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续沉降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8963阅读:9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续沉降槽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湿法选矿废水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续沉降槽。



背景技术:

在湿法选矿时,常需要大量的水和破碎后的矿物一起进入湿式磁选机进行磁选,磁选后,剩余的废水在经过过滤后得到类似泥浆的含有较高悬浮物的混合物,按国家工业废水排放标准规定,此时的废水需要净化处理后方能直接排放,因此,需要用到连续沉降槽对其进行自然沉降,但是由于自然沉降的时间耗费较长,废水中的小颗粒悬浮物不易沉降,在不使用沉降剂的情况下,一次沉降时间往往需要耗费几天,导致企业无法大规模进行连续生产,且排出的废水其并不能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沉降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在不使用沉降剂的情况下,能快速沉降的连续沉降槽,以解决现有沉降槽面临的低效率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连续沉降槽,包括圆形槽体,设于圆形槽体内的搅拌装置,设于圆形槽体上部的清液出口,圆形槽体下部呈锥形形成排浆底板,排浆底板的底端开口形成稠浆出口,搅拌装置的上部设有料井,料井的上部开口于进料管道连接,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轴和设于搅拌轴下部的搅拌轮盘,搅拌轴的上部穿过料井与动力装置连接,料井的上部通过多根定位杆固定于圆形槽体的上端,料井的下部通过阻泥板固定于圆形槽体的中上部,定位杆与阻泥板之间的空间形成清液层,清液出口的开口设于清液层内。

由于上述结构的设置,含高浓度的矿物泥浆经进料管道且通过料井进入连续沉降槽内,搅拌装置的搅拌轴通过动力装置带动搅拌轮盘以0.1-1rad/min的速度对矿物泥浆轻微搅拌,以使沉淀于圆形槽体下部的排浆底板的稠浆能快速汇集于稠浆出口,然后经稠浆出口排出,在此过程中,为了防止矿物泥浆造成的冲击晃动搅拌装置,料井的上部通过多根定位杆固定于圆形槽体的上端。同时,为了能快速得到清液,以提高连续沉降槽的快速沉降能力,料井的下部通过阻泥板固定于圆形槽体的中上部,阻泥板用于过滤圆形槽体内矿物泥浆的上清液,并使过滤后的清液存于定位杆与阻泥板之间的空间内形成清液层,清液层内的清液则经清液出口对外排出。通过搅拌装置和阻泥板的配合使用,大幅提高了连续沉降槽的快速沉降能力,整个结构紧凑稳定,可实现连续沉降,大幅缩短了企业的生产周期。

为了使矿物泥浆中的悬浮物能快速沉降,阻泥板的朝排浆底板的一面设有环形裙边,裙边的延伸长度不小于阻泥板直径的1/6。裙边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吸收矿物泥浆的流动能量,另一方面可捕获泥浆中的悬浮物,为泥浆中的悬浮物提供可依附的基体,进一步加速泥浆的快速沉降。

为防止圆形槽体内的矿物泥浆对阻泥板造成冲击,导致阻泥板过滤效果下降,圆形槽体的内壁环形分布有防波板,防波板的一端固定于圆形槽体的内壁,其另一端朝排浆底板倾斜,且与裙边相对应形成八字形,防波板的长度为裙边延伸长度的1/2-2/3。防波板一方面用于缓冲吸收矿物泥浆的波能量,另一方面配合裙边发挥协同作用,使悬浮物也可以依附防波板相互堆积沉降,进一步提高沉降槽的沉降能力。

为了进一步使排出的清液达到排放标准,阻泥板上设有透水槽,阻泥板靠近清液出口的一侧密闭形成不透水部,不透水部的周边通过滤板围成清液排放区,清液出口的开口置于清液排放区内。

进一步,为了更好地实施本发明的阻泥板,阻泥板由多块硬质聚氨酯片与箍圈组装形成,其中硬质聚氨酯片之间倾斜平行形成百叶窗结构,相邻硬质聚氨酯片之间的间隙形成透水槽。在本发明中,硬质聚氨酯片为具有一定强度的聚氨酯硬泡,形成的百叶窗结构可以进一步捕获上清液中的悬浮物,起到类似篦子的作用,使清液层中的清液悬浮物含量较低,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

为了进一步提高阻泥板的过滤效果,硬质聚氨酯片表面覆盖海绵层,且海绵层充满阻泥板上的透水槽。通过海绵层的过滤,能够保证清液层内的清液悬浮物含量少。

作为替选的方案,硬质聚氨酯片表面覆盖长纤维层,且长纤维层充满阻泥板上的透水槽。长纤维层的单丝纤维在透水槽中随波摆动过程中也能吸附大量的悬浮颗粒,进而起到过滤净化的作用。

进一步,为了使裙边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裙边由柔性塑料、柔性布料或者柔性橡胶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制成。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裙边和阻泥板的配合使用,大幅提高了连续沉降槽的快速沉降能力,特别是硬质聚氨酯片组成的百叶窗结构,能够过滤掉上清液中大量的悬浮物,使连续沉降槽能够快速沉降并排出清液,同时,整个结构紧凑稳定,可实现连续沉降,大幅缩短了企业的生产周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连续沉降槽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阻泥板附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阻泥板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阻泥板部分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结构的另一种情况。

