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油泥修复的蓄热式解吸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52634发布日期:2021-12-01 14:28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油泥修复的蓄热式解吸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油泥修复的蓄热式解吸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石油产品被广泛应用,但同时带来了日趋严重的石油污染问题。因此,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已成为当今环境领域研究的新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处理油泥常见的技术大致可分为:萃取法、焚烧焦化法、生物法、调剖处理法、三相分离法、热解法等。其中,热解法以可对油泥进行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处理的技术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油泥修复。但目前,油泥热解析设备较大,安装拆卸不便,极大的影响了该技术在油泥修复领域的应用;此外,油泥中的石油烃由于碳链的长短不同,挥发回收所需的温度不同,温度低不利于石油烃的挥发,过高的温度又容易导致油泥焦化。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油泥修复的蓄热式解吸系统,对油泥逐级解吸,促进油泥中石油烃的挥发,可对每级挥发份单独收集,提高油泥回收效率,优化了油泥的处理过程,蓄热加热炉内无结焦现象出现,同时可将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储存,维持加热温度,提高能量使用效率,有效降低油泥修复成本。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油泥修复的蓄热式解吸系统,包括:蓄热加热炉,所述蓄热加热炉包括外炉体、内炉体、内胆、燃烧器、蒸汽进气管、挥发份出气管以及烟气出气管,所述内炉体贯穿设置于外炉体内,且所述内炉体外壁与外炉体内壁之间形成加热空间,所述燃烧器设置于加热空间内并安装在外炉体上,所述内胆贯穿设置于内炉体内,且所述内胆外壁与内炉体内壁之间填充设置有蓄热砖,所述蒸汽进气管和挥发份出气管设置于外炉体顶部两侧且下端部均与内胆连通,所述烟气出气管设置于外炉体底部。
5.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蓄热加热炉设置有多个,包括第一级蓄热加热炉、第二级蓄热加热炉及第三级蓄热加热炉。
6.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级蓄热加热炉、第二级蓄热加热炉及第三级蓄热加热炉结构相同且顺序首尾相连,所述第一级蓄热加热炉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料口,第三级蓄热加热炉的另一侧设置有出料口。
7.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级蓄热加热炉的温度为0

250℃,第二级蓄热加热炉的温度为250

500℃,第三级蓄热加热炉的温度大于500℃。
8.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蓄热加热炉的长度为2~5m,直径为2~3m。
9.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器设置有多个且数量在第一级蓄热加热炉、第二级蓄热加热炉及第三级蓄热加热炉内依次递增。
10.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炉体外侧设置有燃气管并穿过炉体壁与
燃烧器对应连接。
11.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蓄热加热炉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信号连接有高低温报警器和温度显示器。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对油泥逐级解吸,促进油泥中石油烃的挥发,可对每级挥发份单独收集,提高油泥回收效率,优化了油泥的处理过程,蓄热加热炉内无结焦现象出现,同时可将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储存,维持加热温度,提高能量使用效率,有效降低油泥修复成本,使修复成本降低了10

20%。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油泥修复的蓄热式解吸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蓄热加热炉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油泥修复的蓄热式解吸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多级蓄热加热炉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请参阅图1结合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18.一种用于油泥修复的蓄热式解吸系统,包括:
19.蓄热加热炉,被配置为对油泥进行解吸,避免油泥被过度加热,并且可对挥发份进行收集,提高了油泥的回收效率,将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储存,维持加热温度,提高了能量使用效率,有效降低油泥修复成本,设备小型化,运输、安装、拆卸便捷,适用于不同工程量的油泥修复。
20.所述蓄热加热炉包括外炉体1、内炉体2、内胆3、燃烧器4、蒸汽进气管5、挥发份出气管6以及烟气出气管7。
21.其中,所述内炉体2贯穿设置于外炉体1内,且所述内炉体2的外壁与外炉体1的内壁之间形成加热空间8,所述燃烧器4设置于加热空间8内并安装在外炉体1上用以实现加热,所述外炉体1外侧设置有燃气管(附图未画出)并穿过炉体壁与燃烧器4对应连接,用以提供燃气。
22.所述内胆3贯穿设置于内炉体2内侧,且所述内胆3外壁与内炉体2内壁之间填充设置有蓄热砖9,蓄热砖9能将加热过程中的余热和废热吸收储存起来,并且能够在降温或者调节时进行释放,从而保证蓄热加热炉内温度的稳定,提高能量利用率。
23.所述蒸汽进气管5和挥发份出气管6设置于外炉体1顶部两侧且下端部均与内胆3
连通,油泥在蓄热加热炉中热解吸完成后,从蒸汽进气管5中通入吹扫蒸汽吹扫内胆内的挥发份,挥发份从挥发份出气管6中排出进行收集。
24.所述烟气出气管7设置于外炉体1底部,燃烧完成产生的烟气从烟气出气管7排出炉体。
25.所述蓄热加热炉设置有多个,包括第一级蓄热加热炉10、第二级蓄热加热炉11及第三级蓄热加热炉12,且所述第一级蓄热加热炉10、第二级蓄热加热炉11及第三级蓄热加热炉12结构相同且顺序首尾相连形成多级序批式加热炉,所述第一级蓄热加热炉10的另一侧设置有进料口13,第三级蓄热加热炉12的另一侧设置有出料口14,油泥从进入蓄热式解吸系统后,从进料口13进入第一级蓄热加热炉10中开始加热,经过第一级蓄热加热炉10、第二级蓄热加热炉11及第三级蓄热加热炉12的加热解吸完成后,从出料口14进行出料。
26.所述第一级蓄热加热炉10的温度为0

250℃,第二级蓄热加热炉11的温度为250

500℃,第三级蓄热加热炉12的温度大于500℃。油泥在蓄热解吸系统中是常压无氧连续解吸,加热温度逐级升高,实现油泥的逐级解吸,油泥不会发生过度加热而焦化的情况,每批次油泥在每级蓄热加热炉的中热解吸完成后,实现对每级蓄热加热炉内的挥发份进行单独收集,以获得不同品种的油品。蓄热式解吸系统对油泥进行间接热脱附,采用间接加热方式,油泥加热是在封闭环境中。吹扫蒸汽来源于挥发份后续冷凝回收过程中产生的蒸汽。蓄热式解吸系统一次可处理10

20t油泥,处理时间30

60分钟。
27.所述蓄热加热炉的长度为2~5m,直径为2~3m,尺寸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制。
28.所述燃烧器4设置有多个且数量在第一级蓄热加热炉10、第二级蓄热加热炉11及第三级蓄热加热炉12内依次递增,并且蓄热加热炉中每组燃烧器4可以智能进行开关,以控制各级蓄热加热炉的温度。
29.所述蓄热加热炉上设置有温度检测装置(附图未画出),通过温度检测装置能够对每级蓄热加热炉内的温度进行监测,且所述温度检测装置信号连接有高低温报警器(附图未画出)和温度显示器(附图未画出),能够在每级蓄热加热炉内低于或高于设定值的情况下进行报警,从而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监测调控。
3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指出的一种用于油泥修复的蓄热式解吸系统,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31.1、资源化利用方面,本实用新型可对油泥逐级解吸,促进油泥中石油烃的挥发,并且可对每级挥发份进行单独回收得到不同品种的油品,进而提升了油泥的回收利用效率;
32.2、修复效率方面,本实用新型可针对油泥的特点,优化了油泥的处理过程,蓄热加热炉内无结焦现象出现,进而将油泥修复效率提升了20

30%;
33.3、修复成本方面,本实用新型可将加热过程中的热量进行储存,以保持加热温度稳定,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修复成本降低了10

20%。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