗透段的反渗透膜数量比下一段反渗透段的反渗透膜数量多1个;在上述四段式设计方案中,可设计首段反渗透段的反渗透膜数量为4个。
25.一般地,上述循环泵3需起到循环作用,例如在对应的浓水出口管上旁接回流管,该回流管连接至循环泵3的入水管上,对应反渗透膜组件4的浓水一部分可回流至该循环泵3处,实现浓水的内循环处理,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该反渗透装置还包括污水总管,各所述循环泵3的入水管以及各所述反渗透膜组件4的浓水出口管均旁接于所述污水总管上,每一循环泵3入水管旁接点与对应的浓水出口管旁接点之间的污水总管管体上布置有第一控制阀6;基于上述结构,可通过泵压力的控制达到浓水内循环效果,其中,优选地,根据该反渗透装置的运行压力,第一段循环泵3和第二段循环泵3可以起到浓水循环作用,第二段下游的各段循环泵3一般起到对膜表面进行高速错流的效果,使污染物不易沉积在膜表面,降低膜污染、延长膜的持续服役时间。
26.在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如图1,第二段反渗透段下游的各反渗透段中,至少部分循环泵3入水管上设有第二控制阀7,优选为第二段反渗透段下游的各段循环泵3的入水管上均设有第二控制阀7。进一步可在第二段反渗透段下游的各反渗透膜组件4的浓水出口管上设置切断阀9。基于该结构,通过第二控制阀7切断对应循环泵3的进水,关闭对应的切断阀9,开启对应的第一控制阀6,第二段反渗透段的浓水可不经后续反渗透段的处理,也即上述反渗透装置可以实现两段式处理模式、三段式处理模式、四段式处理模式...等多模式处理方案,例如根据来水水质相应地选择处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上述反渗透装置的适用范围,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延长该反渗透装置的使用寿命;一般而言,基于循环泵3自身的启停控制,可以达到管路通断控制的效果,但通过进一步设置上述第二控制阀7,可保证对污水流向控制的可靠性,同时可以避免污水反复地对泵体进行冲刷,一定程度地延长泵的使用寿命。
27.上述第一控制阀6、第二控制阀7和切断阀9均优选为采用自动控制阀,例如第一控制阀6采用伺服针型调节阀,第二控制阀7采用电动截止阀,当然并不限于该阀门选择方案,此处不作一一例举。
28.优选地,如图1,于首段反渗透段的循环泵3入口侧设有高压泵2,前两段反渗透段的运行压力可由该高压泵2提供。在上述设有污水总管的结构中,可将该高压泵2布置在该污水总管上。进一步可在高压泵2的入口侧设置供水泵1,该供水泵1同样可布置在上述污水总管上。
29.相比于原水,第二段反渗透段的浓水中各物质的浓度均增加、渗透压增加,本实施例中,如图1,第二段反渗透段下游的各循环泵3入口侧均设有段间增压泵5,也即该段间增压泵5设于相邻两段反渗透段之间,例如设于对应循环泵3的入水管上或者位于对应循环泵3入水管与上一段反渗透膜组件4的浓水出口管之间,在上述设有污水总管的结构中,该段间增压泵5也可布置在该污水总管上。通过上述段间增压泵5可以相应地匹配前段渗透压的增加,保证对应反渗透段的产水率。
30.进一步优选地,如图1,所述段间增压泵5配置有平压旁路,于所述平压旁路上设有第三控制阀8;通过该平压旁路可控制段间增压泵5是否投入使用,例如在待处理污水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可以不开启该段间增压泵5,降低运行成本,另外,在冲洗程序中,可以旁通
该段间增压泵5,不开泵。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