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浮泥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2.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因具有成本低、水质优良等优点在污水处理行业被广泛应用,但在运行管理中比较常见的就是生化池的表面容易产生浮泥,造成二沉池泡泥、滤池堵塞等影响,影响出水水质且造成反应池环境卫生差。在日常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中经常采取用水喷淋等方式用于消除反应池表面的浮泥,该方法能喷散浮泥但是不能有效去除浮泥,只能短时间内喷散污泥,待喷洒结束后又会聚集浮泥。另一种方法就是采用生化池的排泥系统过量排泥,但是由于浮泥是漂浮在活性污泥的反应池表面,除非将整个反应池抽空,否则很难去除浮在反应池表面的污泥。
3.现有的浮泥去除装置种类较多,例如专利申请为cn202120104224.2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污水处理池浮泥渣集边去除装置”、专利申请为cn202022973936.6的专利文献中公开的“一种污水处理池浮泥渣集边去除装置”,该类浮泥去除装置均存在体积过大问题;此外,浮泥并非需要时时进行去除,以反应池为例,每间隔一个月左右才需进行一次浮泥清理,上述浮泥去除装置体积过大,不便安装和拆卸,且占用池内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浮泥去除装置,该浮泥去除装置小巧、灵活,使用时可快速安装,不用时可进行拆卸,操作简便,且不占用池内空间,特别适用于污水处理厂反应池的表面浮泥去除。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浮泥去除装置,该浮泥去除装置包括浮泥收集体、抽吸泵和连接管路;浮泥收集体通过连接管路与抽吸泵连接;浮泥收集体采用三段式结构,其包括前端开口段、中间导流段和尾端连接段;前端开口段为盒体状,其两侧开口,且一侧开口处安装有导向板,另一侧开口处与中间导流段连接;中间导流段相对于前端开口段倾斜向下设置,其一侧设有与前端开口段衔接的矩形口,另一侧设有与尾端连接段衔接的矩形口圆形口;尾端连接段为圆形管体,其一侧与中间导流段连接,另一侧与连接管路可拆卸连接。
7.进一步,导向板由三块板体构成,三块板体分别位于开口的两侧及下端,三块板体倾斜设置,且向外延伸。
8.进一步,浮泥收集体通过滑动挂架能够定位滑动的安装在反应池内;滑动挂架包括滑轨、滑块和连接杆,滑轨竖直固定安装于反应池的内壁上,滑块滑动安装于滑轨上,且滑块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定位螺栓能够穿过滑块与滑轨抵接对滑块进行定位,连接杆的数量为三根,三根连接杆的一端与滑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浮泥收集体的中间导流段固定连接。
9.进一步,三根连接杆呈三角形布置。
10.进一步,浮泥收集体的底部安装有气囊;气囊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气囊分别安装于前端开口段和中间导流段的底部,前端开口段和中间导流段底部两侧分别设有配合气囊的气囊安装板。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与现有浮泥去除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浮泥去除装置小巧、灵活,使用时将浮泥收集体、抽吸泵和连接管路进行连接,即可快速安装,不用时可进行拆卸;操作时将浮泥收集体放置在反应池内,且位于反应池的液面位置,浮泥收集体的形体设计有利于表面浮泥的去除,启动抽吸泵即可快速去除反应池表面的浮泥;该浮泥去除装置操作简便,且不占用池内空间,针对现有污水处理过程不能够有效的去除反应池表面的浮泥的现状,结合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及污泥产生原因、形体而设计,特别适用于污水处理厂反应池的表面浮泥去除。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浮泥收集体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通过滑动挂架安装在反应池内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囊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17.