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散装物料加工装置的折叠料斗,并且特别地但非排它性地涉及一种折叠料斗,其中侧壁和端壁能够在降下位置和升起位置之间移动且经由机械互锁的凸缘来互锁。
背景技术:
散装物料加工设备或机器能够是静止的或者可在作业现场之间运输。在某些情况下,加工机器可运输以便组装或构造用来在原位使用,或者可以是自推进的,以易于在现场操纵并且便于在运输车辆的平台上进行装卸。
示例加工设备包括筛选器、破碎机以及组合式破碎筛选装置。这些机器通常包括接收散装物料供应的装料斗,该散装物料接着被馈送至筛箱或破碎机,用于随后经由一个或多个中间或卸料输送机卸料。从料斗至初级加工单元或二级加工单元(筛子或破碎机)的供应通常依靠重力卸料,使得筛子或破碎机一般定位成比进料斗低,该进料斗通常决定了加工设备的最大高度并且是最上面的部件。因此,已知的是,构造具有壁的料斗,该壁能够向下落下或塌缩,以适当减低总体机器高度,并允许便于沿公路运输而没有与诸如桥等的上空障碍物碰撞的风险。在US 2004/0035963;US 2006/0016104;US 2008/0041984;EP 2664492;GB 2496522和US 2014/0124337中描述了示例可折叠料斗布置结构。
然而,常规的可调节安装的料斗因很多原因而是不利的。特别地,维护人员经常需要物理地爬到设备上,以手动操作处在料斗壁处的锁定件。如应当理解的,在使用中,壁必须可靠地固定,以承受料斗被装入散装料时施加到壁上的显著装载力。此外,在料斗壁锁定机构依赖于或取决于基于电子或流体的致动器的完整性的情况下,动力操作致动器随着时间推移而磨损或失效不是不常见的,并且这代表对人员有显著安全风险。
因此,所需要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料斗布置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料斗布置结构,该折叠料斗布置结构提供料斗壁在降下的运输位置与升起的工作位置之间的自动或半自动移动。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料斗组件,该料斗组件具有料斗壁,料斗壁机械地互锁,以提供牢固互连的整体结构,而没有壁由于基于电子或流体的部件磨损或失效或响应于施加到料斗壁上的显著装载力而意外地向下掉落的风险。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折叠料斗的致动机构,该致动机构没有增加散装物料加工装置的总体宽度,并且可抵靠加工装置的其它部件或在加工装置的其它部件之间方便地容纳在装置的内部区域内。
这些目的部分地通过折叠料斗布置结构来实现,其中,料斗的侧壁或端壁构造成经由远程控制在降下位置和升起位置之间移动以及机械地互锁(在升起位置),而无需人员手动接合锁定部件。
有利地,所提出的布置结构通过机械互锁连接件的类型和动力操作致动机构(构造成使壁在降下位置和升起位置之间移动)能够在壁移动过程的结束(或开始)处接合和脱开可锁定的凸缘,使得机械锁通过控制并提供料斗壁的移动的同一机械致动器来致动。
此外,锁定连接件布置成使得锁定连接的强度与料斗壁的重量成比例。即,所提出的相互接合的连接件由锁定凸缘提供,所述锁定凸缘刚性地附接到端壁和侧壁,并且包括构造成彼此重叠的带钩部分。因此,端壁和侧壁通过借助料斗壁的重量而维持在接合状态下的带钩部分来保持且锁定到接合中并防止在重力下向下枢转(而无需来自动力操作移动机构的支持)。
