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水盾构隧道污水循环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63627发布日期:2022-04-30 12:00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泥水盾构隧道污水循环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建筑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水盾构隧道污水循环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2.泥水盾构施工中的污水经过逐级泵压汇集至始发井口的污水汇集处等待进一步处理,目前,一般的处理方法是使用清水泵将经过沉淀处理的清水抽排至地面的市政管道内,然后再依靠人工清理始发井口沉淀的淤泥,具体过程耗时费力,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这种简单的粗排方式只能将污水中的固体颗粒通过沉降方式进行简单的物理分离,却无法对污水中的酸性物质加以中和,更不能有效降解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这些看似清亮的排污水进入污水管道后,如果没有进行彻底的后处理,势必对周围环境和土壤水层造成污染破坏,而且如果污水在前端没有做好充分的降解中和,那么进入后端则会使得污水的处理工序更为纷繁复杂,处理设备工作负荷超载,储容场地空间捉襟见肘,成本消耗也会成倍增加;而对于沉淀下来的物质,也会因为细密板结等因素导致清运工作耗时费力,造成巨大的人工成本的消耗。
3.因此,对于泥水盾构施工中的污水来说,在始发井口的污水汇集处就做好前端处理十分必要,不仅能为后处理节约排污资源,大幅减少降解成本,也能为沉淀物质清运提供便利,节约人工成本,更能为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提供可靠保障。
4.现有专利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520964318.1公开了一种泥水盾构隧道污水循环利用装置,包括污水箱和泥浆管路和支撑柱,所述污水箱的进水口通过第一污水管道与始发井连通,所述污水箱的出水口通过第二污水管道与所述泥浆管路进水口连通,所述污水箱底部设置所述支撑柱;所述第一污水管道的进水口处设置第一水泵,所述第二污水管道中间设置第二水泵。该实用新型避免了污水外排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存在的缺陷是,未能够对排放的污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及如何进行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泥水盾构隧道污水循环利用装置,所述污水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一级输水装置、污水处理装置和二级输水装置,污水处理装置的两端分别与一级输水装置的输出端和二级输水装置的输入端连接,一级输水装置的输入端与始发井连通,二级输水装置的输出端通往循环水再利用设备;其中,一级输水装置包括第一抽水泵、第一抽水管和第一排水管,第一抽水管的左端深入始发井内,右端与第一抽水泵的输入端连通,第一抽水泵的输出端与第一排水管的左端连通,第一排水管的右端深入污水处理装置内;二级输水装置包括第二抽水泵、第二抽水管和第二排水管,第二抽水管的下端深入污水处理装置内,上端与第二抽水泵的输入端连通,第二抽水泵的输出端与第二排水管的下端连通,第二排水管的上端通往循环水再利用设备;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箱,污水箱为纵截面呈阶梯式向上扩大的长方形箱体,长方形箱体内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消
毒层、吸附层和过滤层,污水箱的箱壁上设有连通第一排水管的第一管口,连通第二抽水管的第二管口、用于排除颗粒物的第一排污管和用于排除沉淀物的第二排污管;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沉淀物清理组件,沉淀物清理组件包括设置在污水箱左侧的电机和左传动副,设置在过滤层上面的上蛟龙,设置在过滤层下面的下蛟龙,以及设置在污水箱右侧的右传动副,下蛟龙的左端穿过污水箱的侧壁与电机轴心相对的固定连接,上蛟龙通过左传动副和右传动副与下蛟龙转动连接,上蛟龙和下蛟龙在电机的驱动下依靠转动的螺旋叶片将颗粒物和沉淀物分别从第一排污管和第二排污管排除。
