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17071发布日期:2023-03-22 06:04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


背景技术:

2.当前研究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主要应用于我国小型河流、湖泊、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中,通过对配置的深入分析、比较,综合运用多种污水处理工艺,提出集成化、系统化的污水处理方案,将过去单一化的污水处理技术转变为一体化废水处理模式,提高废水处理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3.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是奠定在传统的a/o技术基础上,综合运用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的优势,实现了功能分区作用,将反应区与沉淀区一体化设计,有效节约了占地面积和投资成本。当前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已经在我国一些地区成功应用,既利于有机物、氮含量等去除,也实现了工艺的设备化发展,尤其适合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需求。
4.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分散性大,积聚程度还比较低,地域广阔的基本国情,实施大规模的,统一进行污水治理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量污水的处理需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西方新的污水处理理念的影响,符合我国国情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理论得到发展并不断运用到实践中来,实践证明,一体化污水处理技术,采用分散式,中小规模的治理方式,是我国目前条件下,治理污水的最佳选择。
5.村镇污水水量小,水量不稳定。目前,乡村人口寓居分散,实践常住人口少,招致污水排放量相对较小。此外,受村民起居生活习气影响,乡村生活污水排放存在早、中、晚三个顶峰期,而午夜到清晨时段污水排放量很少以至断流;乡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受时节及人口活动规律影响,呈现明显时节性和阶段性激增变化规律。这些特征均为乡村污水项目有效运营带来了较大艰难。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用于解决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成本高、能耗高,运行困难的技术问题。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内部由中心向外依次设置有内筒、中筒和外筒,且所述内筒作为选择区、所述中筒作为主反应区、所述外筒作为分离区;
9.所述内筒中位于轴心设置有进水管,所述内筒的底部设置有穿孔结构的布水板,且所述进水管延伸并穿设过所述布水板;
10.所述中筒内设置有平板填料,所述中筒的底部设置有曝气系统,且所述平板填料用于强化生物作用;
11.所述外筒的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分离导流板、导流板和导泥板,且所述分离导流板包括有多个并交错分布,所述分离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及所述导泥板共同用于起到泥水分离作用;
12.所述外筒内位于所述分离导流板的上方设置有出水堰,且所述出水堰位置处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堰用于收集上清液;所述筒体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且所述排泥管同时用于作为放空管。
13.其中,所述分离导流板朝向所述外筒的底部设置,所述导流板和所述导泥板均朝向所述外筒的底部设置。
14.具体地,所述曝气系统包括旋涡气泵及微孔曝气管,所述旋涡气泵用于向主反应区曝气,同时所述旋涡气泵用于将主反应区底部的混合液气提回流至选择区。
15.进一步地,所述筒体的顶部设置有盖板,且所述盖板配有滑触开关。
16.优选地,所述进水管的底端距离所述内筒的池底50mm,所述布水板距离所述内筒的池底100mm。
17.可选地,所述中筒的底部出水位置呈喇叭口结构。
18.优选地,所述导流板与所述筒体的轴线夹角为30
°
,所述导泥板与所述筒体的底部夹角为60
°

