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池塘的微生态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88646发布日期:2022-07-16 09:0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河道、池塘的微生态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水体治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池塘的微生态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2.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3.在对河道和池塘的水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投放食藻虫是一种常见的生物治理方式;食藻虫,是一种经驯化改良的可控蓝藻的低等甲壳浮游动物,经过针对性的驯化改良后,食藻虫能以水中团块的蓝绿藻、有机颗粒、菌类等作为主要的食物源;同时,食藻虫本身是鱼类最好的天然饵料,把水中蓝绿藻类或有机颗粒等转化为动物蛋白,同时又被鱼、虾类等摄食,这样可以快速形成良性生态链,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
4.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在向河道及池塘投放食藻虫时,为了提高食藻虫的净化效果,需要将食藻虫均匀抛洒在河道和池塘内的不同区域,而现有人工投放的方式存在投放均匀度较差的情况,影响生态恢复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食藻虫对河道及池塘的生态恢复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河道、池塘的微生态循环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河道、池塘的微生态循环系统,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盛放食藻虫的培养箱,所述培养箱上分别连通有用于向培养箱内部吹气的布气装置以及用于投放食藻虫的投放装置,所述布气装置包括设置在培养箱底部且与培养箱相连通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上设有单向阀,所述培养箱上设有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出端与出气管相连通。
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对食藻虫进行投放时,工作人员可以首先将食藻虫和水一同倒入到培养箱内,继而启动气泵通过出气管向培养箱内吹送气流,在单向阀的限制下,气流可以沿着出气管进入到培养箱内,而培养箱内的水不易沿着出气管流出;培养箱内的食藻虫和水会在气流的作用下均匀混合,继而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投放装置对混合均匀的食藻虫进行投放;由于食藻虫在水箱内均匀混合,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投放装置启动时间的方式,便捷的控制不同区域食藻虫的投放量,减少了人工投放的方式存在食藻虫投放不均匀的可能,从而提高了食藻虫对河道及池塘的生态恢复效果;同时,向培养箱内吹气的设置还具有增加培养箱内部水氧含量的作用,减少了培养箱内部的食藻虫因缺氧而死亡的情况,提升了食藻虫的存活率。
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投放装置包括与培养箱底部相连通的投放管,所述投放管上装设有电磁阀,所述支架上设有用于控制电磁阀通断的开关。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对食藻虫进行投放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开关控制电磁阀打开,继而培养箱内的水和食藻虫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投放管流出,从而达到了对食
藻虫进行投放的效果;同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电磁阀打开时间的方式,便捷的控制食藻虫的投放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工作人员投放食藻虫时的便捷度。
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培养箱的箱口处螺纹连接有用于封闭培养箱的箱盖,所述箱盖的内壁上设有橡胶环,所述橡胶环与培养箱朝向箱盖的端面相互抵紧。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箱盖和橡胶环的设置具有对培养箱进行密封的作用,气泵在向培养箱内吹气对培养箱内部的食藻虫进行混合时,由于培养箱整体处于密闭状态,输送到培养箱内部的气流会同时对培养箱进行增压,以便于电磁阀在打开时,培养箱内的水和食藻虫可以在气压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沿着投放管流出,且随着气压的变化,食藻虫的投放距离也会随之变化,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调节充气时间的方式,便捷的对食藻虫的投放距离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食藻虫的投放效果。