料斗壁的锁定和解锁经由侧壁或端壁的动力操作致动机构来实现,该动力操作致动机构构造用以使壁以第一枢转运动和在上下方向上的第二基本线性的平移运动的方式移位。特别地,为了提供锁定接合,料斗壁中的一个可首先从降下位置枢转到升起位置,在该升起位置,该料斗壁可接着通过动力操作机构竖直降下,以允许安装在侧壁和端壁上的钩子相互接合。料斗壁的逆向线性和枢转运动可接着方便地致动,用以提供壁的解锁,从而使壁能够随后向下折叠。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有一种用于散装物料加工装置的折叠料斗,其包括:至少一个侧壁,所述侧壁经由至少一个第一枢转安装架可枢转地安装到支撑框架;第一动力操作机构,该第一动力操作机构具有第一动力操作致动器,用以提供侧壁在降下的第一位置和升起的第二位置之间的枢转;至少一个端壁,所述端壁经由至少一个第二枢转安装架可枢转地安装到支撑框架,并且垂直于或横向于侧壁延伸;第二动力操作机构,该第二动力操作机构具有第二动力操作致动器,用以提供端壁在降下的第一位置和升起的第二位置之间的枢转;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和第二机械互锁连接件,该第一和第二机械互锁连接件分别设置在侧壁和端壁处,使得当互锁时,侧壁和端壁被阻止从升起的第二位置枢转至降下的第一位置;其中,第一或第二动力操作机构包括第三动力操作致动器,该第三动力操作致动器构造用以提供侧壁或端壁沿上下方向的平移运动,使得第一和第二互锁连接件的锁定和解锁包括侧壁或端壁的枢转和平移运动。
优选地,第一和第二互锁连接件包括凸缘,该凸缘具有带钩部分,带钩部分构造成当互锁时彼此重叠。优选地,凸缘定位在侧壁和端壁的相应的端部边缘处或朝向侧壁和端壁的相应的端部边缘定位,用以当壁处于升起的第一位置时,随着端部边缘触碰接触地或几乎触碰接触地配合而彼此接合。带钩部分有利于确保料斗壁的牢固和可靠互连并提供刚性凸缘的充分物理重叠。凸缘的形状和大小被设定成具有足够完整性和强度,以排它性地且重要地而无需依靠额外的基于电子或流体的致动器来支撑料斗壁的重量。每个壁上的带钩部分的端部区域有效通过实现邻接而将相邻壁固定并保持在升起位置来防止相邻的壁意外向下落下。
可选地,第一动力操作机构包括第一臂,第一臂可枢转地安装到第二臂,使得第一和第二臂构造成:当侧壁移动到降下的第一位置时,其相对于彼此和支撑框架折叠,并且当侧壁处于升起的第二位置时,其对准以形成变直的支撑撑条。这种布置结构有益于提供对侧壁且进而对端壁的进一步支撑,以稳定壁抵抗冲击装载力。
可选地,第二臂可枢转地安装到框架,并且第一臂附接到侧壁,使得当侧壁移动到降下的第一位置时,第一和第二臂构造成朝向处在料斗下方的位置向内折叠。有利地,折叠机构不存在对操作人员的安全隐患,这是因为其向内折叠并且还使装置能够在受限区域中操作或接近其它加工设备或结构进行操作,而在向外折叠机构的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
优选地,第一动力致动器附接在第一臂的区域和第二臂的区域处。这种布置结构有利于提供致动器与可移动臂之间的直接联接,以使致动器能够在臂变直时被隔离。优选地,第一动力致动器安装在第一臂和第二臂处,使得当臂对准以形成变直的支撑撑条时,第一动力致动器与通过支撑撑条从侧壁传递的压缩力隔离开。
可选地,第二动力致动器安装成在框架和端壁之间延伸,并且第三动力致动器安装成在框架和第二枢转安装架之间延伸,以提供第二枢转安装架在上下方向上的平移运动。第三动力致动器优选地直接安装成与端壁接触,以便在操作期间将在升起和降下端壁时通过致动器传递的负载保持到最小值。
可选地,第二枢转安装架包括:设置在支撑框架处的安装支架,该支架具有第一伸长狭槽;以及第一枢销,端壁可绕该第一枢销枢转,第一枢销可滑动地安装在伸长狭槽内。枢销和狭槽布置结构有利于提供用于使料斗壁移位的可靠且轻质的机构,并且尤其有利于使工作着的部件的数量和机构的总体复杂性最小。
优选地,第三动力致动器安装用以作用在第一枢销上,以致使第一枢销在第一狭槽内沿上下方向滑动;并且第二动力致动器安装在端壁和支架之间,以致使端壁绕第一枢销旋转。可移动地安装第三动力致动器有利于通过维持期望的装载角并限制致动器的延伸范围而使致动器处的应力最小,从而获得操作部件的长寿命。
优选地,第三动力致动器经由第二枢销安装在支架处,第二枢销可滑动地安装在设置在支架中的第二伸长狭槽内,第三动力致动器构造成随端壁的平移运动而沿上下方向移动。这一销和狭槽布置结构有利于提供用于使致动器移位的可靠机构,而无需额外部件,否则额外部件将会增加运动机构的复杂性和重量。
