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逆流膜复合滤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94251发布日期:2022-12-17 13:02阅读:59来源:国知局
RO逆流膜复合滤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ro逆流膜复合滤芯结构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滤芯,特别涉及一种ro逆流膜复合滤芯。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净水器,一般通过多种滤芯如pac前置滤芯、反渗透滤芯(ro滤芯)、活性炭后置滤芯等进行组合使用。这种组合无疑是增大了整个净水器的空间占位。同时由于反渗透滤芯在静置状态时,其内部残留的浓水会往纯水侧进行渗透,这样会导致用户在下一次取用水时,首杯水的tds值偏高,影响用水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ro逆流膜复合滤芯。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ro逆流膜复合滤芯,包括:
6.滤筒,所述滤筒的上端设有第一进水口、净水出口、第二进水口、纯水口和废水口;
7.密封组件,所述密封组件安装在所述滤筒内,所述密封组件将所述滤筒的内腔分隔为上下分布且相互独立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靠近所述滤筒的上端;
8.第一滤芯组,位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第一滤芯组的进水侧和出水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净水出口连通;
9.第二滤芯组,位于所述第一腔内,所述第二滤芯组的出水侧与所述纯水口连通;
10.反渗透滤芯,位于所述第二腔内,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二腔的内壁之间间隔形成压力通道,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原水侧通过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第二进水口连通,所述反渗透滤芯的废水侧通过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废水口连通,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纯水侧通过所述中心管的上端穿过所述密封组件与所述第二滤芯组的进水侧连通,所述反渗透滤芯的纯水侧通过所述中心管的下端与所述压力通道连通。
1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ro逆流膜复合滤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压力通道内的纯水会回流到中心管,然后从反渗透滤芯的纯水侧逆流到反渗透膜的废水侧和原水侧,将反渗透滤芯内残留的净水和废水挤出第二进水口或废水口,以此解决静止状态下反渗透滤芯的原水侧或废水侧的浓水渗透到纯水侧,导致首杯水tds值高的问题;另外通过第一滤芯组得到净水,减少过滤时候在反渗透滤芯的原水侧形成的水垢。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滤芯组包括第一上端盖、第一下端盖和第一滤料,所述第一滤料呈中空的筒状结构,所述第一上端盖呈环状盖合在所述第一滤料的上端,所述第一下端盖呈环状盖合在所述第一滤料的下端;所述第一滤料的外侧壁与所述第一腔的侧壁间隔形成第一进水通道,所述第一进水通道与所述第一进水口连通;所述第一下端盖的内侧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第一延壁,所述第一滤料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延壁的外侧之间间隔形成净水通道,所述净水通道与所述净水出口连通。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滤料为pac滤料。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分隔件和第二上端盖,所述第二上端盖盖合在所述反渗透滤芯的上端面,所述分隔件固定在所述第二上端盖上,所述分隔件的外侧壁与所述滤筒的内侧壁密封贴合以对所述滤筒的内腔分隔为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
15.所述第二上端盖向上延伸出第二延壁,所述第一延壁环绕所述第二延壁,所述第一延壁与所述第二延壁之间形成第二进水通道,所述反渗透滤芯的上端面靠向外侧的位置作为原水侧,所述原水侧通过所述第二进水通道连通至所述第二进水口;
