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净化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813220发布日期:2022-10-14 21:51阅读:64来源:国知局
污水净化排放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净化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净化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废水排放之前要经过过滤净化,过滤合格后方可排放,废水中含有泥沙或其它颗粒的,在过滤出前要先经过沉淀。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3.公开号为cn109173354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污水沉淀处理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通过三块侧板被分隔为第一池体、第二池体、第三池体和第四池体;第三池体的底部设有两个倒锥形槽,两个倒锥形槽的上开口的侧边固定相连接。
4.现有污水沉淀处理装置能够通过两个倒锥形槽可实现对污水中的污泥等大颗粒残渣进行有效的沉淀,为污泥的处理提供方便,但由于一些细小的颗粒残渣仍存在于污水当中难以沉淀,导致该污水沉淀处理装置在对上层污水进行排放时,所排放的污水内部仍存在大量细小颗粒,导致污水排放过程难以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污水净化排放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净化排放系统难以使污水达到标准排放要求的技术问题。
6.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污水净化排放系统,包括:
7.污水净化单元,所述污水净化单元用于对污水进行净化并沉淀;
8.污泥沉淀单元,所述污泥沉淀单元包括污泥浓缩池、污水通入管和过滤架,所述污泥浓缩池位于所述污水净化单元的一侧,所述过滤架水平安装于所述污泥浓缩池内,所述过滤架的上下两侧形成污泥腔和清水腔,所述过滤架用于对所述污泥腔进入所述清水腔的污水进行过滤,所述污水通入管固定于所述过滤架上,所述污水通入管的下端位于所述污泥腔内,所述污水通入管的上端朝所述清水腔的方向延伸并与大气连通;
9.污泥驱动单元,所述污泥驱动单元用于将所述污水净化单元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水通入管内;
10.污泥浓缩单元,所述污泥浓缩单元与所述污泥腔连通,用于对所述污泥腔的污泥进行浓缩;
11.排水单元,所述排水单元与所述清水腔连通,用于将所述清水腔内的过滤水排出。
12.可选地,所述污水净化单元包括依序连通的ph调节槽、活性炭吸附槽、絮凝槽和沉淀池,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和所述絮凝槽内分别添加有石灰乳、活性炭剂和絮凝剂,所述ph调节槽设置有污水通入口,所述污泥驱动单元的一端与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所述污泥驱动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污水通入管连通,以用于将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沉淀
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水通入管。
13.可选地,所述污泥驱动单元包括连接管和第一气动隔膜泵和输泥管,所述输泥管的一端与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的底部连通,所述输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污水通入管连通,所述第一气动隔膜泵安装于所述输泥管上。
14.可选地,输泥管设置于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的管口为密封结构,所述输泥管的表面设置有若干连通所述ph调节槽、所述活性炭吸附槽、所述絮凝槽和所述沉淀池的第一泥渣过滤孔。
15.可选地,所述第一泥渣过滤孔的孔径在9~11mm之间。
16.可选地,所述清水腔的侧壁设置有清水容纳槽,所述清水容纳槽与所述清水腔连通,所述排水单元与所述清水容纳槽连通。
