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84762发布日期:2022-08-27 02:14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化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


背景技术:

2.蛋白免疫印迹法是一种将高分辨率凝胶电泳和免疫化学分析技术相结合的杂交技术。免疫印迹法具有分析容量大、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是检测蛋白质特性、表达与分布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如组织抗原的定性定量检测、多肽分子的质量测定及病毒的抗体或抗原检测等。
3.洗膜为蛋白免疫印迹法实验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常见的洗膜装置类似于专利申请号为 cn202021523974.5所公开的一种实验用western blot洗膜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洗膜液瓶和洗膜盒,洗膜液瓶的下部开设有出液口,洗膜盒开设有流进孔和流出孔,出液口的高度高于流进孔的高度,流进孔的高度高于流出孔的高度,出液口和流进孔相连通。其无需每次倾倒洗膜废液,提高效率,降低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洗膜液动态更新能够提高洗膜效果,同时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因操作失误产生的污染。
4.但这类蛋白免疫印迹法洗膜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向洗膜瓶内填充洗膜液的操作复杂;多个洗膜盒同时工作,无法控制不同洗膜盒内洗膜液的用量。且无法满足多个洗膜盒同时排放废液;洗膜盒内洗膜液动态更新,造成洗膜液浪费。
5.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洗膜液浪费、无法满足不同洗膜盒同时注入不等量的洗膜液、无法满足多个洗膜盒同时排放废液、装置填充洗膜液的操作复杂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洗膜液浪费、无法满足不同洗膜盒同时注入不等量的洗膜液、无法满足多个洗膜盒同时排放废液、装置填充洗膜液的操作复杂等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8.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液单元、分流单元、洗膜单元、放液单元、集液单元和控制单元,其中:
9.所述储液单元用于储存洗膜液;
10.所述分流单元设置于所述储液单元的下游,用于将所述洗膜液均匀分流;
11.所述洗膜单元设置于所述分流单元的下游,用于存放所述洗膜液进行洗膜;
12.所述放液单元设置于所述洗膜单元的内部前侧,且与所述洗膜单元的内部进行滑动连接,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洗膜单元;
13.所述集液单元水平设置于所述水平摇床上,且所述集液单元的顶部外壁与所述洗
膜单元的底部外壁相连接,用于收集洗膜后的废液;
14.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储液单元、所述分流单元和所述放液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分流单元将所述储液单元的所述洗膜液输送至所述洗膜单元、以及控制所述放液单元将所述洗膜单元的所述洗膜液流出至所述集液单元。
15.进一步地,所述储液单元包括支撑元件、储液元件、第一进液口元件、第一出液口元件和进液盖元件,其中:
16.所述储液元件水平设置于所述支撑元件的顶部,且其底部外壁与所述支撑元件的顶部外壁相连接;
17.所述第一进液口元件设置于所述储液元件的一侧顶部;
18.所述第一出液口元件为出液口,且设置于所述储液元件的前侧中下部;
19.所述进液盖元件设置于所述储液元件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进液口元件的外表面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第一进液口元件。
20.进一步地,所述分流单元包括第一引流元件、分流元件和若干第二引流元件,其中:
21.所述第一引流元件设置于所述储液单元的下游,且第一引流元件的进口与所述储液单元相连接;
22.所述分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元件的下游,且所述分流元件的进口与所述第一引流元件的出口相连接;
23.若干所述第二引流元件设置于所述分流元件的下游,且若干所述第二引流元件的进口与所述分流元件的出口相连接,若干所述第二引流元件的出口与所述洗膜单元相连接。
24.进一步地,所述分流单元还包括第一夹持元件和若干第二夹持元件,其中:
25.所述第一夹持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元件的进口的外表面,用于夹持固定所述第一引流元件与所述储液单元之间的连接;
26.若干所述第二夹持元件分别设置于若干所述第二引流元件的出口的外表面,用于夹持固定所述第二引流元件与所述洗膜单元之间的连接。
27.进一步地,所述洗膜单元包括洗膜框架元件、若干分隔凹槽元件、若干第一挡板元件、隔板元件、若干洗膜槽、若干第二进液口元件、盖板元件、凹槽元件、导向元件和开口元件,其中:
28.所述洗膜框架元件设置于所述分流单元的下游;
