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驳岸水生植物复层群落景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76590发布日期:2022-02-19 19:05阅读:522来源:国知局
一种驳岸水生植物复层群落景观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景观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驳岸水生植物复层群落景观结构。


背景技术:

2.水生植物景观设计应是以景观美观度、水体修复能力、生物多样性、固土护坡、低维护成本等多目标导向的综合实践应用。但是很多水生植物群落往往趋于以美观性为营造目的,用混凝土、沙石等土工材料构建,忽略了水生植物群落的生态性。
3.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工业农业等产业及生活产生的废水排入原有自然水体,对水资源造成严重威胁。水生植物也在水体修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相对于其他措施,水生植物的种植和配置是人为干预调动自然做功对水体本身自净能力的恢复,具有观赏性强、投资较低、管理维护简单、发起生态系统的重组等优点,因此,探索一种人为干预调动自然做功的水生植物复层群落景观结构设计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驳岸水生植物复层群落景观结构,以解决如何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驳岸水生植物复层群落景观结构,在驳岸表面不同等高线位置间隔布置有沟槽,沟槽内嵌装有枝条捆,沿驳岸由低至高分别设有沉水植物层、浮水植物层和挺水植物层。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浮水植物层包括漂浮植物层和浮叶植物层。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浮水植物层的水深为70-150cm。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挺水植物层按照竖向高度不同由低至高依次包括结构层、观赏层和地被层。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结构层的水深为30-70cm,结构层的植株高度为90-300cm;观赏层的水深为10-40cm,观赏层的植株高度为30-150cm;地被层的水深为0-20cm,地被层的植株高度为30-50cm。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沉水植物层、浮水植物层和挺水植物层的竖向高度差为500-700mm。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沟槽在驳岸上按照竖向高度等间距分布,间隔距离为400-600mm,沟槽深度为100-150mm。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枝条捆由柳条、秸秆、芦苇中的至少一种绑扎而成,绑扎间距为400-600mm,枝条捆的等效直径为20-30mm。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枝条捆通过木桩固定在沟槽内。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枝条捆上方铺设有土层。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固土护坡、提高水体修复能力,且具有景观美学观赏性的驳岸水生植物复层群落景观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6.1. 提高水体修复能力:沉水植物层及浮水植物层的植物以n、tp、cod的吸收性及繁殖可控性为主要选择条件。这与水生植物综合净化能力相关: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17.2. 固土护坡:枝条捆的作用是前期植物根系未成熟、植物景观未形成前加固护岸。时间赋予植物群落在空间上的生长性,复层的植物群落根系系统将对驳岸进一步巩固。
18.3. 提升景观美学观赏效果:将挺水植物层纳入观赏焦点的考量,通过将挺水植物层分为地被层、观赏层、结构层,实现竖向空间界面(高度)及横向空间界面(远近)的空间观赏性,以及花期、果期、冬季挺立的时间观赏特性。
19.4. 实现水生植物群落景观的设计应用性:将植物这种具有生命的复杂材料与模数化的枝条捆工程做法进行结合,以目标导向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型、分层次,区分净化能力、观赏性的侧重点的设计应用。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枝条捆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枝条捆的安装示意图。
24.图中:1-沟槽;2-枝条捆;3-木桩;4-绑扎绳;5-沉水植物区;6-挺水植物层区;61-结构层;62-观赏层;63-地被层;7-浮水植物层区;71-漂浮植物层;72-浮叶植物层;8-驳岸。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26.如图1-图4所示,一种驳岸水生植物复层群落景观结构,在驳岸8表面不同等高线位置间隔布置有沟槽1,沟槽1内嵌装有枝条捆2,沿驳岸8由低至高分别设有沉水植物层5、浮水植物层7和挺水植物层6。
27.浮水植物层7包括漂浮植物层71和浮叶植物层72。浮水植物层7的水深为70-150cm。
28.挺水植物层6按照竖向高度不同由低至高依次包括结构层61、观赏层62和地被层63。结构层61的水深为30-70cm,结构层61的植株高度为90-300cm;观赏层62的水深为10-40cm,观赏层62的植株高度为30-150cm;地被层63的水深为0-20cm,地被层63的植株高度为30-50cm。
