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组装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蝶翼式采血针组装的点胶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用于蝶翼式采血针组装的点胶装置的蝶翼式采血针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蝶翼式采血针的基本操作与传统的注射器采血类似,其效果优于注射器。蝶翼式采血针适用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并且适用于不同部位。在穿刺血管时,平滑轻松,见回血快而灵敏。可以先用于采集血液标本,后连接输液系统进行静脉输液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痛苦。蝶翼式采血针的柔性延长管能够使得连接头远离穿刺点,便于更换试管。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蝶翼式采血针由于存在一根柔性的延长管,通过沾胶装配的方式难以机械化实现,同时沾有过多的胶液会使连接部位外侧也具有胶液,首先外观难以保证,同时在后续使用时容易造成阻碍。
因此,延长管两端分别与采血针和穿刺针进行胶粘装配的难度很大;由于胶液的弱毒性,过多的胶液暴露,容易造成胶液发挥,构成对人体的损害。因此在制造和装配过程中很难采用机械自动化方式进行,大部分仍然采用人工或者半自动化点胶的方式完成蝶翼式采血针的装配,这就导致生产效率低,装配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质量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点胶装置及蝶翼式采血针组装设备,以解决现有蝶翼式采血针的软管两端点胶装配方式,生产效率低,装配质量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质量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蝶翼式采血针组装的点胶装置,包括用于部分插接在蝶翼式采血针的软管内腔中以对软管管口内壁面进行点胶的点胶机构、用于通过喷射方式为点胶机构提供胶液的喷射机构以及用于为喷射机构提供胶液和提供喷射动力的储胶机构。
进一步地,点胶机构包括用于回收喷胶和点胶时掉落的胶液的回收盒、悬于回收盒上方并用于插接在软管内腔中以对软管管口内壁面进行点胶的点胶钩以及用于承载点胶钩沿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
进一步地,移动机构包括竖向气缸和水平向气缸。
进一步地,喷射机构包括固接于回收盒的侧壁上并用于向点胶钩上喷射胶液的喷嘴以及用于将储胶机构输出的胶液输送至喷嘴的导管;导管的第一端连通喷嘴的输入端,导管的第二端连通储胶机构的输出口。
进一步地,回收盒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喷嘴,多个喷嘴沿回收盒的周向分布;至少一个喷嘴通过导管连接至储胶机构,至少一个喷嘴连通至用于将回收盒内多余的胶液以及胶液挥发的气体进行抽取的抽取机构。
进一步地,储胶机构包括用于盛装胶液的储液箱、设于储液箱内并用于泵送胶液的点胶泵以及设于储液箱外并用于驱动点胶泵运转和控制点胶泵的泵送量的控制电机;点胶泵的输入端连通至储液箱内,点胶泵的输出端连通至喷射机构。
进一步地,点胶泵的输出端设有用于控制泵送输出量的控制阀。
进一步地,储液箱上还设有用于向储液箱内注入胶液的输入口以及用于显示储液箱内的胶液液位的液位显示器。
进一步地,点胶机构、喷射机构、储胶机构中的至少一个装配于支撑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蝶翼式采血针组装设备,其包括上述用于蝶翼式采血针组装的点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用于蝶翼式采血针组装的点胶装置,采用插接的方式对蝶翼式采血针的软管内壁面进行点胶,使得软管内壁面充分沾胶的同时又不会有胶液溢出软管外,从而保证软管分别与两端的采血针和穿刺针实现密封粘接,并且保证粘接部位外表面干净。通过点胶机构插接于软管的内壁面以实现对软管关口内壁面的点胶。通过喷射机构的喷射方式对点胶机构进行上胶,有效控制胶液的用量,防止胶液大量暴露于外界造成环境的污染以及胶液的变质。通过储胶机构进行胶液的密封储存并能够即使补充胶液,通过储胶机构随时对喷射机构进行胶液的供应,同时通过提供的喷射动力控制以控制喷射机构的喷射量以及喷射距离,从而保证软管的上胶质量,以及蝶翼式采血针的组装质量。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用于蝶翼式采血针组装的点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点胶机构与喷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储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点胶机构;101、回收盒;102、点胶钩;103、移动机构;1031、竖向气缸;1032、水平向气缸;2、喷射机构;201、喷嘴;202、导管;3、储胶机构;301、储液箱;302、点胶泵;303、控制电机;4、抽取机构;5、输入口;6、液位显示器;7、支撑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用于蝶翼式采血针组装的点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点胶机构与喷射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储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蝶翼式采血针组装的点胶装置,包括用于部分插接在蝶翼式采血针的软管内腔中以对软管管口内壁面进行点胶的点胶机构1、用于通过喷射方式为点胶机构1提供胶液的喷射机构2以及用于为喷射机构2提供胶液和提供喷射动力的储胶机构3。