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4101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过滤设备通常用于对带有杂质的流体进行过滤,可以使用在多个领域,例如,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对进入注水泵和输油泵的液体都需要先经过过滤设备过滤,目的是将颗粒较大的蜡块和杂质过滤,减少对泵的磨损或者减小注水后对地层的污染。往常采用的过滤设备是带有单个过滤桶的过滤缸,每次更换清理过滤缸内过滤桶上的蜡块和杂质时均需要停泵,再更清洗或者换过滤缸内的过滤桶,既降低了泵的运转时率和注水井的生产时率,又增加了反复启停泵对员工造成电器伤害的风险。因此如何更好的设计出不需要停泵操作也可以对过滤桶进行清洗或者更换的持续工作式过滤设备是本领域研发人员关注的问题。

目前采用的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由左右两个连接的过滤缸构成,两个过滤缸之间通过三通连接,例如专利文献CN204447531U公开了一种持续工作式过滤缸,包括主缸和副缸,主缸和副缸上均设置有两个连接管;主缸上的两个连接管分列于能将主缸内部空腔均分为两部分的纵截面两侧,副缸上的两个连接管分列于能将副缸内部空腔均分为两部分的纵截面两侧;持续工作式过滤缸还包括两个三通阀,主缸上的一个连接管与副缸上的一个连接管通过一个三通阀相连接,主缸上的另一个连接管与副缸上的另一个连接管通过另一个三通阀相连接。在主缸需要对过滤桶进行清洗或者更换时,将进液通过所述三通阀切换至副缸,使流体从主缸切换至副缸,实现了不停泵也可以对主缸过滤桶进行清洗或者更换。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采用的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结构较为复杂,并且由于其由左右两个连接的过滤缸构成,占地面积大,不能被广范采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包括主缸、与所述主缸连接的副缸、以及位于所述主缸内部的第一过滤桶、位于所述副缸内部的第二过滤桶;

所述主缸位于所述副缸上部;

所述主缸与所述副缸通过螺栓连接。

具体地,所述主缸底部与所述副缸顶部通过螺栓连接。

具体地,所述主缸底部带有第一环形凸台,所述副缸顶部带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相配合的第二环形凸台。

具体地,所述第一环形凸台和所述第二环形凸台上带有位置相对应的用于使所述螺栓穿过的通孔。

具体地,所述主缸的底部密封。

具体地,所述主缸与所述副缸的直径相等。

具体地,所述主缸还包括与所述主缸缸壁下部连通的第一放空管;所述副缸包括与所述副缸缸壁下部连通的第二放空管。

具体地,所述主缸还包括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

具体地,所述副缸还包括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

具体地,所述主缸还包括位于所述主缸顶部的压盖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将主缸安置于副缸的上部,采用将两个缸叠放的形式,减小了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的占地面积,并将所述主缸与所述副缸通过螺栓连接,连接方式较为简单,整个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的结构简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过滤的场所,并且在不停泵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对过滤装置的清洗或者更换。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

1、主缸;2、副缸;3、第一过滤桶;4、螺栓;5、第一环形凸台;6、第二环形凸台;7、第一放空管;8、第二放空管;9、第一进液口;10、第一出液口;11、第二出液口;12、压盖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一种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参见图1,其包括主缸1、与所述主缸1连接的副缸2、以及位于所述主缸1内部的第一过滤桶3、位于所述副缸2内部的第二过滤桶;

所述主缸1位于所述副缸2上部;

所述主缸1与所述副缸2通过螺栓4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主缸1安置于副缸2的上部,采用将两个缸叠放的形式,减小了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的占地面积,并将所述主缸2与所述副缸3通过螺栓4连接,连接方式较为简单,整个持续工作式过滤装置的结构简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过滤的场所。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所述主缸1底部与所述副缸2顶部通过螺栓4连接。如图1所示,具体地,所述主缸1底部带有第一环形凸台5,所述副缸2顶部带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5相配合的第二环形凸台6。上述的第一环形凸台5和第二环形凸台6是从缸的外壁起始,沿缸的径向方向向缸外延伸预设距离的平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采用这样互相配合的环形凸台形式,是为了使主缸1放置于副缸2上时更平稳。

