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38549发布日期:2022-08-16 19:50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水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传统自来水厂占地面积大,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复杂,工艺抗冲击能力差,一旦水源被污染时,则会导致处理效果差,出水水质不达标,适用性较低。无法满足很多特殊区域日常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所述的这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建造自来水厂不适合特殊区域环境的技术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包括加药单元、絮凝单元、沉淀单元、过滤单元、消毒单元、清洗单元;
6.所述的加药单元的进水端和一个原水供应端相连通,所述的加药单元的出水端和所述的絮凝单元的进水端相连通;
7.所述的絮凝单元包括若干个竖井,所述的竖井构成至少一条输水管路,在所述的输水管路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的竖井之间设置有一个连通孔洞,所述的连通孔洞设置在所述的竖井的上端或下端的侧壁上,任意一个所述的竖井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v型的第一集污槽,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一集污槽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管,所述的输水管路的最后一个竖井与一个集水渠连通,所述的竖井201沿所述的输水管路设置有至少一个网格;
8.所述的沉淀单元包括一个进水槽,所述的进水槽和所述的集水渠连通,所述的进水槽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v型的第二集污槽,任意一个所述的第二集污槽的底部设置有一个第二排污管,所述的进水槽的上侧设置有若干个斜管,所述的斜管的顶部设置有一个清水槽,所述的斜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的进水槽和所述的清水槽连通;
9.所述的过滤单元包括至少两层过滤层,任意一层所述的过滤层中均设置有滤料,所述的过滤单元的顶部与所述的清水槽连通,所述的过滤单元的底部和所述的消毒单元的进水端相连通,所述的过滤单元还和一个清洗单元的出水端相连通;
10.所述的消毒单元还包括一个出水端。
11.进一步的,所述的网格将所述的竖井在纵向上分隔成二层、或三层、或者四层,所述的竖井中的分隔层数沿输水流向依次递减。
12.进一步的,所述的斜管的径向截面为蜂窝六角形或山形。
13.进一步的,所述的加药单元、所述的絮凝单元、所述的沉淀单元、所述的过滤单元、所述的消毒单元、所述的清洗单元集成在一个设备中,所述的设备的外侧设置有一个观察通道,所述的观察通道设置在上述单元的上侧。
14.工作原理:原水通过加药单元、絮凝单元、沉淀单元、过滤单元、消毒单元后即可供应给居民使用,且本装置具有清洗单元用于自我清洁的能力。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保持除污效果的同时简化了工艺和设备,减少占地面积,便于安装;2、各单元模块化,可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组合和增减;3、清洗单元便于设备自我清洗,保证水质良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的网格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实施例1
22.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3.一种一体化净水处理装置,包括加药单元1、絮凝单元2、沉淀单元3、过滤单元4、消毒单元5、清洗单元6;
24.加药单元1的进水端和一个原水供应端相连通,加药单元1的出水端和絮凝单元2的进水端相连通;
25.絮凝单元2包括若干个竖井201,竖井201构成至少一条输水管路,在输水管路中相邻的两个竖井201之间设置有一个连通孔洞202,连通孔洞202设置在竖井201的上端或下端的侧壁上,任意一个竖井201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v型的第一集污槽203,任意一个第一集污槽203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排污管204,输水管路的最后一个竖井201与一个集水渠205连通,竖井201中沿输水管路设置有至少一个网格206;
26.沉淀单元3包括一个进水槽301,进水槽301和集水渠205连通,进水槽301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v型的第二集污槽303,任意一个第二集污槽303的底部设置有一个第二排污管304,进水槽301的上侧设置有若干个斜管302,斜管302的顶部设置有一个清水槽305,斜管302的两端分别与进水槽301和清水槽305连通;