17.可选地,所述清水容纳槽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泥渣过滤孔,所述清水容纳槽与所述清水腔铜鼓所述第二泥渣过滤孔连通。
18.可选地,所述排水单元包括排水管、巴氏流量槽和超声波流量计,所述排水管与所述清水容纳槽连通,所述巴氏流量槽安装于所述排水管上,所述超声波流量计安装于所述巴氏流量槽上,用于监测所述巴氏流量槽的水流量。
19.可选地,所述污泥腔为倒锥形结构。
20.可选地,所述污泥浓缩单元包括污泥输出管、第二气动隔膜泵和板框压滤机,所述板框压滤机位于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一侧,所述污泥输出管的一端与所述污泥腔连通,所述污泥输出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板框压滤机连通,所述第二气动隔膜泵安装于所述污泥输出管上,用于将所述污泥腔的污泥驱动至所述板框压滤机。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净化排放系统有益效果包括:该污水净化排放系统通过设置污水净化单元、污泥沉淀单元、污泥驱动单元、污泥浓缩单元和排水单元,污水净化单元对污水进行净化并沉淀;污泥沉淀单元包括污泥浓缩池、污水通入管和过滤架,所述污泥浓缩池位于所述污水净化单元的一侧,过滤架水平安装于所述污泥浓缩池内,由于过滤架的上下两侧形成污泥腔和清水腔,过滤架可对污泥腔进入清水腔的污水进行过滤,污水通入管固定于所述过滤架上,污水通入管的下端位于所述污泥腔内,污水通入管的上端朝所述清水腔的方向延伸并与大气连通;污泥驱动单元将污水净化单元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水通入管内,污泥从污进入污泥腔,污泥腔内的污泥在过滤架的过滤下进入清水腔,通过过滤架的过滤作用,可有效减少清水腔内的泥渣量,同时可使泥渣落入污泥腔内,以便于污泥浓缩单元对的污泥进行浓缩,排水单元通过对清水腔内的过滤水进行排放,使得污水净化排放系统对污水的排放可以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净化排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4.10—污水净化单元
ꢀꢀꢀꢀꢀꢀ
11—ph调节槽
ꢀꢀꢀꢀꢀꢀꢀꢀꢀ
12—活性炭吸附槽
25.13—絮凝槽
ꢀꢀꢀꢀꢀꢀꢀꢀꢀꢀꢀꢀ
14—沉淀池
ꢀꢀꢀꢀꢀꢀꢀꢀꢀꢀꢀ
20—污泥沉淀单元
26.21—污泥浓缩池
ꢀꢀꢀꢀꢀꢀꢀꢀ
22—污水通入管
ꢀꢀꢀꢀꢀꢀꢀ
23—过滤架
27.24—污泥腔
ꢀꢀꢀꢀꢀꢀꢀꢀꢀꢀꢀꢀ
25—清水腔
ꢀꢀꢀꢀꢀꢀꢀꢀꢀꢀꢀ
30—污泥驱动单元
28.31—第一气动隔膜泵
ꢀꢀꢀꢀ
32—输泥管
ꢀꢀꢀꢀꢀꢀꢀꢀꢀꢀꢀ
40—污泥浓缩单元
29.41—污泥输出管
ꢀꢀꢀꢀꢀꢀꢀꢀ
42—第二气动隔膜泵
ꢀꢀꢀ
43—板框压滤机
30.50—排水单元
ꢀꢀꢀꢀꢀꢀꢀꢀꢀꢀ
51—排水管
ꢀꢀꢀꢀꢀꢀꢀꢀꢀꢀꢀ
52—巴氏流量槽
31.53—超声波流量计
ꢀꢀꢀꢀꢀꢀ
26—清水容纳槽
ꢀꢀꢀꢀꢀꢀꢀ
111—污水通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污水净化排放系统,包括污水净化单元10,污泥沉淀单元20,污泥驱动单元30、污泥浓缩单元40和排水单元50,污水净化单元10用于对污水进行净化并沉淀;污泥沉淀单元20包括污泥浓缩池21、污水通入管22和过滤架23,污泥浓缩池21位于污水净化单元10的一侧,过滤架23水平安装于污泥浓缩池21内,过滤架23的上下两侧形成污泥腔24和清水腔25,过滤架23用于对污泥腔24进入清水腔25的污水进行过滤,污水通入管22固定于过滤架23上,污水通入管22的下端位于污泥腔24内,污水通入管22的上端朝清水腔25的方向延伸并与大气连通;污泥驱动单元30用于将污水净化单元10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污水通入管22内;污泥浓缩单元40与污泥腔24连通,用于对污泥腔24的污泥进行浓缩;排水单元50与清水腔25连通,用于将清水腔25内的过滤水排出。