主缸1与副缸2的连接采用螺栓,因此所述第一环形凸台5和所述第二环形凸台6上带有位置相对应的用于使所述螺栓4穿过的通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螺栓4以及通孔的个数进行具体限定,其目的是在保持主缸1的平稳状态之下将主缸1与副缸2进行连接,可以为均匀分布的4个,也可以为均匀分布的6个等。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主缸1的底部密封,将主缸1与副缸2的缸体之间分隔开来,使得当使用主缸1进行过滤时,主缸1与其内部的第一过滤桶3形成一个独立的过滤系统,而当使用副缸2进行过滤时,副缸2与其内部的第二过滤桶同样地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过滤系统,并且,所述主缸1与所述副缸2的直径相等,通过主缸1的底部密封,可以使两缸之间不连通,互相不会影响,从而形成独立的过滤系统。

在上文所述的实施例中,所述主缸1还包括与所述主缸1缸壁下部连通的第一放空管7;所述副缸2包括与所述副缸2缸壁下部连通的第二放空管8。在两个缸的缸下部都设置与缸内部连通的放空管,在需要将缸内的液体等全部排出时可以直接打开第一放空管7或者第二放空管8来将缸内的液体等排净。

由于主缸1与副缸2不连通,每个缸形成独立的过滤系统,需要在两个缸上都设置进液和出液通道,所述主缸1还包括第一进液口9和第一出液口10;所述副缸2还包括第二进液口(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出液口11。上述的进液口和出液口都可以具体为阀门的形式,在使用时打开,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主缸1的第一进液口9和副缸2的第二进液口之间或者在液体流通的管路中可以再设置一个三通阀门,用于对液体进液通道的切换,也就是说在需要对主缸1进液时,打开与主缸1的第一进液口9连接的阀门,在需要对副缸2进液时,关闭与第一进液口9连接的阀门,打开与副缸2的第二进液口连接的阀门,可以完成对液体流通通道的切换。

参见图1,所述主缸1还包括位于所述主缸1顶部的压盖组件12。本实用新型不对压盖组件12作出具体限定,其目的是将主缸1顶部关闭,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在正常进行过滤使用时,将主缸1的第一进液口9和第一出液口10打开,第一进液口9与待过滤的液体通过管道连接,第一出液口10将过滤之后的液体输出,此时副缸2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11为关闭的状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主要进行过滤的是主缸1,主缸1的长度应比副缸2大,在过滤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很多杂质被拦截在主缸1中的第一过滤桶3内,需要将第一过滤桶3更换或者清洗,这时,将待过滤的液体与副缸2的第二进液口连接,打开第二出液口11进行过滤后的液体输出,关闭第一进液口9和第一出液口10,也就是将待过滤的液体由主缸1过滤的状态切换至由副缸2进行过滤,不需要停泵即可完成切换,打开与主缸1缸壁下部连通的第一放空管7,将主缸1内部液体都排净,然后打开压盖组件12,从主缸1上方将第一过滤桶3取出,优选地,第一过滤桶3的顶部带有便于将其取出的把手或者拉杆,待更换好新的或者清洗之后的第一过滤桶3后,将压盖组件12关闭,将待过滤的液体再与第一进液口9连接,打开第一出液口10将过滤之后的液体输出,关闭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11,也就是将待过滤的液体再由副缸2过滤的状态切换至由主缸1进行过滤,最后打开副缸2的第二放空管8将其内部液体排净,由于整个更换第一过滤桶3的时间大约为30分钟,通过副缸2过滤而被拦截在第二过滤桶内的杂质等累积得较少,因此对副缸2中第二过滤桶的清洗或者更换频率不需要很高,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在泵进行维修等需要停泵的时候再清理副缸2中第二过滤桶。

上述所有可选技术方案,可以采用任意结合形成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