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贝床生态修复装置

文档序号:32266327发布日期:2022-11-22 20:35阅读: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贝床生态修复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修复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贝床生态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2.营养元素的过量输入会导致湖泊等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着生藻类等初级生产者大量爆发,进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透明度下降、底层水体光照减少,并使得沉水植物生长受到影响,从而使得水体生态系统完整性遭到破坏,直观感受体现在水体发臭,景观性能变差。
3.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可在水体中设置由双壳类形成的贝床。但现有贝床大多为筏式贝床,形体较大,构造较为复杂,对湖泊水体流速要求高影响大,且搭建较为复杂。且浮游藻类及悬浮颗粒物在水体的各个水层均有分布,现有的筏式贝床双壳类滤食水层较为单一,难以净化整个水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贝床生态修复装置,其适应性强,能够适用于水体的各个水层,并对其进行水体生态修复。
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6.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贝床生态修复装置,包括:
7.多个第一绳索;
8.多个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一端用于插入水底,另一端露出水面,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固定柱均通过所述第一绳索连接;
9.多个笼体;
10.多个第二绳索,所述多个第二绳索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绳索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绳索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多个笼体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多个第二绳索的长度不同,以使所述多个笼体悬浮于与所述第二绳索的长度对应的水深深度;以及,
11.双壳类,所述双壳类容置于所述多个笼体。
12.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贝床生态修复装置还包括飘浮件,所述飘浮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绳索,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绳索的一端与所述飘浮件连接。
13.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贝床生态修复装置还包括多个沉子,至少一个所述沉子容置于所述笼体。
14.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笼体包括相互分隔的上层容置空间和下层容置空间,所述双壳类容置于所述上层容置空间,所述沉子容置于所述下层容置空间。
15.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笼体开设有网孔,所述网孔用于供水流通过,且所述网孔的孔径小于所述双壳类的尺寸。
16.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第二绳索等间距设置。
17.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笼体在水底和水面之间的方向上呈等间距设置。
18.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柱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水面对应,所述第一绳索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19.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为凹槽,所述第一绳索绕设于所述凹槽。
20.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贝床生态修复装置还包括轧带,所述轧带捆绑于所述第一绳索与所述连接部的连接处。
2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贝床生态修复装置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设置多个不同长度的第二绳索,使得多个笼体更加均匀地分布在水体不同深度的水层中,并通过双壳类对不同水层的藻类及有机颗粒进行吸收利用及转化,从而达到对各水层清洁,并提升水体透明度的目的,起到了显著且有效的水体修复效果。另外,笼体的体积小,不仅方便设置,也可减少笼体对水体流速的影响,提高水体修复效果。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贝床生态修复装置结构示意图。
24.图标:10-贝床生态修复装置;100-固定柱;110-连接部;200-第一绳索; 300-第二绳索;400-笼体;500-双壳类;600-飘浮件;700-沉子。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9.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
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双壳类属滤食性物种。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原生动物、悬浮有机质等通过水流作用自双壳类导水管被双壳类摄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水体透明度,降低藻类爆发的可能,进而产生改善水质的效果。
32.双壳类通过摄食作用可将水体中的颗粒物经包装或代谢形成假粪或粪便沉积至底泥,增加底泥中可收获有机物量,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超富营养湖泊水体流速较慢带来的有机物沉积速率降低的问题。底泥中的有机物经矿化作用和再悬浮作用又可使营养盐回到上覆水中,为双壳类和其他生物所用,加速物质循环。
33.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物理打捞、投放化学试剂、生物操纵等多学科方法被提出并加以应用,这其中应用广泛、节约成本、不易引起二次污染的方法莫过于生物操纵的方法,通过投放合适的生物种类利用食物链减少浮游藻类生物量,如投放轮虫等浮游动物、投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等,近年来,以螺类、蚌类为主的软体动物被应用于生物操纵技术中。
34.然而,水体中藻类在水体的各种深度均有分布,直接投放底栖软体动物不利于水体。富营养湖泊中氮、磷等营养含量较高,浮游藻数量较多,水体透明度较低。软体动物,如蚌类,是底栖动物中的常见类群,主要滤食水体中的单细胞藻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的幼体及小型原生动物和有机碎屑等。向水体投放适量软体动物,可通过其摄食作用有效降低水体如藻类等有机质的含量,提高水体透明度。此外软体动物的投加还可以丰富底栖动物资源量,增加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35.现有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大多可通过设置贝床解决,但现有贝床大多为筏式贝床,形体较大,构造较为复杂,对湖泊水体流速要求高影响大,且搭建较为复杂。浮游藻类及悬浮颗粒物在水体的各个水层均有分布,然而筏式贝床双壳类滤食水层较为单一(藻类及颗粒物),难以净化整个水层。
