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40557发布日期:2022-07-30 02:02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生活以及工业制造产生了大量的水污染。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的降低或丧失。污水中含有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严重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且污染了饮用水源及风景区景观。
3.为了解决水污染的问题,目前已经存在多种污水处理装置。目前存在的污水处理装置通常是由多个处理池之间相互串联得到,使得其占地面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减小污水处理装置的占地面积,本技术提供一种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内部中空的壳体,还包括依次设置于壳体内部的选择区、厌氧区、好氧区、电解絮凝区、设置于缓冲区上方的斜管沉淀池,所述壳体于靠近选择区处连通有进水口,所述选择区、厌氧区均设置有悬挂填料,所述好氧区设置有悬浮填料,所述电解絮凝区包括电极板、电源,所述电极板与电源之间通过电源线连接,所述电极板包括开口朝上且呈斗状的阴极板和阳极板,所述阴极板和阳极板之间相互套设且形成间隙,靠近好氧区的电极板上设置有进水管,且通过进水管实现好氧区和电解絮凝区之间的连通,所述斜管沉淀池位于电极板形成的斗状空腔顶部,所述斜管沉淀池底面与电极板的侧面之间形成缓冲区,靠近缓冲区的电极板上设置有出水管,且通过所述出水管实现电解絮凝区和缓冲区之间的连通,所述壳体上于斜管沉淀池上方设置有出水口。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厌氧区、好氧区、电解絮凝区、斜管沉淀池对污水中污染物的氧化分解、沉淀作用,显著提高了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对于污水的处理效果,并且电解絮凝区中的电极板采用开口朝上的斗状,且使斜管沉淀池位于电极板形成的斗状空腔内,相比于目前存在的厌氧区、好氧区、电解絮凝区、斜管沉淀池之间相互串联的连接方式,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的占地面积显著减小。
7.可选的,所述选择区与厌氧区之间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上开设有多个过水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长污水在选择区的停留时间,使得通过选择区能够有效的降低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便于污水到达厌氧区时,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低,有利于厌氧微生物的生长。
9.可选的,所述壳体上于斜管沉淀池上方设置有顶端开口的集水渠,所述集水渠与
出水口相连通。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处理完毕后的污水进入集水渠,然后通过集水渠流向出水口,排出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且集水渠使得集水更加均匀。
11.可选的,所述集水渠的两个侧壁顶端开设有多个过水口。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污水能够更加均匀的从各个过水口进入集水渠内。
13.可选的,所述悬浮填料呈球体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增大悬浮填料与污水的接触面积。
15.可选的,所述壳体下方设置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上连接有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远离鼓风机的一端连接有曝气盘,所述曝气盘位于好氧区。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助于维持好氧区内的好氧环境,提供好氧微生物所需要的的氧气,促进好氧微生物的生长。
17.可选的,所述进水管位于靠近好氧区的电极板顶部,所述出水管位于靠近斜管沉淀池的电极板底部。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长污水于电极板之间的停留时间,有助于污水中的污染物的充分分解、絮凝,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19.可选的,所述电极板位于厌氧区和好氧区之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减小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的占地面积。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2.1.通过采用电解絮凝区,与厌氧区、好氧区、斜管沉淀池相互配合,提高了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的污水处理效果,并且电极板采用开口朝上的斗状,同时将缓冲区、斜管沉淀池设置于电极板形成的斗状空腔内,减小了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的占地面积;
23.2.通过于斜管沉淀池上方设置集水渠,使得有助于汇水,且集水更加均匀;
24.3.通过将电极板设置于厌氧区和好氧区之间,进一步减少了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的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为了展示选择区、厌氧区、好氧区、电解絮凝区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为了展示悬挂填料、悬浮填料、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为了展示第一挡板、过水孔、曝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为了展示集水渠、过水口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进水口;12、出水口;13、第一挡板;131、过水孔;14、第二挡板;15、托板;2、选择区;21、第一气提回流管道;22、第二气提回流管道;3、厌氧区;31、悬挂填料;311、填料;312、固定绳;4、好氧区;41、悬浮填料;42、曝气盘;5、电解絮凝区;51、电极板;511、阴极板;5111、出水管;512、阳极板;5121、进水管;513、连接板;52、电源;6、缓冲区;7、斜管沉淀池;8、集水渠;81、过水口;9、鼓风机;91、第一管道;92、第二管道;93、第三