29.若干所述分隔凹槽元件间隔对称设置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后侧的内壁、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内部中前侧;
30.若干所述第一挡板元件竖直间隔设置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内部,且所述第一挡板元件的底部外壁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底部内壁相连接,所述第一挡板元件的两侧外壁与所述分隔凹槽元件的内壁进行可拆卸连接;
31.所述隔板元件镶嵌设置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内部,且其底部外壁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内壁相连接,所述隔板元件的外壁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内壁相连接,且所述隔板元件的后侧与若干所述分隔凹槽元件的前侧外壁相连接;
32.若干所述洗膜槽设置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内部,若干所述分隔凹槽元件、若干
所述第一挡板元件和所述隔板元件将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若干所述洗膜槽;
33.若干所述第二进液口元件间隔设置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后侧中上部外壁,且与所述分流单元相连接;
34.所述盖板元件设置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顶部开口,且铰接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顶部一侧;
35.所述凹槽元件设置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底部,其用于可拆卸地设置所述隔板元件;
36.所述导向元件设置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前侧内壁;
37.所述开口元件设置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一侧。
38.进一步地,所述洗膜单元还包括若干第一引流孔、若干第二引流孔和若干第三引流孔,其中:
39.若干所述第一引流孔设置于若干所述洗膜槽的前侧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引流孔为设置于所述隔板元件的水平底部一侧中部的圆形开口;
40.若干所述第二引流孔设置于若干所述洗膜槽的前侧,所述第二引流孔与所述第一引流孔设置于同侧,且所述第二引流孔为设置于所述隔板元件的垂直侧壁底部的矩形过筛开口,用于对洗膜槽内的物料进行过筛处理;
41.若干所述第三引流孔为设置于所述洗膜框架元件的底部凹槽元件上的圆形开口,所述第三引流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引流孔的孔径,且所述第三引流孔设置所述第一引流孔的正下方。
42.进一步地,所述放液单元包括第二挡板元件和第三挡板元件,其中:
43.所述第二挡板元件设置于所述洗膜单元的内部,且与所述洗膜单元的导向元件、隔板元件进行滑动连接;
44.所述第三挡板元件垂直连接于第二挡板元件的一侧,且排废液时所述第三挡板元件的一侧与所述洗膜单元的一侧外壁相接,且所述第三挡板元件可竖直覆盖于所述洗膜单元的矩形开口。
45.进一步地,所述放液单元还包括若干第四引流孔和若干第五引流孔,其中:
46.若干所述第四引流孔为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元件的垂直侧壁底部的矩形开口,且排废液时所述第四引流孔与所述洗膜单元相连通;
47.若干所述第五引流孔为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元件的水平底部的矩形开口,所述第五引流孔与所述第四引流孔相连通,且排废液时所述第五引流孔与所述洗膜单元相连通。
48.进一步地,所述集液单元包括集液元件、若干第六引流孔、第二出液口元件和出液盖元件,其中:
49.所述集液元件水平设置于所述水平摇床上,且所述集液元件的顶部外壁与所述洗膜单元的底部外壁相连接;
50.若干所述第六引流孔为设置于所述集液元件的顶部的圆形开口,若干所述第六引流孔为设置于所述集液元件的顶部的圆形开口,所述第六引流孔与所述洗膜单元相连通;
51.所述第二出液口元件设置于所述集液元件一侧的中下部;
52.所述出液盖元件与所述第二出液口元件的外表面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第二出液口元件。
53.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若干流量监测元件、若干开关元件、挡板控制元件和计时元件,其中:
54.若干所述流量监测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分流单元的进口和/或出口,用于计量所述分流单元的洗膜液流量;
55.若干所述开关元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分流单元的进口和/或出口,用于控制所述分流单元的洗膜液的流动与停止;
56.所述挡板控制元件设置于所述放液单元,并与所述放液单元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放液单元以使所述洗膜单元的所述洗膜液流出至所述集液单元;
57.所述计时元件设置于所述储液单元,并分别与若干所述开关元件、所述挡板控制元件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开关元件与所述挡板控制元件。
