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增氧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22493阅读:1370来源:国知局
水流增氧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净化水质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水流增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就一般的污水(即有机性质污水)净化而言,采用活性污泥处理法的较为普遍。这种处理法首先是调整污染物质的浓度(例:用水稀释),其次是利用好氧性菌体的吸收分解作用。
[0003]然而,好氧性菌体正如其名字一样它是喜欢氧气的菌体,为使污水的净化作用活跃,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溶解氧)量需足够多。
[0004]河,湖,池塘,水库等水域几乎无水流(所谓的闭塞水域),通常情况下溶解氧很少。由于类似于这样的水域好氧性菌体少,产生不了净化作用,因而经常会发生红潮、藻类等现象。
[0005]即使是一般的污水,如不断地流入,超过好氧性菌体的净化能力,净化跟不上,水会变为富营养化(富化),污染增大。
[0006]为防止水质污染要进行污水处理。需人工将氧气溶入水中,使得好氧性菌体的活动活跃起来。为此,我们开发[水流增氧装置],将空气送入水中,使空气中含有的氧充分溶解于水。
[0007]就以往的增氧装置来说,例如:使用空气压缩机产生高压空气压送喷射至水中。喷射出的空气形成气泡渐渐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氧一点一点地溶入水中。或者,在圆状筒内设置叶轮使其旋转产生水流再加上高压空气。
[0008]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
[0009]1.使用空气压缩机需相当大的动力。要将空气喷射至水中,首先要根据压缩空气在水中喷射位置的水压,再来决定喷射所需的动力。喷射位置浅,水压低,所需的压缩空气压力小,但是,气泡浮至水面的距离短,溶解于水中的氧也少。为使大量的氧溶解于水中,气泡要经过长距离浮到水面,空气的喷出位置必须置于深处,这样的话,需相当大动力的空气压缩机,自然成本也随之提高。
[0010]2.溶入氧气的水域很难扩展。压缩空气由水中向上喷出的情况下,气泡几乎不朝水平方向扩展,而是快速浮至水面,获得溶解氧的水域极其狭窄。要扩展氧气的供给水域,需横向喷出。如压缩空气横方向喷出,空气泡在受到周围水的阻力状况下艰难地横向扩展,同时因浮力的作用浮至水面。气泡浮向水面的路径曲线由喷射力(喷出时的空气压力)和浮力两者的合力所决定。喷射力越大,横向延伸距离越长,氧的供给水域越宽。但是,空气的重量与水相比数量级完全不同,用空气来推动水向前冲的距离怎么说也极其有限。通过喷射压缩空气的方式使溶解氧的水域扩展现实上很难做到。除非使用无数台空压机,在无数个水中位置进行喷射。否则,溶解氧的供给水域(曝气效果区域)只是点状水域,该点状水域以外的水域仍然是缺氧的状态。
[0011]3.鱼虾等易受伤。增氧装置通常是在圆状型筒内使叶轮旋转产生水流,再加上压缩空气向水中扩散。这种形式的装置,对于混入筒内的鱼虾等由于叶轮的旋转会给予致命的伤害。再则,这种形式的装置,为防止垃圾等卷入叶轮一般都设有网状防护罩,对该防护罩必须实施定期的清扫作业,增加了维持管理的作业量及成本。

【发明内容】

[0012]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水流增氧装置,它可克服现有技术中需要大动力压缩机、溶氧水域有限的一些不足。
[001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水流增氧装置,它主要包括水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流增氧装置包括一外筒体和与外筒体相连通的取水管,所述的取水管由平直部和弯曲部连接而成,平直部和弯曲部的连接处设有管状的空气吸入部,水栗与空气吸入部之间通过水栗水输送管相连;
[0014]外筒体内的同心圆处设有一两端开口的内筒体,该内筒体的一端与取水管的平直部相连;
[0015]所述的空气吸入部顶部设有一空气吸入管,上述外筒体、水栗均通过一固定装置相连。
