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82315发布日期:2022-01-19 19:24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镀膜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一般镀膜的制程中,为了防止被镀物在制程过程中产生移位,通常会使用胶材将被镀物与承载治具固定,再进行后续镀膜的步骤,然而,由于镀膜后所述被镀物与胶材间是一个连续膜层,要将被镀物与胶材分离时容易因胶材本身的粘性,而造成分离的位置产生不平整的断面,即镀层毛边,或者是部分的膜层直接从被镀物表面剥离,造成欠镀的现象。
3.为了改善镀层毛边的现象,现有的一种改善方式是在被镀物预先施加向下的压力,并通过胶材本身的弹性,使所述被镀物向上回弹,如此向下、向上的往复运动,可以于所述连续镀膜层邻近所述至少一个被镀物外周侧与所述软性胶材接触位置的部分会受剪切力而形成平整的断面,使被镀物表面的镀膜层不会有毛边,因此不需额外再进行破坏性的去毛边作业,可大幅提升良率并且降低人力、时间与设备成本。
4.但是,由于胶材本身的弹力有限,仍有可能有毛边残留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更有效去除毛边的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
6.于是,本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适用于经镀膜后的料件单元,每一个料件单元具有治具、连接于所述治具的胶材、通过所述胶材可移除地固定于所述治具且排列于所述治具内的料件组,及镀于所述料件组上的镀膜层,所述料件组具有多个料件,所述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包含基座单元、取料单元、往复单元,及回复单元。
7.所述取料单元连接于所述基座单元,并至少用于连接所述料件单元的沿上下方向间隔的两侧,且用于限制所述治具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
8.所述往复单元设置于所述取料单元,并包括可沿所述上下方向往复移动的移动件,及驱动所述移动件往复移动的驱动组,所述往复单元带动所述料件组沿所述上下方向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间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料件组远离所述基座单元,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料件组邻近所述基座单元。
9.所述回复单元设置于所述取料单元且与所述往复单元沿所述上下方向相隔一个间距,并恒使所述料件组朝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1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所述往复单元位于所述回复单元的下方。
1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所述取料单元包括连接于所述移动件且位置对应于所述料件组的往复组,所述往复组包括分别对应所述料件的多个往复顶针,所述移动件带动所述往复顶针推抵并带动每一个料件沿所述上下方向往复移动。
1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所述驱动组具有接触于所述移动件的
凸轮,及驱动所述凸轮旋转的驱动件,所述凸轮具有第一轮部及第二轮部,所述第一轮部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二轮部的曲率半径。
1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当所述凸轮的第一轮部接触所述移动件时,所述料件组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当所述凸轮的第二轮部接触所述移动件时,所述料件组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1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所述取料单元还包括位置对应于所述料件组的回复组,每一个回复组包括分别对应所述料件的多个回复顶针,所述回复单元包括分别连接所述回复顶针的多个弹簧,每一个弹簧恒使对应的回复顶针带动对应的所述料件朝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1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还包含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包括多个用于限制所述治具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的限位组,每一个限位组包括上限位件,及与所述上限位件沿所述上下方向相隔一个间距的下限位件,所述上位件用于自上而下接触所述胶材,所述下限位件用于自下而上接触所述治具。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取料单元用于限制所述治具沿所述上下方向移动,及所述往复单元带动所述料件组沿所述上下方向往复移动,使所述镀膜层邻近所述料件组的每一个料件外周侧与所述胶材接触位置的部分会形成平整的断面,因此,将所述每一个料件自所述胶材取下后,所述料件的镀膜层不会有毛边。由于所述往复单元是主动的沿所述上下方向往复移动,因此,不须受限于所述胶材的弹性。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的特征及功效,将于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现,其中:
18.图1是一个立体图,说明本实用新型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19.图2是立体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一个回复单元及一个取料单元的回复组;
20.图3是说明所述回复单元与所述回复组的侧视图;
21.图4是立体图,说明所述第一实施例中的一个往复单元及所述取料单元的一个往复组;
22.图5是说明所述往复单元与所述往复组的侧视图;
23.图6是所述料件单元的不完整的顶视图;
24.图7、图8是所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完整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图7说明所述料件组位于第一位置,图8说明所述料件组位于第二位置;
25.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图;
26.图10是所述实施例的剖视图;
27.图11是本实用新型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的第二实施例所应用的料件单元;
28.图12是所述第二实施例所应用的料件单元的另一个变化态样;及
29.图13、图14是所述第二实施例的不完整的剖视示意图,其中,图13说明所述料件组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图14说明所述料件组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30.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之前,应当注意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
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31.此外,定义互相垂直的一个上下方向x1、一个左右方向x2,及一个前后方向x3。
32.参阅图1与图6,本实用新型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的第一实施例,适用于应用于经镀膜后的一个料件单元7(参图7)。每一个料件单元7具有一个治具71、一个连接于所述治具71的胶材72、多个通过所述胶材72可移除地固定于所述治具71且排列于所述治具71内的料件组73,及一个镀于所述料件组73上的镀膜层74(参图7)。每一个所述料件组73具有多个料件731,每一个料件731的至少一个部分连接于所述治具71。每一个料件组73的料件731沿所述左右方向x1延伸排列,所述料件组73沿所述前后方向x2间隔设置。
33.所述治具71定位于后述的取料单元2。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治具71具有多个沿所述x1延伸的贯孔711,所述贯孔711成矩阵方式排列。所述料件组73是通过一个胶材72粘贴于所述治具71上,所述胶材72为双面胶,其两面分别粘接所述治具71与所述料件组73。每一个料件731置于每一个贯孔711的上方,且每一个料件731的自上而下观察的面积大于对应的贯孔711的面积,也就是说,每一个料件731的外缘会通过所述胶材72而固定于所述治具71内。
35.参阅图1、图2与图7,所述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包含一个基座单元1、一个取料单元2、一个往复单元3、一个回复单元4,及一个输送单元5。
36.所述基座单元1具有一个撑立于地的架体11,及一个连接于所述架体11的桌板12。
37.参阅图2~图5,所述取料单元2连接于所述桌板12,并包括一个沿所述上下方向x1延伸且位置对应于所述料件组73的往复组21、一个沿所述上下方向x1延伸且位置对应于所述料件组73的回复组22,及一个带动所述往复组与所述回复组22沿所述上下方向x1移动的移动组23。
38.所述往复组21位于所述回复组22的下方,并包括多个分别对应所述料件731的往复顶针211。每一个往复顶针211分别穿过对应的贯孔711而接触对应的料件731。
39.所述回复组22位于所述桌板12的上方。
40.每一个回复组22包括多个分别对应所述料件731的回复顶针221。
41.所述移动组23包括两个滑轨231,及分别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滑轨231的两个滑块232。其中一个滑块232连接于所述往复组21,另一个滑块232连接于所述回复组22。
42.参阅图6与图7,所述往复单元3设置于所述桌板12的上方且连接于所述取料单元2的往复组21,并包括一个可沿所述上下方向x1往复移动的移动件31,及一个驱动所述移动件31往复移动的驱动组32。所述移动件31带动所述往复顶针211推抵并带动每一个料件731沿所述上下方向x1往复移动。
43.所述驱动组32具有一个接触于所述移动件31的凸轮321,及一个驱动所述凸轮321旋转的驱动件322,所述凸轮321具有一个第一轮部323,及一个连接于所述第一轮部323的第二轮部324。所述第一轮部323的曲率半径大于所述第二轮部324的曲率半径。
44.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轮部323即为包含所述凸轮321圆周上离所述凸轮321中心点的最远处的部分,所述第二轮部324即为包含所述凸轮321圆周上离所述凸轮321中心点的最近处的部分。