58.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59.(1)该装置采用储液单元储存洗膜液,且填充液体的操作简单快捷;
60.(2)该装置利用放液单元与洗膜单元内部的滑动连接打开或封闭洗膜单元,以使装置内若干洗膜槽同时进行排液或洗膜;
61.(3)该装置通过若干间隔凹槽元件与若干第一挡板元件的可拆卸连接,将洗膜单元内部分隔为若干个间距相对或不等的凹槽,以使调节若干洗膜槽的大小,节约洗膜液,适应不同大小的洗膜空间要求;
62.(4)利用控制单元控制装置定时自动放液或排液,降低物料浪费。
附图说明
63.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中储液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中分流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6.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中洗膜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7.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中洗膜单元内部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68.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中放液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69.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中放液单元处于排液工作位时洗膜单元与集液单元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70.图8是图7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71.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中放液单元处于洗膜工作位时洗膜单元与集液单元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72.图10是图9的b处的局部断面结构示意图;
73.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中集液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74.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中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75.其中的附图标记为:
76.100、储液单元;101、支撑元件;102、储液元件;103、第一进液口元件;104、第一出液口元件;105、进液盖元件;
77.200、分流单元;201、第一引流元件;202、分流元件;203、第二引流元件;204、第一夹持元件;205、第二夹持元件;
78.300、洗膜单元;301、洗膜框架元件;302、分隔凹槽元件;303、第一挡板元件;304、隔板元件;305、洗膜槽;306、第二进液口元件;307、盖板元件;308、第一引流孔;309、第二引流孔;310、第三引流孔;311、凹槽元件;312、导向元件;313、开口元件;
79.400、放液单元;401、第二挡板元件;402、第三挡板元件;403、第四引流孔;404、第五引流孔;
80.500、集液单元;501、集液元件;502、第六引流孔;503、第二出液口元件;504、出液盖元件;
81.600、控制单元;601、流量监测元件;602、开关元件;603、挡板控制元件;604、计时元件;
82.700、水平摇床。
具体实施方式
8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8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8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86.一种用于蛋白免疫印迹法的自动洗膜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储液单元100、分流单元200、洗膜单元300、放液单元400、集液单元500和控制单元600。其中,储液单元100用于储存洗膜液;分流单元200设置于储液单元100的下游,用于将洗膜液均匀分流;洗膜单元300设置于分流单元200的下游,用于存放洗膜液进行洗膜;放液单元400设置于洗膜单元300的内部前侧,且与洗膜单元300的内部进行滑动连接,用于打开或封闭洗膜单元300。集液单元500水平设置于水平摇床700上,且集液单元500的顶部外壁与洗膜单元300的底部外壁相连接,用于收集洗膜后的废液;控制单元600分别与储液单元100、分流单元200和放液单元400连接,用于控制分流单元200 将储液单元100的洗膜液输送至洗膜单元300、以及控制放液单元400将洗膜单元300的洗膜液流出至集液单元500。
87.如图2所示,储液单元100包括支撑元件101、储液元件102、第一进液口元件103、第
一出液口元件104和进液盖元件105。其中,储液元件102水平设置于支撑元件101上,且其底部外壁与支撑元件101的顶部外壁相连接;第一进液口元件103设置于储液元件102的一侧顶部;第一出液口元件104设置于储液元件102的前侧中下部;进液盖元件105设置于储液元件102的上方,且与第一进液口元件103的外表面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打开或封闭第一进液口元件103。
