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18001发布日期:2022-05-18 19:54阅读:56来源:国知局
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2.以往,在与电路基板(裸板)检测配套的自动上料装置中,有时会使用一种清洁装置,其包括:基座;以及以轴线相互平行的方式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列并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粘尘轮、第一清洁轮、第二清洁轮和第二粘尘轮,其中,第一粘尘轮的外周面与第一清洁轮的外周面抵接,以便通过粘附去除第一清洁轮的外周面的灰尘等,第一清洁轮和第二清洁轮从上下方向的两侧与经过第一清洁轮与第二清洁轮之间的电路基板抵接,以便对电路基板的两面进行清洁,第二粘尘轮的外周面与第二清洁轮的外周面抵接,以便通过粘附去除第二清洁轮的外周面的灰尘等。
3.不过,在上述清洁装置中,第一粘尘轮的外周面与第一清洁轮的外周面始终抵接,第二粘尘轮的外周面与第二清洁轮的外周面始终抵接,因此,在长时间不工作时,在第一清洁轮、第二清洁轮上可能会出现残胶(第一粘尘轮、第二粘尘轮外周面的粘性材料),从而影响对电路基板的清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装置,有助于抑制清洁轮残胶而影响对被清洁对象的清洁。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清洁装置,包括:基座;以及以轴线相互平行的方式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列并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粘尘轮、第一清洁轮、第二清洁轮和第二粘尘轮,其中,所述第一粘尘轮和所述第一清洁轮设置成能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和/或,所述第二粘尘轮和所述第二清洁轮设置成能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第一粘尘轮和第一清洁轮设置成能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和/或,第二粘尘轮和第二清洁轮设置成能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因此,在长时间不工作时,可将第一粘尘轮和第一清洁轮切换至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或者将第二粘尘轮和第二清洁轮切换至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由此,有助于抑制因第一粘尘轮、第二粘尘轮外周面的粘性材料长期接触第一清洁轮、第二清洁轮而导致在第一清洁轮、第二清洁轮上出现残胶,从而抑制对电路基板的清洁造成影响。
7.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清洁轮和所述第二清洁轮设置成能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第一清洁轮和第二清洁轮设置成能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因此,在长时间不工作时,
可将第一清洁轮和第二清洁轮切换至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有助于抑制粘性材料在第一清洁轮与第二清洁轮之间传递。
9.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中,优选还包括: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使所述第一粘尘轮和所述第一清洁轮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上下方向移动;以及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使所述第二粘尘轮和所述第二清洁轮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上下方向移动。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使第一粘尘轮和第一清洁轮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上下方向移动;以及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使第二粘尘轮和第二清洁轮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能方便地使第一粘尘轮和第一清洁轮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且能方便地使第二粘尘轮和第二清洁轮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
11.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中,优选还包括: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使所述第一粘尘轮和所述第一清洁轮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上下方向移动,且使所述第一清洁轮和所述第二清洁轮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上下方向移动;以及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使所述第二粘尘轮和所述第二清洁轮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上下方向移动。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使第一粘尘轮和第一清洁轮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上下方向移动;以及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使第二粘尘轮和第二清洁轮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能方便地使第一粘尘轮和第一清洁轮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且能方便地使第二粘尘轮和第二清洁轮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并且,第一驱动部还使第一清洁轮和第二清洁轮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与另外设置使第一清洁轮和第二清洁轮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其它驱动部的情况相比,有助于降低制造成本。
