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漆渣絮凝试剂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59775发布日期:2022-04-22 10:20阅读: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漆渣絮凝试剂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漆渣回收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漆渣絮凝试剂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2.漆渣废水是喷漆生产过程中最大的污染物,由于在喷漆生产过程中,混有大量的油漆颗粒、灰尘和有机废气等杂质,导致废水的成分复杂,处理起来相当不变,而且其中的杂质还具有一定的回收利用的价值。
3.目前一般采用捞渣系统进行处理,通过化学处理、物理过滤以及光气复合反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废水处理,且能自动排渣,并将漆渣当中的水挤出,得到最终的漆渣。捞渣前往往需要对漆渣废水进行絮凝处理,使其内的杂质形成絮状物,从而能够更加方便地处理,但是简单加入试剂进行絮凝的方式均匀性差,可能产生局部的试剂过少而絮凝效果差的情况,影响漆渣废水的处理效果。
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漆渣絮凝试剂混合装置,能够提高漆渣废水中加药及试剂的均匀性,从而确保漆渣废水能够稳定产生产生絮凝效果,便于对漆渣进行回收处理。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漆渣絮凝试剂混合装置,包括安装在处理箱内的混合槽和絮凝槽,所述混合槽与絮凝槽之间通过导水管一连通,所述絮凝槽和处理腔之前通过导水管二连通;所述混合槽上连接有加料管,混合槽的内部设置搅拌装置一,絮凝槽的内部设置搅拌装置二;所述絮凝槽内设置有试剂释放装置,所述试剂释放装置包括呈自伤而下伸至絮凝槽底部的输入管,所述输入管的上侧连接进气管,输入管的下侧连接混合管,混合管用于试剂输入。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入管的下端的端盖上开设若干均匀分布的出液孔。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装置二位于输入管的下端位置。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水管一的上端位于混合槽的上层,下端伸入絮凝槽一的下层;所述导水管二的上端位于絮凝槽的上层,下端伸入处理腔的下层。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输入管的下端内侧套接中间小两端大的缩口管一,所述缩口管一上开设通孔一;所述缩口管一的两端与输入管的内壁密封,并在缩口管一和输入管之间形成混合腔,所述混合腔与混合管连通。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混合腔的外周套设混合罩,所述输入管上设置连通混合罩和混合腔的混合孔,所述混合管连接于混合罩外侧。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一设置于缩口管一上侧的周壁上,所述缩口
管一的内侧靠上位置设置调节塞,所述调节塞的下侧呈圆台型结构,且可沿上下调节。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塞的上端连接连杆,絮凝槽的上部设置设备仓,所述设备仓内设置通过升降杆上下驱动的支撑板,所述连杆的上端伸入设备仓并与支撑板连接。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在对漆渣废水进行絮凝过程中,能够对絮凝槽当中的试剂进行均匀的分散,使其能够均匀地混合在废水当中,并通过气泡和搅拌对其进行处理;而后在絮凝后还能够通过气泡增加絮状物的浮力,使其浮于絮凝槽的表面,便于从上侧的管口处排除,从而使得废渣回收处理更加方便高效。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处理箱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混合槽和絮凝槽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试剂释放装置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设备仓内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1、处理箱;2、混合槽;3、絮凝槽;4、处理腔;5、流通空隙;6、填料组件;7、加料管;8、导水管一;9、导水管二;11、搅拌装置一;12、试剂释放装置;13、调节塞;15、进气管;16、设备仓;17、锥形槽;18、排渣管;19、搅拌装置二;20、输入管;21、缩口管一;22、通孔一;23、扩口端;24、出液孔;25、混合腔;26、混合孔;27、混合罩;28、混合管;29、连杆;30、支撑板;32、升降杆。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漆渣絮凝试剂混合装置,如图1-4所示,包括并排安装的混合槽2和絮凝槽3,混合槽2和絮凝槽3位于在处理箱1的处理腔4内的上方位置;该处理箱1安装在整个漆渣处理系统当中,与压渣装置、漆渣储存装置等各设施配合使用;
