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阶段过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17076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多阶段过滤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过滤结构,尤指一种具有多阶段过滤效果的过滤结构,并借物理特性保持滤床结构的稳定,进而达到完整过滤的效果的多阶段连续过滤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水是人体必备的元素之一,水份占人体比例的70%,可见水对人的重要性,人可以十数天不吃东西,但不能数天不喝水,据统计一般人只要三天不喝水就可能会死亡,因此,水确实是人体所不可或缺。
[0003]由于水是如此重要,所以对水的摄取亦不能随便为之。在以前,人们需要到河边打水回家使用,但是,并非所有人的住家附近都有水,便有人挖井取水,然而,无论是到河边打水或者挖井取水,所获得的水都含有较多的杂质或细菌,实在不适合人直接饮用,尤其在污染严重的现代,更可能受到污染而致含有许多重金属或其它污染物质,淌要直接饮用,恐怕会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0004]也因为这样,所以,在许多地区设有许多自来水厂,以过滤并提供较干净的水供民生使用,不过,水在自来水厂的过滤过程当中,虽可以获得较佳的清净效果,但是,在过滤过程仍需要添加许多药剂以收更佳的净化效果,所以,这样的水喝久了恐怕也难免会造成人体健康上的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因此有发展出家庭用的滤水器,其主要是利用滤水器内的滤心而达到过滤的效果,而滤心的结构如中国台湾专利申请号第98130685号发明专利,其是一种滤心回路结构,其包括一由滤过材质制成的滤管、一容置管、一导管、一第一导流部以及一第二导流部,其中该滤管的管径较容置管为大,而容置管的管径较导管为大,且容置管设于滤管内,而导管设于容置管中,以及容置管与导管间有一通流空间,该通流空间可填入滤过材质,而该第一导流部及第二导流部设于滤管的两端,并用以定位诸管件及导引水流,因而借该滤管、通流空间及导管的配合,令用水得以充分流动滤过,以提升用水的过滤质量,然而,这样的滤心结构有二个缺点:其一,内外分层式的固定结构设计在不同的水质条件和滤心使用寿命的周期上难有一致的更换时机,容易形成材料的浪费。其二,第二阶段滤床水流方向由下往上冲的状态下,容易造成颗粒状滤床结构上形成水道快捷方式的漏洞,而影响滤床接触吸附的过滤效果。
[0006]因此,如何研宄出一种滤心结构,以解决滤心不同的寿命周期。再者,滤床因为水的冲流方向,而导致在结构上产生快捷方式漏洞的问题。将是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人所应费心着手研宄开发。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多阶段过滤结构,透过可调整滤材容量、长度、面积、应用充填来顺应不同的水质及更换周期,确保滤效及避免材料的浪费;改变过滤回路流程,达到过滤材质于过滤过程受水冲流,仍可保持滤床结构稳定的目的,不致使得过滤效果因此受到减损。
[0008]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9]一种多阶段过滤结构,其包括:一壳体,其包括一外壳及一上盖,该外壳具有一容设空间,该上盖组设于该外壳的一侧端,该外壳相对于该上盖的另一侧端则分别具有与该容设空间相连通一入水口及一出水口 ;一第一滤管,其包括一第一封盖、一第一过滤层及一第一导流管,该第一封盖具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一结合管,该第一过滤层套设于该第一凹槽,该第一导流管穿经该第一过滤层并套设于该第一结合管;一第二滤管,其包括一第二导流管、一第二封盖及一第二过滤层,该第二导流管穿设于第二滤管中间并与该第二滤管间形成一供该第二过滤层容置的环状容置空间,该第二封盖具有一第二凹槽,并于中间开设一导流口,该第二封盖借该第二凹槽装设于该第二滤管下方,该第二滤管装设于该第一滤管下方并容设于该容设空间,使得该第一导流管、第二导流管、导流口及出水口相对应连通形成一中通管;以及一第三滤管,其包括一第三过滤层、一上结合端及一下结合端,该上结合端及该下结合端分别装设于该第三过滤层的上端及下端,该第三过滤层中间具有一中通导流区,该第三滤管穿设于该中通管,该上结合端装设于该第二凹槽,该下结合端装设并密接于该出水口,并使该中通导流区连通于该出水口 ;借此,水自入水口进入后经该第一过滤层过滤后流向第二过滤层并过滤后,再经该第三过滤层过滤而流进该中通导流区续而流向出水口流出。
[0010]该出水口与该入水口间向上延设一第一套合管,该第二滤管并向下延设一第二结合管,该第二结合管与该套合管相密封套合。
[0011]该第一结合管凹设一第二凹槽,该出水口与该第一套合管间向上延设一第二套合管,该第三滤管的上结合端装设于该第二凹槽,而该下结合端装设并密接于第二套合管并与该出水口相连通。