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箱盖上设有与培养箱相连通的排气管,所述箱盖上设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上穿设并螺纹连接有抵紧螺栓,所述抵紧螺栓的端部转动连接有抵紧板,所述抵紧板背离抵紧螺栓的端面上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抵紧在排气管的端面上且将排气管封闭。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食藻虫进行运输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转动抵紧螺栓驱动抵紧板带动密封垫向上移动,直至密封垫与排气管脱离将排气管打开,继而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启动气泵的方式向培养箱内部进行加氧,同时进入培养箱内部的气流可以沿着排气管流出,使得培养箱内部水氧含量在增加的同时还可以基本保持气压平衡,减少了食藻虫在运输过程中因缺氧而死亡的可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食藻虫的存活率。
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出气管上连通有布气管,所述布气管位于培养箱内,所述布气管上均匀开设有若干布气孔。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沿着出气管进入到培养箱内的气流会首先进入到布气管内,继而沿着布气管上的若干布气孔被均匀的吹送到培养箱内;布气管的设置提升了培养箱内部水与食藻虫混合均匀度的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培养箱内部的加氧效果。
15.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布气管上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封闭若干布气孔的滤网,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上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滤网连接在安装孔的孔壁上,所述布气管上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开设有与弧形板相匹配的弧形孔,所述弧形板穿设过弧形孔且与布气管相互抵紧。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滤网的设置具有阻挡食藻虫和杂物的作用,使得培养箱内的食藻虫和杂物不易进入到布气管内,减少了布气管被堵塞的可能;同时,工作人员可以定期通过将弧形板从弧形孔内抽出的方式,将弧形板和滤网从布气管上卸下,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便捷的对滤网进行清理或更换。
1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出气管的外缘设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上开设有弧形槽,所述出气管与弧形槽相通,所述布气管上连通有与出气管相匹配的安装管,所述安装管的外缘设有与弧形槽相匹配的弧形块,所述安装管对应插接在出气管内且弧形块对应插接在弧形槽内,所述培养箱内还设有用于驱动布气管升降的驱动组件。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对滤网进行清理或更换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驱动组件驱动布气管带动弧形块上升至培养箱的箱口,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便捷的对弧形板进行拆装;待需要对布气管进行安装时,工作人员可以再次利用驱动组件驱动布气管带动弧形块
向下移动,直至弧形块对应插接在弧形槽内且布气管对应插接在出气管内,从而完成布气管的安装复位;弧形块和弧形槽的设置具有导向的作用,以便于布气管可以被快速插接到出气管内进行复位。
1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培养箱内壁上的驱动架,所述驱动架上转动连接有绕线盘,所述绕线盘上绕设有线缆,所述线缆远离绕线盘的一端连接在固定块上,所述绕线盘上还设有用于驱动绕线盘转动的手轮。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需要驱动布气管上升时,工作人员可以转动手轮驱动绕线盘转动对线缆进行收线操作,在线缆的拉力作用下,布气管会带动弧形块同步向上移动;需要驱动布气管下降时,工作人员可以转动手轮驱动绕线盘转动对线缆进行放线操作,布气管和弧形块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从而达到了驱动布气管升降的效果。
2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弧形块上设有第一磁环,所述弧形槽的槽壁上对应设有与第一磁环相匹配的第二磁环,所述第一磁环抵紧吸附在第二磁环上。
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磁环和第二磁环磁性吸附力的作用下,弧形块不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弧形槽内脱离,加强了弧形块与弧形槽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以便于出气管可以稳定的通过布气管均匀的输送气流。