13.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源,该第一驱动源支承于所述基座;第一粘尘轮支承部,该第一粘尘轮支承部设置成能相对于所述基座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粘尘轮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所述第一驱动源经由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而驱动所述第一粘尘轮沿上下方向移动;以及第一清洁轮支承部,该第一清洁轮支承部设置成能相对于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清洁轮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一清洁轮支承部,所述第一驱动源依次经由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和所述第一清洁轮支承部而驱动所述第一清洁轮沿上下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清洁轮支承部和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中的一方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孔或槽,在所述第一清洁轮支承部和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中的另一方设置有销状件,该销状件以能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所述孔或槽,且使所述第一清洁轮支承部能在所述销状件从下方与所述孔或槽的内壁面抵接时随着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的向上移动而一起向上移动。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驱动源,该第一驱动源支承于所述基座;第一粘尘轮支承部,该第一粘尘轮支承部设置成能相对于所述基座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粘尘轮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所述第一驱动源经由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而驱动所述第一粘尘轮沿上下方向移动;以及第一清洁轮支承部,该第一清洁轮支承部设置成能相对于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清
洁轮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一清洁轮支承部,所述第一驱动源依次经由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和所述第一清洁轮支承部而驱动所述第一清洁轮沿上下方向移动,在所述第一清洁轮支承部和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中的一方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孔或槽,在所述第一清洁轮支承部和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中的另一方设置有销状件,该销状件以能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所述孔或槽,且使所述第一清洁轮支承部能在所述销状件从下方与所述孔或槽的内壁面抵接时随着所述第一粘尘轮支承部的向上移动而一起向上移动,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实现第一驱动部对第一粘尘轮和第一清洁轮双方的驱动。
15.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驱动源是气缸。
16.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驱动源,该第二驱动源支承于所述基座;以及第二粘尘轮支承部,该第二粘尘轮支承部设置成能相对于所述基座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第二粘尘轮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第二粘尘轮支承部,所述第二驱动源经由所述第二粘尘轮支承部而驱动所述第二粘尘轮沿上下方向移动。
17.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驱动源是气缸。
18.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中,优选还包括: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施加使所述第一粘尘轮与所述第一清洁轮彼此靠近的弹力;以及第二施力部件,该第二施力部件施加使所述第二粘尘轮与所述第二清洁轮彼此靠近的弹力。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还包括: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施加使第一粘尘轮与第一清洁轮彼此靠近的弹力;以及第二施力部件,该第二施力部件施加使第二粘尘轮与第二清洁轮彼此靠近的弹力,因此,在工作时,能利用第一施力部件方便地使第一粘尘轮与第一清洁轮相互抵接,且能利用第二施力部件方便地使第二粘尘轮与第二清洁轮相互抵接,从而确保第一粘尘轮、第二粘尘轮对第一清洁轮、第二清洁轮的除尘效果。
20.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清洁装置中,优选还包括主驱动部,该主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清洁轮或所述第二清洁轮旋转。
21.(实用新型效果)
22.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粘尘轮和第一清洁轮设置成能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和/或,第二粘尘轮和第二清洁轮设置成能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因此,在长时间不工作时,可将第一粘尘轮和第一清洁轮切换至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或者将第二粘尘轮和第二清洁轮切换至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由此,有助于抑制因第一粘尘轮、第二粘尘轮外周面的粘性材料长期接触第一清洁轮、第二清洁轮而导致在第一清洁轮、第二清洁轮上出现残胶,从而抑制对电路基板的清洁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23.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的立体图。
24.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的另一立体图。
25.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的局部立体图。
26.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的另一局部立体图。
27.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28.(符号说明)