优选地,第二动力操作机构包括:一对支架,一对第一枢销和一对第一和第二伸长狭槽;以及分别设置在每个支架处的一对第二动力操作致动器和一对第三动力操作致动器。这种布置结构有益于提供坚固耐用且稳定的运动机构,同时将与使料斗壁移位相关联的部件的重量维持在最小值。
优选地,该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盖罩,该至少一个盖罩可枢转地安装成从端壁的区域悬挂下来,以当端壁处于升起的第二位置时覆盖第二和第三动力操作致动器。防护罩有益于在使用过程中提供对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致动机构的内部部件以防止灰尘和碎片。优选地,该装置包括多个防护件或防护罩,以保护并覆盖与料斗壁相关联的所有致动机构。
优选地,该装置包括两个侧壁,其中,每个侧壁包括在相应的端部边缘处的多个凸缘,侧壁的每个凸缘布置成使得每个带钩部分向上延伸;并且其中,端壁包括在相应的端部边缘处的多个凸缘,其中端壁的每个凸缘布置成使得每个带钩部分向下延伸;其中,当凸缘互锁时,相应的向上和向下延伸的带钩部分重叠,以使侧壁与端壁互锁。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有一种移动式散装物料加工装置,其包括:主框架;支撑在主框架处的加工单元;允许该装置在地面上移动的履带或轮;以及如本文所要求保护的折叠料斗,该折叠料斗容纳待被馈送到加工单元的物料。
附图说明
现将仅以示例的方式并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移动式破碎装置的外部侧视立面图,该移动式破碎装置具有主框架、破碎机、进料斗以及使装置能够在地面上自推进的履带;
图2是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的图1所示的装置的主框架和进料斗的后视透视图;
图3是图2的料斗和主框架的另一后视透视图,其中,为了示意的目的而移除了选定部件;
图4是图3的料斗和主框架的侧视透视图,其中,为了示意的目的而移除了选定部件;
图5是图4的料斗和主框架的后视透视图,其中,为了示意的目的而移除了选定部件;
图6是图5的料斗和主框架的另一后视透视图,其中,端壁处于升起位置以脱开料斗壁互锁连接件,且为了示意的目的而移除了选定部件。
图7是图6的料斗和主框架的后视透视图,其中,端壁枢转至降下的中间位置。
图8是图7的料斗和主框架的另一后视透视图,其中,端壁枢转至最低位置,且为了示意的目的而移除了选定部件;
图9是图8的料斗和主框架的后视透视图,其中,侧壁和端壁向下枢转至其最低位置,且为了示意的目的而移除了选定部件;
图10是图9的料斗和主框架的俯视透视图,其中,侧壁和端壁枢转至其最低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散装物料加工机器100包括主框架104,主框架104支撑车底盘,该车底盘用以安装一对环形履带105,以使机器100能够在地面上自推进。机器100还包括主马达106、总的以附图标记101表示的进料斗、物料破碎机102和卸料输送器103。料斗101包括折叠料斗壁107,折叠料斗壁107能够在升起的最上位置(图1所示)和枢转或塌缩(collapse)的下侧位置(图9和10所示)之间移动。
参照图2和3,料斗101包括与主框架104的纵向轴线大致对准的一对侧壁200以及设置在机器100的后侧端部且大致垂直于侧壁200延伸的端壁201。在壁200、201定向在图2所示的升起的最上位置时,端壁201在每个侧壁200的后端边缘310之间延伸,以便将料斗101的内部区域围起,以容纳所馈送的散装物料。特别地,端壁201包括一对端部边缘311,所述端部边缘311构造成与侧壁端部边缘310触碰接触地或接近触碰接触地配合。