45.参阅图7、图8与图9,所述往复单元3带动所述料件组73沿所述上下方向x1在一个第一位置(图7)与所述第二位置(图8、图9)间往复移动,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料件组73
远离所述基座单元1,且所述凸轮321的第一轮部323接触所述移动件31,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料件组73邻近所述基座单元1,且所述凸轮321的第二轮部324接触所述移动件31。
46.所述回复单元4设置于所述桌板12的上方并连接于所述取料单元2的回复组22且与所述往复单元3沿所述上下方向x1相隔一个间距。所述回复单元4包括多个分别连接所述回复顶针221的弹簧41,每一个弹簧41恒使对应的回复顶针221带动对应的所述料件731朝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47.参阅图7与图8,当所述料件组73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图7)时,所述凸轮321以所述第一轮部323接触所述移动件31,使所述移动件31带动所述往复组21向上移动,并带动所述料件组73向上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图8),且所述料件组73压缩所述回复组22的回复顶针221,借此使所述弹簧41被压缩(图8),蓄积弹力势能。当所述凸轮321旋转而使所述凸轮321以所述第二轮部324接触所述移动件31时,所述移动件31带动所述往复组21向下移动,而所述回复组22受所述弹簧41所释放的弹力势能的回复力,以及自身的重力,而朝下移动。
48.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变化态样中,所述往复单元3与所述回复单元4的位置可以互成角度换,也就是说,所述往复单元3连接于所述回复组22,所述回复单元4连接于所述往复组21。
49.参图2、图6、图7与图10,所述输送单元5用于将尚未去毛边的所述料件单元7运送至所述取料单元2,或是将已去毛边的所述料件单元7自所述取料单元2运出,以及依序地将所述料件单元7上的每一个料件组73运送至所述取料单元2。
50.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输送单元5将每一个料件组73运送至对应所述取料单元2的位置,所述往复单元3与所述回复组22如图10所示每次处理一个所述料件组73,当所述料件组73去除毛边后,所述输送单元5会将下一个料件组73运送至对应所述取料单元2的位置,以继续去除毛边的动作。
51.应用前述装置的镀膜后的毛边去除方法,包含下列步骤:
52.一、将尚未去毛边的所述料件单元7运送至所述取料单元2。
53.二、通过所述移动组23,使所述取料单元2的往复顶针211与所述回复顶针221沿所述上下方向x1固定所述治具71。
54.三、所述往复单元3带动其中一个所述料件组73沿所述上下方向x1往复移动,于过程中,所述回复单元4恒使所述料件组73朝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55.使所述镀膜层74邻近所述料件组73的每一个料件731外周侧与所述胶材72接触位置的部分会形成平整的断面。
56.四、所述输送单元5将下一个所述料件组73运送至对应所述取料单元2的位置。
57.五、重复步骤二、三,及四,直至所述料件单元7上的每一个料件组73皆完成去毛边(步骤两个及三)的动作。
58.经由以上的说明,可将前述实施例的优点归纳如下:
59.一、通过所述取料单元2用于限制所述治具71沿所述上下方向x1移动,及所述往复单元3带动所述料件组73沿所述上下方向x1往复移动,使所述镀膜层74邻近所述料件组73的每一个料件731外周侧与所述胶材72接触位置的部分会形成平整的断面,因此,将所述每一个料件731自所述胶材72取下后,所述料件731的镀膜层74不会有毛边。由于所述往复单元3是主动地带动所述料件组73沿所述上下方向x1往复移动,因此,不须受限于所述胶材72
的弹性。
60.二、此外,还通过所述回复组22提供回复力,使所述料件组73能更轻易地朝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61.三、除前述之外,由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回复单元4位于所述往复单元3的上方,因此,当所述料件组73向下朝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时,除了所述往复组21的带动以及所述弹簧41的回复力外,还可以通过自身的重力向下移动。
62.参阅图11~图14,为本实用新型镀膜后的毛边去除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同样适用于应用于经镀膜后的所述料件单元7,其差异仅在于:所述料件单元7的态样,以及所述第二实施例还包含一个限位单元6。
63.所述治具71包含连续面,并未具有如前述实施例中的孔洞。所述胶材72为单面胶,且具有粘性的一个面黏接于所述料件组73。
64.值得说明的是,所述治具71可呈现矩形状,或是圆形状,只要所述料件731以矩阵形式(行列不须相同)排列即可。
65.所述限位单元6包括多个用于限制所述治具71沿所述上下方向x1移动的限位组60。每一个限位组60包括一个上限位件61,及一个与所述上限位件61沿所述上下方向x1相隔一个间距的下限位件62,所述上限位件61用于自上而下接触所述胶材72,所述下限位件62用于自下而上接触所述治具71。
66.如此,通过所述限位单元6限制所述治具71沿所述上下移动,再通过所述往复单元3带动所述料件组73沿所述上下方向x1往复移动,可达到前述实施例的功效。
67.本实施例除了可达成前述实施例的功效外,另外示例了不同态样的料件单元7的处理方式。
68.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