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堵塞曝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52622发布日期:2022-06-02 01:47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堵塞曝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曝气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堵塞曝气系统,用于沼气后处理脱除硫化氢有害气体系统内的污水处理。


背景技术:

2.在含硫废水的有氧处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含硫废水通过曝气进行生物氧化生成单质硫,积累形成硫泥,沉降在曝气池底部,导致淹没曝气孔,甚至在曝气停止时,进入曝气管道,堵塞曝气孔。处理一问题需要停产来清空曝气池,排空池内循环水及菌种,将池底铺设的曝气管路拆卸,或人工进入池底,清理管道内部及曝气孔周围,再重新接种菌种、驯化、调试,不仅影响生产,而且人力成本高。另外,对沼气进行脱硫处理的溶液电导率较高,容易在曝气孔及管路中结晶,附着在管道上,前期阻碍曝气,影响管道内压力突然升高,曝气风机可能会报废,后期结晶成团,堵塞管道,曝气风机电流超载烧坏,曝气量开得再大风也过不去,硫细菌没有足够的氧气,不能进行氧化,直接影响生产效果,甚至导致曝气系统报废。
3.这些问题导致需要为曝气设备提供额外动力,增加了处理能耗,而且对系统运行寿命有显著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堵塞曝气系统,能够提高曝气效率,延长使用年限。
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详述如下:
6.一种防堵塞曝气系统,包括曝气池,曝气池内通入曝气管,所述曝气池底部为倾斜的斜面,在斜面最低点设有通往外部的排泥管道,在排泥管道上方设有污泥检测仪。
7.可选或优选的,上述防堵塞曝气系统中,所述曝气池包括相互独立的曝气池a和曝气池b,其中曝气池a设有进水管,曝气池b设有排水管,排泥管道和污泥检测仪设置在曝气池b中,曝气池a和曝气池b通过连通管道连接。
8.可选或优选的,上述防堵塞曝气系统中,曝气池a底部斜面在进水管一端最低,连通管道一端最高,曝气池b底部斜面为连通管道一端最高,在排水管一端最低。
9.可选或优选的,上述防堵塞曝气系统中,所述曝气池a和曝气池b连接在一起,中间以隔墙隔开。
10.可选或优选的,上述任一防堵塞曝气系统中,所述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角度是3度。
11.可选或优选的,上述任一防堵塞曝气系统中,所述曝气管上开设曝气孔,曝气孔的孔径为8mm,相邻曝气孔之间的距离为5-8cm,曝气孔中心与曝气管管径中心线呈30度夹角,曝气管距离曝气池底部10cm。
12.可选或优选的,上述任一防堵塞曝气系统中,所述曝气管外部分别连接气源和加
药箱,所述加药箱内装有供清洗曝气管用的清洗剂,加药箱通过管道与曝气管连接,管道上设有计量泵。
13.可选或优选的,上述任一防堵塞曝气系统中,所述曝气管在距离曝气池内最高液面上方0.5米处开设加药孔,加药孔通过管道与加药箱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的曝气系统将曝气池底部设计成倾斜的斜面,使得硫泥可以通过自身重力作用自然沉降在斜面最低点,从而保持曝气池其他位置及高度的含固率较低。斜面最低点处设有排泥管道和污泥检测仪,可以实时监测池底污泥厚度,在污泥厚度达到设定厚度时,打开排泥管道的阀门即可进行排泥,防止淤泥厚度高于曝气孔位置淤积堵塞曝气管道。
16.通过对曝气孔的开孔位置、高度、角度、孔径等进行重新设计,使得曝气方式更适合于含硫污水单质硫易附着、以漂浮的特性,降低了曝气孔堵塞程度,同时也保证硫泥不在池底聚集,而顺利聚集在斜面最低点。
17.曝气池设计成两个并通过连通管道连接,在连通管道上设置阀门,既可以每个曝气池单独使用,又可以连通后一起使用。
18.鉴于污水中含有盐分及结晶成分,本实用新型的曝气系统还增加了加药箱,内装清洗剂,曝气管使用一段时间后,即可通过计量泵向曝气管内输送清洗剂,对曝气管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19.图1为防堵塞曝气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
21.1-曝气池a,2-曝气池b,3-隔墙,4-曝气管,41-曝气主管道,42-曝气支管道,5-连通管道,6-斜面,7-进水管,8-排水管,9-排泥管道,10-污泥检测仪,11-加药箱,12-主管道,13-计量泵,14-可拆卸软管,15-加药孔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予以实施。