机器100包括一对第一动力操作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操作机构总的用附图标记203表示,所述第一动力操作机构构造用以致动每个侧壁200在图1和9所示的位置之间的升起和降下。每个机构203包括第一伸长臂206,第一伸长臂206可枢转地安装到相对较短的第二臂207。参照图4,第一臂206包括最上面的第一端405,该最上面的第一端405经由枢销400可枢转地附接到设置在侧壁200的最外部处的安装区域314。第一臂206的最下面的第二端406经由枢销313可枢转地安装在第二臂207的最上端408处。第二臂207通过基部安装架312可枢转地安装到框架104。特别地,臂207的下端407被接纳在基部安装架312内并经由枢销402可枢转地安装。
动力操作线性致动器(以液压缸为形式)409安装在第一和第二臂206、207的相应的端部。特别地,液压缸409的最下端412可枢转地安装到在第二臂207处的枢销403。液压缸409包括可伸缩杆410,可伸缩杆410在其最上端411处经由枢销404安装到第一臂206。因此,经由液压缸409的致动,第一和第二臂206、207构造成经由枢销313向内折叠或塌缩,使得在它们的折叠或铰接构造中,臂206、207大致向内延伸到基本上位于料斗101的下部区域401下方的区域315。特别地,向内折叠的臂206、207进一步在图10中示意,使得当臂塌缩时,第一臂的下端406和第二臂的上端408紧挨定位于料斗区域401的下方。有利地,第一和第二臂206、207并不向外折叠或铰接,否则这会增加机器100的总体宽度。此外,侧壁的致动机构203中的每个构造成当铰接成图10所示的位置时不会相互干涉。
每个侧壁200的枢转是经由一对枢转安装架实现的,所述枢转安装架设置在后端处并朝向每个侧壁200的前端。每个枢转安装架包括设置在主框架104处的基部安装架210和大致从每个侧壁200的外侧区域向下延伸的侧壁安装架307。安装架307构造成经由中间枢销208相对于安装架210枢转。每个动力操作机构203和特别地臂206和207由基本上平面的板202防护,板202可枢转地安装到每个侧壁200的外侧。板202向下悬挂,以遮住臂206、207和液压缸409,从而不仅保护机构免受灰尘和碎片损害而且还针对操作人员提高装置100的操作安全性。
机器100还包括一对第二动力操作机构,所述第二动力操作机构总的用附图标记204表示。每个第二机构204安装成在主框架104的后部与端壁201之间延伸,以便能够致动端壁201在图1所示的升起位置与图8所示的降下位置之间的升起和降下。每个机构204包括直立的安装支架205,支架205刚性地安装在框架104处并且由一对间隔开的板状形体形成。支架205包括最靠近端壁201的上部区域定位的上部区域300以及安装在框架104处的下部区域303。第一基本竖直延伸的伸长狭槽301设置在支架的上部区域300处,并且第二基本竖直延伸的伸长狭槽302设置在支架的下部区域303处。两个狭槽301、302基本上平行对准并且在竖直方向上以支架205的主要长度间隔开。端壁201包括一对大致向下突出的壁安装架306,每个壁安装架306具有至少部分地接纳在每个支架的上部区域300内的最下端317。枢销209可滑动地安装在狭槽301内并延伸穿过壁安装架的端部317,以将端壁201可枢转地联接至每个支架205并且继而联接到框架104。因此,端壁201能够经由枢销209在上下方向上枢转。伸长防护件304经由枢销305从每个壁安装架306悬挂下来,并且形状和大小被设定成遮住每个动力操作机构204的内部部件。即,每个机构204的内部部件被封装在每个支架205和防护件304内。
参照图3、5和6,每个机构204包括一对动力操作线性致动器(以液压缸为形式)501、502,所述一对动力操作线性致动器501、502并排定位在由每个支架205限定的内部空间内。液压缸502对准成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使得(可伸缩地安装在液压缸502处的)伸长杆505的最上端507相对于液压气缸502的最下端向后定位。特别地,液压缸502(经由其最下端)经由枢销316可移动地安装在支架205处,枢销316可滑动安装在下侧的伸长狭槽302内。最上面的杆端507则安装在枢销504处,该枢销504附接到壁安装架306。相邻的液压缸501也包括具有最上端503的可伸缩地安装的伸长杆506。上端503安装在枢销209处,而液压缸501的最下端安装在下侧的枢销500处,所述枢销500附接到支架的下部区域303。