27.过滤单元4包括至少两层过滤层,任意一层过滤层中均设置有滤料401,过滤单元4的顶部与清水槽305连通,过滤单元4的底部和消毒单元5的进水端相连通,过滤单元4还和一个清洗单元6的出水端相连通;
28.消毒单元5还包括一个出水端。
29.具体的,加药单元1投加的药剂可以是絮凝剂和/或氯等,加药单元1用于混合的元件可以是管道静态混合器、射流器和/或文丘管等。
30.具体的,絮凝单元2使用网格、栅条和/或隔板絮凝,使悬浮物加速絮凝。
31.具体的,沉淀单元3使用斜管302沉淀,可以去除80-90%的悬浮固体。
32.进一步的,网格206将竖井201在纵向上分隔成二层、或三层、或者四层,竖井201中的分隔层数沿输水流向依次递减。
33.进一步的,斜管302的径向截面为蜂窝六角形或山形。
34.进一步的,加药单元1、絮凝单元2、沉淀单元3、过滤单元4、消毒单元5、清洗单元6集成在一个设备中,设备的外侧设置有一个观察通道7,观察通道7设置在上述单元的上侧。
35.具体的,消毒单元5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技术方案,例如臭氧、氯、紫外线消毒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用于处理来自过滤单元4的水,去除水中的细菌、病毒等,最终供给用户。
36.具体的,清洗单元6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公知技术方案,例如气洗、水洗和/或气水联用装置。用于去除滤料间隙杂质,恢复通量,保障出水水质。
37.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38.工作过程
39.1、制水过程
40.加药单元1:原水进入加药单元1,投加的药剂可以是絮凝剂和/或氯等,通过混合元件管道静态混合器、射流器和/或文丘管等充分混合后进入絮凝单元2。
41.絮凝单元2 :絮凝单元2被分为若干个竖井201,经过加药单元1处理的的水依次通过各个竖井201,水流方向包含向上流和向下流,水流依次经过网格206和连通孔洞202,最终排入集水渠205;竖井201下方为第一集污槽203,部分大颗粒絮凝体沉降至底部,最终通过第一排污管204排除。
42.具体的,絮凝单元2 絮凝时间为15-20min,有效水深为4.2m左右。共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3层/格,中段2层/格,后段1层/格,每层网格206的间距为60-70cm,网孔尺寸为80*80mm及100*100mm;前、中段竖井201上升流速为0.12-0.14m/s,后段竖井201上升流速为0.10-0.14m/s;前段过网2-1流速为0.25-0.35m/s,中、后过网2-1流速为0.22-0.25m/s;前段过孔2-2流速为0.25-0.35m/s,中段过孔2-2流速为0.15-0.25m/s,后段过孔2-2流速为0.10-0.15m/s。
43.沉淀单元3:絮凝单元2 的水从底部进入进水槽301,进过斜管302后,大部分固体颗粒物被截留沉降至斜管3-1,第二排污管304定期清除沉降物,清水逐步上升最终汇至清水槽305。
44.具体的,斜管302径向截面为蜂窝六角形或山行,内径或边距为25-35mm,长度为800-1000mm,逆水流方向,水平倾角为60
°
,上部清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m,下部布水区高度不小于1.5m;清水区表面负荷一般为9-11m3/(m2*h),斜管沉淀时间一般为4-7min。
45.过滤单元4:主要为多级配置的滤料,沉淀单元3的水从上至下透过滤料401,细小颗粒物基本被去除。
46.具体的,过滤单元不少于2格,滤层上水深宜为1.5-2.0m,滤池长宽比2-6;滤速一般为8-10m/h,冲洗强度一般为12-14l/(m2*h)。
47.消毒单元5可以是以是臭氧、氯、紫外线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用于处理来自过滤单元4的水,去除水中的细菌、病毒等,最终供给用户。
48.观察通道7:可通过观察通道7从上方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及各单元出水水质。
49.2、反洗过程
50.当过滤单元4的过流阻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清洗单元6需对滤料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每次仅清洗一个滤池,每个滤池轮流清洗,清洗完毕后,滤池冲洗后停用和初滤前
0.5h 的产水可考虑外排他用。清洗单元6可以是气洗、水洗和/或气水联用。
51.本实用新型六个单元为模块化,集成在一个设备内;原水进入系统后,进入加药单元1,原水与药剂充分混合,进入絮凝单元2;絮凝单元2内水体呈紊流状态,促进颗粒物快速絮凝;沉淀单元3,斜管流程大,大颗粒物质有效沉降;过滤单元4,滤料合理配置,去除细小杂质、悬浮物;消毒单元5,对过滤后的水进行杀菌消毒供给用户;清洗单元6,用于去除滤料间隙杂质,恢复通量,保障出水水质。
52.本实用新型所有仪表阀门等均为电动元件,用plc控制器进行全自动控制,智慧运行,智能判断反洗周期和批次,并实时反馈数据,具有简单、便捷、效率高的优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