29.沉水植物层5、浮水植物层7和挺水植物层6的竖向高度差为500-700mm。
30.沟槽1在驳岸8上按照竖向高度等间距分布,间隔距离为400-600mm,沟槽1深度为100-150mm。
31.枝条捆2由柳条、秸秆、芦苇中的至少一种通过绑扎绳4(可采用麻绳)绑扎而成,绑扎间距为400-600mm,枝条捆2的等效直径为20-30mm。枝条捆2通过木桩3固定在沟槽1内。木桩3为楔形结构,其长度为700-900mm。木桩3的固定点在两两绑扎绳4的中间,且木桩3楔入后上端面与枝条捆2平齐。枝条捆2上方铺设有10-15cm的土层,为成为后续植物根系嵌入空间提供基础,进一步增强工程及种植结构的稳定性。
32.实施例1、
33.本实施例的驳岸水生植物复层群落景观结构具体为:为了保证驳岸8的固土护坡效果,沿着驳岸8的不同等高线位置间隔布置沟槽1,沟槽1间距为500mm,深度为150mm。沟槽1内通过木桩3固定有枝条捆2,该枝条捆2可用长度为2-3m的柳条或秸秆或芦苇等植物藤条用麻绳绑扎而成,枝条捆2的等效直径为25cm左右,绑扎绳4的绑扎间距为500mm。木桩3的固定点在两两绑扎绳4的中间,木桩3的长度为700mm,木桩3上端面的内切直径为50mm,木桩3楔入后木桩的上端面与枝条捆平齐。绑扎和固定后在枝条捆2上方铺设10-15cm的土层,该土层以粒径1mm-2mm粗砂混合原土壤所得。
34.沿驳岸8由低至高分别设有沉水植物层5、浮水植物层7和挺水植物层6,三者的竖向高度差为500mm。
35.其中,挺水植物层6根据竖向高度不同由低至高依次分为结构层61、观赏层62和地被层63。结构层61选择观赏特性稳定,冬季可构成竖向空间界面的挺水植物,作为景观观赏背景。种植适应水深为30-70cm为宜,植株高度以90-300cm为宜,例如: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矮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
ꢀ‘
pumila'),芦竹(arundo donax),水烛(typha angustifolia),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等。观赏层62选择时间尺度上有明显观赏期的挺水植物,具有花期长且鲜艳或具有观果期,种植适应水深以10-40cm为宜,植株高度以30-150cm为宜,例如: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花蔺(butomus umbellatus),西伯利亚鸢尾(iris sibirica),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粉美人蕉(canna glallca),燕子花(iris laevigata),菖蒲(acorus calamus)等。地被层63选择植株低矮,开花花序松散,花色淡雅的挺水植物,种植适应水深为0-20cm为宜,高度以30-50cm为宜,结合湿生植物层成为景观观赏前景,例如:泽泻(alisma orientale),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var.sinensis),泽苔草(caldesia parnassifolia),木贼(equisetum hyemale),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等。
36.浮水植物层7包括漂浮植物层71和浮叶植物层72。以浮叶植物层72提高景观的可控性,种植适应水深以70-150cm为宜,例如:莲(nelumbo nucifera),芡实(euryale ferox),荇菜(nymphoides peltata),金银莲花(nymphoides indica),王莲(victoria amazonica)等。漂浮植物层71以n、tp、cod的吸收性及繁殖可控性为主要选择条件,选择植物如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槐叶萍(salvinia natans),青萍(lemna minor)等。
37.沉水植物层5以n、tp、cod的吸收性及繁殖可控性为主要选择条件,选择植物如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 michx),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等。
38.通过将植物空间部分与模数化的枝条捆工程做法进行结合,以目标导向对植物群落进行分类型、分层次,区分净化能力、观赏性的侧重点,进而实现景观美观度、水体修复能力、生物多样性、固土护坡的目的。
39.实施例2、
40.本实施例的驳岸水生植物复层群落景观结构具体为:沿着驳岸8的不同等高线位置间隔布置沟槽1,沟槽1间距为400mm,深度为100mm。沟槽1内通过木桩3固定有枝条捆2,该枝条捆2可用长度为2-3m的柳条或秸秆或芦苇等植物藤条用麻绳绑扎而成,枝条捆2的等效直径为20cm左右,绑扎绳4的绑扎间距为400mm。木桩3的固定点在两两绑扎绳4的中间,木桩
3的长度为800mm,木桩3上端面的内切直径为60mm,木桩3楔入后木桩的上端面与枝条捆平齐。绑扎和固定后在枝条捆2上方铺设10-15cm的土层,该土层以粒径1mm-2mm粗砂混合原土壤所得。
41.沿驳岸8由低至高分别设有沉水植物层5、浮水植物层7和挺水植物层6,三者的竖向高度差为500mm。植物设置与实施例1相同。
42.实施例3、
43.本实施例的驳岸水生植物复层群落景观结构具体为:沿着驳岸8的不同等高线位置间隔布置沟槽1,沟槽1间距为600mm,深度为120mm。沟槽1内通过木桩3固定有枝条捆2,该枝条捆2可用长度为2-3m的柳条或秸秆或芦苇等植物藤条用麻绳绑扎而成,枝条捆2的等效直径为30cm左右,绑扎绳4的绑扎间距为600mm。木桩3的固定点在两两绑扎绳4的中间,木桩3的长度为900mm,木桩3上端面的内切直径为55mm,木桩3楔入后木桩的上端面与枝条捆平齐。绑扎和固定后在枝条捆2上方铺设10-15cm的土层,该土层以粒径1mm-2mm粗砂混合原土壤所得。
44.沿驳岸8由低至高分别设有沉水植物层5、浮水植物层7和挺水植物层6,三者的竖向高度差为600mm。植物设置与实施例1相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