6.进一步的,所述消毒层为设置在污水箱箱体内上部的长方形盒体,消毒层与污水箱顶壁上设有的进料斗,消毒层与进料斗的进料口连通,通过进料斗向消毒层投放消毒液。
7.进一步的,所述吸附层为设置在消毒层下面的带有若干渗漏孔的长条形壳体,长条形壳体的纵截面呈倒梯形,长条形壳体内放置对有毒物质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颗粒。
8.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层的顶面呈水平设置的下凹型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弧面半径与上蛟龙的外缘半径相应;所述过滤层的底面呈水平设置的上凸型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弧面半径与下蛟龙的外缘半径相应。
9.进一步的,所述上蛟龙和下蛟龙均沿轴向竖直的设置,以用来清理过滤层顶面和底面的清洗刷。
10.进一步的,所述左传动副包括左主动轮和与左主动轮上下相对设置的左被动轮,右传动副包括右主动轮和与右主动轮上下相对设置的右被动轮。
11.进一步的,所述左被动轮与左主动轮通过v型带转动连接,右被动轮与右主动轮通过v型带转动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污管和第二排污管的右端连通,且第二排污管的右端设有闸阀。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污管设置在污水箱右侧壁的最低处。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抽水管的管口外设有防护罩。
15.本发明所述污水循环利用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1.本发明所述污水循环利用装置通过设置消毒层、吸附层和过滤层,有效解决了泥水盾构隧道污水消毒、净化和循环再利用的问题,极大的节约了水资源,也有效降低了污水后端处理的成本,经济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可观。
17.2.本发明所述污水循环利用装置通过设置沉淀物清理组件在确保污水消毒降解再循环的同时,还能高效解决清除沉淀物耗时费力的问题,既保证了污水处理质量,还很好的节省了人工清淤的成本,复合效应明显。
18.3.本发明所述污水循环利用装置创造性提出上蛟龙和下蛟龙联动结构,从而实现了对过滤网的顶面和底面的沉淀物同时进行清理,清洗刷的设置进一步使得滞留在过滤网上的杂质得到很好的清刷,使清洁效果持久高效。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所述污水循环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21.图中所示:1-一级输水装置,1.1第一抽水泵、1.2-第一抽水管、1.3-第一排水管,
2-污水处理装置,2.1-污水箱,2.1.1-第一管口、2.1.2-第二管口、2.1.3-第一排污管、2.1.4-第二排污管、2.1.5-进料斗、2.1.6-闸阀,2.2-消毒层,2.3-吸附层、2.4-过滤层,2.5-沉淀物清理组件,2.5.1-电机、2.5.2-下蛟龙、2.5.3-上蛟龙,2.5.4-左传动副,2.5.4.1-左主动轮、2.5.4.2-左被动轮,2.5.5-右传动副,2.5.5.1-右主动轮、2.5.5.2-右被动轮,2.5.6-v型带、2.5.7-清洗刷,3-二级输水装置,3.1-第二抽水泵、3.2-第二抽水管、3.2.1-防护罩、3.3-第二排水管,4-始发井。
具体实施方式
22.现结合说明书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述污水循环利用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23.如图1~2所示,所述污水循环利用装置型包括一级输水装置1、污水处理装置2和二级输水装置3,污水处理装置2的两端分别与一级输水装置1的输出端和二级输水装置3的输入端连接,一级输水装置1的输入端与始发井4连通,二级输水装置3的输出端通往循环水再利用设备;其中,一级输水装置1包括第一抽水泵1.1、第一抽水管1.2和第一排水管1.3,第一抽水管1.2的左端深入始发井4内,右端与第一抽水泵1.1的输入端连通,第一抽水泵1.1的输出端与第一排水管1.3的下端连通,第一排水管1.3的上端深入污水处理装置2内;二级输水装置3包括第二抽水泵3.1、第二抽水管3.2和第二排水管3.3,第二抽水管3.2的下端深入污水处理装置2内,上端与第二抽水泵3.1的输入端连通,第二抽水泵3.