用于蝶翼式采血针组装的点胶装置,采用插接的方式对蝶翼式采血针的软管内壁面进行点胶,使得软管内壁面充分沾胶的同时又不会有胶液溢出软管外,从而保证软管分别与两端的采血针和穿刺针实现密封粘接,并且保证粘接部位外表面干净。通过点胶机构1插接于软管的内壁面以实现对软管关口内壁面的点胶。通过喷射机构2的喷射方式对点胶机构1进行上胶,有效控制胶液的用量,防止胶液大量暴露于外界造成环境的污染以及胶液的变质。通过储胶机构3进行胶液的密封储存并能够即使补充胶液,通过储胶机构3随时对喷射机构2进行胶液的供应,同时通过提供的喷射动力控制以控制喷射机构2的喷射量以及喷射距离,从而保证软管的上胶质量,以及蝶翼式采血针的组装质量。现有的点胶机构点胶量难以控制,通过本实用新型喷射机构2采用喷胶的方式点胶,使得点胶量刚好满足蝶翼式采血针的组装需要,不会有过量的胶溢出,从而满足后续使用需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点胶机构1包括用于回收喷胶和点胶时掉落的胶液的回收盒101、悬于回收盒101上方并用于插接在软管内腔中以对软管管口内壁面进行点胶的点胶钩102以及用于承载点胶钩102沿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103。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移动机构103包括竖向气缸1031和水平向气缸1032。通过对竖向气缸1031与水平向气缸1032的协同控制,以精确控制点胶钩102的移动,保证点胶钩102的精确上胶以及对软管的精确点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喷射机构2包括固接于回收盒101的侧壁上并用于向点胶钩102上喷射胶液的喷嘴201以及用于将储胶机构3输出的胶液输送至喷嘴201的导管202。导管202的第一端连通喷嘴201的输入端,导管202的第二端连通储胶机构3的输出口。可选地,点胶钩102可以采用单钩以及多钩,从而实现对单根软管或多根软管的点胶。可选地,点胶钩102为可拆卸和可更换的部件,通过更换以实现不同类型的软管以及不同数量的软管的点胶。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回收盒101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喷嘴201。可以实现多方位多点多量的喷胶供应,以实现不同的点胶钩102的点胶使用需要。多个喷嘴201沿回收盒101的周向分布。方便实现同时对多根软管的点胶,或者大量胶液的供应。至少一个喷嘴201通过导管202连接至储胶机构3,至少一个喷嘴201连通至用于将回收盒101内多余的胶液以及胶液挥发的气体进行抽取的抽取机构4。由于胶液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弱毒性,大量的囤积并暴露于空气中,也会对人体构成损害,因此在喷射供应胶液的同时,采用抽取机构4对多余的胶液或者胶液挥发产生的气体进行吸收,能够防止胶液的囤积并暴露于空气中,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损害。可选地,抽取机构4采用可调节抽取量的抽取机构;或者抽取机构4通过阀门开启或者关闭抽取口。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储胶机构3包括用于盛装胶液的储液箱301、设于储液箱301内并用于泵送胶液的点胶泵302以及设于储液箱301外并用于驱动点胶泵302运转和控制点胶泵302的泵送量的控制电机303。通过对控制电机303供电频率的控制以实现对点胶泵302泵送量的控制。点胶泵302的输入端连通至储液箱301内,点胶泵302的输出端连通至喷射机构2。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点胶泵302的输出端设有用于控制泵送输出量的控制阀。通过控制阀以控制输送至喷射机构2的胶液输送量,保证喷射点胶的精确性。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储液箱301上还设有用于向储液箱301内注入胶液的输入口5以及用于显示储液箱301内的胶液液位的液位显示器6。方便对储液箱301内胶液的及时观测以及及时补充,保证点胶的效率以及点胶的质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点胶机构1、喷射机构2、储胶机构3中的至少一个装配于支撑架7上。通过支撑架7以提供结构的支撑,以及提供部件的安装位,保证结构的运行稳定性以及相互间的控制精度。
本实施例的蝶翼式采血针组装设备,包括上述用于蝶翼式采血针组装的点胶装置。
实施时,提供一种蝶翼式采血针组装的点胶装置,通过移动机构103控制点胶钩102伸入至回收盒101内悬停;通过控制电机303控制点胶泵302的输送量,点胶泵302将胶液通过导管202输送至喷嘴201喷出,胶液落至点胶钩的悬挑端;移动机构103控制点胶钩102上升后进行水平移动插接至软管的管口内,然后退出复位,从而实现对软管的点胶步骤,软管进入下一工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