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雾抑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爆型雾化控制器。
背景技术:
在物料筛选、破碎、皮带转运点和落料处等处理过程中都易产生大量的粉尘,故需要在产尘点安装微雾抑尘装置,传统的微雾抑尘控制器箱体多采用金属喷漆板材制成,防爆性能差,安全系数低,装置的使用寿命较短,不适宜在具有易燃、易爆物质的环境复杂的工厂和天气多变、周边环境恶劣的户外长时间工作,限制了微雾抑尘装置的使用场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爆型雾化控制器,通过设置防爆箱体和防爆接头,拓展了装置的使用场所,配合雾化系统末端的万向节喷头,可产生均匀、细密的雾化效果,且雾化过程中不会对物料造成加湿处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爆型雾化控制器,包括防爆箱体和设置在所述防爆箱体内部的控制阀组,所述控制阀组包括电磁阀和压力控制阀,所述电磁阀和所述压力控制阀均与控制主机电连,所述电磁阀一端经防爆接头通过管路与进料管相连,另一端经所述压力控制阀通过六棱管与出料孔相连。
优选的,所述进料管包括进气管和进水管,所述出料孔包括出气孔和出水孔,所述电磁阀包括气体电磁阀和液体电磁阀,所述压力控制阀包括气体压力控制阀和水用压力控制阀,所述进气管经所述气体电磁阀、所述气体压力控制阀通过所述六棱管与所述出气孔相通,所述进水管经所述液体电磁阀、所述水用压力控制阀通过所述六棱管与所述出水孔相通。
优选的,所述压力控制阀上设有压力显示仪。
优选的,所述进料管通过所述管路置于所述防爆箱体外部。
优选的,所述防爆箱体上设有内侧加装密封条的箱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采用上述结构的防爆型雾化控制器,通过设置防爆箱体和防爆接头,拓展了装置的使用场所,配合雾化系统末端的万向节喷头,可产生均匀、细密的雾化效果,且雾化过程中不会对物料造成加湿处理。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爆型雾化控制器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其中:1、防爆箱体;2、防爆接头;3、管路;4、六棱管;5、进气管;6、进水管;7、出气孔;8、出水孔;9、气体电磁阀;10、液体电磁阀;11、气体压力控制阀;12、水用压力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爆型雾化控制器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防爆箱体1和设置在防爆箱体1内部的控制阀组,防爆箱体1上设有内侧加装密封条的箱门,拓宽了装置的使用场所。控制阀组包括电磁阀和压力控制阀,压力控制阀上设有压力显示仪,可显示除尘时的压缩空气和水的压力值,电磁阀和压力控制阀均与控制主机电连,控制主机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闭实现对管路开闭的控制,通过调整压力控制阀的压力值可实现空气和水的压力的调整,实现装置操作的自动化。电磁阀一端经防爆接头2通过管路3与进料管相连,另一端经压力控制阀通过六棱管4与出料孔相连,出料孔开设在六棱管4上。进料管通过管路3置于防爆箱体1外部,进料管包括进气管5和进水管6,出料孔包括出气孔7和出水孔8,电磁阀包括气体电磁阀9和液体电磁阀10,压力控制阀包括气体压力控制阀11和水用压力控制阀12,进气管5经气体电磁阀9、气体压力控制阀11通过六棱管4与出气孔7相通,进水管6经液体电磁阀10、水用压力控制阀12通过六棱管4与出水孔8相通,出气孔7、出水孔8均通过管道与万向节喷头相连,利用压缩空气和液体在万向节喷头中产生机械声波和冲击波,然后进行声能转换,即可产生均匀、细密的雾化效果,且雾化过程中不会影响物料的使用湿度。
根据防爆型雾化控制器的结构,其工作流程如下所示:
将装置安装到产尘点,当控制主机监控微尘颗粒的浓度达到设定值时,控制主机通过程序控制电磁阀和压力控制阀开启,同时控制主机通过内部程序将检测到的微尘颗粒的直径作为依据,将压力控制阀的压力值调整到合适的值,直至雾珠颗粒直径接近微尘颗粒的直径,气体和水分别通过进气管5和进水管6进入管路3后,分别经气体压力控制阀11和水用压力控制阀12得到合适的压力值后,然后再分别经出气孔7和出水孔8通过管道到万向节喷头,在万向节喷头的空腔处相遇,产生机械声波和冲击波,然后进行声能转换,形成合适的雾珠颗粒后,通过万向节喷头喷到产尘点,利用雾珠颗粒对粉尘进行吸附、凝结及尘降,当粉尘浓度下降到另一设定浓度值时,控制主机控制电磁阀和压力控制阀关闭,完成微雾抑尘工作。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采用上述结构的防爆型雾化控制器,通过设置防爆箱体和防爆接头,拓展了装置的使用场所,配合雾化系统末端的万向节喷头,可产生均匀、细密的雾化效果,且雾化过程中不会对物料造成加湿处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