[0016]使用时,将喷出水流的水栗连接至水栗水输送管的一端,水栗水输送管的另一端与水栗水喷出管后端连接后,水栗口打出的高压水经输送管,水流以内筒体的中心轴为方向从水栗水喷出管前端射出,同时空气经吸入管被吸引,再经过内筒体、外筒体内部、最后,大量混有空气的高压水流从外筒体的出口处射出,从而形成了水流增氧装置。本水流增氧装置在使用中,即使鱼虾类乘着水流混入装置中来,由于无旋转叶轮,只是顺着水流通过装置而已,不会给养殖物造成伤害。再则,由于无旋转叶轮,也无需设置防护网罩,省去了网罩的清洗等作业,维持管理变得简单且可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X-X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Y-Y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气筒端部的局部示意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气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0026]各附图中的标号表示如下:
[0027]1、水流增氧装置,2、水面,3、水底,4、空气吸入管,5、支持体,6、外筒体,6-1、外筒体入口,6-2、外筒体出口,7、内筒体,8、取水管,9、水栗水喷出管,10、空气吸入部,11、水栗水输送管,12、水栗,13、14、支柱体,15、散气筒,16、筒部,17、凸起棒,18、啮合部,19、固定绳索,20、浮体,21、安装支撑体,22、伸缩支撑体,23、安装支撑体,24、下吊架。
[0028]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流增氧装置,它主要包括水栗,其与现有技术的在于:所述的水流增氧装置包括一外筒体和与外筒体相连通的取水管,所述的取水管由平直部和弯曲部连接而成,平直部和弯曲部的连接处设有管状的空气吸入部,水栗与空气吸入部之间通过水栗水输送管相连;外筒体内的同心圆处设有一两端开口的内筒体,该内筒体的一端与取水管的平直部相连,另一端连接有一散气筒;所述的空气吸入部顶部设有一空气吸入管,上述外筒体、水栗均通过一固定装置相连。
[0029]进一步的,内筒体通过至少两组支柱体组与外筒体相连,每组支柱体组设有四个支柱体,四根支柱体沿内筒体外表面均匀分布。内筒体的一端连接有散气筒,所述的散气筒内壁分布有一组凸起棒,凸起棒的总数量为复数,每个凸起棒均于散气筒的中心线相垂直,相邻的两个凸起棒之间的垂直距离相同。
[0030]更进一步,所述的固定装置为支持体,水栗固定于支持体的底部,外筒体固定于支持体的中部,支持体的上部固定有空气吸入管。
[0031]更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装置由安装支撑体和设在安装支撑体下的下吊架连接而成,安装支撑体的上部设有一浮体,浮体与安装体之间通过伸缩支撑体相连;外筒体固定于安装支撑体上,水栗固定于下吊架上。所述的浮体至少设有一个,浮体上设有固定绳索,所述的伸缩支撑体由4-8根支撑棒相互连接形成可伸缩的X字型结构。
[0032]实施中,设置一个弯曲的管状型取水管;设置一个两端开口的圆筒状外筒体;
[0033]在外筒体内同心圆位置设置一两端开口的内筒体,该内筒体由支持件予以固定,该内筒体的一开口端设置于外筒体一开口端内部的位置,另一开口端设置于外筒体另一开口端外部附近位置,并与上述弯曲的管状型取水管一端连接;设置一个一端为开口,另一端为闭塞的筒状型空气吸入部,使该部的开口端与上述的取水管弯曲处开孔连接,同时使该部的筒圆心与上述的内外筒体圆心保持一致;
[0034]设置一个水栗水喷出管,该管为两端开口,将该喷出管密封地贯通至空气吸入部,前端位置于空气吸入部开口端稍出,后端位置于空气吸入部闭塞端稍出,同时使该喷出管圆心与上述的空气吸入部及内外筒体圆心保持一致;
[0035]设置一根空气吸入管,升出水面的一端开口,另一端与靠近空气吸入部闭塞端连接,使空气能够进入空气吸入部;
[0036]按以上配置,将喷出水流的水栗连接至水栗水输送管的一端,水栗水输送管的另一端与水栗水喷出管后端连接后,水栗口打出的高压水经输送管,水流以内筒体的中心轴为方向从水栗水喷出管前端射出,同时空气经吸入管被吸引,再经过内筒体、外筒体内部、最后,大量混有空气的高压水流从外筒体出口的射出。从而形成了本水流增氧装置。
[0037]外筒体6两端开口,形成外筒体入口 6-1,外筒体出口 6-2,在本装置中为最大直径的筒体。内筒体7两端开口,设置于外筒体6的里面并保持同心圆,外筒体6的内壁与内筒体7的外壁通过支柱件连接固定。内筒体7的右端部(外筒体6-1的入口侧)与取水管8的一端(出口端)连接,内筒体7的左端部位于外筒体6的约中间位置。
[0038]空气吸入部10为筒状型,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开口端与取水管8的右下方弯曲开孔处连接,另一封闭端使水栗水喷出管9贯通,贯通连接处密封。空气吸入部10的侧壁处开孔并与空气吸入管4连接使空气能够进入空气吸入部。水栗水喷出管9的左端(喷出口)位于取水管8的内部,水栗水喷出管9的后端(喇叭口状)与水栗水输送管11的出水端连接。
[0039]支持体5是为了将以上所述的各构成要素用机械的方法使其固定连接的框架部件,底部用于固定水栗12,中间部可固定连接外筒体6、内筒体7、取水管8、水栗水喷出管9、空气吸入部10,上部可支撑空气吸入管4。
[0040]接下来对详细的构成及动作进行说明。图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