2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架的底部铰接有若干支撑块,所述支撑板上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支撑块上设有限位块,所述支架上对应设有若干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穿设并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所述限位块上对应开设有与限位螺栓相匹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螺栓螺纹连接在限位槽内。
2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推动支架带动滚轮转动的方式便捷的对支架的位置进行调整;同时,需要对支架的位置进行固定时,工作人员可以转动限位螺栓直至限位螺栓从限位槽内脱离,继而通过转动支撑块的方式将滚轮收纳在支架一侧,以便于支架可以直接架设在地面上,从而达到了对支架的位置进行固定的效果。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需要对食藻虫进行投放时,工作人员可以首先将食藻虫和水一同倒入到培养箱内,继而启动气泵通过出气管向培养箱内吹送气流,在单向阀的限制下,气流可以沿着出气管进入到培养箱内,而培养箱内的水不易沿着出气管流出;培养箱内的食藻虫和水会在气流的作用下均匀混合,继而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投放装置对混合均匀的食藻虫进行投放;由于食藻虫在水箱内均匀混合,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投放装置启动时间的方式,便捷的控制不同区域食藻虫的投放量,减少了人工投放的方式存在食藻虫投放不均匀的可能,从而提高了食藻虫对河道及池塘的生态恢复效果;同时,向培养箱内吹气的设置还具有增加培养箱内部水氧含量的作用,减少了培养箱内部的食藻虫因缺氧而死亡的情况,提升了食藻虫的存活率;2.箱盖和橡胶环的设置具有对培养箱进行密封的作用,气泵在向培养箱内吹气对培养箱内部的食藻虫进行混合时,由于培养箱整体处于密闭状态,输送到培养箱内部的气流会同时对培养箱进行增压,以便于电磁阀在打开时,培养箱内的水和食藻虫可以在气压和重力的双重作用下沿着投放管流出,且随着气压的变化,食藻虫的投放距离也会随之变化,使得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通过调节充气时间的方式,便捷的对食藻虫的投放距离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食藻虫的投放效果。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布气管的剖面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用于体现布气管与出气管连接关系的爆炸示意图。
29.图4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30.附图标记:1、支架;2、培养箱;3、布气装置;4、投放装置;5、出气管;6、单向阀;7、气泵;8、投放管;9、电磁阀;10、开关;11、箱盖;12、橡胶环;13、排气管;14、固定架;15、抵紧螺栓;16、抵紧板;17、密封垫;18、布气管;19、布气孔;20、滤网;21、弧形板;22、安装孔;23、固定块;24、弧形孔;25、安装块;26、弧形槽;27、安装管;28、弧形块;29、驱动架;30、绕线盘;31、线缆;32、手轮;33、第一磁环;34、第二磁环;35、支撑块;36、滚轮;37、限位块;38、限位板;39、限位螺栓;40、限位槽;41、磁块;42、铁片。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河道、池塘的微生态循环系统。
33.如图1所示,河道、池塘的微生态循环系统包括支架1,支架1上固定连接有用于盛放食藻虫的培养箱2,培养箱2的底部为漏斗状,培养箱2上分别连通有用于向培养箱2内部吹气的布气装置3以及用于投放食藻虫的投放装置4,布气装置3在启动时会向培养箱2内吹送气流,培养箱2内部的水和食藻虫会在气流的作用下均匀混合,继而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投放装置4对均匀混合后的食藻虫进行投放,相较于传统的人工投放的方式,可能会存在食藻虫在培养箱2内的分布不均匀,工作人员在利用投放器皿盛水投放时,每次盛出的食藻虫数量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进而导致食藻虫投放不均匀的情况;利用布气装置3对培养箱2内的食藻虫进行均匀混合的设置减少了食藻虫投放不均匀的可能,从而提高了食藻虫对河道及池塘的生态恢复效果。
34.如图1和图2所示,布气装置3被设置为:包括固定连接在培养箱2底部且与培养箱2相连通的出气管5,出气管5上安装有单向阀6,培养箱2上固定连接有气泵7,气泵7的输出端与出气管5远离培养箱2的一端相连通。因此,气泵7启动时会通过出气管5向培养箱2内吹送气流,在单向阀6的限制下,气流可以稳定的沿着出气管5进入到培养箱2内,而培养箱2内的水难以沿着出气管5倒流;培养箱2内的水和食藻虫会在气流的作用下均匀混合;同时,气泵7抽取外界空气向培养箱2内吹送气流的设置,还具有增加培养箱2内部水氧含量的作用,减少了培养箱2内的食藻虫因缺氧而死亡的可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食藻虫的投放效果。
