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涂胶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涂胶设备。
背景技术:
涂胶机,是专门对流体进行控制。并将流体点滴、涂覆于产品表面或产品内部的自动化机器,可实现三维、四维路径点胶,精确定位,精准控胶,不拉丝,不漏胶,不滴胶。点胶机主要用于产品工艺中的胶水、油漆以及其他液体精确点、注、涂、点滴到每个产品精确位置,可以用来实现打点、画线、圆型或弧型,通常涂胶机都是采用加热的方式使固化胶变成液化胶然后再进行涂抹,但是在使用之后涂胶机不会在进行加热,当下次使用时直接进行加热液化进行涂胶时,缺忽略了上次使用时残留在胶管内已经凝固的固化胶,所以每次开始启动涂抹时喷出的胶硬度过高,未受到加热就已经喷出使用,这样的胶无法进行粘黏使用,需要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涂胶设备。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涂胶设备,包括涂胶机本体,所述涂胶机本体上设有涂胶台,所述涂胶台上设有涂胶固定器具,所述涂胶台上设有涂胶喷枪,所述涂胶喷枪上设有恒温防固机构,所述恒温防固机构由设置在涂胶喷枪内喷胶部分的过胶检测盒、设置在过胶检测盒内的旋转电机、套装在旋转电机旋转端的疏流搅拌片、开在过胶检测盒一端的喷胶头、设置在过胶检测盒内下表面的过胶隔离板和设置在过胶检测盒内位于过胶隔离板另一侧的电阻加热片构成,所述疏流搅拌片为截面呈矩形且与过胶检测盒大小形状相匹配的片状结构,所述疏流搅拌片上开有多个过胶孔。
优选的,所述涂胶机本体为胶枪式点胶型的自动点胶机。
优选的,所述过胶检测盒呈长方体且相对两端设有用于连接胶管的连接口。
优选的,所述胶管上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上设有阀门。
优选的,所述胶枪上开有开口,所述位于开口位置的胶管处设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上设有阀门A。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制作的新型涂胶设备,可以使涂胶机开机之前预热,并且完善了刚开始涂胶的时候喷胶过硬以及喷胶堵塞产生的强压力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涂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涂胶设备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新型涂胶设备的过胶检测盒的俯视剖图图;图中,1、涂胶机本体;2、涂胶台;3、涂胶固定器具;4、涂胶喷枪;5、过胶检测盒;6、旋转电机;7、疏流搅拌片;8、喷胶头;9、过胶隔离板;10、电阻加热片;11、过胶孔;12、阀门A;13、连接口;14、进气口;15、阀门;16、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3所示,一种新型涂胶设备,包括涂胶机本体(1),所述涂胶机本体(1)上设有涂胶台(2),所述涂胶台(2)上设有涂胶固定器具(3),所述涂胶台(2)上设有涂胶喷枪(4),所述涂胶喷枪(4)上设有恒温防固机构,所述恒温防固机构由设置在涂胶喷枪(4)内喷胶部分的过胶检测盒(5)、设置在过胶检测盒(5)内的旋转电机(6)、套装在旋转电机(6)旋转端的疏流搅拌片(7)、开在过胶检测盒(5)一端的喷胶头(8)、设置在过胶检测盒(5)内下表面的过胶隔离板(9)和设置在过胶检测盒(5)内位于过胶隔离板(9)另一侧的电阻加热片(10)构成,所述疏流搅拌片(7)为截面呈矩形且与过胶检测盒(5)大小形状相匹配的片状结构,所述疏流搅拌片(7)上开有多个过胶孔(11);所述涂胶机本体(1)为胶枪式点胶型的自动点胶机;所述过胶检测盒(5)呈长方体且相对两端设有用于连接胶管的连接口(13);所述胶管上设有进气口(14),所述进气口上设有阀门(15);所述胶枪上开有开口,所述位于开口位置的胶管处设有出气口(16),所述出气口(16)上设有阀门A(12)。
本实施方案的特点为,涂胶机本体上设有涂胶台,涂胶台上设有涂胶固定器具,涂胶台上设有涂胶喷枪,涂胶喷枪上设有恒温防固机构,恒温防固机构由设置在涂胶喷枪内喷胶部分的过胶检测盒、设置在过胶检测盒内的旋转电机、套装在旋转电机旋转端的疏流搅拌片、开在过胶检测盒一端的喷胶头、设置在过胶检测盒内下表面的过胶隔离板和设置在过胶检测盒内位于过胶隔离板另一侧的电阻加热片构成,疏流搅拌片为截面呈矩形且与过胶检测盒大小形状相匹配的片状结构,疏流搅拌片上开有多个过胶孔,可以使涂胶机开机之前预热,并且完善了刚开始涂胶的时候喷胶过硬以及喷胶堵塞产生的强压力现象。
在本实施方案中,当需要使用涂胶机时,首先打开电阻加热片对残留在涂胶喷枪部位的固化胶进行加热,并且驱动旋转电机,带动疏流搅拌片旋转加快残留胶的流速与融化速度,然后再打开涂胶机进行完美使用,不必担心残留问题,而在长期不使用涂胶机时,将气泵插在进气口上并且打开阀门,打开胶枪部分上的扣盖,使收集残留胶的管插在出气口上,并且打开阀门A,此时打开气泵,胶箱在不工作的情况下处于密封状态,因此气泵打开后不会使气体吹入胶箱内,气体只能将胶管内的残留胶吹出。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