图1—4中,1—浮泥收集体,2—抽吸泵,3—连接管路,4—前端开口段,5—中间导流段,6—尾端连接段,7—导向板,8—滑轨,9—滑块,10—连接杆,11—定位螺栓,12—气囊,13—气囊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为了易于说明,在这里可以使用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处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为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以相应地解释。
2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一种浮泥去除装置,该浮泥去除装置包括浮泥收集体1、抽吸泵2和连接管路3;浮泥收集体1通过连接管路3与抽吸泵2连接。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浮泥收集体1采用三段式结构,包括前端开口段4、中间导流段5和尾端连接段6;前端开口段4为盒体状,前端开口段4两侧开口,一侧开口处安装有导向板7,另一侧开口处与中间导流段5连接;中间导流段5相对于前端开口段4倾斜向下设置,中间导流段5一侧设有与前端开口段4衔接的矩形口,另一侧设有与尾端连接段6衔接的矩形口圆形口;尾端连接段6为圆形管体,尾端连接段6一侧与中间导流段5连接,另一侧与连接管路3可拆卸连接。其中,导向
板7由三块板体构成,三块板体分别位于前端开口段4的开口的两侧及下端,三块板体倾斜设置,且向外延伸。
21.该浮泥去除装置使用时,将浮泥收集体1、抽吸泵2和连接管路3进行连接,即可快速安装,不用时可将浮泥收集体1、抽吸泵2和连接管路3进行拆卸,不占用池内空间。进行浮泥去除时,如图3所示,将浮泥收集体1放置在反应池内,且位于反应池的液面位置,然后启动抽吸泵2,反应池表面的浮泥受导向板7导向作用,随液体流向进入浮泥收集体1的前端开口段4,再由前端开口段4进入倾斜设置的中间导流段5,最后由尾端连接段6连接的连接管路3被抽吸泵2抽吸走,浮泥收集体1的形体设计有利于表面浮泥的抽吸,通过抽吸泵2抽吸至储泥池,通过污泥脱水机进行脱水处理。随着浮泥收集体1周边的浮泥被不断被吸走,在抽吸泵2的作用下,浮泥收集体1前端开口段4处的压力会略低于远处的压力,从而使距离浮泥收集体1远一些地方的浮泥会向浮泥收集体1处移动,不断进入到浮泥收集体1中从而被抽走。
22.进一步的,作为本实施例优选技术方案,考虑到浮泥收集体1需要实时放置在反应池的液面位置处,因此给出以下两种用于将浮泥收集体1实时放置在反应池的液面位置的实施方式:
23.方式一:
24.如图3所示,在反应池内壁安装滑动挂架,浮泥收集体1通过滑动挂架能够定位滑动的安装在反应池内,以便于实时调节浮泥收集体1位于反应池的液面位置。具体的,滑动挂架包括滑轨8、滑块9和连接杆10;滑轨8竖直固定安装于反应池的内壁上;滑块9滑动安装于滑轨8上,且滑块9上螺纹连接有定位螺栓11,定位螺栓11能够穿过滑块9与滑轨8抵接对滑块9进行定位,滑块9向反应池内水平延伸;连接杆10的数量为三根,呈三角形布置,三根连接杆10的一端与滑块9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浮泥收集体1的中间导流段5固定连接。调节浮泥收集体1时,旋转定位螺栓11使定位螺栓11与滑轨8脱离抵接,此时即可滑动滑块9对浮泥收集体1的位置进行调节,保证浮泥收集体1位于反应池的液面位置,且反应池表面的浮泥能够随液体流向进入浮泥收集体1的前端开口段4后,反向旋转定位螺栓11对滑块9进行定位。当反应池的液面高度下降后,再次通过以上方式对浮泥收集体1的位置进行调节即可。
25.方式二:
26.如图4所示,在浮泥收集体1的底部安装有气囊12,气囊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气囊12分别安装于前端开口段4和中间导流段5的底部,前端开口段4和中间导流段5底部两侧分别设有配合气囊12的气囊安装板13,气囊12安装于气囊安装板13之间。使用时,通过气囊12上的充气孔对气囊12进行充气,调节充气的气量,浮泥收集体1受自身重力、以及气囊12浮力作用,能够浮于反应池的液面位置,且反应池表面的浮泥能够随液体流向进入浮泥收集体1的前端开口段4,无论池液面高度怎样变化均位于反应池的液面位置。
2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