35.如图1和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提升培养箱2内部食藻虫混合的均匀度和加氧效果,在出气管5远离气泵7的一端连通有布气管18,布气管18上均匀开设有若干朝向培养箱2开口方向设置的布气孔19。因此,沿着出气管5向培养箱2内部吹送的气流会首先进入到布气管18内,继而沿着布气管18上的若干布气孔19均匀的吹送到培养箱2内,进一步加强了培养箱2内部食藻虫与水之间的混合均匀度;同时,气流沿着若干布气孔19均匀吹送的设置还增大了气流与培养箱2内部水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培养箱2内部的水氧含量。
36.如图3所示,考虑到由于布气管18设置在培养箱2的底部,培养箱2内部的食藻虫可能沿着若干布气孔19进入到布气管18内部导致布气管18堵塞的情况;在布气管18上通过连
接组件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封闭若干布气孔19的滤网20;布气管18内的气流可以通过滤网20被吹送到培养箱2内,而培养箱2内的食藻虫则会被滤网20阻挡难以进入到布气管18内,从而减少了布气管18被食藻虫堵塞的可能;同时,气流通过滤网20进入到培养箱2内时,穿过滤网20的气流会被滤网20进一步打散,从而进一步增大了气流与培养箱2内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升了培养箱2的加氧效果。
37.如图3所示,连接组件被设置为包括与布气管18相匹配的弧形板21,弧形板21上开设有与滤网20相匹配的安装孔22,滤网20固定连接在安装孔22的内壁上并将安装孔22封闭,布气管18朝向培养箱2箱口的外缘上还粘接有固定块23,固定块23上沿水平方向开设有与弧形块28相匹配的弧形孔24,弧形孔24的孔壁上粘接有橡胶垫,弧形板21对应穿设在弧形孔24内,且弧形板21被抵紧在橡胶垫与布气管18之间。因此,在固定块23的限制下,弧形板21不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布气管18上脱离,从而达到了对滤网20进行安装固定的效果;同时,工作人员可以定期通过沿水平方向将弧形板21从弧形孔24内拉出的方式,将弧形板21从布气管18上卸下,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对滤网20进行清理或更换。
38.如图2和图3所示,考虑到由于布气管18位于培养箱2的底部,导致工作人员更换或清理滤网20的过程较为不便的情况;为了提升工作人员更换或清理滤网20时的便捷度,在出气管5的外缘上固定连接有环形的安装块25,安装块25的外缘与培养箱2的内壁相接触,安装块25上开设有弧形槽26,出气管5与弧形槽26相连通;布气管18上连通有与出气管5相匹配的安装管27,安装管27的外缘上粘接有环形的弧形块28,弧形块28与弧形槽26相匹配,布气管18通过安装管27对应插接在出气管5内的方式与出气管5相连通,且弧形块28对应抵紧在弧形槽26内,培养箱2的内壁上还设有用于驱动布气管18升降的驱动组件。因此,需要对滤网20进行清理或更换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驱动组件驱动布气管18升降,以便于布气管18可以上升至培养箱2的箱口处,从而提升了工作人员更换或清理滤网20时的便捷度;需要对布气管18进行复位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驱动组件驱动布气管18下降,弧形块28和弧形槽26具有导向的作用,以便于布气管18可以顺畅下降并回复至初始位置。
39.如图3所示,为了进一步加强布气管18与出气管5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在弧形块28的外缘上嵌设有第一磁环33,弧形槽26的槽壁上对应嵌设有与第一磁环33相匹配的第二磁环34,当弧形块28对应插接在弧形槽26内时,第一磁环33与第二磁环34相互抵紧吸附;在第一磁环33和第二磁环34的磁力作用下,弧形块28不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弧形槽26内脱离,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布气管18与出气管5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40.如图3所示,驱动组件被设置为包括固定连接在培养箱2内壁上的驱动架29,驱动架29上转动连接有绕线盘30,绕线盘30上绕设有线缆31,线缆31远离绕线盘3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固定块23上,绕线盘30上还同轴连接有用于驱动绕线盘30转动的手轮32。因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转动手轮32带动绕线盘30转动的方式对线缆31进行收线或放线操作,线缆31在收线时会带动布气管18克服自身重力以及第一磁环33和第二磁环34的磁力向上移动,线缆31在放线时布气管18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下落并恢复至初始位置,从而达到了驱动布气管18升降的效果,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便捷的对滤网20进行清理或更换;同时,在布气管18进行复位时,第一磁环33和第二磁环34还具有辅助复位的作用,以便于弧形块28可以在第一磁环33和第二磁环34的磁力作用下快速滑动至安装位置,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工作人员布设布气管18时的便捷度。
