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生产废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67176发布日期:2022-06-29 05:03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生产废水回收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混凝土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生产废水回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混凝土,简称为砼,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混凝土在当今社会中的各种建筑物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混凝土的使用量、使用范围在建筑业更是无可出其右。
3.在现有的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生产设备会直接排出废水,冲刷场地也会产生大量的废水,混凝土生产废水多为碱性,上述废水若直接排放,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混凝土生产废水回收处理装置。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混凝土生产废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沉淀池、吸附箱体和酸碱调节池,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过滤桶,所述过滤桶包括:碎石过滤桶、细沙过滤桶和桶盖,所述碎石过滤桶、细沙过滤桶均为上端开口的桶状结构,所述细沙过滤桶套设于所述碎石过滤桶的外部,所述细沙过滤桶的内壁与所述碎石过滤桶的外壁之间形成细沙过滤腔,所述碎石过滤桶和细沙过滤桶的上端面齐平,且所述桶盖扣合于所述碎石过滤桶和细沙过滤桶的上端,所述桶盖垂直贯穿设有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的上端与废水排水管相连接,所述进水管道的下端伸入所述碎石过滤桶中,所述碎石过滤桶包括:桶身骨架a和嵌设于桶身骨架a之间的过滤网a,所述过滤网a用于过滤碎石,所述细沙过滤桶包括:桶身骨架b和嵌设于桶身骨架b之间的过滤网b,所述过滤网b用于过滤细沙;
7.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口,当沉淀池长时间工作后,将排泥口开启,将底部沉淀物排出,所述沉淀池的侧端设置有溢流口,所述溢流口与所述吸附箱体的进水口a相连通,所述吸附箱体内设置有活性炭吸附网,所述吸附箱体的出水口a与所述酸碱调节池的进水口b相连接,所述酸碱调节池用于调节废水的ph值,所述酸碱调节池设置有出水口b,经过处理的废水通过所述出水口b流出。
8.进一步的,所述桶盖的下端设置有圆形的密封挡环a和密封挡环b,所述密封挡环a与所述碎石过滤桶的上端开口相配合,所述密封挡环b与所述细沙过滤桶的上端开口相配合,通过设置桶盖和密封挡环a、密封挡环b,对碎石过滤桶和细沙过滤桶的上端进行封闭,防止未过滤的废水从碎石过滤桶和细沙过滤桶的上方溢出。
9.进一步的,所述细沙过滤桶通过桶体安装架a架设于所述沉淀池的内部上方,所述
桶体安装架a包括安装环a和多个连接杆a,水平设置的所述安装环a的侧端通过多个连接杆a与所述沉淀池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细沙过滤桶的上端侧壁沿周向固定有限位挡环a,所述细沙过滤桶伸入所述安装环a中,且所述限位挡环a的下端抵触于所述安装环a的上端。
10.进一步的,所述碎石过滤桶通过桶体安装架b架设于所述细沙过滤桶的内部上方,所述桶体安装架b包括安装环b和多个连接杆b,水平设置的所述安装环b的侧端通过多个连接杆b与所述细沙过滤桶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碎石过滤桶的上端侧壁沿周向固定有限位挡环b,所述碎石过滤桶伸入所述安装环b中,且所述限位挡环b的下端抵触于所述安装环b的上端。
11.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挡环a和所述限位挡环b侧端均设置有多个吊环,便于将碎石过滤桶和细沙过滤桶从沉淀池中提出,提高生产的效率。
12.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口a和所述出水口a分别设置于所述吸附箱体相对的两侧端,所述吸附箱体内部沿水流的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活性炭吸附网。
13.进一步的,所述酸碱调节池的上方设置有酸液管,所述酸液管向所述酸碱调节池内注入酸液,所述酸碱调节池内设置有ph值传感器,所述ph值传感器用于测量酸碱调节池内废水的ph值,更优的,所述酸碱调节池还设置有搅拌装置,用于对废水进行搅拌,加速酸碱中和。
14.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道、进水口a、进水口b和出水口b均设置有电磁阀,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关,控制废水在各处理部件中的时间,使得处理更加有效。
15.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一、本实用新型设置有沉淀池、吸附箱体和酸碱调节池,依次对混凝土生产废水进行砂石过滤、活性吸附和ph值调节,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17.二、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碎石过滤桶和细沙过滤桶,分别对大尺寸的碎石和小尺寸的细沙进行过滤,可进行分类回收。