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参照图1和图2,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呈方体状的壳体1,壳体1内部中空形成腔体,位于壳体1内且依次分布的选择区2、厌氧区3、好氧区4,壳体1上于靠近选择区2的位置开设有进水口11,厌氧区3和好氧区4之间设置有电解絮凝区5。
33.参照图2和图3,电解絮凝区5包括电极板51,电极板51包括相互平行的阴极板511和阳极板512。再参照图1,电解絮凝区5还包括电源52、电源线,电源52固设于壳体1顶面,电源52正极通过电源线与阳极板512连接;电源52负极通过电源线与阴极板511连接。阴极板511和阳极板512相互套设且均呈开口朝上的斗状设置,且阴极板511位于阳极板512形成的斗状空腔内。阴极板511和阳极板512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板513。连接板513为环形板,且连接板513的内直径与阴极板511顶面外直径相等,连接板513的外直径与阳极板512顶面的内直径相等。
34.参照图2和图3,阳极板512顶部固定连通有进水管5121,进水管5121位于好氧区4内。阴极板511底部固定连通有出水管5111。出水管5111位于阴极板511形成的斗状空腔底部。进水管5121、出水管5111均为方形管。
35.参照图2,阳极板512外侧面于靠近进水口11处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14。第二挡板14的顶面和壳体1顶壁固定连接,第二挡板14的底面与壳体1的底壁固定连接。第二挡板14远离阳极板512的侧面固定连接于壳体1靠近进水口11的侧壁上。
36.参照图2和图4,第二挡板14靠近进水口11的侧面垂直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13,第一挡板13为方形板,第一挡板13沿竖直方向设置,且第一挡板13顶面和底面分别固定连接于壳体1顶壁和底壁上。第一挡板13上均匀开设有过个过水孔131。第一挡板13远离第二挡板14的侧面固定连接于壳体1的前壁上。
37.参照图2,第一挡板13靠近进水口11的侧面和壳体1之间形成选择区2,第一挡板13远离进水口11的侧面向逆时针围绕阳极板周向至第二挡板之间形成厌氧区3和好氧区4。
38.参照图2和图4,壳体1前壁底部固设有呈方形设置的托板15。托板15上固设有鼓风机9。壳体1内远离第二挡板14处的底部设置有曝气盘42,鼓风机9与曝气盘42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一管道91。曝气盘42位于好氧区4,且维持好氧区4的好氧环境。厌氧区3和好氧区4之间无明显界限。
39.参照图2和图4,第一管道91上固定连通有第二管道92,第二管道92穿设于壳体1前壁,且第二管道92远离第一管道91的一端与第二气提回流管道22固定连通。第二管道92向上固定连通有第三管道93,第三管道93远离第二管道92的一端固定连通于第一气提回流管道21。
40.参照图3,选择区2和厌氧区3均设置有多个悬挂填料31,悬挂填料31包括呈立方体状的填料311和穿设于多个填料311间的固定绳312。固定绳31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壳体1的顶壁和底壁上。悬挂填料31于选择区2的填充比为60%,于厌氧区3的填充比为55%。
41.参照图3,好氧区4设置有多个悬浮填料41。悬浮填料41呈球状,且悬浮填料41能够
悬浮于好氧区4内。悬浮填料41于好氧区4的填充比为50%。
42.参照图2和图3,阴极板511形成的斗状空腔内顶部于阴极板511侧面上固设有斜管沉淀池7,斜管沉淀池7呈倒圆台型。斜管沉淀池7由多个外侧面之间相互固定连接的斜管组成,并且多个斜管之间相互平行。
43.参照图3和图5,斜管沉淀池7底面与阴极板511侧面之间形成的空腔为缓冲区6。出水管5111位于缓冲区6内,实现电解絮凝区5和缓冲区6之间的连通,使得污水经过电解絮凝区5后能够通过出水管5111进入缓冲区6内。缓冲区6底部与选择区2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一气提回流管道21。阳极板512与阴极板511之间空腔的底部与选择区2之间固定连通有第二气提回流管道22。第一气提回流管道21和第二气提回流管道22相互平行,且两者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一气提回流管道21、第二气提回流管道22均穿设于第一挡板13上。
44.参照图2和图5,斜管沉淀池7上方设置有集水渠8。集水渠8呈开口朝上的u形板。集水渠8两端分别固设于壳体1的前壁和后壁上,且集水渠8穿设于电极板51内。且集水渠8两个侧壁顶面均匀开设有多个过水口81,过水口81呈开口朝上的v形。壳体1前壁于靠近集水渠8处连通有出水口12,出水口12呈管状,且出水口12与集水渠8相互连通。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上升流活性污泥-生物膜双生物电解污水处理装置的实施原理为:污水经过进水口11进入选择区2,在选择区2使得污水中的含氧量降低,进而进入厌氧区3,在厌氧区3中经过悬挂填料31上附着的微生物的分解处理、活性污泥吸附,进入好氧区4。在鼓风机9和曝气盘42的作用下,使得好氧区4维持好氧环境,从而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好氧区4悬浮填料41进行好氧活性污泥吸附,好氧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进一步减少污水中的污染物。然后污水通过进水管5121进入阴极板511和阳极板512之间,通电之后,阳极板512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絮凝物质、氧化物,氧化物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氧化分解,絮凝物质通过吸附作用促进污水中污染物的沉淀。阳极板512和阴极板511之间产生的部分污泥通过第二气提回流管道22回流至选择区2。然后经过电解絮凝区5处理的污水通过出水管5111进入缓冲区6,缓冲区6内污水向上流动,当污水接触斜管沉淀池7后,污水中的悬浮物能够快速沉淀,且在斜管沉淀池7的作用下,污泥、悬浮物等可以有效沉降到缓冲区6底部。缓冲区6产生的部分污泥通过第一气提回流管道21回流至选择区2。污水经过斜管沉淀池7的净化处理后通过集水渠8上的过水口81汇流至集水渠8内,然后通过出水口12流出壳体1外。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