36.为解决以上问题,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贝床生态修复装置10,包括固定柱100、第一绳索200、第二绳索300、笼体400、双壳类 500、飘浮件600、沉子700以及轧带(图未示)等。贝床生态修复装置10 通常设置于超富营养化的湖泊或水体中,用于净化该类湖泊或水体。
37.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柱100的一端插入水底,另一端露出水面,任意相邻的两个固定柱100均通过第一绳索200连接。固定柱1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固定柱100可任意排列分布,只要保证相邻的两个固定柱100通过第一绳索200连接即可,在此不对固定柱100的分布做具体限定。为方便描述,下文均以相邻的两个固定柱100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38.进一步地,在连接于相邻的两个固定柱100之间的第一绳索20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绳索300。多个第二绳索300的一端均分别与第一绳索 200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多个笼体400一一对应连接,双壳类500容置于多个笼体400。
39.在本实施例中,可设置多个不同长度的第二绳索300,以使与多个第二绳索300连
接的多个笼体400悬浮于与第二绳索300的长度对应的水深深度,从而使得多个笼体400更加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并通过双壳类500对不同水层的藻类及有机颗粒进行吸收利用及转化,从而达到对各水层清洁,并提升水体透明度的目的,起到了显著且有效的水体修复效果,避免了笼体400集中在水体中的某一深度层,影响水体修复效果。
40.另外,将双壳类500分别容置于多个笼体400中,与现有的贝床相比,笼体400的体积更小,不仅方便设置,也可减少笼体400对水体流速的影响,提高水体修复效果。
41.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笼体400通常至少分布在水体中均分的上层、中层及下层,从而保证多个笼体400能够对全面的作用于水体,以起到有效地水体净化效果。笼体400通常由pe材质构成,既可避免水体受污染,该笼体400又耐腐蚀,也不会对水体中的其他生物产生影响。
42.进一步地,飘浮件600固定设置于第一绳索200,至少一个第二绳索 300的一端与飘浮件600连接。
4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绳索200依次穿设多个飘浮件600,可使得第一绳索200在飘浮件600的作用下靠近水面。第二绳索300可直接与第一绳索 200连接,也可与飘浮件600连接,取决于与第二绳索300连接的笼体400 的重量及笼体400的分布情况。例如,在笼体400的重量较重的情况下,通过设置飘浮件600与笼体400连接以使笼体400更稳定地悬浮在预设水深处,从而提高设置于笼体400中的双壳类500对水体的修复效果。
44.在实际应用中,飘浮件600通常通与设置于水体中上层的笼体400连接。
45.具体地,飘浮件600可以是浮球。
46.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沉子700容置于笼体400。
47.在本实施例中,在笼体400重量较轻的情况下,通过将沉子700容置在笼体400中可使笼体400下沉至预设水深处,此时笼体400的重力大于或等于笼体400受到的浮力加上第二绳索300的牵引力,从而使得笼体400 稳定地悬浮在预设水深处,从而提高设置于笼体400中的双壳类500对水体的修复效果。
48.在实际应用中,沉子700通常容置于水体中下层的笼体400中。
49.需要说明的是,可在笼体400通过第二绳索300与飘浮件600连接的同时,将沉子700容置于该笼体400中,以使笼体400同时受沉子700的重力作用、飘浮件600的漂浮作用以及第二绳索300的牵引作用,即沉子 700、飘浮件600以及第二绳索300共同作用于笼体400,从而使得笼体400 稳定地悬浮在预设水深处。
50.在实际应用中,位于水体中层的笼体400通常既与飘浮件600连接,又容置有沉子700。
51.进一步地,在第二绳索300、沉子700与飘浮件600的作用下,多个笼体400在水底和水面之间的方向上呈等间距设置,以使多个笼体400分别悬浮在不同深度的水层中,从而实现双壳类500对位于不同深度的水层的藻类及有机颗粒的吸进行收利用及转化,从而达到对各水层清洁,提升水体透明度的目的。
52.具体地,设置于水体上层的笼体400通过第二绳索300与飘浮件600 连接;设置于水体中层的笼体400通过第二绳索300与飘浮件600连接,同时笼体400容置有沉子700;设置于水体下层的笼体400通过第二绳索 300与第一绳索200连接,同时笼体400设置有沉子700。分别位于水体上层、中层以及下层的笼体400呈等间距设置。可以理解的是,多个笼体
400 在竖直方向上的分布还可以是其他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3.进一步地,多个第二绳索300等间距设置,以使得多个笼体400在水平方向上等间距地分布在相邻的两个固定柱100之间,从而使多个笼体400 均匀地分布在水体中,从而提高笼体400的水体修复效果。
54.进一步地,笼体400包括相互分隔的上层容置空间(图未示)和下层容置空间(图未示),双壳类500容置于上层容置空间,沉子700容置于下层容置空间。
55.在本实施例中,笼体400为双层结构,以使双壳类500和沉子700独立地容置于上层容置空间和下层容置空间,其中,双壳类500容置于上层容置空间,沉子700容置于下层容置空间,从而避免沉子700对双壳类500 的进行生命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56.进一步地,笼体400开设有网孔(图未示),网孔用于供水流通过,且网孔的孔径小于双壳类500的尺寸。
57.在本实施例中,网孔不宜过疏也不宜过密。通过设置网孔,使得水流能够顺利进出笼体400以保证双壳类500正常摄食,同时避免双壳类500 脱离笼体400,也可尽量避免有其他生物进入笼体400中影响双壳类500生存。
58.进一步地,固定柱100包括连接部110,连接部110用于与水面对应,第一绳索200与连接部110连接。
59.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10用于在固定柱100插入水底的情况下与水面对应,以使得第一绳索200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部110连接的情况下,第一绳索200刚好位于水面上,一方面方便设置在第一绳索200上的飘浮件600漂浮在水面,另一方面可使得通过第二绳索300与第一绳索200连接的笼体400能够更稳定地悬浮在水体中。
60.具体地,连接部110为凹槽,第一绳索200绕设于凹槽,以使第一绳索200更稳定地与固定柱100连接。
61.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轧带捆绑于第一绳索200与连接部110的连接处,以使第一绳索200更稳定地与固定柱100连接。
6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贝床生态修复装置10,通过设置多个不同长度的第二绳索300,以使与多个第二绳索300连接的多个笼体400 悬浮于与第二绳索300的长度对应的水深深度,从而使得多个笼体400更加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并通过双壳类500对不同水层的藻类及有机颗粒进行吸收利用及转化,从而达到对各水层清洁,并提升水体透明度的目的,起到了显著且有效的水体修复效果,避免了笼体400集中在水体中的某一深度层,影响水体修复效果。
6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