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术涉及清洁用具,尤其涉及一种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1、在相关技术中,清洁装置通常采用固定角度的擦头来对待清洁物进行清洁。然而,这种设计限制了清洁装置在清洁过程中的灵活性和效率。由于擦头的角度固定,它无法适应待清洁物的不同表面形态和角度,使得操作者在使用清洁装置进行清理时,需要主动变化操作者的操作位置,使得操作不便的同时也会导致清洁效果不佳,甚至可能无法彻底清除某些难以触及的污垢。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清洁装置。
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清洁装置包括:擦头,所述擦头用于与待清洁物接触;
3、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擦头连接;
4、移动件,所述移动件与所述转动件传动连接,所述移动件在受驱相对于所述转动件移动时带动所述转动件绕转动轴转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带动所述擦头以所述转动轴为枢轴进行摆动。
5、有益效果:清洁装置通过擦头与转动件的连接,以及移动件与转动件的传动连接,实现了擦头的摆动功能,从而可以减少操作者使用时的移动次数同时也能适应不同形态和角度的待清洁物表面。由于擦头可以进行摆动,清洁装置能够更有效地接触到待清洁物的表面,包括那些难以触及的区域,这样可以减少清洁时的死角,提高清洁效果。
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部和连接部;
7、所述转动部与所述移动件传动连接,所述移动件在受驱相对于所述转动部移动时带动所述转动部绕转动轴转动,所述连接部设置于所述转动部并沿所述转动部的径向延伸设置;
8、所述转动部转动时带动所述连接部以所述转动轴为枢轴进行摆动,进而带动所述擦头同向摆动。
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包括沿所述转动部径向延伸设置的插接杆,所述擦头设置有插接孔,所述插接杆插入所述插接孔以与所述擦头连接。
1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部包括转动轮和分别固定在所述转动轮两端的连接轮,两个所述连接轮均与所述转动轮同轴设置,所述转动轮与所述移动件传动连接;
11、所述连接部包括两个插接杆,两个所述插接杆分别固定设置在两个所述连接轮的外周,所述擦头设置有两个插接孔,两个所述插接杆分别与两个所述插接孔插接。
1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件在受驱沿所述转动件的径向移动时,带动所述转动件绕所述转动轴自转;所述转动件绕所述转动轴自转带动所述擦头以所述转动轴为枢轴进行摆动。
1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件包括齿条,所述转动件与所述移动件传动连接的部分设置有齿轮;
14、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且所述齿条在受驱沿所述转动件的径向移动时,带动所述齿轮绕所述转动件的所述转动轴转动。
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件在受驱沿所述转动件的径向往复移动时,所述擦头以所述转动轴为枢轴往复摆动。
1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清洁装置包括杆体,所述转动件设置在所述杆体的一端,所述移动件沿所述杆体的轴向延伸设置;
17、所述移动件沿所述杆体的轴向移动时,带动所述转动件绕所述转动轴自转,进而带动所述擦头以所述转动轴为枢轴进行摆动。
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件远离所述转动件的一端设置有操作部,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杆体内,且设置在所述杆体远离所述擦头的一端,所述操作部移动以受驱带动所述移动件沿所述杆体的轴向移动。
1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杆体远离所述擦头的一端设置有通槽,所述通槽沿所述杆体的轴向延伸,所述操作部伸入所述通槽并在受驱沿所述通槽滑动时带动所述移动件沿所述杆体的轴向移动。
2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杆体远离所述擦头的一端套设有第一套筒,所述操作部从所述通槽伸出并与所述第一套筒固定连接;
21、所述第一套筒受驱沿所述杆体轴向移动带动所述操作部沿所述通槽滑动。
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杆体包括杆本体和固定设置在所述杆本体远离所述擦头的一端的第二套筒,
23、所述转动件设置在所述杆本体的另一端,所述移动件沿所述杆本体的轴向延伸设置在所述杆本体的中空区域,所述第二套筒具有容置空间,所述操作部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
2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件还包括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操作部配合设置,所述卡接部用于对所述操作部在所述杆体轴向上的位置进行定位。
2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部设置有多个沿所述杆体轴向排列的卡接位置,所述操作部与不同的所述卡接位置卡接时在所述杆体轴向上的位置不同,进而使得所述擦头以所述转动轴为枢轴摆动的角度不同。
2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部靠近所述卡接部的一侧设置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适于在与所述多个卡接位置中的任意一个卡接位置卡接时,定位所述操作部的位置;在与所述卡接位置脱离时,释放所述操作部,以便于所述操作部沿所述杆体轴向移动。
2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杆体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移动件抵接;
28、所述弹性件用于在所述操作部沿所述杆体轴向移动后驱动所述操作部复位。
2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件通过齿条与所述转动件连接;
30、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齿条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杆体抵接。
3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杆体包括设置在其端部的连接件,所述转动件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上;
32、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齿条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抵接。
3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上靠近所述转动件的一端沿所述杆体轴向延伸设置有安装槽,所述齿条插入所述安装槽并在所述移动件沿所述杆体轴向移动时沿所述安装槽滑动;
34、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齿条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槽远离所述转动件的底壁抵接。
3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动件的两端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与所述转动轴同轴设置;所述连接件靠近所述转动件的一端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第一安装孔,所述转动件两端的所述连接柱分别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孔。
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7、1.转动件包括转动部和连接部,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擦头连接,转动部在受移动件的驱动转动时带动连接部转动,进而带动擦头转动,这样可以使得转动部的转动不受连接部和擦头之间连接部分的影响,提高了转动的灵活性。
38、2.齿条和齿轮的啮合,移动件直线运动带动转动件旋转,这种传动方式提供了精确的动力传递,确保了擦头摆动方向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此外,齿条和齿轮的啮合传动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这意味着移动件的驱动力可以有效地转换为擦头的摆动动力,提高了清洁效率。
39、3.所述操作部穿过通槽与第二套筒接触,这样操作者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拉动第二套筒从而使操作部移动进而带动转动部转动,使擦头角度发生变化,如此,可以提高操作的便捷性。
40、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