8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元件101为桌子,用于支撑、放置储液元件102。
8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液元件102为储液箱,用于储存洗膜液。
9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液口元件103为进液口,当储液元件102内储存的洗膜液过少时,可通过第一进液口元件103将洗膜液注入储液元件102内。
9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液口元件104为出液口。
9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液盖元件105为进液盖,用于打开或封闭第一进液口元件103。
93.如图3所示,分流单元200包括第一引流元件201、分流元件202和若干第二引流元件203。其中,第一引流元件201设置于储液单元100的下游,且第一引流元件201的进口与储液单元100 相连接;分流元件202设置于第一引流元件201的下游,且分流元件202的进口与第一引流元件 201的出口相连接;若干第二引流元件203设置于分流元件202的下游,且若干第二引流元件203 的进口与分流元件202的出口相连接,若干第二引流元件203的出口与洗膜单元300相连接。
94.具体地,第一引流元件201设置于第一出液口元件104的下游,且第一引流元件201的进口与第一出液口元件104相连接。
95.进一步地,分流单元200还包括第一夹持元件204和若干第二夹持元件205。其中,第一夹持元件204设置于第一引流元件201的进口的外表面,用于夹持固定第一引流元件201与储液单元 100之间的连接;若干第二夹持元件205分别设置于若干第二引流元件203的出口的外表面,用于夹持固定第二引流元件203与洗膜单元300之间的连接。
96.具体地,第一夹持元件204设置于第一引流元件201的进口的外表面,用于夹持固定第一引流元件201的进口与第一出液口元件104之间的连接;若干第二夹持元件205分别设置于若干第二引流元件203的出口的外表面,用于夹持固定第二引流元件203的出口与洗膜单元300之间的连接。
9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流元件201为引流管,用于将储液单元100内的洗膜液引流至分流元件202内。
9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分流元件202分流器,用于将第一引流元件201内的液体均分至若干份,再流入第二引流元件203内。
9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流元件203为柔性引流管,用于将洗膜液从分流元件202内部引流至洗膜单元300内,且其柔性性设计增强了第二引流元件203与分流元件202、洗膜单元300 之间的连接,提高装置稳定性。
10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夹持元件204为管夹,增强第一引流元件201的进口与第一出液口元件104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
10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夹持元件205为管夹,增强第二引流元件203的出口与洗膜单元 300之间的连接的稳定性。
102.如图4、图5所示,洗膜单元300包括洗膜框架元件301、若干分隔凹槽元件302、若干第一挡板元件303、隔板元件304、若干洗膜槽305、若干第二进液口元件306、盖板元件307、凹槽元件311、导向元件312和开口元件313。其中,洗膜框架元件301设置于分流单元200的下游;若干分隔凹槽元件302间隔对称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后侧的内壁、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内部中前侧;若干第一挡板元件303竖直间隔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内部,且第一挡板元件303的底部外壁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底部内壁相连接,第一挡板元件303的两侧外壁与分隔凹槽元件302 的内壁进行可拆卸连接;隔板元件304镶嵌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内部,且其底部外壁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内壁相连接,隔板元件304的外壁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内壁相连接,且隔板元件 304的后侧与若干分隔凹槽元件302的前侧外壁相连接;若干洗膜槽305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 的内部,若干分隔凹槽元件302、若干第一挡板元件303和隔板元件304将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内部空间分割为若干洗膜槽305;若干第二进液口元件306间隔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后侧中上部外壁,且与分流单元200相连接;盖板元件307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顶部开口,且铰接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顶部一侧;凹槽元件311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底部,其用于可拆卸地设置隔板元件304;导向元件312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前侧内壁;开口元件313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一侧。