19.实际应用时,所述筒体为圆筒结构,且所述筒体的壁厚为12mm。
20.可选地,所述盖板采用玻璃钢材质制成。
2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具有以下优势: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中,由于内筒上部进水管进入底部进水,通过穿孔结构的布水板进行布水,从而促进非丝状菌的生长,抑制丝状菌的生长,进而维持较高的底物浓度;中筒主反应区中的污泥通过曝气系统提升至内筒,同时与进水形成水力搅拌,且内筒的顶部出水进入中筒,中筒内部的平板填料能够强化生化过程;中筒主反应区的底部与外筒连通,泥水经导流板进入外筒开始进行分离,外筒的底部设有导泥板,从而污泥沉降后能够通过导泥板滑落至底部集泥区,同时水向上流并经分离导流板进行强化泥水分离过程,从而有效降低外筒分离区的溶解氧,并且处理后的水通过出水堰收集后,统一自出水管流出;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结构及运行简单,成本及能耗较低,能够使出水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1-筒体;2-盖板;3-内筒;4-进水管;5-布水板;6-中筒;7-平板填料;8-曝气系统;9-导流板;10-外筒;11-导泥板;12-分离导流板;13-出水堰;14-出水管;15-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进行详细描述。
2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如图1所示,包括:筒体1,筒体1的内部由中心向外依次设置有内筒3、中筒6和外筒10,且内筒3作为选择区、中筒6作为主反应区、外筒10作为分离区;
28.内筒3中位于轴心设置有进水管,内筒3的底部设置有穿孔结构的布水板5,且进水
管4延伸并穿设过布水板5;
29.中筒6内设置有平板填料7,中筒6的底部设置有曝气系统8,且平板填料6用于强化生物作用;
30.外筒10的内部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分离导流板12、导流板9和导泥板11,且分离导流板12包括有多个并交错分布,分离导流板12、导流板9及导泥板11共同用于起到泥水分离作用;
31.外筒10内位于分离导流板12的上方设置有出水堰13,且出水堰13位置处连通有出水管14,出水堰13用于收集上清液;筒体1的底部设置有排泥管15,且排泥管15同时用于作为放空管。
3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具有以下优势:
3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中,由于内筒3上部进水管4进入底部进水,通过穿孔结构的布水板5进行布水,从而促进非丝状菌的生长,抑制丝状菌的生长,进而维持较高的底物浓度;中筒6主反应区中的污泥通过曝气系统8提升至内筒3,同时与进水形成水力搅拌,且内筒3的顶部出水进入中筒6,中筒6内部的平板填料7能够强化生化过程;中筒6主反应区的底部与外筒10连通,泥水经导流板9进入外筒10开始进行分离,外筒10的底部设有导泥板11,从而污泥沉降后能够通过导泥板11滑落至底部集泥区,同时水向上流并经分离导流板12进行强化泥水分离过程,从而有效降低外筒分离区的溶解氧,并且处理后的水通过出水堰13收集后,统一自出水管14流出;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结构及运行简单,成本及能耗较低,能够使出水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34.其中,如图1所示,上述分离导流板12朝向外筒10的底部设置,从而起到更好地分离作用,并有效延长流体的流动时间;上述导流板9和导泥板11均朝向外筒10的底部设置。
35.具体地,上述曝气系统8可以包括旋涡气泵及微孔曝气管,该旋涡气泵能够用于向主反应区曝气,同时旋涡气泵能够用于将主反应区底部的混合液气提回流至选择区。
36.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上述筒体1的顶部可以设置有盖板2,且该盖板2配有滑触开关,从而有效保证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37.优选地,上述进水管4的底端距离内筒3的池底可以为50mm,上述布水板5距离内筒3的池底可以为100mm,从而该布水板5能够起到均匀布水的作用,同时通过上升的水的流动性对整个选择区起到水力搅拌的作用。
38.可选地,如图1所示,上述中筒6的底部出水位置可以优选为呈喇叭口结构,从而起到良好地倒流作用。
39.优选地,如图1所示,上述导流板9与筒体1的轴线夹角可以为30
°
,从而起到更好地挡泥及导流作用;上述导泥板11与筒体1的底部夹角可以为60
°
,从而有利于将沉降污泥流至底部集泥区。
40.实际应用时,如图1所示,上述筒体1为圆筒结构,且该筒体1的壁厚可以为12mm。
41.可选地,上述盖板2可以采用玻璃钢材质制成。
42.具体地,上述平板填料7可以采用纤维纺丝、刺针、起毛以及热定型等一系列工艺制成,从而有效实现了填料的“双层膜”和“纳米层”的特殊结构,进而实现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的特点,则该平板填料7的挂膜效果更佳。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
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