34.具体地,该污水净化排放系统通过设置污水净化单元10、污泥沉淀单元20、污泥驱动单元30、污泥浓缩单元40和排水单元50,污水净化单元10对污水进行净化并沉淀;污泥沉淀单元20包括污泥浓缩池21、污水通入管22和过滤架23,污泥浓缩池21位于污水净化单元10的一侧,过滤架23水平安装于污泥浓缩池21内,由于过滤架23的上下两侧形成污泥腔24和清水腔25,过滤架23可对污泥腔24进入清水腔25的污水进行过滤,污水通入管22固定于过滤架23上,污水通入管22的下端位于污泥腔24内,污水通入管22的上端朝清水腔25的方向延伸并与大气连通;污泥驱动单元30将污水净化单元10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污水通入管22内,污泥从污进入污泥腔24,污泥腔24内的污泥在过滤架23的过滤下进入清水腔25,通过过滤架23的过滤作用,可有效减少清水腔25内的泥渣量,同时可使泥渣落入污泥腔24内,以便于污泥浓缩单元40对的污泥进行浓缩,排水单元50通过对清水腔25内的过滤水进行排放,使得污水净化排放系统对污水的排放可以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35.可选地,污水净化单元10包括依序连通的ph调节槽11、活性炭吸附槽12、絮凝槽13和沉淀池14,ph调节槽11、活性炭吸附槽12和絮凝槽13内分别添加有石灰乳、活性炭剂和絮凝剂,ph调节槽11设置有污水通入口111,污泥驱动单元30的一端与ph调节槽11、活性炭吸附槽12、絮凝槽13和沉淀池14的底部连通,污泥驱动单元30的另一端与污水通入管22连通,以用于将ph调节槽11、活性炭吸附槽12、絮凝槽13和沉淀池14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污水通入管22。
36.具体地,净化单元通过用ph调节槽11的石灰乳对污水调节ph值后,再通过活性炭吸附槽12的活性炭剂对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最后通过絮凝槽13的絮凝剂将污水的固态颗粒絮凝后沉淀,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净化的污水通入沉淀池14进行一次沉淀,同时,大颗粒的泥渣也沉于ph调节槽11、活性炭吸附槽12和絮凝槽13的底部,污泥驱动单元30将
ph调节槽11、活性炭吸附槽12、絮凝槽13和沉淀池14一次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污水通入管22,实现对一次沉淀的污水的输送。
37.可选地,污泥驱动单元30包括连接管和第一气动隔膜泵31和输泥管32,输泥管32的一端与ph调节槽11、活性炭吸附槽12、絮凝槽13和沉淀池14的底部连通,输泥管32的另一端与污水通入管22连通,第一气动隔膜泵31安装于输泥管32上。具体地,通过第一气动隔膜泵31的驱动,可将ph调节槽11、活性炭吸附槽12、絮凝槽13和沉淀池14一次沉淀的污泥通过输泥管32驱动至污水通入管22内。
38.可选地,输泥管32设置于ph调节槽11、活性炭吸附槽12、絮凝槽13和沉淀池14的管口为密封结构,输泥管32的表面设置有若干连通ph调节槽11、活性炭吸附槽12、絮凝槽13和沉淀池14的第一泥渣过滤孔。具体地,通过第一泥渣过滤孔的设置,可对较大颗粒的泥渣进行过滤,防止大颗粒泥渣进入第一气动隔膜泵31和污泥腔24内。
39.可选地,第一泥渣过滤孔的孔径在9~11mm之间。具体地,该尺寸下的第一泥渣过滤孔可有效对大颗粒泥渣进行过滤,同时可方便小颗粒泥渣的进入。
40.可选地,清水腔25的侧壁设置有清水容纳槽26,清水容纳槽26与清水腔25连通,排水单元50与清水容纳槽26连通。具体地,清水容纳槽26的外壁可对清水腔25内的泥渣进行阻挡,有效减少所排污水含有的泥渣率。
41.可选地,清水容纳槽26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泥渣过滤孔,清水容纳槽26与清水腔25铜鼓第二泥渣过滤孔连通。具体地,第二泥渣过滤孔可对进入清水容纳槽26的污水进行过滤,有效减少所排污水含有的泥渣率。
42.可选地,排水单元50包括排水管51、巴氏流量槽52和超声波流量计53,排水管51与所述清水容纳槽26连通,所述巴氏流量槽52安装于所述排水管51上,所述超声波流量计53安装于所述巴氏流量槽52上,用于监测所述巴氏流量槽52的水流量。具体地,清水容纳槽26内的污水可通过排水管51和巴氏流量槽52进行排放,超声波流量计53可对排水的流量进行监测。
43.可选地,污泥腔24为倒锥形结构。具体地,倒锥形污泥腔24可便于通入污泥腔24内泥渣的沉淀,同时,由于倒锥形污泥腔24的底部截面较小,可便于污泥腔24内污泥的集中排出。
44.可选地,污泥浓缩单元40包括污泥输出管41、第二气动隔膜泵42和板框压滤机43,板框压滤机43位于污泥浓缩池21的一侧,污泥输出管41的一端与污泥腔24连通,污泥输出管41的另一端与板框压滤机43连通,第二气动隔膜泵42安装于污泥输出管41上,用于将污泥腔24的污泥驱动至板框压滤机43。具体地,通过第二气动隔膜泵42的驱动,可将污泥腔24内沉淀的污泥从污泥输出管41输送至板框压滤机43,通过板框压滤机43的压缩,可有效减少污泥中的含水率,为污泥的运输提供方便。
45.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