103.具体地,洗膜框架元件301设置于第二引流元件203的下游;若干第二进液口元件306间隔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后侧中上部外壁,且与第二引流元件203的出口相连接。
104.进一步地,洗膜单元300还包括若干第一引流孔308、若干第二引流孔309和若干第三引流孔 310。其中,若干第一引流孔308设置于若干洗膜槽305的前侧的一侧,且第一引流孔308为设置于隔板元件304的水平底部一侧中部的圆形开口;若干第二引流孔309设置于若干洗膜槽305的前侧,第二引流孔309与第一引流孔308设置于同侧,且第二引流孔309为设置于隔板元件304的垂直侧壁底部的矩形过筛开口,用于对洗膜槽305内的物料进行过筛处理;若干第三引流孔310为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底部凹槽元件311上的圆形开口,第三引流孔310的孔径大于第一引流孔 308的孔径,且第三引流孔310设置第一引流孔308的正下方。
10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洗膜框架元件301为洗膜箱。
10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分隔凹槽元件302为分隔凹槽,通过调整若干第一挡板元件303与若干分隔凹槽元件302连接的位置,以使调整第一挡板元件303设置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位置,用与调节洗膜槽305的空间大小,根据洗膜的需求,调整洗膜槽305空间,节约洗膜液。
10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一挡板元件303为5个挡板,将洗膜框架元件301与隔板元件 304之间的内部空间分隔为6个洗膜槽305,第二进液口元件306设置于每个洗膜槽305的后侧中上部外壁上。经分流单元200分流后的液体,通过第二进液口元件306进入洗膜槽305内。
10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盖板元件307为箱盖,用于封闭洗膜槽305的顶部,防止洗膜槽305 内部的物料被外界污染,防止洗膜过程中洗膜槽305内部物料飞溅出装置外部。
109.如图6~图10所示,放液单元400包括第二挡板元件401、第三挡板元件402、第四引流孔403 和第五引流孔404。其中,第二挡板元件401滑动地设置于洗膜单元300的内部;第三挡板元件402 垂直连接于第二挡板元件401的一侧,且排废液时第三挡板元件402的一侧
与洗膜单元300的一侧外壁相接,且第三挡板元件402可竖直覆盖于洗膜单元300的侧壁;若干第四引流孔403为间隔设置于第二挡板元件401的垂直侧壁底部的矩形开口,且排废液时第四引流孔403与洗膜单元300 相连通;若干第五引流孔404为间隔设置于第二挡板元件401的水平底部的矩形开口,第五引流孔 404与第四引流孔403相连通,且排废液时第五引流孔404与洗膜单元300相连通。
110.具体地,第二挡板元件401与洗膜单元300的导向元件312、隔板元件304滑动连接,第二挡板元件401的后侧垂直外壁的后侧与隔板元件304的后侧垂直外壁的前侧滑动连接,第二挡板元件 401的底部水平外壁的底部与隔板元件304的底部水平外壁的顶部滑动连接,且第二挡板元件401 的底部水平外壁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导向元件312进行滑动连接;排废液时第三挡板元件402 可覆盖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一侧开口元件313;若干第四引流孔403为间隔设置于第二挡板元件 401的垂直侧壁底部的开口元件313,第四引流孔403的尺寸小于第二引流孔309的尺寸,且排废液时第四引流孔403设置于第二引流孔309的正前方;第五引流孔404的宽度大于第三引流孔310 的直径,且排废液时第五引流孔404设置于第三引流孔310的正上方。
11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挡板元件401是由垂直挡板和水平挡板构成的一体式挡板,用于用于打开或封闭设置于隔板元件304侧壁上的第一引流孔308和第二引流孔309。
11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挡板元件402为挡板,用于洗膜槽305排废液时,封闭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开口元件313,防止废液泄漏至装置外。
1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第五引流孔404为若干排液口。在洗膜槽305准备注入物料进行洗膜前,第二挡板元件401滑动至洗膜工作位,将第一引流孔308和第二引流孔309封闭,以使洗膜槽305内物料无法排出。在洗膜槽305洗膜完成后,第二挡板元件401滑动至排液工作位,第三挡板元件402封闭洗膜框架元件301的一侧矩形开口,第四引流孔403设置于第二引流孔309的正前方,第五引流孔404设置于第三引流孔310的正上方;洗膜槽305内物料经第二引流孔309的过筛,有效物料存放于洗膜槽305内,废液通过第二引流孔309过筛移动其前侧的第四引流孔403,从第四引流孔403移动第五引流孔404,又从第五引流孔404移动下方的第三引流孔310,最后从第三引流孔310移动至集液单元500。