图中标记:1为圆形槽体,2为搅拌装置,201为搅拌轴,202为搅拌轮盘,203为动力装置,204为支撑杆,205为连接杆,206为叶片,3为清液出口,4为排浆底板,5为稠浆出口,6为料井,7为进料管道,8为定位杆,9为阻泥板,901为透水槽,902为硬质聚氨酯片,903为箍圈,904为海绵层,905为长纤维层,10为清液层,11为裙边,12为防波板,13为不透水部,14为滤板,15为清液排放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连续沉降槽,包括圆形槽体1,设于圆形槽体1内的搅拌装置2,设于圆形槽体1上部的清液出口3,圆形槽体1下部呈锥形形成排浆底板4,排浆底板4的底端开口形成稠浆出口5,搅拌装置2的上部设有料井6,料井6的上部开口于进料管道7连接,搅拌装置2包括搅拌轴201和设于搅拌轴201下部的搅拌轮盘202,搅拌轴201的上部穿过料井6与动力装置203连接,搅拌轮盘202通过支撑杆204和连接杆205固定连接在搅拌轴201的下部,搅拌轮盘202的下表面均布有叶片206,叶片206用于将排浆底板4上的稠浆耙至排浆底板4的低端,以便于稠浆出口5排出。料井6的上部通过多根定位杆8固定于圆形槽体1的上端,料井6的下部通过阻泥板9固定于圆形槽体1的中上部,定位杆8与阻泥板9之间的空间形成清液层10,清液出口3的开口设于清液层10内。

含高浓度的矿物泥浆经进料管道7且通过料井6进入圆形槽体1内,搅拌装置2的搅拌轴201通过动力装置203带动搅拌轮盘202以0.1-1rad/min的速度对矿物泥浆轻微搅拌,以使沉淀于圆形槽体1下部的排浆底板4的稠浆能快速汇集于稠浆出口5,然后经稠浆出口5排出,在此过程中,为了防止矿物泥浆造成的冲击晃动搅拌装置2,料井6的上部通过多根定位杆8固定于圆形槽体1的上端。同时,为了能快速得到清液,以提高连续沉降槽的快速沉降能力,料井6的下部通过阻泥板9固定于圆形槽体1的中上部,阻泥板9用于过滤圆形槽体1内矿物泥浆的上清液,并使过滤后的清液存于定位杆8与阻泥板9之间的空间内形成清液层10,清液层10内的清液则经清液出口3对外排出。通过搅拌装置2和阻泥板9的配合使用,大幅提高了连续沉降槽的快速沉降能力,整个结构紧凑稳定,可实现连续沉降,大幅缩短了企业的生产周期。

更进一步地说,为了使矿物泥浆中的悬浮物能快速沉降,阻泥板9的朝排浆底板4的一面设有环形裙边11,如图3所示,裙边11的延伸长度不小于阻泥板9直径的1/6。裙边11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吸收矿物泥浆的流动能量,另一方面可捕获泥浆中的悬浮物,为泥浆中的悬浮物提供可依附的基体,进一步加速泥浆的快速沉降。

更进一步地说,为防止圆形槽体1内的矿物泥浆对阻泥板9造成冲击,导致阻泥板9过滤效果下降,圆形槽体1的内壁环形分布有防波板12,防波板12的一端固定于圆形槽体1的内壁,其另一端朝排浆底板4倾斜,且与裙边11相对应形成八字形,防波板12的长度为裙边11延伸长度的1/2-2/3,最好为裙边11延伸长度的3/5。防波板12一方面用于缓冲吸收矿物泥浆的波能量,另一方面配合裙边11发挥协同作用,使悬浮物也可以依附防波板12相互堆积沉降,进一步提高沉降槽的沉降能力。

更进一步地说,为了进一步使排出的清液达到排放标准,阻泥板9上设有透水槽901,如图1至图3所示,阻泥板9靠近清液出口3的一侧密闭形成不透水部13,不透水部13的周边通过滤板14围成清液排放区15,清液出口3的开口置于清液排放区15内。

更进一步地说,为了更好地实施本发明的阻泥板9,阻泥板9由多块硬质聚氨酯片902与箍圈903组装形成,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硬质聚氨酯片902之间倾斜平行形成百叶窗结构,相邻硬质聚氨酯片902之间的间隙形成透水槽901。在本发明中,硬质聚氨酯片为具有一定强度的聚氨酯硬泡,形成的百叶窗结构可以进一步捕获上清液中的悬浮物,起到类似篦子的作用,使清液层中的清液悬浮物含量较低,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

更进一步地说,为了进一步提高阻泥板9的过滤效果,硬质聚氨酯片902表面覆盖海绵层904,如图4所示,且海绵层904充满阻泥板9上的透水槽901。通过海绵层904的过滤,能够保证清液层10内的清液悬浮物含量少。

作为一种替选地实施方式,硬质聚氨酯片902表面覆盖长纤维层905,且长纤维层905充满阻泥板9上的透水槽901,如图5所示。长纤维层905的单丝纤维在透水槽901中随波摆动过程中也能吸附大量的悬浮颗粒,进而起到过滤净化的作用。

进一步,为了使裙边11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裙边11由柔性塑料、柔性布料或者柔性橡胶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制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