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磨粉机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磨粉机出料斗。
背景技术:
粉碎机是将大尺寸的固体原料粉碎至要求尺寸的机械,但是当原料粉碎后,大量的粉末从出料斗喷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在普遍采用在出料斗的出料口套上布袋来防止粉末到处飘扬,而布袋的套装方式大都采用绳子系在出料口上,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拆装时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磨粉机出料斗,用来解决传统的粉碎机出料斗结构设计缺陷存在布袋套装方式费时费力,拆装不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磨粉机出料斗,包括横断面呈口字形的出料斗主体,所述出料斗主体外壁设有T型压紧件,所述T型压紧件为四个、且分别位于出料斗主体的四周外壁上,所述T型压紧件包括横杆和铰接杆,所述铰接杆的下端与横杆的中部连接,所述铰接杆上端设有铰接槽,所述铰接杆通过铰接槽安装在出料斗主体外壁上,所述横杆内侧面镶嵌有强磁铁,所述出料斗主体的下端设有向外的翻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当需要安装布袋时,把布袋套在出料斗主体上,使用T型压紧件压住布袋,此时横杆上的磁铁吸住出料斗主体,把布袋压紧在出料斗主体上,防止粉末到处飘扬,翻边的设计可以在T型压紧件压紧布袋时,同时把布袋卡在T型压紧件和翻边的中间,使布袋更加稳固地固定在出料斗主体上,防止布袋在使用过程中滑落。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使用时只需要通过对T型压紧件的操作就可以完成对布袋的固定,操作简单,解决了传统的粉碎机出料斗布袋套装方式费时费力,拆装不便的问题。
进一步限定,所述横杆内侧面设有防滑纹,这样的结构设计,可增大横杆与布袋的之间的摩擦系数,使布袋能更稳固地固定在出料斗主体上。
进一步限定,所述翻边上侧面设有防滑纹,这样的结构设计,可增大翻边与布袋的之间的摩擦系数,使布袋能更稳固地固定在出料斗主体上。
进一步限定,所述相邻两个翻边的交接处设为圆角,这样的结构设计,可防止布袋在使用过程中被翻边的角划破。
进一步限定,所述铰接杆上端设有销轴,所述铰接槽两侧侧壁同一位置均设有通孔,所述销轴的两端套设在通孔内,这样的结构设计,结构简单,可节约成本,同时即便有粉尘进入通孔内,也不影响铰接槽的使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磨粉机出料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出料斗主体1、T型压紧件2、横杆21、铰接杆22、翻边3、铰接槽4、通孔4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磨粉机出料斗,包括横断面呈口字形的出料斗主体1,出料斗主体1外壁设有T型压紧件2,T型压紧件2为四个、且分别位于出料斗主体1的四周外壁上,T型压紧件2包括横杆21和铰接杆22,铰接杆22的下端与横杆21的中部连接,铰接杆22上端设有铰接槽4,铰接杆22通过铰接槽4安装在出料斗主体1外壁上,横杆21内侧面镶嵌有强磁铁,出料斗主体1的下端设有向外的翻边3,横杆21内侧面设有防滑纹,翻边3上侧面设有防滑纹,相邻两个翻边3的交接处设为圆角,铰接杆22上端设有销轴,铰接槽4两侧侧壁同一位置均设有通孔41,销轴的两端套设在通孔41内。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安装布袋时,把布袋套在出料斗主体1上,使用T型压紧件2压住布袋,此时横杆21上的磁铁吸住出料斗主体1,把布袋压紧在出料斗主体1上,防止粉末到处飘扬,翻边3的设计可以在T型压紧件2压紧布袋时,同时把布袋卡在T型压紧件2和翻边3的中间,使布袋更加稳固地固定在出料斗主体1上,防止布袋在使用过程中滑落。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使用时只需要通过对T型压紧件2的操作就可以完成对布袋的固定,操作简单,解决了传统的粉碎机出料斗主体1布袋套装方式费时费力,拆装不便的问题。
优选横杆21内侧面设有防滑纹,这样的结构设计,可增大横杆21与布袋的之间的摩擦系数,使布袋能更稳固地固定在出料斗主体1上。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他能增大横杆21与布袋之间摩擦力的结构设计。
优选翻边3上侧面设有防滑纹,这样的结构设计,可增大翻边3与布袋的之间的摩擦系数,使布袋能更稳固地固定在出料斗主体1上。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他能增大翻边3与布袋之间摩擦力的结构设计。
优选相邻两个翻边3的交接处设为圆角,这样的结构设计,可防止布袋在使用过程中被翻边3的角划破。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其他能防止翻边3划破布袋的结构设计。
优选铰接杆22上端设有销轴,铰接槽4两侧侧壁同一位置均设有通孔41,销轴的两端套设在通孔41内,这样的结构设计,结构简单,可节约成本,同时即便有粉尘进入通孔41内,也不影响铰接槽4的使用。实际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虑其他铰接方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磨粉机出料斗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