29.1清洁装置
30.10基座
31.11底板
32.12顶板
33.13侧板
34.131第一引导孔
35.132第二引导孔
36.17保持座
37.18连接板
38.19支撑座
39.191支撑板
40.192支撑脚
41.21第一粘尘轮
42.211轮主体
43.212粘接层
44.22第一清洁轮
45.23第二清洁轮
46.24第二粘尘轮
47.241轮主体
48.242粘接层
49.31第一驱动部
50.311第一驱动源
51.312第一粘尘轮支承部
52.3121第一连接板
53.3122第一分离板
54.313第一清洁轮支承部
55.3131第二分离板
56.32第二驱动部
57.321第二驱动源
58.322第二粘尘轮支承部
59.3221第二连接板
60.3222动力导向板
61.41第一施力部件
62.42第二施力部件
63.50主驱动部
64.51第三驱动源
65.52传动部
66.521第一带轮
67.522第二带轮
68.523传动带
69.61第一导向板
70.62第二导向板
71.ck长孔
具体实施方式
72.下面,结合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的另一立体图,图3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的另一局部立体图,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73.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且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将x方向的另一侧设为x2,将y方向的一侧设为y1,将y方向的另一侧设为y2,将z方向的一侧设为z1,将z方向的另一侧设为z2,并且,z方向例如与实际中的上下方向一致,且z1方向对应于上方,z2方向对应于下方。
74.(清洁装置的整体结构)
75.如图1和图2所示,清洁装置1包括:基座10;以及以轴线相互平行的方式沿z方向依次排列并能旋转地支承于基座10的第一粘尘轮21、第一清洁轮22、第二清洁轮23和第二粘尘轮24。并且,第一粘尘轮21和第一清洁轮22设置成能沿z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第二粘尘轮24和第二清洁轮23设置成能沿z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
76.此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粘尘轮21、第一清洁轮22、第二清洁轮23和第二粘尘轮24从z1方向朝z2方向依次排列。并且,第一清洁轮22和第二清洁轮23设置成能沿z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
77.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清洁装置1还包括:第一驱动部31,该第一驱动部31使第一粘尘轮21和第一清洁轮22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z方向移动;以及第二驱动部32,该第二驱动部32使第二粘尘轮24和第二清洁轮23中的一方相对于另一方沿z方向移动。
78.此外,如图5所示,清洁装置1还包括:第一施力部件41,该第一施力部件41施加使第一粘尘轮21与第一清洁轮22彼此靠近的弹力;以及第二施力部件42,该第二施力部件42施加使第二粘尘轮24与第二清洁轮23彼此靠近的弹力。
79.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清洁装置1还包括主驱动部50,该主驱动部50驱动第一清洁轮22或第二清洁轮23旋转。
80.(基座的结构)
81.如图1和图2所示,基座10包括:底板11;在z方向上与底板11隔开间隔设置的顶板12;以及将底板11与顶板12连接在一起的侧板13。
82.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底板11以厚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在底板11的z2方向侧设置有支撑座19,该支撑座19支撑于地面等,包括支撑板191和多个支撑脚192。支撑板191以板厚与z方向一致的方式与底板11隔开间隔地设置于底板11的z2方向侧,且经由板厚与y方向一致的连接板18与底板11连接,多个支撑脚192设置于支撑板191的周缘,且从
支撑板191朝向z2方向侧延伸而支撑于地面等。
83.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顶板12也以厚度方向与z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且以与底板11在z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设置于底板11的z1方向侧。
84.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侧板13沿z方向延伸,且将底板11的x方向的两端与顶板12的x方向的两端连接。
85.(第一粘尘轮的结构)
86.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粘尘轮21呈轴线沿x方向延伸的辊状。第一粘尘轮21经由后述的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间接地支撑于基座10。
87.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粘尘轮21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辊状的轮主体211;以及设置于轮主体211的外周面的粘接层212。轮主体211的x方向的两端能旋转地支承于后述的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并且,粘接层212例如由在轮主体211的外周面上卷绕多层的聚丙烯膜构成。在粘接层212的最外周的层因对第一清洁轮22进行除尘而变脏时,例如可将该最外周的层撕去,由此,可利用粘接层212的次外周的层继续对第一清洁轮22进行除尘。
88.(第一清洁轮的结构)
89.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清洁轮22呈轴线沿x方向延伸的辊状。第一清洁轮22经由后述的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和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间接地支撑于基座10。
90.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清洁轮22位于第一粘尘轮21的z2方向侧,第一清洁轮22的x方向的两端能旋转地支承于后述的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并且,第一清洁轮22的x方向的尺寸与第一粘尘轮21的x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但第一清洁轮22的直径小于第一粘尘轮21的直径。
91.此外,第一清洁轮22的外周面例如由室温下能硫化的材料构成。
92.(第二清洁轮的结构)
93.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清洁轮23呈轴线沿x方向延伸的辊状。第二清洁轮22直接支撑于基座10。并且,第二清洁轮22在z方向上相对于基座10固定。