18.三、本实用新型中碎石过滤桶和细沙过滤桶采用分离式设计,便于在过滤桶装满后,分别提出,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沉淀池的俯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桶盖的仰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桶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过滤桶的剖视图。
25.图6为图5的a处放大图。
26.图中:1为沉淀池,11为排泥口,12为溢流口,2为吸附箱体,21为进水口a,22为出水口a,23为活性炭吸附网,3为酸碱调节池,31为进水口b,32为出水口b,33为酸液管,34为ph值传感器,35为搅拌装置,4为过滤桶,41为碎石过滤桶,411为限位挡环b,42为细沙过滤桶,421为桶身骨架b,422为过滤网b,423为限位挡环a,43为桶盖,431为进水管道,432为密封挡环a,433为密封挡环b,5为桶体安装架a,51为安装环a,52为连接杆a,6为桶体安装架b,61为
安装环b,62为连接杆b,7为吊环。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28.一种混凝土生产废水回收处理装置,包括:依次相连的沉淀池1、吸附箱体2和酸碱调节池3,所述沉淀池1内设置有过滤桶4,所述过滤桶4包括:碎石过滤桶41、细沙过滤桶42和桶盖43,所述碎石过滤桶41、细沙过滤桶42均为上端开口的桶状结构,所述细沙过滤桶42套设于所述碎石过滤桶41的外部,所述细沙过滤桶42的内壁与所述碎石过滤桶41的外壁之间形成细沙过滤腔,所述碎石过滤桶41和细沙过滤桶42的上端面齐平,且所述桶盖43扣合于所述碎石过滤桶41和细沙过滤桶42的上端,所述桶盖43垂直贯穿设有进水管道431,所述进水管道431的上端与废水排水管相连接,所述进水管道431的下端伸入所述碎石过滤桶41中,所述碎石过滤桶41包括:桶身骨架a和嵌设于桶身骨架a之间的过滤网a,所述过滤网a用于过滤碎石,所述细沙过滤桶42包括:桶身骨架b421和嵌设于桶身骨架b421之间的过滤网b422,所述过滤网b422用于过滤细沙;
29.所述沉淀池1的底部设置有排泥口11,所述沉淀池1的侧端设置有溢流口12,所述溢流口12与所述吸附箱体2的进水口a21相连通,所述吸附箱体2的出水口a22与所述酸碱调节池3的进水口b31相连接,所述进水口a21和所述出水口a22分别设置于所述吸附箱体2相对的两侧端,所述吸附箱体2内部沿水流的方向依次设置有多个活性炭吸附网23,所述酸碱调节池3用于调节废水的ph值,所述酸碱调节池3设置有出水口b32,经过处理的废水通过所述出水口b32流出,所述酸碱调节池3的上方设置有酸液管33,所述酸液管33向所述酸碱调节池3内注入酸液,所述酸碱调节池3内设置有ph值传感器34,所述ph值传感器34用于测量酸碱调节池内废水的ph值,所述酸碱调节池3内还设置有搅拌装置35。
30.所述桶盖43的下端设置有圆形的密封挡环a432和密封挡环b433,所述密封挡环a432与所述碎石过滤桶41的上端开口相配合,所述密封挡环b433与所述细沙过滤桶42的上端开口相配合。
31.所述细沙过滤桶42通过桶体安装架a5架设于所述沉淀池1的内部上方,所述桶体安装架a5包括安装环a51和多个连接杆a52,水平设置的所述安装环a51的侧端通过多个连接杆a52与所述沉淀池1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细沙过滤桶42的上端侧壁沿周向固定有限位挡环a423,所述细沙过滤桶42伸入所述安装环a51中,且所述限位挡环a423的下端抵触于所述安装环a51的上端。
32.所述碎石过滤桶41通过桶体安装架b6架设于所述细沙过滤桶42的内部上方,所述桶体安装架b6包括安装环b61和多个连接杆b62,水平设置的所述安装环b61的侧端通过多个连接杆b62与所述细沙过滤桶42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碎石过滤桶41的上端侧壁沿周向固定有限位挡环b411,所述碎石过滤桶41伸入所述安装环b61中,且所述限位挡环b411的下端抵触于所述安装环b61的上端。
33.所述限位挡环a423和所述限位挡环b411侧端均设置有多个吊环7。
34.所述进水管道431、进水口a21、进水口b31和出水口b32均设置有电磁阀。
35.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36.废水处理流程:混凝土生产废水由进水管道431进入到碎石过滤桶41中,经由过滤
网a对碎石进行过滤,之后进入细沙过滤腔中,经由过滤网b对细沙进行过滤,之后进入到沉淀池1中,废水于沉淀池中进行沉淀,沉淀物积于沉淀池1底部,废水经过沉淀后由溢流口12进入到吸附箱体2中,之后进行活性炭吸附,之后由出水口a22流出,由进水口b31进入酸碱调节池3中,酸液管33向所述酸碱调节池3内注入酸液,搅拌装置35对废水进行搅拌,加速酸碱中和,并由ph值传感器34对ph值进行测量,当ph值达到要求时,开启出水口b的电磁阀,处理后的废水流出。
37.当完成废水处理或过滤桶装满时,开启桶盖,使用提升机勾住吊环,即可将碎石过滤桶41、细沙过滤桶42吊出。
38.上述实施方式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效果,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熟悉此技术的人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进。因此,凡举所述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