114.如图11所示,集液单元500包括集液元件501、若干第六引流孔502、第二出液口元件503 和出液盖元件504。其中,集液元件501水平设置于水平摇床700上,且集液元件501的顶部外壁与洗膜单元300的底部外壁相连接;若干第六引流孔502为设置于集液元件501的顶部的圆形开口,若干第六引流孔502为设置于集液元件501的顶部的圆形开口,第六引流孔502与洗膜单元300 相连通;第二出液口元件503设置于集液元件501一侧的中下部;出液盖元件504与第二出液口元件503的外表面进行可拆卸连接,用于打开或封闭所述第二出液口元件503。
115.具体地,集液元件501的顶部外壁与洗膜框架元件301的底部外壁相连接;第六引流孔502 的孔径大于第三引流孔310的孔径,且第六引流孔502设置第三引流孔310的正下方。
1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集液元件501为废液箱,废液从第三引流孔310移动至其正下方的第六引流孔502,又从第六引流孔502移动至集液元件501内部。
11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液口元件503为出液口,当集液元件501内的废液过多时,可通过第二出液口元件503将废液排放至集液元件501外。
11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出液盖元件504为出液盖,用于打开或封闭第二出液口元件503。
119.如图12所示,控制单元600包括若干流量监测元件601、若干开关元件602、挡板控制元件 603和计时元件604。其中,若干流量监测元件601分别设置于分流单元200的进口和/或出口,用于计量分流单元200的洗膜液流量;若干开关元件602分别设置于分流单元200的进口和/或出口,用于控制分流单元200的洗膜液的流动与停止;挡板控制元件603设置于放液单元400,以使洗膜单元300的洗膜液流出至集液单元500;计时元件604设置于储液单元100,并分别与开关元件602、挡板控制元件603连接,用于控制开关元件602与挡板控制元件603。
120.具体地,若干流量监测元件601分别设置于第一引流元件201的进口或出口,和/或若干第二引流元件203的进口或出口,用于计量分流单元200的洗膜液流量;若干开关元件602分别设置于第一引流元件201的进口或出口,和/或若干第二引流元件203的进口或出口,用于控制分流单元 200的洗膜液的流动与停止;挡板控制元件603设置于第三挡板元件402上,以使洗膜槽305的洗膜液流出至第六引流孔502;计时元件604设置于支撑元件101上,用于控制开关元件602与挡板控制元件603。
1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流量监测元件601为流量计,用于计量分流单元200的洗膜液流量。
12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开关元件602为进水电磁阀,在计时元件604与流量监测元件601 的控制下,开关元件602控制分流单元200的洗膜液的流动与停止,从而控制若干洗膜槽305内洗膜液的注入量。
12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若干洗膜槽305的空间大小不同,在计时元件604与设置于若干第二引流元件203的出口的若干流量监测元件601的控制下,设置于若干第二引流元件203的出口的若干开关元件602控制分流单元200的洗膜液的流动与停止,以使若干洗膜槽305分别注入不等量的洗膜液。
12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挡板控制元件603为电磁阀,在计时元件604的控制下,挡板控制元件603控制放液单元400滑动至洗膜工作位或排液工作位。
125.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126.使用前,拆卸进液盖元件105,通过第一进液口元件103将洗膜液注入储液元件102内,再通过进液盖元件105封闭第一进液口元件103;拆卸出液盖元件504,通过第二出液口元件503将废液排放至集液元件501外,再通过出液盖元件504封闭第二出液口元件503;调整若干第一挡板元件303与若干分隔凹槽元件302连接的位置,从而调整若干洗膜槽305的大小。
127.使用时,根据洗膜需求预设计时元件604的参数,开关元件602启动,挡板控制元件603控制放液单元400滑动至洗膜工作位,储液单元100开始注入洗膜液至分流单元200,洗膜液经分流单元200移动至洗膜槽305内,当分流单元200内的液体流量满足流量监测元件601要求时,开关元件602关闭分流单元200,停止放液。
128.洗膜单元300在水平摇床700上进行洗膜工作,当洗膜时间达到计时元件604的设
定时间时,挡板控制元件603控制放液单元400滑动至排液工作位,洗膜槽305内物料经第二引流孔309的过筛,有效物料存放于洗膜槽305内,废液通过第二引流孔309过筛移动至其前侧的第四引流孔403,从第四引流孔403移动至第五引流孔404,又从第五引流孔404移动至其下方的第三引流孔310,最后从第三引流孔310移动至其正下方的第六引流孔502,又从第六引流孔502移动至集液元件501 内部。
129.待废液排放完毕后,计时元件604控制开关元件602、挡板控制元件603进行二次洗膜,直至装置完成预设的洗膜次数。
130.使用后,排放集液元件501内的废液,将有效物料从洗膜槽305内取出。
13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填充洗膜液的操作简单快捷;满足空间需求大小不同的洗膜要求;节约时间,降低物料浪费。
1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