23.通过向混合槽2和絮凝槽3当中分别加入絮凝相关的试剂,例如采用ab型絮凝,可向混合槽2和絮凝槽3当中分别加热不同的试剂,使得漆渣能够产生絮凝;也可采用单一的絮凝试剂,在混合槽2当中添加酸碱试剂调节污水适宜的ph值,而后在絮凝槽3当中添加絮凝剂,使其形成絮凝。
24.混合槽2上连接有加料管7,混合槽2的内部安装搅拌装置一11;加料管7能够向混合槽2内添加试剂,而后通过搅拌装置一11能够对混合槽2当中的污水进行充分搅拌,形成均匀的混合状态;在混合槽2与絮凝槽3之间通过导水管一8连通,该导水管一8的上端位于混合槽2的上层,下端伸入絮凝槽3一的下层,使得混合槽2上层的混合水能够进入到絮凝槽3当中。
25.在絮凝槽3内安装有试剂释放装置12,试剂释放装置12能够将絮凝过程中需要的
另外试剂输入絮凝槽3,使得污水中的漆渣能够形成絮凝;絮凝槽3的内部安装搅拌装置二19,对其进行搅拌处理;在絮凝过程中通过气泡,从而能够增加使得气体能够充分均匀地混合试剂当中,能够提高絮凝效率,并能够增加絮凝后的絮凝物的浮力,使得絮凝物在絮凝槽3内能够稳定地移动至絮凝槽3的上层;
26.在絮凝槽3和处理腔4之前通过导水管二9连通,并且导水管二9的上端位于絮凝槽3的上层,并且形成一个向上的敞口结构,絮凝槽3内絮凝后上浮的絮状物能够从导水管二9流至处理腔4当中;而导水管二9的下端伸入至处理腔4的下层。
27.在处理腔4内则安装若干带孔的填料组件6,填料组件6能够对絮状物进行阻隔,使其能够处于在处理腔4的当中集聚;并在处理腔4的底部设置连续排列的锥形槽17,形成向下凹陷的结构;长时间处理后,能够使处理腔4的下层集聚大量的絮状的衬垫,并在在锥形槽17的底部连接有排渣管18,通过排渣管18能够将锥形槽17当中的漆渣杂质从中排出,便于后续的漆渣挤压干燥处理。
28.在填料组件6的下侧与锥形槽17上侧之间形成流通空隙5,能够使得在锥形槽17上侧附近的絮状物能够在各锥形槽17之间相互一定程度地流通,边缘在各锥形槽17之间的絮状物能够均匀散布,从而能够在后续从排渣管18排渣过程中保持均匀稳定,提高漆渣的排出效率。
29.在絮凝槽3当中,通过试剂释放装置12来添加所需的试剂;试剂释放装置12一个输入管20,输入管20呈自伤而下伸至絮凝槽3底部;在输入管20的上侧连接进气管15,进气管15与外界的气源连接,能够输入管20当中输送高压气体,并从输入管20的下端输出;
30.在输入管20的下端内侧套接中间小两端大的缩口管一21,缩口管一21上开设通孔一22,在高压气体从缩口管一21内通过时,将产生负压,在通孔一22处形成向缩口管一21内的负压作用;
31.缩口管一21的两端与输入管20的内壁密封,在缩口管一21和输入管20之间形成一环形的混合腔25;再在混合腔25的外周套设环形的混合罩27,输入管20的对应位置的管壁上,开设连通混合罩27和混合腔25的混合孔26;在混合罩27连接混合管28,混合管28另一端连接试剂添加装置,能够从混合管28向混合罩27内部供给所需的试剂;并且通过高压气体流过缩口管一21时产生的负压,能够将试剂均匀混合,并在缩口管一21下侧的扩口端23与水混合,在形成分散的起泡状结构,而在起泡的外侧附近,均匀附着有试剂;
32.在输入管20的下端通过端盖进行封闭,并在端盖上开设均匀密布的出液孔24,供试剂流出;混合均匀的试剂,将从输入管20最下端输入,并通过微小的出液孔24,能够将起泡进一步分割为更小的起泡,从而在输入管20下端输入的试剂能够更加分散,加开漆渣的絮凝,并在絮凝过程中受到微气泡的影响,部分起泡附着在絮凝物的内部或表面,从而增加絮凝物的气浮效果;而且大部分气泡将直接上升,在絮凝槽3当中形成上升流,也将进一步带动絮凝物上升,最后从导水管二9上端的开口流出,进入到处理腔4当中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处理。
33.为了增加试剂、气泡在输入管20当中的混合均匀性,可将缩口管一21上的通孔一22开设在缩口管一21上侧靠近缩口管一21最小直径处的周壁上,能够确保缩口管一21对于通孔一22处产生的负压,并能够保持试剂在输入管20当中具有一定的流通路径长度,增加试剂与气泡水的混合均匀性;
34.可在缩口管一21的内侧靠上位置设置调节塞13,调节塞13的下侧呈圆台型结构,且可沿上下调节;调节过程中,调节塞13的下侧周面将与缩口管一21内周的间隙调节,从而调节气体流经缩口管一21时,对于通孔一22处产生的负压大小,对试剂的布放效率进行调节;调节塞13向上调节,间隙将扩大,在通孔一22处的负压将减小,试剂流出速度降低,能够在更多的空气当中进行混合,从而更加分散,适用于需要缓慢絮凝的作业环境使用;调节塞13向下调节,间隙将缩小,对于试剂的负压吸附将增加,从而能够增加输入下端输入的试剂的量,一般适用于絮凝的先期加药,从而通过大量的试剂反应,在絮凝槽3当中形成初步的絮凝,形成絮凝的基础,而后在缓慢稳定的增加试剂,再对漆渣进行充分的絮凝作业。
35.调节塞13的升降调节,通过絮凝槽3上部的设备仓16控制;在调节槽的上端连接连杆29,连杆29伸入设备仓16当中;设备仓16内安装可上下滑动调节的支撑板30,支撑板30通过升降杆32升降驱动,再将连杆29的上端固定安装在支撑板30上,从而能够形成连杆29及调节塞13的同步升降动作,从而能够实现调节塞13的调节控制。
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