41.如图1所示,投放装置4被设置为:包括与培养箱2底部相连通的投放管8,投放管8上装设有电磁阀9,支架1上还设有用于控制电磁阀9通断的开关10。因此,需要对培养箱2内的食藻虫进行投放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开关10控制电磁阀9打开,继而培养箱2内的食藻虫会和水一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投放管8流出,从而达到了对食藻虫进行投放的效果,投放结束后,工作人员可以利用开关10控制电磁阀9关闭。
42.如图2所示,考虑到依靠水流对食藻虫进行投放的方式存在投放距离范围较小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提升对食藻虫的投放效果;在培养箱2的箱口处螺纹连接有用于封闭培养箱2的箱盖11,箱盖11的内壁上粘接有橡胶环12,橡胶环12被抵紧在箱盖11与培养箱2朝向箱盖11的端面之间,橡胶环12具有密封箱盖11与培养箱2之间连接缝隙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培养箱2的密封性。因此,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转动箱盖11的方式将箱盖11从培养箱2上卸下,继而便捷的向培养箱2内倒入需要投放的食藻虫和水,继而将箱盖11螺纹连接在培养箱2上将培养箱2封闭,之后启动气泵7向培养箱2内吹送气流,由于培养箱2此时处于封闭状态,吹送到培养箱2内的气流会增大培养箱2内部的气压,继而在电磁阀9打开进行食藻虫的投放时,培养箱2内的水和食藻虫可以在压力的作用下向外喷出,使得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气泵7充气时间的方式调节培养箱2内部的气压,继而调节食藻虫的投放距离,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食藻虫的投放效果;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培养箱2内装设气压传感器,以便于工作人员可以便捷的获知培养箱2内部的气压情况。
43.如图2所示,考虑到在对食藻虫进行运输的过程中,食藻虫可能会由于缺氧而出现死亡率上升的情况;为了进一步降低食藻虫的死亡率,在箱盖11上连通有与培养箱2相连通的排气管13,箱盖11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4,固定架14上穿设并螺纹连接有抵紧螺栓15,抵紧螺栓15的端部转动连接有抵紧板16,抵紧板16背离抵紧螺栓15的端面上粘接有密封垫17,初始状态下,密封垫17抵紧在排气管13的端面上并将排气管13封闭。因此,需要对食藻虫进行投放时,排气管13在密封垫17的限制下处于封闭状态,以便于培养箱2内部可以维持密封加压的状态;需要对食藻虫进行运输时,工作人员可以转动抵紧螺栓15驱动密封垫17与排气管13分离将排气管13打开,继而启动气泵7向培养箱2内进行加氧,排气管13此时具有平衡气压的作用,以便于在对食藻虫进行运输的过程中可以持续向培养箱2内加氧,从而减少了培养箱2内部食藻虫由于缺氧而死亡率上升的可能,降低了食藻虫的死亡率。
44.如图4所示,考虑到在向河道内投放食藻虫时,可以通过推动支架1沿河道移动的方式向河道不同区域投放食藻虫,而在向池塘内投放食藻虫时,一般需要将培养箱2搭载在船体上进行投放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投放食藻虫时的便捷度,在支架1的底部铰接有若干支撑块35,支撑块35背离支架1的端面上转动连接有滚轮36,支撑块35背离铰接点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37,支架1上固定连接有若干限位板38,限位板38上穿设并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39,限位块37上对应开设有与限位螺栓39相匹配的限位槽40,限位螺栓39螺纹连接在限位槽40内。因此,在限位螺栓39和限位块37的限制下,支撑块35难以沿铰接处转动,以便于支架1可以通过滚轮36沿着河道进行移动,从而提升了工作人员在向河道投放食藻虫时的便捷度。
45.如图4所示,支撑块35背离限位块37的端面上固定连接有铁片42,支架1上对应嵌设有若干磁块41,当支撑块35沿铰接处转动至与支架1侧壁相贴的状态时,支撑块35上的铁片42对应吸附在磁块41上。因此,需要向池塘内投放食藻虫时,工作人员可以将限位螺栓39
从限位槽40内转出,继而推动支撑块35沿铰接处转动,直至将支撑块35抵紧吸附在支架1的磁块41上,从而达到了对支撑块35和滚轮36进行稳定收纳的效果,以便于支架1可以被稳定放置在船体上,从而提升了工作人员在向池塘内投档食藻虫时的稳定性和便捷度。
46.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需要对食藻虫进行投放时,工作人员可以将食藻虫和水一同倾倒到培养箱2内,继而将箱盖11螺纹连接在培养箱2的箱口处对培养箱2进行密封;启动气泵7通过出气管5和布气管18向培养箱2内均匀吹送气流,培养箱2内的水和食藻虫会在气流的作用下均匀混合,同时,气流还具有增加培养箱2内水氧含量以及增大培养箱2内部压力的作用;待培养箱2内部压力达到一定值时,工作人员可以关闭气泵7并利用开关10将电磁阀9打开,此时培养箱2内被混合均匀的水和食藻虫会在水流重力和气压的作用下沿着投放管8流动到河道或池塘内,从而完成食藻虫的投放;利用向培养箱2内吹送气流的方式对培养箱2内的食藻虫进行均匀混合的设置,减少了食藻虫投放不均匀的可能,从而提高了食藻虫对河道及池塘的生态恢复效果。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