23.请参考图1,一种防堵塞曝气系统,包括曝气池,曝气池包括曝气池a1和曝气池b2两部分,中间用隔墙3隔开,每个曝气池中都通入曝气管4。两个曝气池的侧面墙壁用连通管道5连接起来,连通管道5上设有阀门,关闭阀门后每一部分池体都可以单独使用,打开阀门后即连通,作为一个池体使用。
24.曝气池a1一端与进水管7连接,曝气池b2一端与排水管8连接,曝气池a1和曝气池b2底部均为与水平面呈3
°
角度的斜面6,其中曝气池a1的斜面6在进水管7一端最低,连通管道5一端即靠近隔墙3的一端最高;曝气池b2的底部斜面6为连通管道5即靠近隔墙5的一端最高,在排水管8一端最低,根据实际土建基础布局而定。设置斜面6可以使硫泥自然沉降在最低角落,从而保持曝气池其他位置及高度的含固率较低。
25.曝气池b2底部斜面最低点设有通往外部的排泥管道9,排泥管道9设置在排水管8
一侧的对角下方,与排水管道隔开一定距离,避免排水混流影响污泥沉积导致的不利于及时排泥。排泥管道9上设有电动阀门,在排泥管道9上方设有污泥检测仪10,污泥检测仪10和电动阀门均与中央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连接,污泥检测仪10将污泥厚度数据实时传送至中央控制系统,当达到预设厚度值时,中央控制系统即可控制打开排泥管道9上的电动阀门排泥,实现自动化运行。原有脱硫污水处理系统中,是在曝气池顶部放置沉淀池,将曝气池的污水用水泵抽到沉淀池中,利用重力自然沉降,人工观察沉降效果,然后手动打开阀门进行硫泥排出操作。本实施例的该方案,代替了原脱硫系统中沉淀池的作用,并且通过安装污泥检测仪用自控手段代替人工操作,从而简化工艺设计。当污泥检测仪检测到污泥厚度达到8cm时,即可自动打开排泥管道的电动阀门进行排泥,防止污泥厚度高于曝气孔位置而导致淤积堵塞曝气管道。
26.曝气管4包括曝气主管道41和分别与其连接的曝气支管道42,曝气主管道41在外部分别连接气源和加药箱11,本实施例中,两条曝气支管道42分别伸入到曝气池a1和曝气池b2中。其中气源由罗茨变频风机供气,保证了曝气主管道41出口恒压。曝气支管道42在距离曝气池内最高液面上方0.5米处开设加药孔(即反洗进水孔),即每个曝气池中单独对应一个加药孔,每个加药孔处安装加药孔控制阀15,加药孔通过管道与加药箱连接。优选方案是管道包括加药主管道12和分别与加药主管道连接的可拆卸软管14,加药主管道12上安装计量泵13,可拆卸软管14分别与加药孔连接。加药箱11内装有清洗剂,成分为硫化物溶液和弱酸性溶液,通过计量泵以2%-5%的浓度进行曝气管4的清洗,能够除去曝气主管道41和曝气支管道42内形成的结晶成分。计量泵13同样可以与中央控制系统连接,由中央控制系统控制作业。每半年进行一次曝气管4清洗,关闭连通管道5的阀门,将曝气池a1的污水通过水泵排放到曝气池b2中,用可拆卸软管14连接加药箱和加药孔,打开曝气池a1对应的曝气管加药孔控制阀15,向曝气池a1泵入清洗剂,通过将曝气池a1中的清洗剂再用水泵抽出至加药箱或单独收集进行二次泵入的方式,可以循环使用,最终排出系统,由于曝气池b2依然正常运行,使得即使在清洗期间,也不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曝气池b2的曝气管路清洗时同理。
27.曝气支管道42分别通入曝气池a1和曝气池b2,曝气支管道42上开设曝气孔,曝气孔的孔径为8mm,相邻曝气孔之间的距离为5-8cm,曝气孔中心与曝气管管径中心线呈30度夹角,曝气管距离曝气池底部10cm。以往原污水有氧处理中通常采用微孔曝气方式提供氧气,本方案根据单质硫易附着、以漂浮的特性,采用穿孔曝气方式,并为了防止堵塞,对曝气开孔的位置、高度、角度、孔径等进行试验分析,对穿孔曝气进行了改进,使曝气方式更适合于该污水的处理。保证气压的同时改变传统穿孔曝气孔径、孔间距和管径,减小管径的同时扩大孔径5mm调整到8mm,并增加开孔密度,孔间距由10cm调整到5-8cm,调整开孔角度,开孔中心与管径中心线呈30度夹角,曝气管路距离池底10cm。该方式保证了硫泥不在池底聚集,而顺利聚集在斜面最低点。
28.本实用新型的曝气系统能够有效防止硫泥淤积堵塞曝气管道,使曝气池达到原脱硫系统中沉淀池的效果,同时又去掉了沉淀池,简化了工艺设计。曝气管与加药箱连接,能够将清洗剂直接送入曝气管,清除曝气管道内的单质硫及碳酸盐结晶,提高曝气效率及曝气系统使用年限。同时对曝气孔进行改进,增加了曝气效率,另外利用曝气也能够有效防止硫泥淤积。
29.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发明构思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该发明构思的前提下,所做的任何显而易见的修改、等同替换或其他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