94.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清洁轮23位于第一清洁轮22的z2方向侧,第二清洁轮23的x方向的两端能旋转地支承于基座10的侧板13。并且,第二清洁轮23的x方向的尺寸与第一清洁轮22的x方向的尺寸相同,且第二清洁轮23的直径与第一清洁轮22的直径相同。
95.此外,第二清洁轮23的外周面例如由室温下能硫化的材料构成。
96.(第二粘尘轮的结构)
97.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粘尘轮24呈轴线沿x方向延伸的辊状。第二粘尘轮24经由后述的第二粘尘轮支承部322间接地支撑于基座10。
98.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粘尘轮24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辊状的轮主体241;以及设置于轮主体241的外周面的粘接层242。轮主体241的x方向的两端能旋转地支承于后述的第二粘尘轮支承部322。并且,粘接层242例如由在轮主体241的外周面上卷绕多层的聚丙烯膜构成。
99.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粘尘轮24位于第一清洁轮22的z2方向侧,第二粘尘轮24的x方向的两端能旋转地支承于后述的第二粘尘轮支承部322。并且,第二粘尘轮24的x方向的尺寸与第一粘尘轮21的x方向的尺寸相同,且第二粘尘轮24的直径与第一粘尘轮21的直径相同。
100.(第一驱动部的结构)
101.如图1至图5所示,第一驱动部31包括:第一驱动源311,该第一驱动源311支承于基座10;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该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设置成能相对于基座10沿z方向移动,第一粘尘轮21能旋转地支承于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第一驱动源311经由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而驱动第一粘尘轮21沿z方向移动;以及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该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设置成能相对于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沿z方向移动,第一清洁轮22能旋转地支承于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第一驱动源311依次经由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和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而驱动第一清洁轮22沿z方向移动。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和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中的一方设置有沿z方向延伸的长孔ck(在图示的例子中是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设有长孔ck),在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和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中的另一方设置有销状件(未图示),该销状件以能沿z方向移动的方式插入长孔ck,且使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能在销状件从z2方向侧与长孔ck的内壁面抵接时随着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的朝向z1方向侧的移动而一起朝向z1方向侧移动。
102.此外,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第一驱动源311是气缸,该气缸的缸体固定于基座10的顶板12,该气缸的缸杆从缸体朝z1方向突出,且能沿z方向往复移动。
103.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包括第一连接板3121和一对第一分离板3122。第一连接板3121呈板厚与z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于顶板12的z1方向侧,作为第一驱动源311的气缸的缸杆的z1方向侧的端部固定于第一连接板3121(在图示的例子中固定于第一连接板3121的x方向和y方向的中央,但并不局限于此)。一对第一分离板3122以板厚与x方向一致的方式分别从第一连接板3121的x方向的两端朝向z2方向延伸而贯穿顶板12的x方向的两端部附近,第一粘尘轮21的x方向的两端能旋转地支承于一对第一分离板3122的比顶板12靠z2方向侧的部分。
104.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包括一对第二分离板3131,这一对第二分离板3131以板厚与x方向一致的方式在x方向上隔开间隔设置,且设有上述长孔ck。并且,一对第二分离板3131中的x1方向侧的第二分离板3131经由上述长孔ck和销状件而与一对第一分离板3122中的x1方向侧的第一分离板3122可动地连接,一对第二分离板3131中的x2方向侧的第二分离板3131经由上述长孔ck和销状件而与一对第一分离板3122中的x2方向侧的第一分离板3122可动地连接。并且,第二分离板3131的z1方向的一部分与第一分离板3122的z2方向的一部分重叠,在第二分离板3131与第一分离板3122之间还可形成限位引导结构,以使得第二分离板3131相对于第一分离板3122只能沿z方向移动。并且,第一清洁轮22的x方向的两端能旋转地支承于一对第二分离板3131。
105.此外,如图3所示,在第一粘尘轮21的x方向的两端设置有一对第一导向板61,这一对第一导向板61将第一粘尘轮21的x方向的两端支撑成能旋转。并且,一对侧板13分别具有供第一导向板61沿z方向移动自如地嵌入的第一引导孔131。并且,在各侧板13上还分别固定有保持座17,在保持座17与第一导向板61之间设置有作为第一施力部件41的能沿z方向伸缩的螺旋弹簧。
106.(第二驱动部的结构)
107.如图1至图5所示,第二驱动部32包括:第二驱动源321,该第二驱动源321支承于基座10;以及第二粘尘轮支承部322,该第二粘尘轮支承部322设置成能相对于基座10沿z方向
移动,第二粘尘轮24能旋转地支承于第二粘尘轮支承部322,第二驱动源321经由第二粘尘轮支承部322而驱动第二粘尘轮24沿z方向移动。
108.此外,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第二驱动源321是气缸,该气缸的缸体固定于基座10的底板11,该气缸的缸杆从缸体朝z1方向突出,且能沿z方向往复移动。