因此,经由每个机构204,端壁201构造成沿基本线性的向上和向下平移方向移动并且在上下方向上枢转或折叠。特别地,端壁201的线性竖直升起和降下通过致动液压缸501来提供。随着杆506从液压缸501延伸,枢销209和316构造成在相应的狭槽301、302内沿竖直方向滑动。端壁201的枢转通过液压缸502的致动来提供,使得可伸缩杆505的长度变化致使壁安装架306绕销209枢转。即,液压缸502也经由液压缸501的致动而竖直移位,以维持液压缸502相对于壁安装架306的致动对准角度。
为了将料斗壁107固定在图1所示的升起位置,每个壁107包括多个互锁凸缘,互锁凸缘总的以附图标记211表示。特别地,为了提供可靠且方便地可接合且可释放的锁,每个凸缘211排它性地形成为刚性地安装到每个相应的壁200、201的机械部件。这样,凸缘211刚性地固定到每个相应的壁200、201,并且壁200、201可排它性地通过由凸缘211提供的摩擦接触和机械互锁而互锁在一起。
特别地,每个侧壁200包括一对凸缘211,凸缘211具有带钩部分309,带钩部分309从处于壁安装架307的位置处或刚好在壁安装架307上方的位置处从后端边缘310向后突出。每个带钩部分309定向,使得钩子大致向上突出。类似地,端壁201包括设置在每个纵向端部边缘311的一对凸缘211。每个端壁凸缘211包括沿横向方向从端部边缘311突出的对应的带钩部分308。每个带钩部分308定向成面朝下,以便当壁107处于图1所示的最高升起位置时重叠接触地配合在壁凸缘211的相应的带钩部分309上。
每对内的带钩部分308、309定位在彼此上方和下方,以便在竖直方向上间隔开。在壁200、201处于直立位置的情况下,端壁201可被认为是经由相应的带钩部分308、309的重叠接合而钩到每个侧壁200上并由每个侧壁200支撑。此外,处于图1所示的升起位置的侧壁200进一步由臂206、207支撑,所述臂206、207能够对准成彼此平行延伸以形成变直的支撑撑条或支柱,如图3所示。即,臂206、207构造成枢转至变直的‘锁定(locked-out)’位置。这种构造有利于使每个液压缸409与由侧壁200的重量施加的压缩力和料斗101被装入散装物料时的冲击力隔离开。臂206、207还支撑带钩部分308、309的互锁,以便提供坚固耐用且可靠的料斗壁互锁组件。
带钩部分308、309的接合和脱开经由液压缸409、501和502的组合的致动来实现。参照图3至10,在壁107处于图1所示的直立位置的情况下,端壁201最初通过液压缸501的致动而沿竖直方向向上移位。因此,致使枢销209、316在对应的狭槽301、302内滑动,如图5和6所示。如图6所示的这种初始线性平移运动使带钩部分308与带钩部分309脱开。端壁201于是能够经由液压缸502的致动而绕枢销209向下枢转,以实现图7所示的部分枢转定向。壁201继续枢转至图8所示的完全降下位置,而销209、316仍定位在相应的狭槽301、302的最上端处。因此,液压缸502经由液压缸501维持在向上移位的位置。液压缸409接着致动,以将第一和第二臂206、207向内折叠到区域315中,如图9和10所示。因此,每个侧壁200绕枢销208向下折叠到图9和10所示的完全下降(declined)位置。向内折叠的臂206、207的构造有利于维持机器100的总体宽度处于最小值并且提供料斗主体下方的方便区域401,用以容纳诸如细屑输送器(未示出)的其它部件。
将壁107升起和互锁则通过步骤的逆向顺序实现,步骤都包括侧壁200的枢转运动,接着端壁201的枢转运动,然后是端壁201的线性竖直降下,以完成带钩部分308、309的互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