16.所述第二延壁环绕所述第二滤芯组,所述第二延壁的内侧与所述第二滤芯组的外侧之间间隔形成废水通道,所述反渗透滤芯的上端面靠中心的位置作为废水侧,所述废水侧通过所述废水通道连通至所述废水口。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反渗透滤芯的下端面密封盖合有第二下端盖,所述中心管穿插于所述反渗透滤芯,所述第二下端盖内部设有过水通道,所述中心管的下端插接在所述第二下端盖上,所述中心管通过所述过水通道与所述压力通道连通。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滤芯组包括外壳、第三上端盖、第三下端盖和第二滤料,所述第三上端盖、所述第三下端盖和所述第二滤料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滤料呈中空的柱形结构,所述第三上端盖盖合在所述滤料的上端,所述第三下端盖密封盖合在所述滤料的下端,所述第二滤料的外侧,所述第二滤料的外侧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间隔形成出水通道,所述中心管的上端与所述外壳底端连接且与所述出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滤料的中部通过所述上端盖与所述纯水口连通。
1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滤料为活性炭。
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净水出口、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纯水口和所述废水口处均安装有止水阀和弹性顶杆,所述弹性顶杆向上伸出所述滤筒的上端。
21.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图1的水流方向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滤筒100;第一进水口101;净水出口102;第二进水口103;纯水口104;废水口105;第一腔110;第一进水通道111;第二腔120;压力通道121;
27.密封组件200;分隔件210;第二上端盖220;第二延壁221;第二进水通道230;废水通道240;
28.第一滤芯组300;第一上端盖310;第一下端盖320;第一延壁321;第一滤料330;净水通道331;
29.第二滤芯组400;外壳410;第三上端盖420;第三下端盖430;第二滤料440;出水通道450;
30.反渗透滤芯500;中心管510;第二下端盖520;过水通道521;
31.止水阀610;弹性顶杆620。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ro逆流膜复合滤芯结构,包括滤筒100、密封组件200、第一滤芯组300、第二滤芯组400和反渗透滤芯500。
3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滤筒100呈中空的圆形筒状结构。滤筒100的上端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盖板形成封闭,也可以是盖板通过旋融焊接等方式固定封盖滤筒100的上端。滤筒100的下端可通过旋融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滤筒100端盖。滤筒100内部则形成独立的空间。在滤筒100的上端设有第一进水口101、净水口、第二进水口103、纯水口104和废水口105。在第一进水口101、净水口、第二进水口103、纯水口104和废水口105上设置止水阀610和弹性顶杆620,止水阀610控制各水口的开闭,弹性顶杆620通过底部的弹簧将弹性顶杆620向滤筒100外部方向顶出,止水阀610处于关闭状态,即关闭各水口。滤筒100的上端连接到净水器的机座上时,顶杆受机座的作用力将止水阀610顶开,以将各水口打开通水。在滤筒100的上端的底面可向下延伸出多个同轴设置且沿径向依次排布的中空圆柱形壁,中空圆柱形壁之间的间隙分别与各水口对应连通。
35.如图1所示,密封组件200将滤筒100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110和第二腔120,第一腔110和第二腔120相互独立且上下分布。第一腔110靠近滤筒100的上端,第二腔120靠近滤筒100的下端。本实施例中,第一滤芯组300包括中空筒状的第一滤料330、第一上端盖310和第一下端盖320。第一上端盖310呈环形,封盖连接在第一滤料330上端的缘边上。第一下端盖320沿第一滤料330的下端缘边进行封盖。第一滤芯组300整体呈中空的筒状结构。第一滤芯组300安装在第一腔110内,第一滤料330的外侧面作为进水侧,与第一腔110的内壁之间间隔形成第一进水通道111,第一进水通道111与第一进水口101连通。第一滤料330的内侧作为出水侧,与净水出口102连通。具体的,第一下端盖320的内侧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第一延壁321,第一延壁321呈中空筒状,与第一滤料330同轴设置。相当于第一滤料330环绕第一延壁321,且第一滤料330的内侧与第一延壁32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形成净水通道331。净水通道331向上与净水出口102连通。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滤料330选用pac滤料,该pac滤料为通过pp膜、炭纤维、无纺布卷制而成。
