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用曝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14897发布日期:2023-03-25 01:13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处理用曝气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用曝气器。


背景技术:

2.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为了维持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必须保证水中有一定量的溶解氧,因此在污水处理中需要曝气,曝气器就是不断地把空气打入水中,曝气器就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供氧的关键设备。但是现有的曝气器依然存在气泡混合程度低,并无法快速将气泡遍布曝气池内部的问题。
3.因此,发明一种能够高效混合且快速扩散的污水处理用曝气器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用曝气器,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污水处理用曝气器,包括曝气池固定底板、防水电机、旋转支撑基座、搅动叶、曝气环、导气管道和主导气管,其中:防水电机通过防护罩密闭安装在曝气池固定底板的表面,且旋转支撑基座安装在防护罩的顶部,所述搅动叶安装在旋转支撑基座上;所述曝气环安装在曝气池固定底板上,且导气管道的一端安装在曝气环的一端,另一端安装在主导气管的下方。
6.进一步地,所述搅动叶包括旋转支撑体、顶部防堆集板和旋转扇叶,所述顶部防堆集板安装在旋转支撑体的顶部,所述旋转扇叶安装在旋转支撑体的外侧。
7.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扇叶外侧设有防腐包裹层。
8.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环包括导气连接管、密封连接口、输气支撑槽、支撑导气座、微孔曝气块和尾端密封块;所述输气支撑槽通过密封连接口连接到导气连接管的一端,所述导气连接管与导气管道连接;所述支撑导气座镶嵌安装在输气支撑槽的内部;所述微孔曝气块镶嵌安装在支撑导气座的内部;所述输气支撑槽另一端通过尾端密封块进行密封。
9.进一步地,所述曝气环呈“ω”状,并围绕在防水电机的防护罩外侧。
10.进一步地,所述污水处理用曝气器还包括喇叭状混合增强罩和球面形辅助混合块;所述喇叭状混合增强罩通过至少三个支架安装在搅动叶外侧;所述喇叭状混合增强罩上下端为扩口、中间为缩口,所述搅动叶处于喇叭状混合增强罩的缩口位置,并在该位置形成第二掺混区,用于将气泡和污水进行第二次充分混合;所述球面形辅助混合块安装在曝气池固定底板和防水电机之间,并位于喇叭状混合增强罩的下喇叭口正下方位置;所述喇叭状混合增强罩与球面形辅助混合块之间形成截面为上下端呈扩口、中间呈缩口的第一喇叭状混合增强区域;所述曝气环镶嵌安装在球面形辅助混合块顶部,且位于第一喇叭状混合增强区域的缩口位置,用于将曝气环产生的气泡快速吸入污水中;所述第一喇叭状混合增强区域的上扩口位置形成第一掺混区,用于将气泡与污水进行第一次充分混合。
11.进一步地,所述防水电机及其外侧的防护罩、曝气环镶嵌安装在球面形辅助混合
块顶部设置的凹槽内,且所述防护罩上部设有倒角,所述曝气环上端不高于球面形辅助混合块。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搅动叶和曝气环的设置,可有效提高曝气器的气泡混合程度,并快速地将气泡遍布曝气池内部;除此之外,本曝气器结构简单,适于推广。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喇叭状混合增强罩和球面形辅助混合块的配合设置形成第一喇叭状混合增强区域,且在搅动叶向上提升水流作用下于第一喇叭状混合增强区域的缩口位置形成高流速区,进而使得位于位置的曝气环曝出的气泡被经过高流速区的污水快速混入,并于第一掺混区与污水第一次充分混合;于此同时,于喇叭状混合增强罩内部缩口位置形成的第二掺混区在搅动叶作用下使得第一次混合的气液混合物再次混合,进一步有效提高了气泡与污水混合程度。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0.图中:
21.曝气池固定底板1,防水电机2,旋转支撑基座3,搅动叶4,旋转支撑体41,顶部防堆集板42,旋转扇叶43,防腐包裹层44,曝气环5,导气连接管51,密封连接口52,输气支撑槽53,支撑导气座54,微孔曝气块55,尾端密封块56,导气管道6,主导气管7,喇叭状混合增强罩8,支架9,球面形辅助混合块10,第一掺混区11,第二掺混区12。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1:
24.一种污水处理用曝气器,如图1所示,包括曝气池固定底板1、防水电机2、旋转支撑基座3、搅动叶4、曝气环5、导气管道6和主导气管7,其中:防水电机2通过防护罩密闭安装在曝气池固定底板1的表面,且旋转支撑基座3安装在防护罩的顶部,搅动叶4安装在旋转支撑基座3上;曝气环5安装在曝气池固定底板1上,且导气管道6的一端安装在曝气环5的一端,另一端安装在主导气管7的下方。
25.具体地,如图2所示,搅动叶4包括旋转支撑体41、顶部防堆集板42和旋转扇叶43,顶部防堆集板42安装在旋转支撑体41的顶部,起到防止污物堆积的作用;旋转扇叶43安装在旋转支撑体41的外侧;旋转支撑体41、顶部防堆集板42和旋转扇叶43均采用不锈钢材质;与此同时,为了防止旋转扇叶43在长期高速旋转下被腐蚀,旋转扇叶43外侧设有防腐包裹
层44,该防腐包裹层44采用氟化聚乙烯制成。
26.具体地,如图3所示,曝气环5为单组设置,呈“ω”状,并围绕在防水电机2的防护罩外侧,且输气支撑槽53采用上端为敞口的金属槽,该支撑导气座54的两端以及上端为开口;微孔曝气块55采用形状与输气支撑槽53和支撑导气座54一致的陶瓷结构,曝气环5中的导气连接管51通过导气管道6导入主导气管7内部的气体,用于将空气中的氧气快速的注入曝气池的内部,使曝气池内部的有机物与微生物可以与氧气充分的接触,从而保证池内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于此同时,为了便于导气连接管51与导气管道6连接,导气连接管51为软管;“ω”状的曝气环5不仅安装方便,而且便于使产生的气泡在搅动叶4带动下以更大的包裹式范围向上移动,以保证曝气池内部的污水可以更加充分的接触到气泡内部的氧气;导气管道6和主导气管7用于向曝气环5的内部输入空气。
27.实施例2:
28.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基础上增加了喇叭状混合增强罩8和球面形辅助混合块10;喇叭状混合增强罩8通过至四个支架9安装在搅动叶4外侧;喇叭状混合增强罩8上下端为扩口、中间为缩口,搅动叶4处于喇叭状混合增强罩8的缩口位置,并在该位置形成第二掺混区12,用于将气泡和污水进行第二次充分混合;球面形辅助混合块10安装在曝气池固定底板1和防水电机2之间,并位于喇叭状混合增强罩8的下喇叭口正下方位置;喇叭状混合增强罩8与球面形辅助混合块10之间形成截面为上下端呈扩口、中间呈缩口的第一喇叭状混合增强区域;
29.防水电机2及其外侧的防护罩、曝气环5镶嵌安装在球面形辅助混合块10顶部设置的凹槽内,且防护罩上部设有倒角,用于同第一喇叭状混合增强区域的上扩口方向保持一致,便于气液的混合;
30.曝气环5上端同高与球面形辅助混合块10,且位于第一喇叭状混合增强区域的缩口位置,用于借助该缩口位置的高速水流区将曝气环5产生的气泡快速混入污水中;第一喇叭状混合增强区域的上扩口位置形成第一掺混区11,用于将气泡与污水进行第一次充分混合;
31.通过喇叭状混合增强罩和球面形辅助混合块的配合设置形成第一喇叭状混合增强区域,且在搅动叶向上提升水流作用下于第一喇叭状混合增强区域的缩口位置形成高流速区,进而使得位于位置的曝气环曝出的气泡被经过高流速区的污水快速混入,并于第一掺混区与污水第一次充分混合;于此同时,于喇叭状混合增强罩内部缩口位置形成的第二掺混区在搅动叶作用下使得第一次混合的气液混合物再次混合,进一步有效提高了气泡与污水混合程度。
32.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