109.此外,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第二粘尘轮24的x方向的两端设置有一对第二导向板62,这一对第二导向板62将第二粘尘轮24的x方向的两端支撑成能旋转。并且,一对侧板13分别具有供第二导向板62沿z方向移动自如地嵌入的第二引导孔132。并且,第二粘尘轮支承部322具有第二连接板3221和一对动力导向板3222。第二连接板3221以板厚与z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于底板11与第二粘尘轮24之间,作为第二驱动源321的气缸的缸杆的z1方向侧的端部固定于第二连接板3221(在图示的例子中固定于第二连接板3221的x方向和y方向的中央,但并不局限于此)。一对动力导向板3222从第二连接板3221的x方向的两端朝向z1方向延伸。并且,在动力导向板3222与第二导向板62之间设置有作为第二施力部件42的能沿z方向伸缩的螺旋弹簧。
110.(主驱动部的结构)
111.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主驱动部50包括第三驱动源51和传动部52。
112.此外,如图1、图2和图5所示,第三驱动源51是马达,且以旋转轴与x方向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底板11,传动部52包括安装于马达的旋转轴的第一带轮521、安装于第二清洁轮23的x方向的端部(在图示的例子中是x2方向侧的端部,但并不局限于此)的第二带轮522以及架设于第一带轮521和第二带轮522的传动带523,以将上述马达的旋转传递给第二清洁轮23。
113.(清洁装置的动作)
114.1)在清洁装置1工作时
115.作为第一驱动源311的气缸的杠杆处于缩入状态,在第一施力部件41及重力的作用下,第一粘尘轮21与第一清洁轮22保持接触,第一清洁轮22与第二清洁轮23(固定不动)保持接触。
116.另一方面,作为第二驱动源321的气缸的杠杆朝向z1方向伸出而朝向z1方向推动第二连接板3221,从而带动动力导向板3222将第二施力部件42朝向z1方向按压,由此,第二施力部件42推顶第二导向板62,使第二粘尘轮24与第二清洁轮23保持接触。
117.2)在清洁装置1长时间不工作时
118.作为第一驱动源311的气缸的杠杆朝向z1方向伸出而朝向z1方向推动第一连接板3121,第一连接板3121带动第一分离板3122将第一粘尘轮21朝向z1方向移动,接着,作为第一驱动源311的气缸的杠杆进一步朝向z1方向伸出,由此,第二分离板3131会被第一分离板3122带动而朝向z1方向移动,从而将第一清洁轮22提起,使第一清洁轮22与第二清洁轮23分离。
119.另一方面,作为第二驱动源321的气缸的杠杆处于缩入状态,第二连接板3221及动力导向板3222将在其自身重力及作为第二驱动源321的气缸的下拉下回落至最低状态,第二施力部件42也与动力导向板3222一起下落,第二粘尘轮24和第二导向板62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也下落而与第二清洁轮23保持分离。
120.(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12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1,第一粘尘轮21和第一清洁轮22设置成能沿z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和/或,第二粘尘轮24和第二清洁轮23设置成能沿z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因此,在长时间不工作时,可将第一粘尘轮21和第一清洁轮22切换至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或者将第二粘尘轮24和第二清洁轮23切换至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由此,有助于抑制因第一粘尘轮21、第二粘尘轮24外周面的粘性材料长期接触第一清洁轮22、第二清洁轮23而导致在第一清洁轮22、第二清洁轮23上出现残胶,从而抑制对电路基板等被清洁对象的清洁造成影响。
12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123.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清洁对象,不局限于电路基板等板状部件,还可以是其它部件。
124.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粘尘轮21、第一清洁轮22、第二清洁轮23和第二粘尘轮24从z1方向朝z2方向依次排列,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一粘尘轮21、第一清洁轮22、第二清洁轮23和第二粘尘轮24也可设置成从z2方向朝z1方向依次排列。
125.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粘尘轮21、第一清洁轮22、第二清洁轮23和第二粘尘轮24的x方向的尺寸和直径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
126.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清洁轮22和第二清洁轮23设置成能沿z方向相对移动,以在外周面相互抵接与外周面相互分离的状态之间切换,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设置成第一清洁轮22和第二清洁轮23在z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的。
127.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清洁轮22在z方向上相对于基座10固定,但并不局限于此,第二清洁轮22也可设置成能相对于基座10在z方向上移动。
128.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部31同时驱动第一粘尘轮21和第一清洁轮22在z方向上移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分别设置不同的驱动部来驱动第一粘尘轮21和第一清洁轮22移动。
129.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清洁轮支承部313和第一粘尘轮支承部312中的一方设置有沿z方向延伸的长孔ck,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形成其它形状的孔或者槽来代替上述长孔ck。
130.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一施力部件41和第二施力部件42,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省略第一施力部件41和第二施力部件42。
131.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源311和第二驱动源321分别是气缸,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采用马达等其它部件。
132.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情况,也可省略第一驱动部31、第二驱动部32和主驱动部50。
133.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在其范围内,能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分自由组合,或是将实施方式中的各个部分适当变形、省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