[0012]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第三封盖,该第三封盖向上凹设一第三凹槽并向下凹设一第四凹槽,该第三凹槽与该第四凹槽间开设数个导流孔,该第三封盖中间设有一第二结合管,该第二结合管开设一通流孔,该第一滤管与该第二滤管分别装设于该第三凹槽及该第四凹槽。
[0013]该第一导流管与该第一过滤层间形成一第一导流区,该第一导流区与各该导流孔相连通。
[0014]该第一过滤层、第二过滤层及第三过滤层分别为合成纤维过滤层、活性碳过滤层及逆渗透过滤层。
[0015]该第三过滤层为逆渗透过滤层,则该外壳相对于该逆渗透过滤层还包括一供逆渗透过滤层排出废水的排水口,该第二封盖的导流口向上凸设一第三结合管,该第三过滤层相对该第三结合管环设一单向逆止环,该第三过滤层穿经该第三结合管而穿设于该中通管,并使得该单向逆止环密封卡设于该第三结合管的内壁。
[0016]第三封盖与该第一滤管间还包括一第一滤网,而该第二封盖与该第二滤管间还包括一第二滤网。
[0017]该第一滤管的长度大于该第二滤管。
[0018]该第二滤管的长度大于该第一滤管。
[0019]借上述结构而达到所述的目的,关于本实用新型的滤心结构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实施方式将有更进一步的分析论述。
[00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过可调整滤材容量、长度、面积、应用充填来顺应不同的水质及更换周期,确保滤效及避免材料的浪费;改变过滤回路流程,达到过滤材质于过滤过程受水冲流,仍可保持滤床结构稳定的目的,不致使得过滤效果因此受到减损。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立体分解图。
[00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滤管剖面示意图。
[002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滤管剖面示意图。
[0026]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滤管剖面示意图。
[0027]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0028]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水流方向示意图。
[0029]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立体分解图。
[0030]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立体分解图。
[0031]图中标号说明:
[0032]I壳体11外壳
[0033]12上盖13容设空间
[0034]14入水口15出水口
[0035]16第一套合管17排水口
[0036]18第二套合管
[0037]2第一滤管
[0038]21第一封盖211第一凹槽
[0039]212第一结合管213套合槽
[0040]22第一过滤层23第一导流管
[0041]24第一导流区25第一滤网
[0042]3第二滤管
[0043]31第二封盖311第二凹槽
[0044]312导流口313第二结合管
[0045]314套接管32第二过滤层
[0046]33第二导流管34容置空间
[0047]35第二滤网
[0048]4第二封盖
[0049]41第三凹槽42第四凹槽
[0050]43导流孔44第三结合管
[0051]45通流孔
[0052]5中通管
[0053]6第三滤管
[0054]61上结合端62下结合端
[0055]63第三过滤层64中通导流区
[0056]65单向逆止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57]为达上述目的,请参考图1至图7,其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多阶段过滤结构,其包括:
[0058]—壳体1,其包括一外壳11及一上盖12,该外壳11具有一容设空间13,该上盖12组设于该外壳11的一侧端,该外壳11相对于该上盖12的另一侧端则分别具有与该容设空间13相连通一入水口 14及一出水口 15 ;
[0059]—第一滤管2,其包括一第一封盖21、一第一过滤层22及一第一导流管23,该第一封盖21具有一第一凹槽211及一第一结合管212,该第一过滤层22套设于该第一凹槽211,该第一导流管23穿经该第一过滤层22并套设于该第一结合管212 ;
[0060]一第二滤管3,其包括一第二导流管33、一第二封盖31及一第二过滤层32,该第二导流管33穿设于第二滤管3中间并与该第二滤管3间形成一供该第二过滤层32容置的环状容置空间34,该第二封盖31具有一第二凹槽311,并于中间开设一导流口 312,该第二封盖31借该第二凹槽311装设于该第二滤管3下方,该第二滤管3装设于该第一滤管2下方并容设于该容设空间13,使得该第一导流管23、第二导流管33、导流口 312及出水口 15相对应连通形成一中通管5 ;以及
[0061]—第三滤管6,其包括一第三过滤层63、一上结合端61及一下结合端62,该上结合端61及该下结合端62分别装设于该第三过滤层63的上端及下端,该第三过滤层63中间具有一中通导流区64,该第三滤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