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雾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3335阅读:7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雾干燥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干燥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雾干燥机。



背景技术:

喷雾干燥机广泛应用于制药、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喷雾干燥机是利用雾化器将待干燥的料液雾化成极小的雾滴,与作为热源的热空气进行充分的换热换质,脱除水分,进行干燥的一种设备,是处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等物料的一种理想干燥方式。

目前国内供试验用的喷雾干燥装置基本为离心喷雾干燥机或气流喷雾干燥机,常用的规格有直径φ800mm、φ1000mm、φ1250mm的离心喷雾干燥机和直径φ500mm的气流喷雾干燥机。上述设备存在体积较大,移动、拆洗不方便,整机功率配置高,实验过程的料液消耗量大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体积小、处理料液量小、便于移动和拆洗的微型喷雾干燥机。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喷雾干燥机,其中:包括机座、收料筒、干燥筒体、气流喷嘴、蠕动泵、流量计、进料软管、料液杯、电控箱、玻璃弯头、除尘装置、收料杯、分风器、电加热器、压缩空气接管、金属软管和引风机,所述的干燥筒体固定安装在机座上,所述的收料筒安装在干燥筒体的底部,所述的气流喷嘴固定安装在干燥筒体的顶部,所述的流量计和电控箱都安装在机座上,所述的料液杯中放置有待干燥的物液,物料通过进料软管与蠕动泵连接,所述的蠕动泵通过管路与气流喷嘴连接,所述的除尘装置通过管路与干燥筒体连接,所述的收料杯固定安装在除尘装置的底部,所述的引风机固定安装在机座上,所述的引风机通过金属软管与除尘装置连接,所述的电加热器安装在机座侧面,所述的分风器安装在干燥筒体内,所述的分风器通过管路与电加热器连接,所述的压缩空气接管安装在干燥筒体的顶端,所述的除尘装置顶端安装有玻璃弯头,所述的除尘装置由旋风分离器和布袋除尘器组成。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干燥筒体采用耐高温的硼硅玻璃制作。

上述的气流喷嘴安装有不同孔径的喷头。

上述的引风机的排气口安装有带过滤器的消音器。

一种喷雾干燥机的工作原理:使用时,由空压机提供的压缩空气,从喷嘴高速喷出,待干燥的料液通过蠕动泵送至气流喷嘴,利用喷嘴处压缩空气与料液间的速度差,将料液雾化成无数微小的雾滴。自然空气在引风机的作用下,被电加热器加热后,经分风器进入干燥室,与料液雾滴进行充分接触和迅速的热质交换,在极短的时间内脱除水分,将原料干燥成粉状产品,较大颗粒的产品由收料筒收集,大部分较细的粉末经玻璃除尘装置分离后,由收料杯收集。尾气经引风机后排空。

本实用新型采用气流雾化方式,有效缩小了干燥室的容积;采用可控可调的参数设置方式,能耗低且操作控制简单,易于移动拆洗等特点,完全可以满足使用条件多变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左视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包括机座1、收料筒2、干燥筒体3、气流喷嘴4、蠕动泵5、流量计6、进料软管7、料液杯8、电控箱9、玻璃弯头10、除尘装置11、收料杯12、分风器13、电加热器14、压缩空气接管15、金属软管16、引风机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

一种喷雾干燥机,其中:包括机座1、收料筒2、干燥筒体3、气流喷嘴4、蠕动泵5、流量计6、进料软管7、料液杯8、电控箱9、玻璃弯头10、除尘装置11、收料杯12、分风器13、电加热器14、压缩空气接管15、金属软管16和引风机17,所述的干燥筒体3固定安装在机座1上,所述的收料筒2安装在干燥筒体3的底部,所述的气流喷嘴4固定安装在干燥筒体3的顶部,所述的流量计6和电控箱9都安装在机座1上,所述的料液杯8中放置有待干燥的物液,物料通过进料软管7与蠕动泵5连接,所述的蠕动泵5通过管路与气流喷嘴4连接,所述的除尘装置11通过管路与干燥筒体3连接,所述的收料杯12固定安装在除尘装置11的底部,所述的引风机17固定安装在机座1上,所述的引风机17通过金属软管16与除尘装置11连接,所述的电加热器14安装在机座侧面,所述的分风器13安装在干燥筒体3内,所述的分风器13通过管路与电加热器14连接,所述的压缩空气接管15安装在干燥筒体3的顶端,所述的除尘装置11顶端安装有玻璃弯头10,所述的除尘装置11由旋风分离器和布袋除尘器组成。

实施例中,干燥筒体3采用耐高温的硼硅玻璃制作。

实施例中,气流喷嘴4安装有不同孔径的喷头。

实施例中,引风机17的排气口安装有带过滤器的消音器。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