36.反渗透滤芯500安装在第二腔120内。反渗透滤芯500呈筒状卷绕在中心管510上。反渗透滤芯500靠近中心管510的内侧作为纯水侧。反渗透滤芯500的原水侧和废水侧位于其上端面,反渗透滤芯500的上端面远离中心管510的位置作为原水侧,反渗透滤芯500的上端面靠近中心管510的位置作为废水侧。密封组件200包括分隔件210和第二上端盖220。第二上端盖220合在反渗透滤芯500的上端面。分隔件210可通过卡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二上端
盖220上。分隔件210的外壁与滤筒100的内壁贴合密封,两者之间可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以此将滤筒100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110和第二腔120。其中,第二上端盖220向上延伸出第二延壁221,第一延壁321和第二延壁221同轴,且第一延壁321围绕第二延壁221。第一延壁321和第二延壁221之间间隔形成第二进水通道230。第二进水通道230的下部穿过第一上端盖310和分隔件210之间与反渗透滤芯500的原水侧进行连通,第二进水通道230的上部则于第二进水口103连通。第二滤芯组400位于第一腔110内且被第二延壁221围绕。第二延壁221和第二滤芯组400的外侧壁之间间隔形成废水通道240。废水通道240的下部穿过第二上端盖220连通至反渗透滤芯500的废水侧,废水通道240的上部与废水口105连通。在反渗透滤芯500的下端面设有第二下端盖520。第二下端盖520盖合在反渗透滤芯500的下端面上进行封堵。反渗透滤芯500的外侧面处于封水状态,即反渗透滤芯500的外侧面不能通水。反渗透滤芯500的外侧面与第二腔120的内壁之间间隔形成压力通道121。中心管510与常规的一样,中心管510的管壁上开设通孔,反渗透滤芯500的内侧(纯水侧)通过通孔连通中心管510内部。中心管510的下端与压力通道121连通。本实施例中,在第二下端盖520内部设有过水通道521,过水通道521可以沿第二下端盖520的径向设置。中心管510的下端与第二下端盖520插接,以使得中心管510的下端与过水通道521的一端连通,过水通道521的另一端连通至压力通道121。中心管510的上端穿过第二上端盖220连通至第二滤芯组400。
37.第二滤芯组400包括外壳410、第三上端盖420、第三下端盖430和第二滤料440,第三上端盖420、第三下端盖430和第二滤料440位于外壳410内。第二滤料440呈中空筒状,第三上端盖420盖合在第二滤料440上端,第三下端盖430盖合在第二滤料440下端。第二滤料440的外侧与外壳410的内侧之间间隔形成出水通道450。中心管510的上端插入外壳410,中心管510与出水通道450连通。第三上端盖420的顶部向上与纯水口104口对接。第二滤料440的内侧作为出水侧,通过第三上端盖420与纯水口104连通。其中,第二滤料440优选为活性炭。
38.如图2所示,使用时,原水(自来水)通过第一进水口101进入到第一进水通道111,原水经过第一滤料330进行净化得到净水,净水从净水通道331往净水口方向排出至滤筒100外部。用户可以直接使用该净水。净水可以在增压泵的作用下通过外置水管通入第二进水口103。净水从第二进水口103进入第二进水通道230,净水从反渗透滤芯500的原水侧进入到反渗透滤芯500内进行过滤,得到纯水和废水。废水从反渗透滤芯500的废水侧流到废水通道240,再从废水口105排出。纯水从反渗透滤芯500的纯水侧流入到中心管510内,纯水沿中心管510流入到第二滤芯组400的出水通道450。然后纯水通过第二滤料440进行过滤得到纯净水,再流经第二滤料440的中部、第三上端盖420、纯水口104排出供给用户使用。取水完毕后,增压泵会工作一段时间,纯水则从中心管510的下端流入到压力通道121内进行储存。当增压泵停止工作后,压力通道121内的纯水会回流到中心管510,然后从反渗透滤芯500的纯水侧逆流到反渗透膜的废水侧和原水侧,将反渗透滤芯500内残留的净水和废水挤出第二进水口103或废水口105,以此解决静止状态下反渗透滤芯500的原水侧或废水侧的浓水渗透到纯水侧,导致首杯水tds值高的问题。
3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
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