1的输出端与第二排水管3.3的下端连通,第二排水管3.3的上端通往循环水再利用设备;污水处理装置2包括污水箱2.1,污水箱2.1为纵截面呈阶梯式向上扩大的长方形箱体,长方形箱体内由上而下依次设置消毒层2.2、吸附层2.3和过滤层2.4,污水箱2.1的箱壁上设有连通第一排水管1.3的第一管口2.1.1,连通第二抽水管3.2的第二管口2.1.2、用于排除颗粒物的第一排污管2.1.3和用于排除沉淀物的第二排污管2.1.4;污水处理装置2还包括沉淀物清理组件2.5,沉淀物清理组件2.5包括设置在污水箱2.1左侧的电机2.5.1和左传动副2.5.4,设置在过滤层2.4上面的上蛟龙2.5.3,设置在过滤层2.4下面的下蛟龙2.5.2,以及设置在污水箱2.1右侧的右传动副2.5.5,下蛟龙2.5.2的左端穿过污水箱2.1的侧壁与电机2.5.1轴心相对的固定连接,上蛟龙2.5.3通过左传动副2.5.4和右传动副2.5.5与下蛟龙2.5.2转动连接,上蛟龙2.5.3和下蛟龙2.5.2在电机2.5.1的驱动下依靠转动的螺旋叶片将颗粒物和沉淀物分别从第一排污管2.1.3和第二排污管2.1.4排除。
24.进一步的,所述消毒层2.2为设置在污水箱2.1箱体内上部的长方形盒体,消毒层2.2与污水箱2.1顶壁上设有的进料斗2.1.5,消毒层2.2与进料斗2.1.5进料口连通,通过进料斗2.1.5向消毒层2.2投放消毒液。
25.进一步的,所述吸附层2.3为设置在消毒层2.2下面的带有若干渗漏孔的长条形壳体,长条形壳体的纵截面呈倒梯形,长条形壳体内放置对有毒物质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颗粒。
26.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层2.4的顶面呈水平设置的下凹型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弧面半径与上蛟龙2.5.3的外缘半径相应;所述过滤层2.4的底面呈水平设置的上凸型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弧面半径与下蛟龙2.5.2的外缘半径相匹配。
27.进一步的,所述上蛟龙2.5.3和下蛟龙2.5.2均沿轴向竖直的设置,以用来清理过滤层2.4顶面和底面的清洗刷2.5.7。
28.进一步的,所述左传动副2.5.4包括左主动轮2.5.4.1和与左主动轮2.5.4.1上下相对设置的左被动轮2.5.4.2,右传动副2.5.5包括右主动轮2.5.5.1和与右主动轮2.5.5.1上下相对设置的右被动轮2.5.5.2。
29.进一步的,所述左被动轮2.5.4.2与左主动轮2.5.4.1通过v型带2.5.6转动连接,右被动轮2.5.5.2与右主动轮2.5.5.1通过v型带2.5.6转动连接。
3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污管2.1.3和第二排污管2.1.4的右端连通,且第一排污管2.1.3的右端设有闸阀2.1.6。
3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污管2.1.3设置在污水箱2.1右侧壁的最低处。
3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抽水管3.2的管口外设有防护罩3.2.1。
33.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述污水循环利用装置的使用方式:使用时,先将第一抽水管1.2放入始发井4内,开启第一抽水泵1.1,同时关闭第二抽水泵3.1,闸阀2.1.6处于关闭状态,通过进料斗2.1.5向污水箱2.1加注消毒液,污水在污水箱2.1内先静置15~20分钟,让消毒液与污水充分融合,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被吸附在吸附层2.3内部的活性炭上,不能被吸附的杂质为过滤层2.4阻挡,接下来,打开第二抽水泵3.1,通过第二抽水管3.2将处理好的可循环再利用的水抽排至再循环利用设施,带净化后的污水抽排至三分之二时,打开电机2.5.1,下绞龙2.5.2和上蛟龙2.5.3同时转动,留存在过滤层2.4上面和下面的颗粒物、沉淀物在下绞龙2.5.2和上蛟龙2.5.3的螺旋叶片推力的作用下,涌向污水箱2.1的第一排污管2.1.3和第二排污管2.1.4,此时打开闸阀2.1.6,颗粒物和沉淀物随之排出污水箱2.1,清洗刷2.5.7在下绞龙2.5.2和上蛟龙2.5.3转动过程中对过滤层2.4进行清洗。
34.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任何变形、改进、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